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可准确评估健康体检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1
作者 方福生 王宁 +7 位作者 刘星宇 王薇 李红 孙般若 谷昭艳 傅晓敏 闫双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9-151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在评估健康体检人群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Ua)水平关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资料46017例,根据Ua水平分为两组:Ua≤420μmol/L和Ua>... 目的探讨基于C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在评估健康体检人群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Ua)水平关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资料46017例,根据Ua水平分为两组:Ua≤420μmol/L和Ua>420μmol/L,比较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基于C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 IR-CP)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HOMA2-IR、HOMA2 IR-CP与Ua的相关性,分层交互分析不同亚组间HOMA2-IR、HOMA2 IR-CP与Ua的关联是否存在差异,利用ROC曲线评价HOMA2-IR、HOMA2IR-CP对Ua升高的预测能力。结果Ua≤420μmol/L组HOMA2-IR、HOMA2IR-CP水平均显著低于Ua>420μmol/L(P<0.001)。单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OMA2-IR与Ua(r=0.262,P<0.001)弱相关,HOMA2 IR-CP与Ua(r=0.409,P<0.001)中等强度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在调整相关混淆因素后HOMA2-IR(R2=0.445,P<0.001)或HOMA2IR-CP(R2=0.461,P<0.001)均是Ua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层交互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糖代谢亚组间胰岛素抵抗指数与Ua的关联均存在差异(P<0.001)。ROC曲线显示HOMA2-IR、HOMA2 IR-CP预测Ua升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0.722。结论HOMA2IR-CP更为准确地评估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水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血尿酸 血清胰岛素 血清C肽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孙般若 李昱芃 +3 位作者 肖靖 刘永泉 成晓玲 田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4期147-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未发生过低血糖组(无低血糖组)和发生过低血糖组(低血糖组),其中无低血糖者153例,低血糖者44例。对两组间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未发生过低血糖组(无低血糖组)和发生过低血糖组(低血糖组),其中无低血糖者153例,低血糖者44例。对两组间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低血糖组与无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为[(86.6±5.1)vs(75.9±9.3)]岁、糖尿病病程为[(21.6±11.7)vs(13.0±8.2)]年、血清肌酐水平为[(113.3±55.6)vs(78.8±18.9)],低血糖组均明显高于无低血糖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8±1.3)vs(7.0±1.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内生肌酐清除率[(46.4±19.3)vs(76.1±24.4)]低血糖组则低于无低血糖组。低血糖组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比例高于无低血糖组。年龄、内生肌酐清除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中短效胰岛素治疗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增长、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不全、严格的血糖控制及使用中短效胰岛素治疗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对于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预防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2型糖尿病 低血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我院1162例老年男性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般若 成晓玲 +1 位作者 李春霖 田慧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研究1996-2011年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死亡原因构成特点。方法以1 162例年龄≥65岁长期定居北京并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死亡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死亡记录确定死亡原因。结果 15年间于我院老年病房死亡的老年男... 目的研究1996-2011年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死亡原因构成特点。方法以1 162例年龄≥65岁长期定居北京并于我院老年病房住院死亡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死亡记录确定死亡原因。结果 15年间于我院老年病房死亡的老年男性患者共1 162例,平均死亡年龄(83.3±6.5)岁。死因构成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因的41.7%、20.7%、20.4%和6.4%。肺癌、缺血性心脏病、脑梗死及肺炎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与<80岁年龄组相比,≥80岁年龄组恶性肿瘤所致死亡比例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增加(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在两年龄组比例相当(P>0.05);近15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增加(P<0.01);心血管疾病死亡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比例变化不大。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男性主要死亡原因。随年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比例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升高。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男性 死亡原因
下载PDF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孙般若 肖海英 +2 位作者 成晓玲 李志冰 田慧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达标率及相关费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调查方式对2008-2009年在我科住院符合代谢综合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标准的老年病例进行分析(n=206),记录代谢综合征相关各组分治疗用药... 目的分析近年来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达标率及相关费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调查方式对2008-2009年在我科住院符合代谢综合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标准的老年病例进行分析(n=206),记录代谢综合征相关各组分治疗用药、疗效、费用和控制达标情况。结果经过近年来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关注,本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降尿酸、抗凝血的药物治疗率分别达到98.0%,70.9%,85.0%,42.6%,83.3%。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尿酸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5.1%,70.0%,52.9%,79.1%,74.6%,80.2%,40.0%;达到良好控制的分别为85.0%,88.9%,93.7%,99.4%,95.6%,77.5%,97.0%。上述各项用药总体日均费用<30元、30~60元和60元以上分别占50.0%,38.3%,11.7%。结论掌握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特点及综合治疗原则,合理选择各种药物,可以使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各项控制指标达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效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药物疗法 费用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分层管理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般若 李春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27-30,共4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模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影...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模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到60岁以后的和60岁以后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国于2001年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17.17%,达到2.48亿。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20.4%[1]。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治疗的靶目标、治疗策略和具体治疗方案一直是大家关心、争论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 降糖治疗 降糖药物 分层管理 治疗策略
