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核型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胚胎停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孟雁欣 于湄 +3 位作者 穆卫红 刘春苗 孙东兰 张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孕早期胚胎停育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因早期胚胎停育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194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胚胎停育组织。对入组胚胎...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孕早期胚胎停育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因早期胚胎停育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194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胚胎停育组织。对入组胚胎停育组织依次采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进行染色体分析,结合胚胎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亲缘性溯源检测并汇总、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CMA结果。结果 (1)所有患者入组平均34.1(22~45)岁,其中120例(61.9%,120/194)>35岁;孕周平均9.75(7~14)周,其中144例(74.2%,144/194)<10周。存在不良孕产史的101例(52.1%,101/194)孕妇中,79例(78.2%,79/101)有胚胎停育史,22例有自然流产史(21.8%,22/101)。(2)124例(63.9%,124/194)核型异常者中,三体89例(71.8%,89/124),单体15例(12.1%,15/124),三倍体11例(8.9%,11/124),嵌合体8例(6.4%,8/124),结构异常1例(0.8%,1/124)。(3)33例仅发生CMA变异者中9例致病、2例可疑致病、1例良性、21例临床意义不明(VUS)。联合应用CMA将染色体变异致病检出率提高了4.6%。124例核型异常胚胎中,17例合并CMA异常(3例致病,1例可能良性,13例VUS)。(4)双亲染色体检测结果显示,4例呈多态性改变,4例呈核型异常;33例染色体微结构变异夫妇进行验证比对,结果显示,1例良性变异及1例VUS,均系母源,余未检出染色体微结构变异。结论 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MA可有效提高染色体变异携带检出率,对指导未来妊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停育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下载PDF
侧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文迪 马春玲 +6 位作者 丛斌 张雅静 杨胜昌 孟雁欣 于峰 倪志宇 李淑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观察侧脑室给予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慢性干预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并在体外观察CCK-8对μ阿片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CCK-8对吗啡依赖过程的影响及其相关受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及纳络酮催... 目的观察侧脑室给予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慢性干预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并在体外观察CCK-8对μ阿片受体结合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CCK-8对吗啡依赖过程的影响及其相关受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及纳络酮催促戒断模型,侧脑室注射CCK-8及CCK1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CCK2受体拮抗剂LY-288,513慢性干预,观察其对戒断症状的影响;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体外检测CCK-8对μ阿片受体结合特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注射前10 min侧脑室注射CCK-8和CCK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LY-288,513慢性干预均能降低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评分,并可明显改善体重下降、跳跃、齿颤、流涎等戒断症状,与戒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10-8~10-6 mol.L-1 CCK-8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与其配基的结合(P<0.01),降低μ阿片受体结合反应的Bmax值,而对Kd值无影响;且此抑制作用可被CCK1及CCK2受体拮抗剂翻转(P<0.01)。结论 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慢性干预均能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CCK-8通过抑制μ阿片受体与其配基的结合,降低μ阿片受体的Bmax值,发挥其"抗阿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吗啡依赖 戒断症状 八肽胆囊收缩素 CCK受体拮抗剂 Μ阿片受体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对吗啡耐受细胞δ阿片受体及NMDA受体2B亚型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秀宁 文迪 +4 位作者 徐贯杰 孟雁欣 丛斌 赵申明 马春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吗啡耐受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δ阿片受体-1(DO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氯胺酮防止吗啡耐受的相关机制。方法建立PC-12吗啡耐受细胞模型,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吗啡耐受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δ阿片受体-1(DO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氯胺酮防止吗啡耐受的相关机制。方法建立PC-12吗啡耐受细胞模型,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AMP含量、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细胞DOR-1和NR2B表达,观察吗啡、氯胺酮及吗啡与氯胺酮联合作用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①10μmol.L-1吗啡作用于PC-12细胞48 h,cAM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成功建立了吗啡耐受细胞模型;②小剂量氯胺酮(0.5μmol.L-1)能防止吗啡耐受发生;③吗啡耐受细胞DOR-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NR2B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小剂量氯胺酮(0.5μmol.L-1)对DOR-1和NR2B表达无影响,但可逆转吗啡引起的DOR-1表达下调以及NR2B表达上调。