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油乳状液对20钢的腐蚀
1
作者 张志宏 马骏 +4 位作者 贾旭东 高秋英 刘强 孙海礁 孟江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以某油田原油和采出水为原料配制了不同含水率的油包水或水包油乳状液,利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20钢的腐蚀行为,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类型乳状液的腐蚀性。结果表明:乳状液的腐蚀性低于采出水的腐蚀性,且水包油乳状液腐蚀性... 以某油田原油和采出水为原料配制了不同含水率的油包水或水包油乳状液,利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20钢的腐蚀行为,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类型乳状液的腐蚀性。结果表明:乳状液的腐蚀性低于采出水的腐蚀性,且水包油乳状液腐蚀性大于油包水乳状液;由于油包水乳状液中原油在20钢表面吸附形成的油膜的完整性较好,20钢与水分子接触受到一定限制,腐蚀比较轻;随着含水率增大,油膜完整性逐渐受到破坏,乳状液腐蚀性明显变强;在水包油乳状液中,20钢与采出水直接接触,20钢表面只存在分散状的油膜,其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较弱,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水包油乳状液对20钢的腐蚀接近于采出水;在油水界面处,20钢腐蚀严重,其腐蚀行为与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乳状液 水包油乳状液 腐蚀 20钢 油水界面
下载PDF
基于Levy辨识法的IPMC等效电路迟滞建模与验证
2
作者 李森 安坤 +3 位作者 郭立山 李宁 范东 孟江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4期92-98,共7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IPMC)是一种新型柔性智能材料,但其致动机理尚不明确,位移跟踪困难。针对IPMC悬臂梁器件在低频交流驱动电压下具有明显的迟滞非线性、建模困难的特点,测试了IPMC悬臂梁在低频...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IPMC)是一种新型柔性智能材料,但其致动机理尚不明确,位移跟踪困难。针对IPMC悬臂梁器件在低频交流驱动电压下具有明显的迟滞非线性、建模困难的特点,测试了IPMC悬臂梁在低频交流电压下的致动特性,分析了IPMC在0.1~10 Hz、2~5.5 V的增益与相位,并使用Levy辨识法建立了驱动电压到致动位移的三阶传递函数模型。基于已建立的传递函数模型,提出了IPMC的非线性等效电路与一阶传递函数的分段建模方法,改进了IPMC的等效电路模型无法预测致动位移的缺点。通过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在IPMC悬臂梁器件在0.1~5 Hz、2~5.5 V的低频正弦驱动电压下,可使用等效电路加一阶传递函数代替IPMC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整体误差低于0.3 mm,平均相对误差2.89%,满足应用条件。可以用作IPMC的低频交流用途,提高了IPMC位移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MC迟滞特性 Levy辨识 传递函数 等效电路建模
原文传递
水溶性无机盐对三甘醇脱水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龙学渊 周贇 +1 位作者 孟江 梁智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5,共7页
目的分析作为主要杂质之一的水溶性无机盐对三甘醇(TEG)脱水性能影响的原因,为三甘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废三甘醇水溶性无机盐的组分和质量分数,确定了NaCl、KCl、MgCl_(2)、CaCl_(2)、Na_(2)SO_(4)、NaHCO 3、FeCl_(3)、Ba... 目的分析作为主要杂质之一的水溶性无机盐对三甘醇(TEG)脱水性能影响的原因,为三甘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废三甘醇水溶性无机盐的组分和质量分数,确定了NaCl、KCl、MgCl_(2)、CaCl_(2)、Na_(2)SO_(4)、NaHCO 3、FeCl_(3)、BaCl_(2)、NaF 9种水溶性无机盐作为杂质,分别在质量分数为15.5 mg/g、温度为182℃的条件下,循环再生50次和连续加热48 h,以模拟循环再生三甘醇和滞留在重沸器中三甘醇的再生过程,分析了再生三甘醇组分和性质变化。结果在多次循环再生的条件下,水溶性无机盐对三甘醇的组分和性质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水含量有所增大。而在连续长时间加热再生的条件下,三甘醇有效含量下降,有机杂质增多。这些有机杂质并不适应三甘醇脱水系统的要求,造成再生后的三甘醇脱水性能和pH值下降、发泡性能增强。结论水溶性无机盐对三甘醇性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再生条件,循环再生不会影响三甘醇的性质。在再生温度下连续长时间加热,水溶性无机盐会使三甘醇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三甘醇在脱水系统中的适应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甘醇 水溶性无机盐 天然气 脱水
下载PDF
超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效果分析
4
作者 孟江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4年第2期85-88,79,共5页
为研究支护参数变化对超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怀化西编组站超高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结合现场实测对不同支护方案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模式呈圆弧状,潜在滑动面位于9~12级边坡;单一锚固桩支护作... 为研究支护参数变化对超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怀化西编组站超高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结合现场实测对不同支护方案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模式呈圆弧状,潜在滑动面位于9~12级边坡;单一锚固桩支护作用有限,锚固桩的设置应考虑潜在滑动面影响,超高边坡采用锚固桩+锚杆支护较为安全;锚杆间距会影响桩间土的成拱效应,合理的锚杆间距有利于边坡的综合治理。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边坡 支护方案 破坏模式 稳定系数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系统佛手炮制前后的判别及颜色-成分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陈维玲 陈倩茹 +4 位作者 孟江 李旺君 陈烨昕 陈志维 张戴英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 基于机器视觉系统探讨佛手炮制前后颜色判别及颜色-成分质量分数相关性,为佛手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佛手与蒸佛手饮片中橙皮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3种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机器视觉技... 