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芹菜素调节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对创伤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月 苗存良 +4 位作者 安志辉 杜蒙蒙 刘国峰 贾天阳 李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446-1451,共6页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创伤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合式股骨干骨折术构建创伤性骨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创伤性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合式股骨干骨折术构建创伤性骨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给予相应干预30 d。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大鼠骨小梁密度和厚度,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股骨组织OPG、RANKL、RANK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大鼠软骨组织正常,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出现严重损伤,骨小梁密度和厚度、血清BGP、ALP及股骨组织OPG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血清iNOS、TNF-α、IL-6及股骨组织RANKL、RANK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软骨组织病理损伤改善,骨小梁密度和厚度、血清BGP、ALP及股骨组织OPG 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升高(P<0.05),血清iNOS、TNF-α、IL-6及股骨组织RANKL、RANK 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降低(P<0.05);芹菜素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芹菜素可以减轻创伤性骨折大鼠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OPG表达,抑制RANKL/RAN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素 创伤性骨折大鼠 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通路 骨折愈合
下载PDF
新元古代极端冰期事件中生物避难所的环境条件
2
作者 胡军 程猛 +3 位作者 陈欣阳 叶琴 安志辉 李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75-3086,共12页
新元古代成冰纪(南华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而闻名。这次冰期事件对早期生命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被认为是生命演化的“过滤器”和“瓶颈”。冰期前后生物对比表明生物演化并未中断,暗示冰期过程中存在生物避难所。扬子板块北... 新元古代成冰纪(南华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而闻名。这次冰期事件对早期生命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被认为是生命演化的“过滤器”和“瓶颈”。冰期前后生物对比表明生物演化并未中断,暗示冰期过程中存在生物避难所。扬子板块北缘神农架地区成冰系南沱组中发现了罕见的宏体藻类生物记录——宋洛生物群。为了探究成冰纪全球性冰期背景下,古环境与生物幸存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扬子北缘宋洛剖面和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内含化石页岩层和不含化石泥岩层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含化石泥岩层沉积于半咸水氧化环境,而含“宋洛生物群”化石的页岩层沉积于冰消期末期,当时海洋为正常盐度、次氧化状态,该地区具有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这可能为“宋洛生物群”在极端冰期下幸存并保存为化石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研究也表明新元古代极端冰期事件中的确存在适合复杂生命生存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南沱组 扬子北缘 沉积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下载PDF
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安志辉 邢燕锋 +3 位作者 何娟 陈月 李盼 苗存良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7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TDP)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ll、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采用切...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TDP)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ll、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伤口裂开、皮缘坏死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射线片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并进行疼痛及功能评分等Maryland足部评分,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总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5,t=20.220,t=26.201,t=5.663;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4%,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62,P<0.01)。观察组患者Bohler角、Gissanc角及跟骨中部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aryland足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1.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2,P<0.01)。结论: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较好,可更好的评估患者骨折情况,为术前制定更为完善的手术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可明显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经皮撬拨 切开复位内固定 治疗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临床
下载PDF
钛钢板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志辉 邢燕锋 +3 位作者 何娟 陈月 李盼 苗存良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610-612,共3页
