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瑛 孙育民 +1 位作者 黄芳 顾慧慧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78-179,共2页
近些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日渐增长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1],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约11.3亿左右,给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若未能够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 近些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日渐增长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1],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约11.3亿左右,给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若未能够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心肌梗死等发生风险,直接提升患者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据资料表示[2],美国每年关于高血压的医疗保健费用达到1310亿美元,受到国内外的重点关注。目前,临床关于该病的发生机制尚未统一,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病因仍属于未知状态,因此,治疗该病的方式以对症降压为主,但并未考虑上游病理生理根本原因,从而导致治疗结果无法达到预期[3-4]。针对此,临床学者不断展开试验分析,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与神经系统息息相关,尤其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5]。但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自主神经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 交感神经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2
作者 陈佳佳 孙育民 魏雅丽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期17-19,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异质性遗传性心肌疾病,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HCM合并房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在HCM合并房颤患者中应用的证据相对较少,但有限的研...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异质性遗传性心肌疾病,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HCM合并房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在HCM合并房颤患者中应用的证据相对较少,但有限的研究提示NOAC具有一定优势,指南也推荐其为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常规急诊及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补救性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6 位作者 周赟 张雁 黄少华 徐志强 陶文其 曹宾 俞帅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常规急诊及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STEMI而行急诊PCI术的134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溶栓失败...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常规急诊及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STEMI而行急诊PCI术的134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溶栓失败行急诊补救性PCI患者),及其术后30d内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梗死)以及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急诊PCI术患者共计134例,其中17例(12.68%)因外院尿激酶溶栓失败转入我院行补救性PCI。134例中30d内共7例(5.2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死亡6例(4.4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冠状动脉TIMI血流≤1级和主要终点事件明显相关(OR=60.98,P<0.05)。3例(2.24%)发生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补救性PCI术与严重出血并发病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安全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6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李若谷 方唯一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方法1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67岁(标准差8.72岁)。分析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全程记录的心电信息,判断...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方法1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67岁(标准差8.72岁)。分析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全程记录的心电信息,判断有无感知、起搏功能不良及房室失夺获、噪声反转等现象,并用起搏器程控仪于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观察房室感知、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等参数的变化。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率为100%。导管射频消融前后起搏器感知、起搏阈值及阻抗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3例(17%)出现噪声反转,3例(17%)出现感知不良,1例(6%)出现起搏功能不良致心室失夺获,均于停止放电后恢复正常。3例(17%)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电复律后出现一过性感知不良。结论射频电流和电复律可引起一过性感知、起搏功能的障碍,但一般不引起起搏、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的改变。对于已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慢性房颤患者,在需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时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起搏器 安全性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8 位作者 王骏 王新华 施海峰 吴卫华 陆静 周立 顾佳宁 董佳霖 方唯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下载PDF
罪犯血管为对角支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3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2 位作者 周赟 张雁 陶文其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6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罪犯血管 导联ST段 急性血栓闭塞 冠脉造影 AVL AVF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前后心功能水平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1 位作者 严铭钰 王鸣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18-418,共1页
42例行单纯右室起搏 ,根据术前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按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为≤ 2级和≥ 3级两组。结果 :2 1例心功能≤ 2级患者术前射血分数 (EF)与术后 6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 2 1例心功能≥ 3级患者则有显... 42例行单纯右室起搏 ,根据术前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按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为≤ 2级和≥ 3级两组。结果 :2 1例心功能≤ 2级患者术前射血分数 (EF)与术后 6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 2 1例心功能≥ 3级患者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两组组间比较术前QRS波时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3 6) ,而术后 6个月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纯右室起搏治疗对患者心功能呈负性影响 ,心功能≥ 3级的患者不宜选择右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右室起搏 心尖部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育民 李洋 +4 位作者 王海 王骏 杨钢 严铭玉 王鸣和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李若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以此评估导管消融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测定49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4h的血清cTnI,MYO,CK和CK...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以此评估导管消融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测定49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4h的血清cTnI,MYO,CK和CK-MB。结果49例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比术前心肌酶学各项指标均升高(cTnI2.90±1.67μg/L比0.01±0.00μg/L,MYO70.32±58.96μg/L比23.32±7.01μg/L,CK219.58±117.20U/L比119.79±32.76U/L,CK-MB33.47±16.11U/L比19.63±5.87U/L,P均<0.05)。术后持续性房颤组cTnI为3.82±1.71μg/L,MYO为96.00±72.59μg/L,CK为278.60±130.75U/L,CK-MB为38.40±17.19U/L;阵发性房颤组cTnI为1.88±0.86μg/L,MYO为41.78±12.43μg/L,CK为154.00±49.80U/L,CK-MB为28.00±13.68U/L。组间比较,持续性房颤组cTnI,MYO和CK水平均较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升高(P均<0.05),而两组间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肌酶升高,在所有指标中以cTnI最为敏感和特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心肌酶 心肌损伤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初步随访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方唯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00±7·21mm,左心房内径(LAD)44·22±5·91mm。术后平均随访2·78±1·78个月,平均LVEF增为0·46±0·06,LVEDD降为53·33±6·42mm,LAD降为42·11±4·65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窦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3 位作者 曹宾 周赟 张雁 韩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4-555,共2页