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可防止吗啡耐受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吗啡引起的DOR-1表达下调及NR2B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耐受 氯胺酮 阿片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PC-12细胞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骨骼肌活检特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春苗 张静 +1 位作者 于湄 孟雁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ies,DMs)患者临床资料、分子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5例患者经(CTG)n/(CCTG)...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ies,DMs)患者临床资料、分子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5例患者经(CTG)n/(CCTG)n分子检测,22例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Ⅰ型(myotonic dystrophies1,DM1),3例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Ⅱ型(myotonic dystrophiesⅡ,DM2)。25例DMs均呈典型肌强直电位,15例合并肌病电位。22例DM1四肢远端肌肌强直、肌萎缩、肌无力伴心脏、生殖等系统受累;3例DM2四肢近端肌伴心脏受累,余无异常。骨骼肌活检:25例DMs均可见典型中心核、核内移、核聚集,肌浆块;22例DM1 ATP酶染色呈典型Ⅰ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Ⅱ型肌纤维肌源性优势/群化,部分病例表现为部分肌纤维变性、坏死,偶见再生肌纤维,结缔组织中至重度增生,氧化酶活性局灶降低,可见虫噬、轴空样改变;3例DM2 ATP酶染色呈典型Ⅱ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Ⅰ型肌纤维优势,伴轻度肌纤维变性、坏死,结缔组织轻度增生。结论分子生物学检测是DMs诊断分型的重要方法;DM1临床表型重于DM2;核聚集、中心核及核内移是DMs典型骨骼肌病理改变;不同肌纤维群化分布及核固缩是区别DM1及DM2病理特征;活检骨骼肌病理可用于发现并预测早期DM2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肌电图 活检骨骼肌 病理分析 分子生物学 动态序列病 肌源性改变
下载PDF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吗啡戒断大鼠蓝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REB及p-CREB的影响
5
作者 杨胜昌 文迪 +5 位作者 丛斌 李英敏 刘振江 于海磊 孟雁欣 马春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及其相应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及戒断动物模型,每组6只。应用改良柳田知司法对戒断症状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蓝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C...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及其相应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及戒断动物模型,每组6只。应用改良柳田知司法对戒断症状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蓝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CREB及p-CREB的变化。结果腹腔及侧脑室注射CCK-8,CCK1及CCK2受体拮抗剂均可明显降低戒断症状评分;吗啡依赖后蓝斑和中脑导水管内p-CREB明显增高,戒断后蓝斑内p-CREB水平较依赖组进一步增高,而中脑导水管内p-CREB却较依赖组下降。腹腔及侧脑室注射CCK-8,CCK1及CCK2受体拮抗剂均可逆转戒断后中脑导水管内p-CREB的降低;腹腔及侧脑室注射CCK1及CCK2受体拮抗剂可逆转戒断后蓝斑内p-CREB的升高,而CCK-8却对蓝斑内p-CREB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CCK-8可通过对蓝斑和中脑导水管内p-CREB的调节减轻吗啡戒断症状,且表现出明显的脑区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肽胆囊收缩素 CREB P-CREB 吗啡戒断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原文传递
外源性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吗啡所致SH-SY5Y和PC12细胞毒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李冬 孟雁欣 +3 位作者 杨胜昌 文迪 丛斌 马春玲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4,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对吗啡处理SH-SY5Y及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噻唑盐[3-(4,5)-dimethylthiazo(-2-yl)-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法观察吗啡对SH-... 目的观察外源性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对吗啡处理SH-SY5Y及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噻唑盐[3-(4,5)-dimethylthiazo(-2-yl)-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法观察吗啡对SH-SY5Y及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并且观测外源性CCK-8对吗啡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在100~10 000μmol/L浓度范围内显著降低SH-SY5Y和PC12细胞的生存率,半数抑制率分别为2 520μmol/L和680μmol/L;上述作用在孵育48h明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CCK-8(10^(-6)和10^(-8)mol/L)可明显抑制3 000μmol/L吗啡作用48h后SH-SY5Y细胞生存率的下降,CCK-8(10^(-6)、10^(-8)和10^(-10)mol/L)可明显抑制1 000μmol/L吗啡作用48h后PC12细胞生存率的下降;②3 000μmol/L和1000μmol/L吗啡分别处理SH-SY5Y细胞和PC12细胞48h后,可见细胞胞体变圆,突触变短或消失,失去原有的细胞形态。CCK-8(10^(-6)和10^(-8)mol/L)可明显改善吗啡作用后SH-SY5Y和PC12细胞的形态改变。结论外源性CCK-8可浓度依赖地对抗吗啡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胆囊收缩素 吗啡 法医毒理学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王倩 刘建贞 +2 位作者 高建 赵秀芹 孟雁欣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637-3639,共3页