目的 基于机器视觉系统探讨佛手炮制前后颜色判别及颜色-成分质量分数相关性,为佛手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佛手与蒸佛手饮片中橙皮苷、6,7-二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3种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机器视觉技术获得饮片图像并提取饮片RGB、L*a*b*、HSV 3个不同颜色空间的颜色特征,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方法对佛手炮制前后建立定性判别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颜色特征值与测得的3种成分质量分数间的相关性。结果LDA、PLS-DA、SVM判别模型分类鉴别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低的预估错误率;佛手和蒸佛手中成分质量分数与颜色特征值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基于机器视觉系统对佛手炮制前后的判别效果良好,且该方法操作简单、高效准确,可为佛手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蒸佛手 机器视觉 机器学习 质量评价
下载PDF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改革实践
6
作者 黄辉荣 梁平 +2 位作者 王大庆 孟江 龙学渊 《化工管理》 2023年第35期10-13,共4页
针对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的突出问题,学院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目标导向,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和全国油气储运设计大赛为引领,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 针对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的突出问题,学院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目标导向,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和全国油气储运设计大赛为引领,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改进课程评价体系,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持续向好,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增加。建立了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助力于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 教学方式 应用型大学
下载PDF
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孟江 董晓萍 +2 位作者 姜志宏 梁士贤 赵中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335-1337,共3页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αL-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苷(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2,5为首次从该属及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鱼腥草 化学成分 黄酮类
下载PDF
Cl^(-)对L245钢在CO_(2)/H_(2)S环境中腐蚀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关芳艳 孟江 +2 位作者 刘阳 赵鹏 严治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CAS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石油天然气集输用L245钢管道在输送介质含有CO_(2)/H_(2)S及Cl^(-)的环境中使用时经常发生腐蚀穿孔现象。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工作站进行质量损失试验和电化学试验,对L245钢在该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 石油天然气集输用L245钢管道在输送介质含有CO_(2)/H_(2)S及Cl^(-)的环境中使用时经常发生腐蚀穿孔现象。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工作站进行质量损失试验和电化学试验,对L245钢在该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CO_(2)/H_(2)S环境中,Cl^(-)对钢的腐蚀速率、点蚀深度、腐蚀产物膜和点蚀电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Cl^(-)浓度不断提高时,L245钢的腐蚀速率和点蚀深度呈倒“V”形变化;提高Cl^(-)浓度时,钢的阳极溶解加速,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交流阻抗谱曲线半径减小,同时,Cl^(-)抑制硫化物产物膜的生成,使得钢的表面形成的产物膜呈现疏松状,对钢的腐蚀起促进作用;当Cl^(-)浓度达到临界值时,L245钢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交流阻抗谱曲线半径增大,Cl^(-)优先吸附在钢的表面,使得产物膜的表面空隙减小,对钢的腐蚀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 L245钢 点蚀 腐蚀行为 腐蚀产物
下载PDF
鲜鱼腥草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孟江 董晓萍 +3 位作者 周毅生 姜志宏 梁士贤 赵中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29-931,共3页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甲酯(1),4-羟基-4[3′-(β-D-葡萄糖)亚丁基]-3,5,5-三甲基-2-环己稀-1-醇(2),2-(3,4二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3),对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4),4-β-D-葡萄糖-3-羟基苯甲酸(5)。结论:该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及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鱼腥草 化学成分 酚类
下载PDF
温度对L360QS管线钢在H_(2)S/CO_(2)环境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赵鹏 孟江 +3 位作者 葛鹏莉 严治 关芳艳 甘崇邑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04-207,共4页
采用腐蚀失重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探究40~60℃条件下L360QS钢试样的腐蚀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H_(2)S-Cl^(-)共存体系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逐渐增大,腐蚀程度加剧,并出现点蚀。当温度低于50℃时,腐蚀并不严重,当温度高于50℃... 采用腐蚀失重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探究40~60℃条件下L360QS钢试样的腐蚀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H_(2)S-Cl^(-)共存体系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逐渐增大,腐蚀程度加剧,并出现点蚀。当温度低于50℃时,腐蚀并不严重,当温度高于50℃时,腐蚀产物膜致密性和完整度降低,易溶解破裂,出现“大阴极小阳极”现象,促进发生局部腐蚀。同时得到管线钢以CO_(2)腐蚀为主,H2S腐蚀为辅,均匀腐蚀主要受CO_(2)控制,点蚀由高浓度的Cl-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360QS钢 温度 H_(2)S/CO_(2)腐蚀 点蚀
