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生物降解凝胶膜预防腹腔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宋具昆 包崇云 +6 位作者 袁明龙 丁运萍 周京琳 薛晶 江华洲 廖运茂 李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0-662,共3页
目的拟研制一种新型的防肠粘连的材料及其应用剂型,并探索该剂型材料的应用技术和效果。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全麻下于兔回盲部结肠浆膜层人工形成创面,建立腹腔手术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创面用可生... 目的拟研制一种新型的防肠粘连的材料及其应用剂型,并探索该剂型材料的应用技术和效果。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全麻下于兔回盲部结肠浆膜层人工形成创面,建立腹腔手术的动物模型。实验组创面用可生物降解凝胶膜对创面进行喷涂保护,对照组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关闭腹腔。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处死动物取样,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4周肠壁间可见有少许的粘连带,术后8周肠壁间粘连带消失不见。对照组术后2周可见肠壁间有少许粘连带,术后4周肠壁间可见明显粘连带,术后8周见条索状瘢痕。结论该生物降解凝胶膜能有效的预防术后肠粘连,并有良好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防粘连膜 肠粘连
下载PDF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具昆 周京琳 +3 位作者 罗洪 石冰 黄静 李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49,153,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可能存在的代谢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分别收集1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血浆,在核磁共振仪上对血浆样本进行采样,获得一系列原始的... 目的初步研究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可能存在的代谢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分别收集1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血浆,在核磁共振仪上对血浆样本进行采样,获得一系列原始的一维NMR谱图,然后使用MESTRE-v4.7软件对NMR谱图进行积分简化数据,将谱图分解成212个区域进行积分,得到积分强度,利用SIMCA-P11.0软件对积分强度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代谢存在差异,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分别为三羟丁酸γ甲基类物质、精氨酸和缬氨酸。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代谢产物以缬氨酸和三羟丁酸γ甲基类物质为主,而正常人血浆代谢产物则以精氨酸为主。结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初步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代谢机制,同时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
3
作者 宋具昆 黄光磊 +3 位作者 赵科 许平 陈昊 罗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4-745,共2页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例2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例2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关系。结果表明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呈现低表达。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V6 腮腺多形性腺瘤 SP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和Ki-67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宋具昆 尹鑫海 +2 位作者 黄光磊 赵科 王亚东 《贵州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癌细胞FAS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FAS阳性率为43.3%(26...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癌细胞FAS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FAS阳性率为43.3%(26/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0%)和正常组织(10.0%)。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Ki-67阳性率为46.7%(28/6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0.0%);略低于癌旁组织(30.0%)。Ⅰ、Ⅱ期鳞癌中FAS及Ki-67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但Ⅲ期鳞癌中FAS及Ki-67阳性表达率较Ⅰ、Ⅱ期阳性表达率有所下降。结论 FAS和Ki-67分别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的相关指标;两者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脂肪酸合成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科 罗洪 +4 位作者 吴亚东 黄光磊 宋具昆 陈昊 马宗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9-742,共4页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下颌角小型钛板外斜线单块钛板固定及下方增加一块钛板固定,分...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角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下颌角小型钛板外斜线单块钛板固定及下方增加一块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合,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角不利型骨折,切牙功能咬合时,骨断端位移在150μm内,但在健侧及患侧磨牙功能咬合情况下,骨断端位移较大。2块小钛板固定时,骨断端相对位移量较大,需要降低咬合力至80N,1块钛板固定,骨断端相对位移量大,不能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结论:下颌角不利型骨折2块小钛板固定稳定性不足,需要降低咬合力;1块小钛板张力带固定不够稳定,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 不利型骨折 有限元