目的对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探讨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依据超声临床标准将94例入组样本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 目的对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探讨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依据超声临床标准将94例入组样本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病例基本资料、临床及生化指标和水负荷进行差异性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依据velocity E/velocity e’(E/e’)为标准将入组94例MHD患者分为2组:E/e’≤15为非LVDD组患者73例(77.66%);E/e’>15为LVDD组21例(22.34%)。LVDD组与非LVDD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D患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低于非LVDD组,水负荷(overhydration,OH)高于非LV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OH是引起MHD患者发生LVD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效控制MHD患者OH是预防LVDD出现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MHD患者应定期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左心室舒张期功能 影响因素 超声 水负荷
下载PDF
染色体核型联合微阵列分析应用于胎儿超声异常 被引量:14
8
作者 孟雁欣 于湄 +1 位作者 张静 杨玉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7-671,共5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联合应用临床价值及染色体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至2017年间于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47例孕妇病例资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及CMA检测。结果 (1)4...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超声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联合应用临床价值及染色体变异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至2017年间于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47例孕妇病例资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及CMA检测。结果 (1)47例胎儿13例染色体变异终止妊娠;17例胎儿顺利生产,15例随访终止妊娠;(2)8例变异染色体核型阳性,检出率16.8%(8/47)。联合CMA技术检测,2例核型异常(1例性染色体嵌合、1例常染色体衍生)胎儿行CMA检测,明确了嵌合片段来源及染色体衍生的区带定位、性质。5例染色体核型正常胎儿CMA变异,较单独传统核型分析将检出率提高了10.5%;3例明确微结构致病性,将疾病诊断率提高了6.3%。结论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MA联合用于超声结构异常胎儿染色体病检测,显著提高致病检出率,明确致病结构、片段来源及致病性,指导遗传咨询并降低缺陷患儿出生,拓宽医师诊疗思路;本研究研究数据同时充实中国人群CMA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胎儿超声异常 产前诊断
下载PDF
4568例孕妇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孟雁欣 孙东兰 +2 位作者 于湄 杨玉秀 刘春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对4568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突变携带者筛查,并对已明确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了解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变异携带率及SMA产前诊断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法及Sanger测序联合应用,... 目的:对4568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突变携带者筛查,并对已明确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了解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变异携带率及SMA产前诊断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法及Sanger测序联合应用,对石家庄市第四医院4568例孕妇进行SMN1缺失/点突变检测,进行携带频率统计;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筛查并对双方均为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4568例孕妇共检出SMA患者3例,2例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1例患者检测出SMN1外显子杂合缺失,拷贝数"1",该患者同时检出SMN1点突变变异位点p.Q164X,临床诊断为"1+1型"SMA患者,发病率0.066%。(2)126例拷贝数异常携带者(SMN1杂合缺失/转换个体),84例为缺失携带者,含SMN1∶SMN 2=1∶1样本35例,SMN1∶SMN 2=1∶2样本49例。35例转换携带者SMN1转换成SM N 2基因,含SMN1∶SMN 2=1∶3样本32例,SMN1∶SMN 2=1∶4样本3例。7例携带者SMN1∶SMN 2=1∶0。(3)126例携带者配偶中25例同为携带者。(4)应用DHPLC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25例SMA高危胎儿行产前诊断。结果显示3例胎儿SMN1外显子7/8纯合缺失(SMA患者);1例胎儿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SMA携带者)。余胎儿检测未见SMN1拷贝数异常。Sanger测序1例胎儿携带p.Q164X点突变变异位点,余样本未见SMN异常。结论:本研究检出SMN1变异携带率高于中国南方地区报道,且在北方地区属高携带率地区。DHPLC联合Sanger检测技术可以完成SMA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二者联合应用对于优生优育、有效预防SMA胎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Sanger测序 脊髓性肌萎缩症 产前诊断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下载PDF
超声评分及MRI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植入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金辉 张桂欣 +2 位作者 张宇 孟雁欣 易建平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339-134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及MRI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应用及实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选择终止妊娠的孕晚期凶险性前置胎盘且考虑确诊为胎盘植入孕妇71例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及MRI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应用及实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选择终止妊娠的孕晚期凶险性前置胎盘且考虑确诊为胎盘植入孕妇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终止妊娠术前分别给予超声诊断、产前MRI诊断、手术诊断(或病理诊断),以产前超声及MRI凶险性前置胎盘并植入诊断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图像特点,依次进行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的比较。