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BMP-2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红亚 张长春 +1 位作者 朱坤 许刚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1期26-29,共4页
近年随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临床上由此引起的不良事件也有所增加。rhBMP引起的不良事件有神经根炎症、异位骨化、骨溶解、逆行性射精及潜在的致癌效应。该文就rhBMP-2在脊柱融合术中安全性研究进展作... 近年随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临床上由此引起的不良事件也有所增加。rhBMP引起的不良事件有神经根炎症、异位骨化、骨溶解、逆行性射精及潜在的致癌效应。该文就rhBMP-2在脊柱融合术中安全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腰椎融合 不良事件
下载PDF
LCP联合MIPPO治疗老年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辞山 孟红亚 +1 位作者 柴雷子 万德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93-2896,共4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联合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对老年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LCP...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联合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对老年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LCP+MIPPO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足-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治疗效果;收集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IL-6、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足-踝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LCP联合MIPPO治疗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且疗效与安全性有保障,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 踝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Bliss法测定YL-N1415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 被引量:5
3
作者 孟红亚 《凯里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研究YL-N1415对小鼠的毒性作用,Bliss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_(50)).灌胃给予ICR小鼠不同浓度的YL-N1415水溶液,观察并记录不同剂量下ICR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给药后各剂量组动物主要出现的毒性反应有自发活动减少、眼睑半闭、困倦,动物死... 研究YL-N1415对小鼠的毒性作用,Bliss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_(50)).灌胃给予ICR小鼠不同浓度的YL-N1415水溶液,观察并记录不同剂量下ICR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给药后各剂量组动物主要出现的毒性反应有自发活动减少、眼睑半闭、困倦,动物死亡前出现侧卧、强直性抽搐、喘息等毒性现象.Bliss法计算YL-N1415对ICR小鼠LD_(50)值为2.9 201 g/kg,95%可信区间为2.4 252~3.5 741 g/kg.YL-N1415灌胃毒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灌胃 半数致死量(LD50)
下载PDF
蒽酮—硫酸法测定空心莲子草中多糖含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孟红亚 《凯里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7-69,共3页
使用蒽酮-硫酸法测定空心莲子草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波长620 nm,回归方程为:Y=27.497 X-0.045 6,R为0.997 4,检测线性范围为0~0.04 mg/mL,回收率为92.4%~103.05%,精密度的RSD=2.957%.此方法操作简便,不受还原糖的干扰,可以测定多糖.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蒽酮-硫酸法 多糖
下载PDF
阿利苯多对大鼠围产期毒性的
5
作者 黄凤娇 李燕 +3 位作者 李晶 龚夏实 孟红亚 李继洪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目的:观察阿利苯多对大鼠妊娠晚期、分娩期、哺乳期及胚胎和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大鼠妊娠第15天至哺乳第21天,分别连续灌胃给予50、100和200mg/(kg·d)剂量的阿利苯多,同时设0.5%羧甲基纤维素... 目的:观察阿利苯多对大鼠妊娠晚期、分娩期、哺乳期及胚胎和胎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大鼠妊娠第15天至哺乳第21天,分别连续灌胃给予50、100和200mg/(kg·d)剂量的阿利苯多,同时设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溶剂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和胎仔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等指标。结果:F0代未见明显毒性反应。F1代,在出生第1天、第4天及雄性性成熟时,低剂量组仔鼠体质量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组张耳达标时间及中剂量组的痛阈时间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均无量效关系;其余各指标及学习和运动能力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F1代的同笼交配率、妊娠率及胚胎发育全过程未见明显的生殖、发育等毒性变化。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阿利苯多对妊娠/哺乳的雌性动物以及胚胎和子代发育、行为及生殖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利苯多 大鼠 生殖毒性 仔鼠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培养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红亚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7年第9期66-66,共1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基础,然后从认知冲突、亲自实践和个体差异几个角度,分析了增强学生教学参与度的措施,为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参与度 课堂教学 实践
下载PDF
数学计算课堂有效教学探微
7
作者 孟红亚 《成才之路》 2018年第15期94-94,共1页
计算是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教学的检验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计算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灵活、快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计算是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教学的检验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计算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灵活、快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计算课堂 策略引领 计算能力
下载PDF
感悟、实践、体验,精彩从这里开始——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评价
8
作者 孟红亚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12期49-49,共1页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们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们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以再创造的形式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评价,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自我评价 体验快乐
下载PDF
扎实课改脚步,促进学科领域整合——以小学数学课程为核心促进领域之整合
9
