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藻协同对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曾天宇 陈曦 +8 位作者 徐慧敏 孟顺龙 金渝钦 胡庚东 李丹丹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力总体上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菌藻混合组的抗氧化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藻菌协同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小球藻 枯草芽孢杆菌 水质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三种投入品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丙二醛、磷酸酶和溶菌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宁 郑尧 +4 位作者 刘祝萍 张凤翔 孔繁彬 孟顺龙 陈家长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2,共6页
为研究CuSO 4、青苔净和草甘膦三种投入品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抗氧化酶等的影响,参考实际生产中使用浓度,设置对照、CuSO 4(1和2 mg/L)、青苔净(5和10μg/L)和草甘膦(5和10μg/L)实验组,分别在4、8和12 d时测定肝胰腺抗... 为研究CuSO 4、青苔净和草甘膦三种投入品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抗氧化酶等的影响,参考实际生产中使用浓度,设置对照、CuSO 4(1和2 mg/L)、青苔净(5和10μg/L)和草甘膦(5和10μg/L)实验组,分别在4、8和12 d时测定肝胰腺抗氧化酶类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酸/碱性磷酸酶(ACP/AKP)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三种投入品均造成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抗氧化酶(SOD、CAT、GSH、G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T-AOC活性持续下降;青苔净和草甘膦造成G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也造成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CuSO 4造成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三种投入品处理后期造成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升高,LZM活性降低。结果表明三种投入品均会造成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抗氧化防御因子活性水平、磷酸酶活性、MDA含量和LZM活性发生改变,产生氧化应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硫酸铜 磷酸酶 草甘膦 氧化损伤
下载PDF
鱼类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洪玉珍 孟顺龙 陈家长 《农学学报》 2023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综述了国内外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常用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总结了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运用的技术,分析了现有保护措... 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综述了国内外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常用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总结了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运用的技术,分析了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全面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修复措施的建议,以期为从事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保护 评估方法 保护措施 生态修复
下载PDF
臭氧对水产养殖尾水嗜水气单胞菌的杀灭效果
4
作者 柯瑞林 徐慧敏 +7 位作者 陈曦 孟顺龙 胡庚东 李丹丹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任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为改善臭氧消毒工艺,优化养殖尾水高效消毒技术,利用臭氧发生器及控制发生时间制备出不同浓度的臭氧水,采用悬液定量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臭氧水在不同胁迫时间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杀灭效果,并与常见消毒剂过硫酸... 为改善臭氧消毒工艺,优化养殖尾水高效消毒技术,利用臭氧发生器及控制发生时间制备出不同浓度的臭氧水,采用悬液定量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臭氧水在不同胁迫时间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杀灭效果,并与常见消毒剂过硫酸氢钾进行了灭菌效果比较,同时测试了臭氧处理含菌养殖尾水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当嗜水气单胞菌浓度为6.4×10^(5)、7.5×10^(6)、1.5×10^(7)、3.2×10^(8)CFU/mL时,用1.2 mg/L的臭氧水作用2 min时,灭菌率分别为92.66%、84.00%、80.67%、79.58%,作用6 min时灭菌率分别为100%、99.72%、99.96%、99.98%,而用400 mg/L的过硫酸氢钾作用6 min时灭菌率才达到100%;用1.2 mg/L臭氧水对含菌浓度为2.3×103、2.7×10^(5)CFU/mL的养殖尾水作用6 min,灭菌率皆达到100%。研究表明,臭氧消毒灭菌效率远高于过硫酸氢钾,臭氧水在最佳质量浓度为1.2 mg/L、作用时间为6 min时,能够高效杀灭嗜水气单胞菌,其灭菌率与含菌量、臭氧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消毒 嗜水气单胞菌 养殖尾水 灭菌效果
下载PDF
典型水产抗生素基准值推导及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李忠华 曹国庆 +6 位作者 踪艺纯 王新池 裘丽萍 范立民 陈曦 孟顺龙 宋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4,共8页
抗生素在水产行业被广泛使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作为氟喹诺酮、氯霉素、磺胺类3种典型使用抗生素种类,其在水产养殖中安全使用基准值及自然水域生态风险一直不明确。该研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来确定该典型抗生素对... 抗生素在水产行业被广泛使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作为氟喹诺酮、氯霉素、磺胺类3种典型使用抗生素种类,其在水产养殖中安全使用基准值及自然水域生态风险一直不明确。该研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来确定该典型抗生素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使用SSD正向法与风险熵值评价自然河域3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安全基准值为58、267、42μg/L;潜在影响比例值与风险熵值均得出自然水域3种抗生素无生态风险。研究为抗生素在水产行业中的科学使用以及系统评价水域抗生素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氟苯尼考 磺胺甲恶唑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微山湖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