下载PDF
冻干鲜鱼腥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和提取物GC-MS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孟江 董小萍 +3 位作者 周毅生 姜志宏 梁士贤 赵中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工艺,分析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组成。方法:以甲基正壬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条件进行了优选,并用GC-MS法对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工艺,分析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组成。方法:以甲基正壬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的条件进行了优选,并用GC-MS法对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最佳萃取工艺:萃取压力15 000k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0 min。鉴定了冻干鲜鱼腥草提取物中出38种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结论:该工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提取物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 冻干鲜鱼腥草 正交实验 GC—MS分析
下载PDF
乳化稠油中多重乳滴的形成及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孟江 张燕 +2 位作者 龙学渊 冉国锋 王志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5,452,共6页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及其加量;搅拌强度;温度;Ostwald熟化作用及形成原始乳滴时的油水比。由该区块净化稠油和含水7.2%的塔河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中乳滴结构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W/O/W型。与由肯东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相比,肯东含水(58%)稠油加乳化剂转相形成的含水相同(35%)的O/W乳状液,表观黏度较低且黏度较不稳定。简介了获得成功的肯东451站含水稠油乳化降黏集输试验。在含水58%的稠油中按0.6mg/g油的加量加入乳化剂HATJ72和自由水,转相形成O/W乳状液,输送温度50℃,乳化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较差,输送至下游5公里处时,管道垂直方向上含水、油、水滴数量、黏度已有很大差异。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差,是自由水引起的,因此应控制掺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稠油(W/O乳状液) 转相 降黏 乳化集输 多重乳滴 稳定性 新滩肯东451区块
下载PDF
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超磁致伸缩非线性控制
13
作者 潘明健 安坤 +2 位作者 李健宏 王奇 孟江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188,共7页
对于超磁致伸缩材料固有的迟滞非线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前馈逆补偿与PID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利用CMAC神经网络学习获得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的迟滞逆模型进行补偿,再利用CMAC模型在线快速学习适应的... 对于超磁致伸缩材料固有的迟滞非线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前馈逆补偿与PID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利用CMAC神经网络学习获得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的迟滞逆模型进行补偿,再利用CMAC模型在线快速学习适应的能力,结合PID控制器降低跟踪控制时的误差和扰动,从而实现GMA的精密控制。通过MATLAB建立了CMAC前馈逆补偿控制器和CMAC-PID复合控制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利用CMAC神经网络逼近的迟滞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在CMAC-PID复合控制方案的作用下,系统的期望位移与实际位移相对误差值最大值仅2.39%,平均相对误差值不到0.5%。说明该控制策略能适应控制对象的非线性变化,有效地提高GMA的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 迟滞非线性 CMAC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高内相稠油油包水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孟江 向阳 +1 位作者 魏小林 李顺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2-124,191,共3页
稠油形成的高内相W/O乳状液,其流动性对生产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W/O乳状液流动特征可以用幂律模式描述,具有剪切稀释性,粘度与温度服从指数关系。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粘度会出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内相体积浓就是乳状液的转相... 稠油形成的高内相W/O乳状液,其流动性对生产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W/O乳状液流动特征可以用幂律模式描述,具有剪切稀释性,粘度与温度服从指数关系。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粘度会出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内相体积浓就是乳状液的转相点。在内相体积浓度小于转相点时,粘度随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增大;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时,粘度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下降。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后,乳状液会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有一个过程。