跟骨位于足后下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多由于坠落导致,道路交通伤、长期跑步及碾压伤也可引起[1]。临床中根据CT骨折征象可将跟骨骨折分为4型,分别为SandersⅠ~Ⅳ型,其中以SandersⅡ、Ⅲ型最为常见,需进行... 跟骨位于足后下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多由于坠落导致,道路交通伤、长期跑步及碾压伤也可引起[1]。临床中根据CT骨折征象可将跟骨骨折分为4型,分别为SandersⅠ~Ⅳ型,其中以SandersⅡ、Ⅲ型最为常见,需进行手术治疗,而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往往决定了手术效果的优劣[2]。克氏针内固定[3]、钛钢板内固定[4]均是临床常用的方式,具有复位满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克氏针内固定术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功能锻炼,而钛钢板内固定虽允许患者进行早期锻炼,但需要作较大的切口及较大面积地剥离软组织,具体疗效优劣尚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邯郸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9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通过比较克氏针内固定和钛钢板内固定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内固定 克氏针 钢板
下载PDF
走进神农架,探寻远古冰川的奥秘
5
作者 安志辉 叶琴 +1 位作者 胡军 段其发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8年第2期180-182,共3页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地质历史过程中,也发生过极端的气候现象。现代冰川作为寒冷气候的产物分布于极地或高海拔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曾多次被冰雪覆盖,陆地、海洋到处分布有巨厚的冰川。
关键词 古冰川 神农架 地质历史时期 高海拔地区 气候问题 全球变暖 气候现象 产物分布
下载PDF
解剖学因素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剑刚 丁文元 +3 位作者 申勇 徐佳欣 安志辉 杨少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 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前凸角 椎体指数 椎间盘高度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间高度及关节突矢状角参数特点及其对侧凸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海龙 丁文元 +4 位作者 申勇 郭金库 曹来震 杨少坤 安志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73-577,共5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r<1,P<0.05),与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1<r<0,P<0.05);回归分析显示,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31.671和17.137,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较重,骨性结构参数呈不对称分布,其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不对称退变相关;腰椎侧凸角随骨性结构不对称的加重而进展,而前凸角度反而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结构参数 椎间盘-终板 不对称退变 腰椎侧凸
原文传递
湖北利川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主要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7 位作者 赵小明 田洋 谢国刚 吴俊 童金南 安志辉 曾波夫 李珉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 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P/T界线生物地层标准化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于长兴组顶部微生物岩中,获得了P/T界线之上粘土岩的锆石U-Pb年龄。对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硅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伴有生物作用的火山成因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还原环境,获得了硅质岩层间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对调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类型和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沉积环境分析,建立了4类沉积相模式,并重点查明了志留纪纱帽组顶部,泥盆纪云台观组、黄家磴组,石炭纪大埔组,二叠纪长兴组,三叠纪大冶组、巴东组上部层位的岩相变化与空间展布。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叠加褶皱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对调查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系统总结了新构造运动在调查区内的表现形式,对高海拔砾石层、瓦厂湖相-河流相沉积组合及利川盆地第四系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试。总结了地质灾害与地层、构造、岩性及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对比 P T界线 沉积相模式 构造演化 湖北利川
下载PDF
湖南彭公庙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时代及钨锡成矿潜力 被引量:2
9
作者 于玉帅 周云 +2 位作者 牛志军 安志辉 刘阿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13,共19页
南岭成矿带加里东期大花岗岩基的钨锡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湖南省彭公庙岩体为研究对象,精确厘定了产于彭公庙岩体内部的石牛仙钨矿的形成时代,同时厘定了彭公庙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分析了其地... 南岭成矿带加里东期大花岗岩基的钨锡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湖南省彭公庙岩体为研究对象,精确厘定了产于彭公庙岩体内部的石牛仙钨矿的形成时代,同时厘定了彭公庙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分析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典型的成钨锡矿花岗岩进行对比,以此评估其钨锡成矿潜力。黑云母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436.1±2.5 Ma(MSWD=1.9,n=19)和436.8±2.8 Ma(MSWD=2.7,n=20),指示其侵位于早志留世。石牛仙钨矿床白云母^(39 )Ar/^(40) Ar同位素坪年龄为150.2±1.2 Ma(MSWD=0.42),成矿时代与彭公庙成岩时代明显不同。彭公庙岩体分异程度不高,成矿元素W和Sn含量低,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贫粘土的变质砂岩,与南岭典型的成钨、成锡花岗岩分异程度高、成矿元素含量高、来源于富粘土的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区别明显,说明其成矿潜力有限。