结果2种方法证实71例孕妇均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经术后病理证实超声评分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灵敏度76.09%,特异度64.00%,准确率86.4%;MRI诊断植入型33例,非植入型15例,灵敏度为71.74%(33/45),特异度为60.00%(16/25),准确率90.6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评分及MRI均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产前术前诊断评估,且灵敏度及特异度无显著差异,但超声评分具备重复性高、价格低、准确率高等优势,因此作为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首选检查;MRI作为超声评分的有效补充,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评分 凶险性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春苗 孟雁欣 +3 位作者 李霞 赵雪瑜 刘岩 张国华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939-2942,共4页
目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临床资料,进行阴道试产率、子宫破裂率等数据统计分析。将再次分娩选择经阴道试产者设为观察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阴道试产... 目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临床资料,进行阴道试产率、子宫破裂率等数据统计分析。将再次分娩选择经阴道试产者设为观察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阴道试产的初产妇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分娩成功率,阴道分娩成功者的产程时间、助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经分娩条件评估,瘢痕子宫再次分娩符合阴道试产孕妇,占全部符合阴道分娩孕妇的10.01%(210/2098),瘢痕子宫二次分娩经阴道试产子宫破裂率[0.48%(1/210)],与选择剖宫产者的子宫破裂率[0.15%(4/26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成功率(94.29%),与对照组(9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二产程时间分别为(8.26±4.15)h、(0.42±0.29)h,与对照组(11.45±3.89)h、(1.10±0.7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三产程时间均为(0.12±0.06)h。观察组助产率(49.50%)与对照组(11.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2.02%)与对照组(1.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如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经严密监护、积极处理选择阴道分娩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瘢痕子宫 子宫破裂 阴道分娩
下载PDF
DHPLC联合一代测序技术在脊髓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春苗 孟雁欣 +3 位作者 张志敏 杨扬 王亚男 张海娟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缺失/点突变检测在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携带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3544例样本...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缺失/点突变检测在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携带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3544例样本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检测,一代测序技术序惯性行SMN1点突变测序分析。结果3544例样本共检出61例拷贝异常携带者(男33例,女28例),检出率1.72%。42例SMN1缺失携带(约占1.18%),31例SMN1∶SMN2为1∶1,11例SMN1∶SMN2为1∶2。17例SMN1转换成SMN2(SMN1∶SMN2=1∶3),约占0.48%。2例SMN1∶SMN2=1∶0。61例SMA携带者配偶行SMN1检测,11例SMN1变异。9例SMN1缺失携带者SMN1∶SMN2=1∶1,2例SMN1转换成SMN2(SMN1∶SMN2=1∶3)。3544例样本行SMN1靶向测序,2例为SMN1点突变携带者,1例p.Q164X为致病突变携带者,1例为5号内含子位置SNP位点。对上述配偶进行SMN1拷贝缺失及点突变检测未见异常。余样本未见明确变异位点。妇双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11对夫妇双方均为SMN1携带者胎儿于孕18周进行胎儿羊水染色体检查。测得2例胎儿SMN1纯合缺失,即SMA患者,1例胎儿缺失变异携带者SMN1∶SMN2=1∶1,1例胎儿为SMN1(p.Q164X)变异点突变携带者。余未见异常。对11例高危胎儿随访,2例SMN1纯合缺失胎儿夫妇选择双方终止妊娠。对不同携带者SMN1∶SMN2比值以SMN1∶SMN2=1∶1最为常见,与其他类型携带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检出SMA携带者中以SMN1∶SMN2为1∶1最为常见,提示不同地区及种族人群携带者基因型存在差异;规范、精准SMA携带筛查流程建立可有效降低缺陷患儿出生,也是实现SMA二级预防的有效途径;HPLC联合单基因测序技术可提高SMA分子检测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肌萎缩症 产前诊断 携带者 单基因分析 DHPLC
下载PDF
脊髓肌萎缩症产前分子筛查临床应用并策略分析
13
作者 刘春苗 孙东兰 +3 位作者 于湄 张静 杨玉秀 孟雁欣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04-308,329,共6页
目的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产前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产前诊断相关策略。方法分析产前诊断中心就诊4568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 目的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脊髓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产前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产前诊断相关策略。方法分析产前诊断中心就诊4568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SMN2)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SMN点突变检测。结果①4568例样本中3例SMA患者,2例SMN1外显子7/8纯合缺失,父母双方验证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拷贝数“1”,典型SMA携带者;1例患者检测出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拷贝数“1”,同时检出SMN1点突变变异位点p.Q164X,临床诊断为“1+1型”SMA患者;②126例SMA携带者,携带率约1/36,84例携带者SMN1外显子7/8拷贝数“1”,31例携带者SMN1外显子7拷贝数“1”,11例携带者SMN1外显子8拷贝数“1”;③明确SMA先证者、携带者基因型基础上,对25对夫妇双方均为携带者胎儿孕18周行羊水穿刺行SMA产前诊断,3例胎儿SMN1外显子7/8纯合缺失(SMA患者);1例胎儿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SMA携带者)。余胎儿检测未见SMN1拷贝数异常。Sanger测序1例胎儿携带p.Q164X点突变变异位点,余样本未见SMN异常。结论研究应用DHPLC联合点突变测序检测SMA携带发病检测,充分证实检测手段在SMA等遗传性疾病检测中的重要价值;新报SMN致病突变位点p.Q164X,丰富中国人群SMA致病基因数据库;该数据获得河北地区人群SMN1拷贝数分布及发病频率数据,对监测、指导及防控中国人群SMA发病及产前诊断有重要价值。单基因疾病携带者筛查是产前诊断基础,明确携带者变异类型及可能致病位点,选择准确分子手段靶向进行产前诊断胎儿发病检测,减少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同时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Sanger测序 脊髓肌萎缩症 产前诊断 SMN1