同时随着内相体积的增大、剪切速率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乳状液稳定性下降。高内相乳状液已经具有了粘弹流体的某些特征。本次研究在稠油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性 高内相 乳状液 稠油 粘度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鲜鱼腥草不同部位8个活性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孟江 周毅生 +1 位作者 赵中振 董小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同时测定鲜鱼腥草不同药用部位8个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Alltima C18柱(7.5mm×4.6mm,5μm),流动相:0.2%的冰乙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0min,5%~20%B;20~40min,20%~20.5%B;40~50min,2... 目的:同时测定鲜鱼腥草不同药用部位8个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Alltima C18柱(7.5mm×4.6mm,5μm),流动相:0.2%的冰乙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0min,5%~20%B;20~40min,20%~20.5%B;40~50min,20.5%~35%B;50~90min,35%~90%B;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表明不同药用部位含量不同。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适用于鱼腥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鱼腥草 HPLC 不同部位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鱼腥草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孟江 周毅生 廖华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研究了鱼腥草多糖活性炭脱色的工艺。以多糖含量和脱色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脱色工艺进行优选。优化的脱色工艺为:在pH 4.0,20℃的条件下,加入0.4%活性炭,搅拌40 min。该脱色工艺适合工业化应用。
关键词 鱼腥草 多糖 脱色工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孟江 和殿峰 +1 位作者 周毅生 董小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0-1051,共2页
目的比较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止咳作用;采取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实验,考察鱼腥草不同提取... 目的比较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实验,观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止咳作用;采取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实验,考察鱼腥草不同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结果鱼腥草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具有显著的抗炎、止咳和镇痛作用,正丁醇提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止咳作用。结论抗炎和止咳的有效部位为鱼腥草氯仿部位、水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镇痛的活性部位为鱼腥草氯仿部位和水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不同部位 药效活性
下载PDF
不同产地鱼腥草多糖含量测定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孟江 周毅生 廖华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2-823,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鱼腥草多糖的含量。方法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鱼腥草中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鱼腥草中多糖含量为:15.73%-20.29%。结论不同产地鱼腥草多糖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鱼腥草 多糖 含量测定 不同产地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鱼腥草多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孟江 周毅生 廖华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建立超声波提取鱼腥草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多糖得率、多糖含量为指标成分,采用正交实验对鱼腥草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鱼腥草料液比1∶30,超声60 min,醇沉浓度为90%。多糖得率及含量分别为14.61%,12.22%... 目的建立超声波提取鱼腥草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多糖得率、多糖含量为指标成分,采用正交实验对鱼腥草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鱼腥草料液比1∶30,超声60 min,醇沉浓度为90%。多糖得率及含量分别为14.61%,12.2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鱼腥草多糖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多糖 超声提取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孟江 周毅生 +2 位作者 咸银库 段芳 刘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4-2525,共2页
目的优选丹参多酚酸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多酚酸B和总丹参多酚酸含量为指标成分,对丹参多酚酸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优化工艺为:12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3次,1 h/次。丹参多酚酸B和总丹参多酚酸含量分别为57.7%,66.9%。结论该工艺合... 目的优选丹参多酚酸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多酚酸B和总丹参多酚酸含量为指标成分,对丹参多酚酸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优化工艺为:12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3次,1 h/次。丹参多酚酸B和总丹参多酚酸含量分别为57.7%,66.9%。结论该工艺合理,丹参多酚酸成分提取完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多酚酸 提取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