作者 孟红亚 《学苑教育》 2015年第17期48-48,共1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整合有益于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益,实现综合性课程文化的创立。本文立足课改新理念,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方面简要论述了以小学数学课程为核心的领域整合策略,以期能响应素质教育的呼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整合有益于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益,实现综合性课程文化的创立。本文立足课改新理念,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方面简要论述了以小学数学课程为核心的领域整合策略,以期能响应素质教育的呼唤,以相互联系的角度促进学科领域整合,从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程整合 信息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IL-6、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德余 孟红亚 +2 位作者 张伟 王辞山 宋财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B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末次手术优良率,术前、术后2日及12个月随访跟骨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术后24 h、72 h的血清IL-6、CRP水平及术后1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日、术后6个月跟骨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4 h, A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和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均较好,但前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所致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跗骨窦小切口 内固定材料 跟骨骨折 跟骨高度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骨搬移术中植入硫酸钙对促进对合端愈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学德 孟红亚 +2 位作者 王辞山 万德余 柴雷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骨搬移术中植入硫酸钙能否促进对合端自然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骨搬移和硫酸钙植入治疗的27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20~61(44.30±10.00)岁;病程3~86(13.26±... 目的:探讨骨搬移术中植入硫酸钙能否促进对合端自然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骨搬移和硫酸钙植入治疗的27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20~61(44.30±10.00)岁;病程3~86(13.26±16.47)个月;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慢性骨髓炎16例,开放性骨折创伤性慢性骨髓炎11例。清创后骨缺损长度4~14(9.11±2.57)cm。观察术后并发症、对合端自然愈合率、外固定指数,采用Checketts&Otterburn针道感染分级标准评价针道感染情况,并采用Paley评价标准观察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1(31.32±3.37)个月。27例患者均未发生对合端皮肤嵌顿,术后(17.78±5.43)个月后获得骨性愈合,其中25例对合端自然愈合,2例未自然愈合患者(均依从性较差)经对合端清理植骨后愈合,发生马蹄足畸形1例,无感染复发或再骨折病例。按照Checketts&Otterburn针道感染分级标准,共有22例(41处)发生不同程度的针道感染。外固定指数1.6~2.4(2.02±0.24)月/cm。根据Paley评价标准,骨性结果:优21例,良5例,中1例;功能结果:优19例,良7例,中1例。结论:骨搬移术中,骨缺损区植入硫酸钙能够预防骨残端之间皮肤嵌顿,有利于对合端的自然愈合,可避免大多数病例对合端Ⅱ期清理植骨,但需要注意提高骨搬移手术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骨髓炎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浩然 孟红亚 +3 位作者 梁西俊 万德余 宋财 郭学德 《安徽医学》 2018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评价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骨折复位干骺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新鲜股骨下段骨折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4~15岁。所有患儿... 目的评价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骨折复位干骺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新鲜股骨下段骨折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4~15岁。所有患儿直视下复位成功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长度合适的桥接棒,植入螺钉固定。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Klemm功能恢复分级评定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8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60~120 m L,平均85 m L;手术切口8~10 cm,平均9 cm;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4周,平均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深部感染、膝关节功能障碍、肢体不等长等并发症发生。Klemm功能恢复分级的结果显示,患者术后优良率为100%。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下段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Klemm功能恢复分级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银梅 王辞山 +3 位作者 郭学德 孟红亚 张曼 杜鹃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8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纳入本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别纳入早...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纳入本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别纳入早期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71例,均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常规康复组患儿术后石膏拆除后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1 d即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共有136例患儿随访时间≥14 d,将其纳入结果分析,其中,早期康复组69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常规康复组67例患儿获得有效随访。两组患儿术后1 d、7 d、14 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毕(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7 d和14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常规康复组(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康复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4 d Mayo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后1 d(均P<0.05),早期康复组患儿术后14 d Mayo评分、患肢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均P<0.05)。结论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患儿疼痛、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肘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克氏针固定 肘关节功能
下载PDF
混合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缺损的轴向偏移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学德 孟红亚 +1 位作者 万德余 崔冠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比较混合外固定架与环形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的轴向偏移。方法回顾观察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骨搬移治疗的4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25例采用混合外固定架治疗(混合组),23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环形组)。混合组男18例,... 目的比较混合外固定架与环形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的轴向偏移。方法回顾观察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骨搬移治疗的4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25例采用混合外固定架治疗(混合组),23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环形组)。混合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8~73岁,平均(48.64±10.55)岁;平均病程(19.44±16.41)个月;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7.48±2.39)cm。环形组男18例,女5例;年龄25~66岁,平均(47.22±9.24)岁;平均病程(18.52±10.04)个月;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7.78±2.31)c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残端临会合时(两骨残端间距0.5cm左右时)的轴向成角和轴向偏移发生率,以及外固定指数、骨愈合时间、针道松动发生率、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等。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2个月,平均随访(23.21±4.43)个月。术后混合组和环形组均无轴向偏移,轴向成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会合时混合组轴向偏移和轴向成角均低于环形组(P<0.05)。环形组针道松动发生率高于混合组,两组外固定指数、骨愈合时间、骨性结果、功能结果和针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环形外固定架而言,混合外固定架能更好地预防胫骨骨搬移过程中轴向偏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轴向偏移 骨搬移 骨缺损