最后,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指出应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蚀变信息等资料,重点评价彭公庙岩体内部及周缘晚期晚侏罗世花岗岩岩脉或岩株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矿 地球化学 成岩-成矿时代 成矿潜力 彭公庙岩体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剑刚 丁文元 +3 位作者 申勇 徐佳欣 安志辉 杨少坤 《脊柱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6月应用TLIF技术再手术治疗的RLDH患者27例,年龄为2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6月应用TLIF技术再手术治疗的RLDH患者27例,年龄为28~64岁,平均52.4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Nakai标准评价治疗效果,Suk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根据JOA评分,优20例,良7例,平均改善率88.5%;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1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9%;根据Suk标准患者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TLIF是治疗RLDH的有效术式,可以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藏东地区发现罕见的恐龙足迹群和古大象足迹群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华舟 李炎桂 +11 位作者 Junaid Khan Asma Tahir 安志辉 赵赫 张磊 吕政艺 王向东 赵来时 王建雄 何垚砚 安显银 张仁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9-924,共6页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罕见的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频密共生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产于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沉积中;昌都市江达县雪集拉山发现古近纪大象足迹化石群,产于贡觉组湖相、三角洲相地层中.这两个化石群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质...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罕见的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频密共生的恐龙足迹化石群,产于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沉积中;昌都市江达县雪集拉山发现古近纪大象足迹化石群,产于贡觉组湖相、三角洲相地层中.这两个化石群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恐龙、古大象的迁徙、演化、古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中侏罗世 大象足迹 古近纪 藏东地区
下载PDF
小儿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同指顺行指动脉神经蒂皮瓣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俊红 张艳敏 +3 位作者 陈惠敏 范华波 李青山 安志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513-3514,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同指顺行指动脉神经蒂皮瓣修复指端(腹)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小儿指端(腹)缺损患者(其中指端缺损10例,指腹缺损15例,皮肤缺损面积0.5 cm×1.0 cm^0.8 cm×1.0 cm)应用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 目的探讨小儿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同指顺行指动脉神经蒂皮瓣修复指端(腹)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小儿指端(腹)缺损患者(其中指端缺损10例,指腹缺损15例,皮肤缺损面积0.5 cm×1.0 cm^0.8 cm×1.0 cm)应用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同指顺行指动脉神经蒂皮瓣进行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其中18例经1~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饱满,色泽、出汗正常,供受区仅有线样瘢痕,保留甲床者指甲发育正常,甲板光滑无分离。指端感觉正常,无不耐寒及指端疼病例,手指无活动障碍。结论保留甲床神经分支的同指顺行指动脉神经蒂皮瓣是修复小儿指端(腹)缺损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修复 甲床 顺行皮瓣 指端缺损 神经分支
下载PDF
小儿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20例
13
作者 薛俊红 张艳敏 +3 位作者 陈惠敏 范华波 张永涛 安志辉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4期2164-2165,共2页
目的总结小儿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对20例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小儿患者应用重建感觉的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中节皮肤缺损8例,末节皮肤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0.6... 目的总结小儿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对20例手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小儿患者应用重建感觉的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修复。中节皮肤缺损8例,末节皮肤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0.6 cm×1.2 cm^1.0 cm×1.5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静脉危象3例。其中14例经6个月~1年的随访,8例大于6岁的患者两点辨别觉平均为5.5 mm。皮瓣外观饱满,深感觉恢复,手指无活动障碍,供区无明显瘢痕。结论重建感觉的指背侧指动脉逆行皮瓣是修复小儿手指中、末节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修复 皮瓣 指背侧 指动脉 皮肤缺损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西部南华纪地层序列及其区域对比 被引量:14
14
作者 官开萍 田力 +3 位作者 安志辉 叶琴 胡军 童金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6-245,共10页
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多次明显的冰川活动记录。以峡东地区为代表的鄂西地区新元古界是国际研究的经典和热点。然而,峡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并不完整,其毗邻的神农架西部地层序列更... 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多次明显的冰川活动记录。以峡东地区为代表的鄂西地区新元古界是国际研究的经典和热点。然而,峡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并不完整,其毗邻的神农架西部地层序列更具代表性。位于鄂西神农架西部的高桥河剖面,其南华系超覆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基底之上,从下而上依次为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通过与鄂西峡东地区、长阳地区的代表性剖面的区域地层对比,发现高桥河剖面的南华纪沉积地层序列最为连续,是鄂西地区新元古代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地层序列之一,能够作为该区域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参照标准,并为研究这一重大关键地质时期的极端古气候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地层序列 古气候变化 高桥河剖面 湖北西部
下载PDF
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序列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15