下载PDF
泛素连接酶在骨形成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般若 李春霖 张令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6期572-581,共10页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和功能的重要调节途径,泛素化参与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存活,泛素化调节异常可导致代谢性骨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功能和骨形成。泛素...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和功能的重要调节途径,泛素化参与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存活,泛素化调节异常可导致代谢性骨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功能和骨形成。泛素连接酶(E3 ubiquitin ligases,E3)作为泛素和底物蛋白之间的衔接分子可特异性识别底物,在骨形成相关蛋白调节和骨转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往研究表明E3连接酶通过介导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蛋白和转录因子等参与成骨细胞增生、分化、存活和骨形成的调节。Smurf1、Cbl和SCFβ-Tr CP等E3连接酶可特异性介导Runx2、MEKK2、Jun B、β-catenin、Gli2、ATF4等成骨细胞分化重要调节蛋白的降解,抑制成骨功能。E3连接酶作为促进骨形成和减少骨丢失理想的治疗靶标,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对E3连接酶在骨形成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回顾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连接酶 骨形成 成骨细胞 治疗靶标
下载PDF
2例表现为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般若 李昱芃 +3 位作者 成晓玲 邵迎红 李剑 田慧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表现为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方法对2例以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病例均有明确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起病隐匿,以低钠血症等不典型症状为主... 目的探讨表现为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方法对2例以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病例均有明确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起病隐匿,以低钠血症等不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在明确诊断后经糖皮质替代治疗低钠血症纠正,乏力、纳差等症状缓解。结论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可表现为低钠血症等不典型症状,需要临床医师提高对低钠血症的认识,重视头颈部放射治疗病史及可能病因的采集,早诊断、早治疗,使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老年人 低钠血症 诊断
原文传递
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期间的血糖控制2例分析
8
作者 孙般若 李春霖 《药品评价》 CAS 2008年第6期268-269,共2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骨折,现对2例合并糖尿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关键词 糖尿病 围手术期 股骨转子 骨折 血糖监测
下载PDF
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素和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剑 闫双通 +5 位作者 龚燕平 卢艳慧 孙般若 成晓玲 李春霖 邵迎红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素(ET)和血清胱抑素C(CysC)的影响。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1-12月8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素(ET)和血清胱抑素C(CysC)的影响。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1-12月8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入组干预6个月后,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6个月后各组患者的ET和胱抑素C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P<0.05),治疗1、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ET、CysC水平,延缓、减轻DN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阿托伐他汀 糖尿病肾病 ET 血清胱抑素C
下载PDF
中老年男性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肌力、跌倒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琪 刘敏燕 +6 位作者 李春霖 张丽丽 李楠 孙般若 马丽超 祖源 胡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人群维生素D(VD)营养状况及其与肌力、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某40岁以上查体人群增龄、VD水平与肌力及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维生素D缺乏占77.41%,其中严重缺乏占7.83%。随增龄,握力、指捏力...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人群维生素D(VD)营养状况及其与肌力、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某40岁以上查体人群增龄、VD水平与肌力及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维生素D缺乏占77.41%,其中严重缺乏占7.83%。随增龄,握力、指捏力、下肢肌力逐渐下降,站起步行试验(TGUT)时间、站起试验(CRT)时间及异常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在校正摄入奶量、日照时间、运动频率、工作环境等因素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维生素D水平分组比较,只有握力及指捏力在严重缺乏组与其他组间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在校正年龄影响后,血钙水平、握力、指捏力、下肢肌力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最低。在60岁以上组,CRT时间在维生素D缺乏组最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TGUT在各年龄亚组,三组维生素D水平组间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增龄、握力减低与维生素D缺乏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1.37和1.33。结论 40岁以上男性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随增龄肌力下降、跌倒风险增高,增龄、上肢肌力减退是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维生素D 跌倒 肌力
下载PDF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1
作者 邵迎红 李剑 +2 位作者 孙般若 成晓玲 李春霖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1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应用二肽激肽酶Ⅳ(DPP-Ⅳ)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3例为调整血糖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方案均为合并应用西格列汀100 mg,每日1次。比较治疗前后全血糖化血... 目的: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应用二肽激肽酶Ⅳ(DPP-Ⅳ)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3例为调整血糖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方案均为合并应用西格列汀100 mg,每日1次。比较治疗前后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PG)、生化指标、血常规,并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HbA1c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患者体重、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无明显变化。用药期间均能耐受治疗。无严重低血糖事件。结论: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和其他口服降糖药用于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 西格列汀 老年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维生素D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丽丽 刘敏燕 +4 位作者 成晓玲 卢艳慧 李楠 孙般若 李春霖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949-955,共7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社区春季中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并初步探讨其与其他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调查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男性人群502例,年龄40~70岁,于3~4月期间测定相关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将患者分...