下载PDF
同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在下肢闭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可行性
15
作者 王辞山 孟红亚 +2 位作者 柴雷子 万德余 石亿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探讨同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在下肢闭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下肢闭合骨折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分期组(n=37,常规分期行深... 目的探讨同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在下肢闭合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下肢闭合骨折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分期组(n=37,常规分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和同期组(n=37,同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情况。出院前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患肢疼痛程度与DVT患肢肿胀程度,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恢复水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Lane-Sandhu骨折生长评分]。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APTT、PT、TT均长于本组术前,FIB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各项炎性反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术后仍有栓塞、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分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AOFAS、Lane-Sandhu骨折生长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深静脉滤网置入术不会对下肢闭合骨折合并DVT患者的疗效造成不良影响,且不会导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与深静脉滤网置入术安全性下降,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型骨折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滤网置入术 同期手术
下载PDF
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外侧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16
作者 郭学德 孟红亚 +1 位作者 张青春 崔冠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观察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外侧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22-03诊治的23例后外侧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经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复位固定骨折。外侧“... 目的观察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外侧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22-03诊治的23例后外侧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经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复位固定骨折。外侧“开门”方法:将保持完整的外侧壁进行截骨,前至Gerdy结节,后至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部位,水平截骨线距关节面约2 cm(若外侧胫骨平台劈裂,将劈裂的外侧骨块翻开即可,不另外截骨)。结果23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血管或神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及合并的腓骨头颈部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败。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结果:优9例,良1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优16例,良7例。结论经腓骨头上入路联合外侧“开门”对后外侧和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均有较好的显露效果,可以兼顾后外侧和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然而该术式取得良好疗效需建立在严格适应证选择的基础上,可能不是其他类型胫骨平台骨折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外侧胫骨平台 外侧胫骨平台 外侧“开门” 截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BMP-6成骨机制和成骨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刚 张长春 +2 位作者 周建生 黄震 孟红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综述BMP-6的成骨机制和成骨效应,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BMP-6成骨机制及其在动物实验中成骨效应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BMP-6由骨基质产生,通过Smad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将成骨信号转导至BMSCs,诱... 目的综述BMP-6的成骨机制和成骨效应,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BMP-6成骨机制及其在动物实验中成骨效应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BMP-6由骨基质产生,通过Smad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将成骨信号转导至BMSCs,诱导其向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并在骨和软骨的发育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MP-6还与多种骨病(如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有密切关系。结论对BMP-6的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骨折不愈合、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相关骨病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6 成骨机制 成骨效应
原文传递
镜下经皮与开放复位内固定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伟 孟红亚 +1 位作者 万德余 梁西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022-2026,共5页
[目的]比较镜下复位经皮固定与常规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2月一2019年10月收治的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其中,22例采用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66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 [目的]比较镜下复位经皮固定与常规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2月一2019年10月收治的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其中,22例采用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66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镜下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总并发症率,镜下组为1/22(4.55%),开放组为16/66(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ROM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镜下组的VAS评分、ROM与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TPA和P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显示,两组间关节面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结论]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