作者 牛志军 宋芳 +4 位作者 何垚砚 安志辉 田洋 刘浩 杨文强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雪球地球、锰铁成矿作用耦合是南华纪重大地质事件。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广泛分布,自北而南沉积类型丰富,本文以冰期沉积、锰矿层和铁矿层为标志,以同位素年龄为格架,厘定了南华纪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自北而南...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雪球地球、锰铁成矿作用耦合是南华纪重大地质事件。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广泛分布,自北而南沉积类型丰富,本文以冰期沉积、锰矿层和铁矿层为标志,以同位素年龄为格架,厘定了南华纪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自北而南对比了超大陆裂解事件、斯图特冰期、马里诺冰期、成锰事件、成铁事件、火山事件和早期生命演化事件沉积的差异性。本文认为中南地区南华系表现为两次冰期和一次间冰期的沉积特征,下铁上锰、南铁北锰的时空格局揭示了裂谷的演化历程。建议进一步聚焦南华系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加强锰铁成矿作用与全球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关系调查研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雪球地球 锰矿层 铁矿层 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强夯法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志辉 《交通科技》 2010年第B07期50-51,共2页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强夯法的加固机理,介绍了强夯法的施工方法及质量检测方法。同时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和压板静力载荷试验进行强夯成果检测。
关键词 强夯法 动力密实 软基处理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崆岭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厘定——兼论“神农架群底界”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小明 安志辉 +1 位作者 邱啸飞 胡正祥 《华南地质》 CAS 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
综合近几年来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新元古代最新研究成果,厘定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崆岭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吴家台组、神农架群、马槽园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吴家台组仅出露于距神农架不到20 km的北崆岭... 综合近几年来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新元古代最新研究成果,厘定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崆岭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吴家台组、神农架群、马槽园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吴家台组仅出露于距神农架不到20 km的北崆岭西汊河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白云岩组合,与下伏古元古界黄凉河岩组、上覆南华系南沱组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详细的年代学工作限定其形成时代为~1800-150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核部中元古代最早期沉积记录,可视作与神农架群底部-下部相当的层位(吴家台组与神农架群未见直接的接触关系露头)。神农架群主要岩性为藻礁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粉砂岩等,夹砾岩、细砂岩、泥岩、火山岩层,与上覆马槽园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不见底,形成于~1.4-1.0 Ga。马槽园组为一套白云质或砂质胶结的杂砾岩、白云质砾岩,角度不整合于神农架群和南沱组之间。南沱组为杂砾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组合,形成时代为~657-635 Ma,属Marinoan冰期产物。陡山沱组、灯影组为碳酸盐岩建造,是扬子克拉通基底之上第一套稳定盖层,沉积时限为~635-541 Ma,也是早期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台组 神农架群 马槽园组 中-新元古代 神农架-崆岭地区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的显微外科再植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让 卢升 +1 位作者 郭正辖 安志辉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显微外科再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52例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再植治疗,术后评价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 52例断指均接受显微外... 目的探讨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显微外科再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52例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再植治疗,术后评价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 52例断指均接受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断指有效成活44例,其中8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治疗后4例成功存活,4例治疗失败,抢救成活率为92.31%,失败原因是患指的神经血管损伤严重,难以修复。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患指功能恢复优31例,良17例,差2例,劣2例,优良率为92.31%。结论显微外科再植术治疗手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断指的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断指成活率较高,功能恢复良好,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 再植 显微外科 成活率 优良率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后方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文元 张剑刚 +3 位作者 申勇 郭金库 安志辉 杨少坤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经后方入路 经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神农架成冰纪宋洛生物群的赋存层位厘定
20
作者 安志辉 叶琴 +2 位作者 胡军 童金南 田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99-3811,共13页
新元古代成冰纪末期“雪球地球”中的宏体化石是认识早期生命演化与极端环境变化的关键.神农架的宋洛生物群是华南成冰纪地层中唯一有详细报道的宏体藻类化石记录.然而,对这套宏体藻类化石赋存层位的认识存在归属南沱组还是大塘坡组两... 新元古代成冰纪末期“雪球地球”中的宏体化石是认识早期生命演化与极端环境变化的关键.神农架的宋洛生物群是华南成冰纪地层中唯一有详细报道的宏体藻类化石记录.然而,对这套宏体藻类化石赋存层位的认识存在归属南沱组还是大塘坡组两种不同的观点,因此其地层序列和宏体化石赋存层位亟需进一步厘定.笔者通过大量野外地质工作,对神农架宋洛地区宋洛生物群的赋存层位及空间分布开展调查研究.宋洛剖面沿公路出露时发育3个正断层,造成部分地层(如第9~11层)多次重复出现,易引起混淆,产生不同的认识.厘定后的宋洛剖面具有24层,其中第1~19层归属南沱组,而第20~24层为陡山沱组.基于南沱组中发育多个黑色页岩层、黑色页岩夹层上下岩性特征相似、不同黑色页岩夹层内化石面貌不同、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只分布在神农架西侧、以及黑色页岩具有极低的锰含量等5个原因,认为宋洛生物群的赋存层位为南沱组,而非大塘坡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南沱组 宋洛生物群 宏体藻类 神农架 生物地层 环境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