患者,男,14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2652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右冠状动脉窦内进行导管消融成功消除室性早搏。结论 :少部分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可行导管射... 患者,男,14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42652次/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在右冠状动脉窦内进行导管消融成功消除室性早搏。结论 :少部分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内,可行导管射频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室性早搏 主动脉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以室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纵隔肿瘤二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4 位作者 刘旭 王新华 施海峰 陆静 方唯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75,共1页
病例1,女,18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CT提示左前纵隔占位,手术病理示囊性畸胎瘤;病例2,男,14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胸部CT提示纵隔内脂肪样包块,手术病理示心外膜下脂肪瘤。两例室性心律失常均于肿瘤切除后消失。结... 病例1,女,18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CT提示左前纵隔占位,手术病理示囊性畸胎瘤;病例2,男,14岁,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胸部CT提示纵隔内脂肪样包块,手术病理示心外膜下脂肪瘤。两例室性心律失常均于肿瘤切除后消失。结论:纵隔肿瘤首发症状可以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室性心律失常 纵隔 肿瘤 诊断
下载PDF
血液生物学标志物预测心肌梗死面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夏盼盼 孙育民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6期601-604,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下称心梗)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急重症,心梗后梗死面积大小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有关。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尤其生物学心肌标志物)一直以来在急性心梗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备受关注。本文对... 急性心肌梗死(下称心梗)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血管急重症,心梗后梗死面积大小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有关。血液生物学标志物(尤其生物学心肌标志物)一直以来在急性心梗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备受关注。本文对血液生物学标志物预测心梗面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梗死面积 血液生物学标志物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育民 王鸣和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5期297-299,共3页
随着心电滤波、放大以及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那些肉眼不能观察到、微伏级水平的T波电交替(TWA)现象得以深入的研究。业已证实。这种微小的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脏... 随着心电滤波、放大以及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那些肉眼不能观察到、微伏级水平的T波电交替(TWA)现象得以深入的研究。业已证实。这种微小的TWA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TWA形成机制仍聚焦于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心率(刺激频率)和细胞内钙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波电交替 心律失常 心电现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育民 王鸣和 《医学综述》 2004年第8期469-470,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病 束支传导阻滞 诊断 预后 心肌再灌注
下载PDF
有应用华法林指征且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抗栓策略的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刘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前对于既有应用华法林指征且又植入冠状动脉支架者抗栓策略的选择尚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故现阶段,对于此类患者需慎重权衡出血和血栓的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抗栓策略。血栓栓塞低危或仅存一个中危因素的患者,可选用阿司匹林加氯... 目前对于既有应用华法林指征且又植入冠状动脉支架者抗栓策略的选择尚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故现阶段,对于此类患者需慎重权衡出血和血栓的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抗栓策略。血栓栓塞低危或仅存一个中危因素的患者,可选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二联抗栓治疗,而对于存在1个以上中危因素或1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则可能需要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的基础上选择三联抗栓策略,而对于高龄患者,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二联抗栓策略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冠心病 综述 支架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特点及导管消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育民 陈明龙 杨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右室乳头肌起源的VA,其QRS波时限大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源的,后、前乳头肌较间隔乳头肌起源者常有电轴上偏和较晚的胸导联移行(>V4)。乳头肌起源的VA,其起源部位较深,多采用盐水灌注导管和8 mm消融导管,滴定能量。如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应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消融可望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乳头肌 综述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少见并发症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育民 王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5期784-786,共3页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导管消融手术日益广泛的开展,一些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也逐渐见诸报道。现对这些相对少见、甚至罕见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并发症
下载PDF
未成年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导管消融(附二例报道)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顾佳宁 施海峰 周立 胡伟 方唯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未成年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及环状电极记录肺静脉电位的方法,对2例年龄小于18岁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消融。结果例1为阵发性房颤示左肺静脉起源,成功隔离左肺静脉。例2持... 目的探讨未成年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及环状电极记录肺静脉电位的方法,对2例年龄小于18岁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消融。结果例1为阵发性房颤示左肺静脉起源,成功隔离左肺静脉。例2持续性房颤患者在行两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冠状静脉窦心房波频率渐渐减慢,在完成两肺电隔离后房颤终止,分别随访3.5,1个月,无房颤复发。结论2例未成年患者房颤均起源肺静脉,射频消融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肺静脉 未成年人
下载PDF
不同起源部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P波形态分析及导管消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4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周立 顾佳宁 方唯一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评价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内不同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精确定位17例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并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的形态特点,探讨二者的联系。结果:17... 目的:评价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内不同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精确定位17例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并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的形态特点,探讨二者的联系。结果:17例房速起源部位均获得精确定位并成功行导管消融。9例右心房起源房速包括上腔静脉房间隔侧1例,中上部界嵴1例,房间隔右侧3例,冠状静脉窦口内1例,希氏束旁2例,右心耳1例;8例左心房起源房速包括左上肺静脉2例,右上肺静脉1例,二尖瓣环2例,左心耳1例,房间隔左侧1例,无冠窦1例。V1导联P波负向者房速多起源于右心房;P波正向者,房速除起源于左心房外,尚可能起源于右心房上部、后部;P波等电位线者,房速多起源于Koch三角附近的相关解剖结构,如冠状静脉窦口、房间隔以及希氏束。结论局灶性房速常起源于肺静脉附近、瓣环、房间隔等心房内有特殊解剖结构的部位,心电图P波形态,尤其是V1导联可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而三维标测系统可快速对此作进一步精确定位,缩短导管消融及放射线透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 导管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