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社区春季中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并初步探讨其与其他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调查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男性人群502例,年龄40~70岁,于3~4月期间测定相关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分析维生素D与其他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结果该中老年男性人群春季25(OH)D3平均水平为18.80±7.66(5.0~44.50)ng/m L。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占89.93%,其中严重缺乏6.18%、缺乏62.01%,充足仅占10.07%。排除既往半年内服用维生素D制剂的人群50例后,25(OH)D3平均水平为16.99±5.53ng/m L,缺乏及不足人群占到97.42%。按维生素D水平分组的四组间比较,在校正年龄、BMI等混杂因素后,四组间i PTH随25(OH)D3升高而降低,血Ca随25(OH)D3升高而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i PTH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29,P〈0.001),与C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095,P=0.086)。拟合曲线结果可见,维生素D与i PTH、血钙与i PTH之间有负相关趋势(P〈0.001)。BT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C与25(OH)D3、ALP呈正相关(分别β=0.102,P=0.041;β=0.142,P〈0.001),与BMI、Hb A1c呈负相关(分别β=-0.348,P=0.030;β=-3.275,P=0.004);PINP与Pi、ALP呈正相关(分别β=0.742,0.013;P均〈0.001),与FBG呈负相关(β=-0.097,P=0.013);β-CTX与Cr、Pi、ALP呈正相关(分别β=0.009,P=0.045;β=0.938,P=0.002;β=0.009,P=0.045),与FBG呈负相关(β=-0.054,P=0.032)。结论北京春季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未补充维生素D制剂者维生素D缺乏现况严重。25(OH)D3水平与i PTH呈负相关,与Ca呈正相关。BTMs与BMI、Cr、Hb A1c、FBG、25(OH)D3、ALP、Pi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男性 25羟基维生素D3 甲状旁腺激素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Cys 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剑 闫双通 +5 位作者 龚燕平 卢艳慧 孙般若 成晓玲 李春霖 邵迎红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年第11期2004-2008,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糖蛋白I(β2-glycopr_otein,β2-GPⅠ)水平及其检测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M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MER<30mg/24h,n=40)、微量白...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糖蛋白I(β2-glycopr_otein,β2-GPⅠ)水平及其检测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M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MER<30mg/24h,n=40)、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24h≤UMER<300mg/24h,n=30)和临床白蛋白尿组(UMER≥300mg/24h,n=30)。比较三组患者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并行相关性线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的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更高(P<0.05),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临床蛋白尿组的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更高(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sC(r_1=-0.532,P<0.05;r_2=-0.483,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_1=-0.237,P<0.05;r_2=-0.232,P<0.05)和β2-GPⅠ水平(r_1=-0.713,P<0.05;r_2=-0.633,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和白蛋白呈负相关性,与患者的UEMR(r_1=0.337,P<0.05;r_2=0.437,P<0.05;r_3=0.534,P<0.05)和视网膜病变(r_1=0.635,P<0.05;r_2=0.353,P<0.05;r_3=0.538,P<0.05)呈正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患有糖尿病肾病与患者的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Cy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β2-GPⅠ水平较敏感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 CYS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2-GPⅠ
下载PDF
北京地区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调查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初探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琪 卢艳慧 +5 位作者 李春霖 李敏燕 成晓玲 孙般若 王传海 张丽丽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并初步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查体的老年男性472名,评估北京地区老年男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D水平与...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并初步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查体的老年男性472名,评估北京地区老年男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D水平与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P)的相关性。结果472名老年男性的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19.47±11.32)ng/ml,其中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充足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97%、39.20%、24.36%、15.47%。25(OH)D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C/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25(OH)D水平与收缩压(SBP)呈显著负相关,与舒张压(DBP)未见明显相关性。不同25(OH)D水平组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BMI水平组25(OH)D变化,将研究对象根据BMI水平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结果发现,随BMI上升,25(OH)D水平显著下降。非糖尿病组及糖尿病组25(OH)D与Hb A1C均呈负相关,与FBP无明显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25(OH)D与Hb A1C、HDL-C、SBP均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市老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且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男性 25(OH)D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下载PDF
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苗新宇 李剑 +3 位作者 李春霖 李楠 孙般若 马丽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观察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沙格列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6例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单用或联用沙格列汀5 mg,1次/d调节血糖。比较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代谢相关指... 目的观察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沙格列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6例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单用或联用沙格列汀5 mg,1次/d调节血糖。比较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代谢相关指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并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较用药前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体质量、血压、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淀粉酶及脑利钠肽前体无明显变化。用药期间均能耐受治疗,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心脑血管事件。结论沙格列汀治疗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沙格列汀 中老年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胰岛素泵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成晓玲 孙般若 +4 位作者 李剑 马丽超 邵迎红 方福生 李春霖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9期58-60,共3页
