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帕病毒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1
作者 孙彤 孙竹筠 +3 位作者 刘静宜 王培培 苏苌 陈鸿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为能够快速特异检测该病毒,本研究根据尼帕病毒(NiV)N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一种针对NiV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稳定性强,可鉴别NiV...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为能够快速特异检测该病毒,本研究根据尼帕病毒(NiV)N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一种针对NiV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稳定性强,可鉴别NiV与其他猪病病毒,扩增效率为102%,最低检测限14.8 copies/μL,敏感性高于常规PCR 10倍,该检测方法的建立可为NiV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手段,对促进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帕病毒 N基因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苯并(a)芘对鲫鱼肝脏ER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竹筠 周忠良 +2 位作者 李康 殷浩文 顾建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5-1298,共4页
研究了典型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BaP)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后96 h,10和100 mg.kg-1处理组肝脏EROD活性被明显诱导,分别为对照组的2.3(P<0.05)和3.1... 研究了典型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BaP)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后96 h,10和100 mg.kg-1处理组肝脏EROD活性被明显诱导,分别为对照组的2.3(P<0.05)和3.1倍(P<0.01)。肝脏EROD活性随着时间延长继续升高,至注射后14 d,1 mg.kg-1处理组鲫鱼肝脏EROD活性为对照的3.0倍(P<0.001),而100 mg.kg-1处理组则高达5.8倍(P<0.001)。鲫鱼肝脏EROD活性可作为反映BaP暴露水平的生物标志物。BaP对鲫鱼的最低效应浓度为1 mg.kg-1(鱼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鲫鱼 7-乙氧基-3-异吩嗯唑酮.脱乙基酶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壬基酚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周忠良 李康 +1 位作者 于静 孙竹筠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0-61,70,共3页
实验研究了环境雌激素4-壬基酚(NP)对鲫鱼(Carassiusauratus)的剂量-效应关系。雄性鲫鱼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E2)(质量分数分别为0 01,0 10,1 00mg kg(注射剂量 鱼体重,下同))和4-壬基酚(NP)(质量分数分别为1,10,50,100,200mg... 实验研究了环境雌激素4-壬基酚(NP)对鲫鱼(Carassiusauratus)的剂量-效应关系。雄性鲫鱼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E2)(质量分数分别为0 01,0 10,1 00mg kg(注射剂量 鱼体重,下同))和4-壬基酚(NP)(质量分数分别为1,10,50,100,200mg kg),用ELISA方法测定鲫鱼血浆中卵黄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注射后14d内,0 01mg kgE2处理组和1 00mg kgNP处理组鲫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各处理组在注射后8d,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显著升高(P<0 05),且与暴露浓度呈依赖关系;注射后14d,10,50,100和200mg kgNP处理组的含量依次是对照组的10,59,340和435倍。研究表明,NP对鲫鱼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壬基酚 鲫鱼 卵黄蛋白原
下载PDF
壬基酚和双酚A对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卵黄蛋白原mRNA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22
4
作者 黄晔 任华 +1 位作者 孙竹筠 周忠良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4-279,共6页
为了对野外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更快速有效地进行检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17β-雌二醇(E2)、壬基酚(NP)和双酚A(BPA)对雄性成体斑马鱼肝脏合成卵黄蛋白原(VTG)mRNA的诱导作用,并初步探讨了VTGmRNA体内代谢动力学... 为了对野外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更快速有效地进行检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17β-雌二醇(E2)、壬基酚(NP)和双酚A(BPA)对雄性成体斑马鱼肝脏合成卵黄蛋白原(VTG)mRNA的诱导作用,并初步探讨了VTGmRNA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E2:20、100、250、500ng·L-1;NP:20、100、250、500μg·L-1;BPA:50、100、250、500、1000μg·L-1),VTG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VTGmRNA表达量与暴露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10d的暴露期内,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VTG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VTGmRNA表达量与暴露时间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停止暴露后,VTGmRNA表达量迅速下降,E2诱导的表达消失得最快(4d),而NP、BPA诱导的表达持续时间相对较长(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双酚A 卵黄蛋白原 斑马鱼 剂量-效应 时间-效应
下载PDF
基于实时体温监测技术探讨酵母菌、脂多糖、2,4-二硝基酚对小鼠致热作用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晋一帆 李胜群 +6 位作者 孙竹筠 刘孝云 叶冬雪 赵涛 肖敏 容蓉 杨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4-462,共9页
