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及飞行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淙南 郭熊 +2 位作者 黄晓宾 江廷磊 冯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7-403,共7页
环境噪声影响动物的活动及其叫声特性,已成为动物面对的一种重要选择压力。为应对噪声的干扰,多数动物类群会远离噪声区域和改变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叫声频率等,但有些动物的活动和叫声频谱时间结构并不受环... 环境噪声影响动物的活动及其叫声特性,已成为动物面对的一种重要选择压力。为应对噪声的干扰,多数动物类群会远离噪声区域和改变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叫声频率等,但有些动物的活动和叫声频谱时间结构并不受环境噪声的影响。本研究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环境噪声强度对蝙蝠活动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选取噪声强度有差异的12个样点,分别录制各样点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和带宽,统计蝙蝠通过次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噪声强度与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活动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回声定位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及带宽均不显著相关(P>0.05)。暗示低频低强度(<20 k Hz,<67.5 d B)的环境噪声可能对高频回声定位蝙蝠的叫声及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环境噪声 回声定位声波 活动水平
下载PDF
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森 戴文涛 +5 位作者 冷海霞 朱越 顾浩 孙淙南 赵欣 江廷磊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87,共4页
大菊头蝠是一种大型的菊头蝠科蝙蝠,经常独居或成对生活,数量稀少,不易捕获,其声学信息十分缺乏。2016年5月于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一人工隧道(N33°22',E111°55')内采集到1只雄性大菊头蝠(前臂长69.24 mm,体重1... 大菊头蝠是一种大型的菊头蝠科蝙蝠,经常独居或成对生活,数量稀少,不易捕获,其声学信息十分缺乏。2016年5月于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一人工隧道(N33°22',E111°55')内采集到1只雄性大菊头蝠(前臂长69.24 mm,体重13.1 g),采用超声波监听仪Sound Gate 116录制其回声定位叫声和激进叫声声波,并采用声谱分析软件Avisoft-SASLab Pro version 5.1进行声波分析。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约为31.8 k Hz,激进叫声包括两种简单音节(BNBl、bUFM)和一种组合音节(NB-UFM)。这3种音节组合成6种短语,一般以BNBl音节开头,BNBl音节或NB-UFM音节作为中间音节,最后以NB-UFM音节或bUFM音节结尾。短语多以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短语为主,而多音节短语的数量比较少,可能有利于节省能量,且符合Morton动机-结构规则。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和激进叫声的报道,为该物种的声通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菊头蝠 激进叫声 动机-结构规则
下载PDF
大绒鼠解偶联蛋白1基因部分序列扩增与分析
3
作者 朱万龙 余婷婷 +3 位作者 章迪 孙淙南 戈帆 王政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9,共4页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是位于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解偶联蛋白,该蛋白可以诱导质子漏从而产热。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大绒鼠BAT中获得UCP1基因cDNA核心序列,RTPCR所得产物长约458 bp,包含的开放阅读...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是位于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解偶联蛋白,该蛋白可以诱导质子漏从而产热。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大绒鼠BAT中获得UCP1基因cDNA核心序列,RTPCR所得产物长约458 bp,包含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通过BLAST搜索,所得大绒鼠UCP1基因cDNA氨基酸序列与黑线仓鼠、橙腹草原田鼠、金黄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哺乳动物的UC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80%以上,而与鱼类和两栖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1%以下。研究结果表明UCP1在哺乳类中高度保守。同时,通过NJ方法以UCP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大绒鼠与橙腹草原田鼠聚成一支,构成田鼠类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绒鼠 解偶联蛋白1 序列分析 分子进化
下载PDF
毛腿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和栗鼠耳蝠斑驳白化现象
4
作者 顾浩 刘森 +4 位作者 孙淙南 赵欣 余艳萍 江廷磊 冯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6-651,共6页
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 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侧区域及腹部左侧边缘一带。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斑驳部位包括背部下端、腹部底端股骨边缘、左右股骨、尾骨及小部分尾膜区域。在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法古甸村,发现2只斑驳白化雄性栗鼠耳蝠(Myotis badius),斑驳区域分别为背部左下侧和背颈部一侧,区域面积较小。其中,毛腿鼠耳蝠和栗鼠耳蝠的斑驳白化现象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通过测量蝙蝠体重、前臂长等体型参数,并与同种正常个体进行比较,发现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体重偏大,1只斑驳白化栗鼠耳蝠前臂长偏大,其余斑驳白化蝙蝠体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斑驳白化现象对蝙蝠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未造成严重影响。这为将来斑驳白化蝙蝠的生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驳白化 蝙蝠 鼠耳蝠 长翼蝠 遗传病
原文传递
贵州发现毛翼管鼻蝠和华南菊头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龚立新 顾浩 +3 位作者 孙淙南 马青 江廷磊 冯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 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4.52)k 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0.08)k Hz、(67.18±0.06)k 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翼管鼻蝠 华南菊头蝠 翼手目(蝙蝠) 贵州省 新分布记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