1型糖尿病的治疗依赖于胰岛素。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因其具有程序性的可调节的基础胰岛素输注和餐前大剂量胰岛素输注,更加接近生理性的胰岛素释放,从而能够更为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 1型糖尿病的治疗依赖于胰岛素。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因其具有程序性的可调节的基础胰岛素输注和餐前大剂量胰岛素输注,更加接近生理性的胰岛素释放,从而能够更为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近年来胰岛素泵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不同医疗保健条件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及达标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彦 李春霖 +4 位作者 田慧 李小鹰 苗新宇 肖海英 孙般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调查不同医疗保健条件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达标情况,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现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干部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老干部组)339例及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社区组)341例。分析... 目的调查不同医疗保健条件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达标情况,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现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干部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老干部组)339例及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社区组)341例。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及达标情况。结果老干部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治疗率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干部组血糖、血压、血脂的总达标率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率及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该人群各项代谢异常的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糖尿病 高血压 血脂异常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老年患者低血糖相关的心源性死亡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昱芃 田慧 +4 位作者 孙般若 钟文雯 肖靖 谷昭艳 李晨曦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导致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的2例老年人低血糖相关的心源性死亡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男性,80岁,糖尿病史13年,有陈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史,使用较...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导致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的2例老年人低血糖相关的心源性死亡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男性,80岁,糖尿病史13年,有陈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史,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并在院外自行加用含磺脲类降糖药的中成药,致严重低血糖昏迷入院,调整治疗出院后数日,发生猝死;病例2,男性,86岁,糖尿病史50年,应用较大剂量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自行服用中草药辅助治疗,有2次心肌梗死病史,因睡眠中出现低血糖,诱发心功能衰竭合并心肌梗死入院,治疗无效死亡。国内外研究均提示长期糖尿病和多发低血糖均会降低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防范能力,对合并多重危险因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须适当放宽,以防范严重低血糖导致的心源性死亡。结论低血糖对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人有严重的危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应强调个体化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低血糖 心肌梗死 老年人 血糖管理
下载PDF
核基质蛋白干预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19
作者 李剑 闫双通 +4 位作者 龚燕平 卢艳慧 孙般若 成晓玲 邵迎红 《肿瘤药学》 CAS 2018年第4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究干预富含AT序列的特异结合蛋白1(STAB1)基因表达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脂质体介导下沉默甲状腺癌TPC-1细胞中STAB1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STAB1蛋白的表达;细... 目的探究干预富含AT序列的特异结合蛋白1(STAB1)基因表达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脂质体介导下沉默甲状腺癌TPC-1细胞中STAB1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STAB1蛋白的表达;细胞创伤愈合实验检测细胞的愈合率,Transwell小室法测定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β-catenin(p-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AB1干扰组细胞中STAB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细胞愈合率及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β-catenin、Cyclin D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β-caten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干预STAB1表达可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其作用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STAB1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小RNA干扰沉默S100A13对甲状腺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20
作者 李剑 闫双通 +4 位作者 龚燕平 卢艳慧 孙般若 成晓玲 邵迎红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究干扰钙结合蛋白A13(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3,S100A13)基因表达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RNA干扰敲减甲状腺癌TPC-1细胞S100A13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S... 目的探究干扰钙结合蛋白A13(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3,S100A13)基因表达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RNA干扰敲减甲状腺癌TPC-1细胞S100A13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S100A13对TPC-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S100A13对TP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S100A1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钙黏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小RNA干扰的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划痕宽度显著升高(25. 214±2. 687 vs 69. 223±5. 291),侵袭(0. 897±0. 082 vs 0. 521±0. 053)、迁移(1. 263±0. 252 vs 0. 759±0. 062)能力显著降低(P <0. 05),细胞中MMP-2(0. 523±0. 062 vs 0. 246±0. 033)、Vimentin (0. 863±0. 082 vs 0. 458±0. 0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 05),E-cadherin(0. 445±0. 053 vs 0. 755±0. 07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 05)。结论采用小RNA干扰S100A13表达可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与其下调上皮间质转化和M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S100A13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