目的基于实时体温监测技术比较酵母菌、脂多糖(LPS)、2,4-二硝基酚对小鼠致热作用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J雌性小鼠12只,进行动物核心体温监测胶囊腹腔埋入,将小鼠按体重、体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酵母菌组、LPS组、2,4-... 目的基于实时体温监测技术比较酵母菌、脂多糖(LPS)、2,4-二硝基酚对小鼠致热作用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J雌性小鼠12只,进行动物核心体温监测胶囊腹腔埋入,将小鼠按体重、体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酵母菌组、LPS组、2,4-二硝基酚组。小鼠分别注射相应发热介质后,每天记录动物的体重,动物核心体温监测胶囊的记录频率为:每次15 min。3 d后对小鼠进行无创呼吸监测,分别测定特殊气道阻力(sRaw)、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和气道传导率(sGaw)。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取其胸腺、脾、肺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结果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小鼠体重持续上升,酵母菌组、2,4-二硝基酚组小鼠体重持续下降,LPS组小鼠48 h内体重升高,48 h后体重下降。酵母菌组脾指数对比空白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酵母菌组、2,4-二硝基酚组的胸腺指数对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酵母菌组小鼠体温在注射后3 h开始升高,在48 h内持续处于高温水平,在24~48 h期间体温达到最大值,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48~72 h期间,酵母菌组小鼠体温开始逐渐下降,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PS组小鼠体温在注射后4 h开始升高,高温状态维持至8 h后开始降低,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无创呼吸监测发现,酵母菌组、LPS组、2,4-二硝基酚组sRaw均出现升高,TV、F、sGaw均出现降低。结论从发热时长比较,酵母菌作为发热介质引起发热时间最久,其次为LPS、2,4-二硝基酚;以发热趋势比较,酵母菌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状态,于注射10 h达到峰值状态,LPS表现为持续升温,于注射4 h达到峰值状态,2,4-二硝基酚表现为先降后升,于注射8 h达到峰值状态;从呼吸功能比较,小鼠注射发热介质后,均出现气道阻力增强、抑制呼吸频率、降低潮气量、气道传导减弱情况,其中对比3种发热介质对小鼠呼吸影响,酵母菌对小鼠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阻力、气道传导作用较强。因此,酵母菌无论是发热时长、发热高峰以及对机体呼吸功能抑制作用都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模型 C57BL/6J小鼠 酵母菌 脂多糖 2 4-二硝基酚 植入子体温检测胶囊 呼吸功能
下载PDF
反向遗传学技术应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海红 孙竹筠 +2 位作者 张可煜 高飞 韦祖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re 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成员。根据血清学和遗传特性的差异,可将PRRSV分为欧洲型(1型)和美洲型(2型)[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re 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成员。根据血清学和遗传特性的差异,可将PRRSV分为欧洲型(1型)和美洲型(2型)[1]。随着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使对RNA病毒基因组在其cDNA分子水平上进行体外人工操作成为可能,如对基因进行点突变、缺失、插入、颠换、转位和互补等改造。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PRRSV基因组的反向遗传操作[2-6],在研究PRRSV的基因复制、亚基因组转录与表达调控机理、PRRSV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PRRSV用于异源基因表达载体来开发抗病毒疫苗等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本文就应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来研究PRRSV的进展报告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动脉炎病毒属 遗传特性 反向遗传学技术 美洲型 RNA病毒 基因复制
下载PDF
大鼠微小病毒和细小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7
作者 孙竹筠 蔡骁垚 +5 位作者 熊炜 陈懿斐 张泉 李泽君 魏晓锋 陈鸿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372-377,共6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地同时检测和鉴别大鼠细小病毒(RPV)和大鼠微小病毒(RMV)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RMV NTU1株全基因组序列(JX627317.1),在1 705~1 808 nt处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根据RPV NTUI...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地同时检测和鉴别大鼠细小病毒(RPV)和大鼠微小病毒(RMV)的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RMV NTU1株全基因组序列(JX627317.1),在1 705~1 808 nt处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根据RPV NTUI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JX827169),在863-967nt处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构建的质粒参考物为模板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鉴别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稳定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用建立的荧光定量方法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商品试剂盒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RMV和RPV的鉴别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值可达0.99,最低检测限均为10拷贝数/μL;应用鉴别荧光定量PCR方法和ELISA检测试剂盒,对100份大鼠肝脏和50份血清样品病料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RMV和RP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的特点,适用于RMV和RPV的临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微小病毒(RMV) 大鼠细小病毒(RPV) TAQMAN探针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M蛋白/N蛋白间与N蛋白/3'UTR引入重复序列的反向遗传操作