下载PDF
不同分娩方式围产期血液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指标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倩 刘建贞 +2 位作者 高建 孟雁欣 赵秀芹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09-151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围产期血液指标、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及血流频谱特征,拟为不同围生期孕妇血栓前状态早期诊断、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妇产科住院的孕产妇2055例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围产期血液指标、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及血流频谱特征,拟为不同围生期孕妇血栓前状态早期诊断、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妇产科住院的孕产妇2055例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910)、择期剖宫产组(n=790)、急诊剖宫产组(n=355)。比较3组别下肢静脉内径[双侧股静脉(CFV)、腘静脉(POPV)]、血流频谱峰值、同期血液学指标,整理、分析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产后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道分娩组比较,择期剖宫产及急诊剖宫产APTT、PT和TT均显著缩短,FBG和DD水平显著增加,CFV、POPV内径均显著增加,左/右侧POPV血流频谱峰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剖宫产APTT、PT、TT与择期剖宫产相比较显著缩短,FBG和DD水平显著增加,双侧CFV内径及左侧POPV内径均显著增宽,双侧POPV血流频谱峰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POPV内径及双侧CFV血流频谱峰值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选择剖宫产产术孕产妇处于明显血栓前状态,急诊剖宫产孕产妇体内高凝状态较最为严重。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栓前状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剖宫产 急诊剖宫产 静脉血栓栓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Becker肌营养不良/Duchenne肌营养不良产前诊断中的应用:13例分析
15
作者 刘春苗 张海娟 孟雁欣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Becker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Becker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无BMD/DMD家族史,因产前筛查高风险、胎儿超声软指标或结构异常等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常规CMA提示胎儿Xp21.1区域(涉及DMD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孕妇13例(均为单胎妊娠),运用MLPA技术进行胎儿DMD基因的缺失/重复变异检测。经MLPA证实携带DMD基因外显子缺失/重复的胎儿,采用MLPA技术进行孕妇DMD基因缺失/重复变异验证,明确胎儿变异来源。总结CMA联合MLPA技术在无BMD/DMD家族史的BMD/DMD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1例CMA检出Xp21.1区域(涉及DMD基因)拷贝数缺失变异病例中,6例为新发变异,5例为母源性变异(含2例致病性变异);2例为致病性变异,9例为可能致病变异。经MLPA验证,2例DMD基因外显子半合子缺失(影响阅读框),考虑为致病性变异,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另外9例变异位点为杂合子缺失,均不影响阅读框,均选择继续妊娠至分娩。(2)2例CMA检出Xp21.1区域(涉及DMD基因)拷贝数重复变异,考虑为致病性变异且为母源,经MLPA证实为外显子半合子重复(影响阅读框),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结论对于无BMD/DMD家族史及表型非特异但因其他指征需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胎儿,CMA联合MLPA有助于检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的胎儿,同时有利于孕妇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可有效避免BMD/DMD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微阵列分析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81例强直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宏锐 靳陶然 +3 位作者 孟雁欣 赵哲 邴琪 胡静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病科自200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1例强直性肌病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病理特点,以及其中55例患者经...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病科自200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1例强直性肌病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病理特点,以及其中55例患者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的致病基因。 结果 (1)81例患者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47例,非萎缩性肌强直(NDM)34例。(2)DM患者切片病理染色中多见特征性的中心核、核聚集和肌浆块,伴纤维变性、坏死;NDM缺乏特征性病理改变。(3)基因分析患者中DM1型患者32例,DM2型患者3例;先天性肌强直(MC)9例,先天性副肌强直(PC)5例,6例未能明确分型。共发现7个CLCN-1新发致病突变位点和3个SCN4A新发致病突变位点。 结论 (1)强直性肌病是一组复杂的单基因遗传病,肌强直为共同特征性表现,可出现多系统受累;(2)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基因分析是其诊断和分型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强直 骨骼肌活检 病理学 基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