作者 洪玉珍 高宇航 +7 位作者 陈曦 王伟萍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共11页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南四湖微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及2021年12月(冬季)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微山湖共鉴定出8门66属14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64种,占总种数...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南四湖微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及2021年12月(冬季)对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微山湖共鉴定出8门66属14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64种,占总种数的44.76%,且两次调查中各区域优势种均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秋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1 304.17×10^(4)、3 026.30×10^(4)和4 154.82×10^(4)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9、2.71和2.67;冬季对照区、塑料礁区和水泥礁区浮游植物密度分别为2 091.46×10^(4)、1 639.52×10^(4)和1 286.47×10^(4)cells/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2、2.51和2.54。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但随着鱼礁投放时间的延长,鱼礁内存在淤泥堆积的现象,减弱了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微山湖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秋季为COD_(Mn)、TP、NO_(3)^(-)-N、T、DO;冬季为TN、TP、NH_(3)-N、NO_(2)^(-)-N、DO、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山湖 人工鱼礁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67
7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范立民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马晓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 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386.2×104-5581.9×104cells/L和0.541-3.491mg/L,均以绿藻最高;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除绿藻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PEG模型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五里湖1、3、4、5月份的生境相似,6、7、8、9、11月份的生境相似.优势度分析显示,五里湖各个月份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2种以上,优势种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 avulgari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等14种,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在0.02-0.78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变化在1.5-2.7和0.26-0.59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好;表明2007年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完整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学特征 五里湖 太湖
下载PDF
氮磷比对两种蓝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孟顺龙 裘丽萍 +5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陈家长 徐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38-1444,共7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低氮磷比(N/P=0.45)下生长最好;氮磷比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中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N/P=45)和低氮磷比时的1.38倍和1.35倍;而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是在低氮磷比时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和中氮磷比时的2.22倍和4.02倍。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而低氮磷比时则相反。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氮磷比时,微囊藻和颤藻不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颤藻 氮磷比 种间竞争
下载PDF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7-584,共8页
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 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cells/L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 生态学特征 太湖 梅梁湾
下载PDF
农药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孟顺龙 瞿建宏 +4 位作者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陈家长 徐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3,共7页
采用更新式静态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24、48、96 h-LC50分别为1.25、0.75、0.43 mg·L-1和13.30、6.98、4.58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 mg·L-... 采用更新式静态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24、48、96 h-LC50分别为1.25、0.75、0.43 mg·L-1和13.30、6.98、4.58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 mg·L-1和0.458 mg·L-1。按照农药毒性分级标准,灭多威对罗非鱼是极高毒农药,辛硫磷对罗非鱼是高毒农药。联合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在24、48、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24、0.26、0.06,相加指数均大于零;SOD活性研究显示,灭多威、辛硫磷以及灭多威+辛硫磷对SOD活性有显著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灭多威和辛硫磷联合染毒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的抑制效应较相同条件下单一灭多威或辛硫磷染毒时强;表明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它们的共存会对鱼类产生更强的毒性作用。在环境评价中,决不能简单地将各单一污染物毒性相加来判断其综合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多威 辛硫磷 罗非鱼 联合毒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1
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2 位作者 瞿建宏 吴伟 陈家长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8,83,共6页
阿特拉津是中国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目前已存在于某些地区的湖泊和地下水中,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介绍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综述了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对生物的生理生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 阿特拉津是中国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目前已存在于某些地区的湖泊和地下水中,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介绍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综述了阿特拉津在水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对生物的生理生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阿特拉津对生物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蓄积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阿特拉津与其他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水环境 残留 毒理效应