8
作者 郑海红 孙竹筠 +3 位作者 丛雁方 张可煜 高飞 童光志 《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第3期10-13,共4页
为获得一种经全长cDNA突变体拯救出的、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而最终致死的突变病毒,以嵌合感染性克隆p7AX12为骨架,分别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M蛋白与N蛋白间或(和)N... 为获得一种经全长cDNA突变体拯救出的、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而最终致死的突变病毒,以嵌合感染性克隆p7AX12为骨架,分别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M蛋白与N蛋白间或(和)N蛋白/3'UTR之间插入32 nt,依次构建4个嵌合突变体pBJ327、pBJ732、pBJD32和pBJD32R,经DNA转染Marc-145细胞后4个嵌合突变体均能拯救出病毒,且拯救病毒中的突变或插入的碱基具有遗传稳定性。突变病毒传代5次,没有最终致死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获得的4个突变病毒也为研制PRRSV基因标识疫苗及PRRSV复制转录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rep 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M蛋白/N蛋白 N蛋白/3'UTR 反向遗传操作
下载PDF
鼠轮状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蔡骁垚 孙竹筠 +6 位作者 熊炜 陈懿斐 林颖峥 张泉 李泽君 魏晓锋 陈鸿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0,共4页
根据鼠轮状病毒(Murine rotavirus,MRV)EB-C8/G16P毒株VP1基因(GenBank登录号:KJ477127.1),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确定标准曲线,建立MRV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建立的MRV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的... 根据鼠轮状病毒(Murine rotavirus,MRV)EB-C8/G16P毒株VP1基因(GenBank登录号:KJ477127.1),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确定标准曲线,建立MRV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建立的MRV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值可达0.99;最低可检测到10 copies/μL,是常规PCR的100倍;与常见的小鼠病毒株均无特异性扩增;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将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初步对246份小鼠肠道样品病料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建立的MRV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灵敏性良好,可为鼠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以及制定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提供可靠的数据和适用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轮状病毒 TAQMAN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江苏常州地区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 孙彤 +3 位作者 孙竹筠 苏苌 陈鸿军 陈丹清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5-189,共5页
为了解江苏常州地区肉鸡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2019年7-12月、2020年1-4月肉鸡血清样本1257份,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ALV-A/B、ALV-J、抗原p27阳性率。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两个地区均存在ALV感染及混合感染,且AL... 为了解江苏常州地区肉鸡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情况,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2019年7-12月、2020年1-4月肉鸡血清样本1257份,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ALV-A/B、ALV-J、抗原p27阳性率。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两个地区均存在ALV感染及混合感染,且ALV-A/B感染率(13.13%)均高于ALV-J(5.01%);不同月份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ALV-A/B、ALV-J均为春夏季阳性率较高,秋冬季逐渐下降趋势;抗体阳性样本中有54.39%的p27抗原阳性率。本次调查为江苏常州地区商品肉鸡ALV净化及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J ALV-A/B P27抗原 ELISA
下载PDF
探讨不同浓度Matrigel对小鼠Lewis肺癌异位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11
作者 邢淑雁 晋一帆 +8 位作者 王含雪 孙竹筠 孙启慧 刘孝云 叶冬雪 宫宁远 李正昊 杨勇 容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Matrigel对小鼠Lewis肺癌异位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J Nifdc小鼠随机分为肺癌组、50%基质胶组、75%基质胶组、100%基质胶组,每组各6只。将Lewis肺癌细胞(LL/2)分别与0%、50%、75%、100%Matrigel按照体积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Matrigel对小鼠Lewis肺癌异位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J Nifdc小鼠随机分为肺癌组、50%基质胶组、75%基质胶组、100%基质胶组,每组各6只。将Lewis肺癌细胞(LL/2)分别与0%、50%、75%、100%Matrigel按照体积1∶1混合,于小鼠右侧前肢腋下进行皮下注射,每日测量各组小鼠体重、饮食量及饮水量;观察比较各组成瘤时间、成瘤率和肿瘤大小,于肿瘤形成后每天测量肿瘤的长径、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于肿瘤接种第15天处死动物,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并称重,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肺癌组相比,75%基质胶组小鼠自造模第2天起体重显著升高(P<0.05或P<0.01);100%基质胶组小鼠自造模第10天起,体重明显上升(P<0.05或P<0.01)。各组小鼠平均饮食量于造模8 d后有所降低,饮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组小鼠成瘤率均为100%,添加基质胶组的小鼠相比肺癌组小鼠成瘤时间早,肿瘤生长速度快,且肿瘤较大。其中,75%基质胶组肿瘤体积增长最快,肿瘤重量最大,为(1358.88±388.14)mg,与肿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00%基质胶组肿瘤体积增长次之,肿瘤重量为(1142.37±423.08)mg,与肿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0%基质胶组肿瘤体积增长最慢,肿瘤重量最小,为(808.83±393.41)mg。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于肺癌组,添加基质胶组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轮廓清晰、细胞核体积较大,肿瘤组织间质中血管成分明显增多。结论基质胶能稳定成瘤率,加快肿瘤生长,增大成瘤体积,且75%基质胶浓度条件下肿瘤增长最快、肿瘤体积最大,肿瘤的均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肺癌 肿瘤 基质胶浓度 小鼠
