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安俊朋 李从锋 +6 位作者 齐华 隋鹏祥 张文可 田平 有德宝 梅楠 邢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4-782,共9页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降低21.0%和3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条带还田 产量 根系分布 土壤水分 氮素分布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低钾胁迫对大豆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邢静 赵凯能 +5 位作者 党现什 安俊朋 王晓光 于海秋 赵新华 蒋春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4,共7页
以耐低钾型大豆铁丰40(T40)、WM和低钾敏感型大豆GD8521为材料,研究低钾胁迫下大豆根系K+、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大豆根系K+、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而脯氨酸和游离氨基... 以耐低钾型大豆铁丰40(T40)、WM和低钾敏感型大豆GD8521为材料,研究低钾胁迫下大豆根系K+、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大豆根系K+、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而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在出苗后90 d(R6),与低钾敏感型大豆GD8521相比,耐低钾型大豆T40和WM根系K+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在低钾处理下分别比HK(对照)降低57.02%和50.93%,而GD8521为69.15%;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T40和WM低钾处理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HK(对照)升高54.67%和48.94%,而GD8521为41.02%。低钾处理下,T40和WM产量降低幅度较小,比对照分别下降37.06%和46.34%,差异不显著(P>0.05);而GD8521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64.77%,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耐低钾型大豆品种可维持根系K+含量相对稳定,糖转化为淀粉能力更强,有较高的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维持细胞渗透势,保证其渗透调节能力并稳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钾胁迫 渗透调节 产量
下载PDF
黑河中游灌区玉米农田蒸散涡度相关分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有德宝 王建林 +5 位作者 田平 隋鹏祥 张文可 马立婷 安俊朋 齐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8-653,共6页
农田蒸散是联系作物气孔行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生态过程,对农田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根据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黑河中游农田生态系统2012年生长季的蒸散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了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对环境影响因子与农田蒸... 农田蒸散是联系作物气孔行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生态过程,对农田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根据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黑河中游农田生态系统2012年生长季的蒸散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了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对环境影响因子与农田蒸散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蒸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蒸散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2mm·h-1,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6mm·h-1。农田蒸散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玉米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呈明显的单峰变化曲线,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值(91.1mm),在完熟期达到最低值(33.0mm)。土壤温度是农田蒸散最主要的环境控制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次之,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最弱。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农田蒸散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通过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农田蒸散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蒸散 环境因子 涡度相关 通径分析 黑河中游灌区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隋鹏祥 有德宝 +7 位作者 安俊朋 张文可 田平 梅楠 王美佳 王沣 苏思慧 齐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6-324,共9页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结果】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而后者则显著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2.4%、44.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施氮量超过262.5 kg/hm^2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则不显著。施氮量262.5 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最高,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6.7%、45.2%。【结论】短期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春玉米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然而秸秆旋耕还田作业成本较低,且配施262.5 kg/hm^2氮产量较高,可作为秸秆还田初期推荐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施氮量 春玉米产量 干物质 氮素积累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马立婷 王沣 +7 位作者 田平 杨斌 隋鹏祥 有德宝 梅楠 安俊朋 张文可 齐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4,共6页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行间耕作>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根系功能 根系保护酶活性
原文传递
行间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可 安俊朋 +5 位作者 隋鹏祥 田平 梅楠 王美佳 王沣 齐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4,共7页
通过设置旋耕不起垄、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3种耕作模式处理,探明行间耕作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紧实... 通过设置旋耕不起垄、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3种耕作模式处理,探明行间耕作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根系总量和土壤深层根系比例,有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在拔节期,除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光合有效辐射和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拔节期之后,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旋耕不起垄处理,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于行间旋耕处理,行间隔行旋耕处理更加节约成本,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行间隔行旋耕是一项适宜推广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间耕作 生长发育 根系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