下载PDF
底栖动物螺蛳对池塘底泥及水质的原位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孟顺龙 吴伟 +3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陈家长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7,共4页
以螺蛳为净化生物,研究了直接向养殖塘中放养螺蛳对鲫鱼养殖塘的底泥和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放养螺蛳使得养殖塘水质的污染状况有所缓解,然而改善前后水体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仍同属于重污染等级。因此仅采用直接放养螺... 以螺蛳为净化生物,研究了直接向养殖塘中放养螺蛳对鲫鱼养殖塘的底泥和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放养螺蛳使得养殖塘水质的污染状况有所缓解,然而改善前后水体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仍同属于重污染等级。因此仅采用直接放养螺蛳的方法对养殖塘进行底泥修复还不能使养殖塘水质得以彻底净化,应与其他修复技术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底泥修复和水质净化效果;总体来说,螺蛳的放养量越大,水质净化效果越好,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增加螺蛳的放养量都对水质净化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修复 螺蛳 养殖塘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2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冷春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0-174,共5页
将鲫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1.0和10.0mg·L-1两个浓度组的鲫鱼进行取样;在实验结束时(24d)对所有浓度组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 将鲫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1.0和10.0mg·L-1两个浓度组的鲫鱼进行取样;在实验结束时(24d)对所有浓度组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中SOD活性,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产生显著变化。在染毒后的第24d,各浓度组肝脏SOD活性均受到抑制,肾脏SOD活性均受到诱导,肌肉SOD活性在低浓度下受抑制,高浓度下被诱导;且在本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阿特拉津与肝脏SOD活性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肾脏SOD活性在1.0~10.0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14~24d内,阿特拉津与肌肉SOD活性之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与肝脏和肾脏SOD活性之间在任何时间范围内都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但在整个实验期内,1.0和10.0mg·L-1两个暴露浓度对同一器官SOD活性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鲫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亚急性
下载PDF
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产污系数初探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3 位作者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陈家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95-1800,共6页
采用试验塘养殖方法研究了单养模式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沉积物产污系数。结果表明,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含水率、总有机质、TN、TP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氮磷比分别... 采用试验塘养殖方法研究了单养模式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沉积物产污系数。结果表明,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含水率、总有机质、TN、TP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氮磷比分别在61.07%~68.87%、5.42%~6.82%、2.12~3.18 mg.g-1、0.34~0.45 mg.g-1、15.39~24.92μg.g-1和5.74~7.85之间,上述指标在池塘水平分布上没有表现出变化的规律性。面积法和产量法计算得到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分别变化在5.60~15.13 kg.m-2、1.81~5.08 kg.m-2、7.24~23.86 g.m-2、1.13~3.08 g.m-2、0.06~0.18 g.m-2、161.76~526.85 g.m-2和7.89~30.35 kg.kg-1、2.55~10.19 kg.kg-1、10.43~47.86 g.kg-1、1.59~6.18 g.kg-1、0.08~0.36 g.kg-1、256.37~1 004.69 g.kg-1。同时,面积法计算显示,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产量法计算显示,除底泥有效磷的产污系数差异不显著外(P>0.05),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当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放养密度、投喂饲料等要素基本一致时,用面积法测定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比用产量法测定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亲本培育塘 沉积物 污染物含量 产污系数
下载PDF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胡庚东 吴伟 瞿建宏 范立民 裘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之间,平均为32.46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江 安徽-江苏段 空间特征
下载PDF
镧/铝改性沸石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孟顺龙 胡庚东 +4 位作者 瞿建宏 李永丹 张田 陈家长 徐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75-1880,共6页
目前广泛应用的固体吸附法对高磷工业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对低ρ(磷)废水(<0.5mg.L-1)的除磷效果很差,然而富营养化水体的磷质量浓度一般都远远低于0.5mg.L-1,从而使固体吸附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技术瓶颈。为解决上述瓶颈性问题,... 目前广泛应用的固体吸附法对高磷工业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对低ρ(磷)废水(<0.5mg.L-1)的除磷效果很差,然而富营养化水体的磷质量浓度一般都远远低于0.5mg.L-1,从而使固体吸附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技术瓶颈。为解决上述瓶颈性问题,促进固体吸附法在富营养化水体除磷中的应用,试验以氯化镧、氯化铝、沸石为主要原料,通过配制金属离子溶液、配制沉淀剂溶液、沉淀反应、煅烧等工艺流程制成镧/铝改性沸石,并研究了镧/铝改性沸石对废水中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中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镧/铝改性沸石对高磷和低磷浓度废水都具有较好的除磷效果。30℃时,镧/铝改性沸石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为36 h,饱和吸附量为2.44 mg.g-1。8 g.L-1的镧/铝改性沸石用量可使废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从20mg.L-1降低到0.515 mg.L-1,去除率高达97.43%。镧/铝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快速吸附期和慢速吸附期,其中快速吸附期主要发生在前3 h,此时废水中的磷去除率达57.1%,对磷的吸附量达1.43mg.g-1,占饱和吸附量的58.6%。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试验研究显示,通过2次过滤可使富营养化湖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低于检出限(0.01mg.L-1),通过3次过滤可使富营养化池塘水中的磷质量浓度低于检出限(0.01mg.L-1),说明镧/铝改性沸石对低磷废水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镧/铝改性沸石对加磷湖水具有较高的磷去除能力,饱和吸附量达2.02 mg.g-1,但比对人工废水的饱和吸附量(2.44mg.g-1)低0.42mg.g-1,降低率达17.2%,表明自然水体中其他离子的共存会降低镧/铝改性沸石的除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改性沸石 废水 富营养化 除磷