下载PDF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在昆明召开
12
作者 孙竹筠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6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2006年8月20-25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在云南省市召开了四届二次理事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畜牧兽医期刊的社长、主编及部分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关键词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期刊编辑学分会 理事会 昆明 畜牧兽医期刊 云南省 负责人 人参
下载PDF
不同月龄BALB/c小鼠感染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的炎性调控差异研究
13
作者 孙竹筠 晋一帆 +5 位作者 刘孝云 叶冬雪 赵涛 肖敏 容蓉 杨勇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6-1365,共10页
为对比不同月龄BALB/c小鼠感染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后的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和炎症因子调控差异,提供流感类病毒性疾病防控的基础研究证据,本研究选用2月、8月龄雌性BALB/c小鼠,分别感染1×10^(5)TCID_(50)/0.1mL的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PR... 为对比不同月龄BALB/c小鼠感染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后的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和炎症因子调控差异,提供流感类病毒性疾病防控的基础研究证据,本研究选用2月、8月龄雌性BALB/c小鼠,分别感染1×10^(5)TCID_(50)/0.1mL的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PR8毒株,每天记录体重、肛温变化,于感染第7d处死解剖取材,计算脏器指数,qPCR技术检测肺组织流感病毒M基因拷贝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含量及肺组织中IL-6、IFN-γ、MCP-1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1)感染相同剂量病毒7d后,2月龄小鼠有1例样本死亡,生存质量下降较大,8月龄小鼠全部存活,体重较第0d相比仅下降12.35%,感染后2月龄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1),8月龄组变化不明显。(2)2月龄组染毒小鼠肺组织M基因拷贝数显著低于8月龄染毒组(P<0.05)。(3)染毒后,2月龄组小鼠体内IFN-γ、IFN-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增长显著(P<0.05),IL-6、MCP-1、IL-23含量显著高于8月龄组(P<0.05);2月龄染毒组小鼠杀伤性T淋巴细胞CD8+相对比例也明显高于8月龄染毒组(P<0.05)。可推测2月龄小鼠在感染病原体后产生了较强的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体内IL-6等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可能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现象致使机体损伤严重,使2月龄实验组小鼠较8月龄相比出现了更差的状态与较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提示低年龄段人群感染相同剂量的流感病毒时较高年龄段人群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免疫应答 免疫失调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竹筠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21期120-121,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将2016~2017年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72例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 目的:研究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将2016~2017年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72例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4.44%(34/36),较比对照组治疗77.78%(28/36)的有效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支气管镜吸痰次数、白细胞计数指标较对照组比较均不断下降,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缩短通气时间,炎症下降程度较快,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效果
下载PDF
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竹筠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17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治疗的64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BiPAP呼吸机通气,...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治疗的64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BiPAP呼吸机通气,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EV_1、FVC、FEV_1/FVC、P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症状得到改善,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AP呼吸机通气 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