下载PDF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7
作者 徐慧敏 李丹丹 +2 位作者 裘丽萍 胡庚东 孟顺龙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0期22-23,共2页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简称KMPS)在水产行业中的主要用途为杀菌和改底,其主要成分是过一硫酸氢钾、硫酸氢钾、硫酸钾,其中过一硫酸氢钾具有强氧化性,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由于KMPS具有氧化性的特征,对于水体中的有害藻类...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简称KMPS)在水产行业中的主要用途为杀菌和改底,其主要成分是过一硫酸氢钾、硫酸氢钾、硫酸钾,其中过一硫酸氢钾具有强氧化性,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由于KMPS具有氧化性的特征,对于水体中的有害藻类、残饵、鱼粪等颗粒性有机质能起到促进降解的作用,因此KMPS对于水质调节、尾水处理可能具有一定效果。尽管KMPS在养殖水环境调控中的应用已有相关讨论,但试验性应用研究仍相对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处理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强氧化性 养殖尾水 水产行业 硫酸氢钾 颗粒性 水质调节
下载PDF
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殖危害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孟顺龙 宋超 +3 位作者 范立民 裘丽萍 陈家长 徐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208,共7页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本文介绍了EDCs的分类,详述了自然水体、饮用水源水以及自来水中EDCs污染情况,阐明了EDCs对鱼类的生殖危害。资料分析显示,EDCs能够扰乱生物体内分泌功能,导致生殖器官、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引起生育力下降,甚至生物繁殖机能损害,并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以至物种灭绝。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EDCs对生物危害等方面的研究,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识别和鉴定困难或代价太大等问题,有关工作亟需全面、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水体 污染现状 鱼类 生殖危害
下载PDF
滤食性动物放流对西五里湖的生态修复作用初探 被引量:20
19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25-230,共6页
根据生物操纵原理,以TP、TN、NO3--N、NO2--N、NH4+-N、CODMn、Chl.a、SD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了滤食性生物螺(C.cathayensis)、蚌(Hyriopsis cumin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 根据生物操纵原理,以TP、TN、NO3--N、NO2--N、NH4+-N、CODMn、Chl.a、SD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了滤食性生物螺(C.cathayensis)、蚌(Hyriopsis cumin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lis)放流对西五里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放流后,西五里湖水体透明度有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提高了26.8%,其中最大值达60cm,比放流前提高了91.7%;TP含量呈下降趋势,8次监测中有6次的测定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要求,占总监测次数的75%;虽然8次监测中的TN含量均属劣Ⅴ类,但其含量与放流前相比有降低趋势;同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也从放流前西五里湖高于东五里湖,转变成放流后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说明向富营养化湖泊放流滤食性生物对提高水体透明度、降氮、除磷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得以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动物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西五里湖
下载PDF
氮磷质量浓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孟顺龙 王菁 +7 位作者 裘丽萍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陈家长 徐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8-664,共7页
研究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了4个氮磷质量浓度梯度(N 0.18μg·m L-1,P0.025... 研究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对于揭示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因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繁殖,并利用藻类调节养殖环境和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了4个氮磷质量浓度梯度(N 0.18μg·m L-1,P0.025μg·m L-1;N 0.36μg·m L-1,P 0.050μg·m L-1;N 0.72μg·m L-1,P 0.100μg·m L-1;N 3.60μg·m L-1,P 0.500μg·m L-1),通过测算比生长速率、生长曲线、竞争抑制参数,研究了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sp.strain PCC)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数量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藻细胞数量分别为198.9×105 cells·m L-1和424.8×105 cells·m L-1;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的竞争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共培养体系中,鱼腥藻的最大藻细胞数量表现为:中高氮磷组(208.9×105 cells·m L-1)>中低氮磷组(98.3×105 cells·m L-1)>高氮磷组(64.7×105 cells·m L-1)>低氮磷组(45.3×105 cells·m L-1)。同时,种间竞争抑制参数的测算结果表明,4组氮磷质量浓度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分别为2.599、0.564、0.772、1.618,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分别为0.434、0.321、0.466、-8.899,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均大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低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最大,为2.599;中高氮磷质量浓度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0.466。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低、中高氮磷、高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低氮磷质量浓度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鱼腥藻 种间竞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