下载PDF
人天然牙的高分辨X线微区衍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薛晶 李伟 +2 位作者 廖运茂 周京琳 宋具昆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使用X线微区衍射法直接对人天然牙表面正常牙釉质、牙本质及龋坏组织三个测量点进行检测,以测试X’pert Pro型衍射仪对人天然牙正常和早期龋损组织晶体结构改变的检测能力。结果显示,牙磷灰石由多种物相构成,是一种生物混晶,主要物... 通过使用X线微区衍射法直接对人天然牙表面正常牙釉质、牙本质及龋坏组织三个测量点进行检测,以测试X’pert Pro型衍射仪对人天然牙正常和早期龋损组织晶体结构改变的检测能力。结果显示,牙磷灰石由多种物相构成,是一种生物混晶,主要物相为羟基磷灰石,龋坏组织中可能有新物相的形成。从正常牙釉质到牙本质再到龋坏组织,晶体a轴逐渐增大,c轴基本不变。晶体晶胞参数计算结果:正常牙釉a=9.550,c=6.883;正常牙本质a=9.554,c=6.883;龋坏组织a=9.558,c=6.884。晶粒尺寸计算结果:正常牙釉质D002=27.600nm;正常牙本质D002=16.561 nm;龋坏组织D002=13.163 nm。结晶性:正常牙釉质>正常牙本质>龋坏组织。结果表明采用新型高分辨X线衍射仪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牙齿进行X线衍射微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衍射微区分析 牙釉质 牙本质 龋坏 晶体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多维变量分析腮腺癌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于丽 宋具昆 +3 位作者 王亚东 黄伟琨 王悦 扬文龙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876-878,共3页
腮腺癌为大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涎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约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1/3[1]。目前对腮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能与病毒及感染等因素有关[2],但其确切的代谢机制和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1H-NM... 腮腺癌为大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涎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约占腮腺上皮性肿瘤的1/3[1]。目前对腮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能与病毒及感染等因素有关[2],但其确切的代谢机制和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腮腺癌患者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与腮腺癌患者血浆相关的代谢组学特征,推断其潜在的代谢机制,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染代谢产物 腮腺癌
下载PDF
氧化亚氮吸入复合局麻用于口腔门诊手术60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昊 罗洪 +5 位作者 赵科 黄光磊 尹鑫海 宋具昆 吴亚东 王亚东 《贵州医药》 CAS 2010年第12期1115-1116,共2页
关键词 门诊手术 口腔治疗 氧化亚氮 吸入 病人 局部麻醉 镇静评分 口腔手术 血氧饱和度 复合
下载PDF
颏下岛状瓣修复口底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尹鑫海 赵科 +1 位作者 宋具昆 吴亚东 《贵州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082-1083,共2页
口底区组织缺损目前主要采用游离组织皮瓣和带蒂肌皮瓣两种方式来修复。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科对5例因口底高分化鳞癌扩大切除后口底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取得了较理想的修复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口底区组织缺损目前主要采用游离组织皮瓣和带蒂肌皮瓣两种方式来修复。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我科对5例因口底高分化鳞癌扩大切除后口底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取得了较理想的修复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5例,男4例,女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岛状瓣 口底区 缺损
下载PDF
改良耳垂下切口穿腮腺行髁状突颈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鑫海 赵科 +1 位作者 吴亚东 宋具昆 《贵州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421-422,共2页
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方式常为经耳屏前拐行切口入路和下颁下切口入路,但二者对于髁状突颈部骨折断端暴露均不特别充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采用改良耳垂下方切口经腮腺,解剖面神经颊支、下颁缘支径路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9例,... 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方式常为经耳屏前拐行切口入路和下颁下切口入路,但二者对于髁状突颈部骨折断端暴露均不特别充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采用改良耳垂下方切口经腮腺,解剖面神经颊支、下颁缘支径路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9例,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颁骨髁状突 下颌骨骨折 面神经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鑫海 赵科 +1 位作者 罗洪 宋具昆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73-374,F0001,376,共4页
目的研究游离背阔肌皮瓣在修补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应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颌面部肿瘤切除或移植皮瓣坏死后的软组织缺损5例。结果 5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3个月~4年随访,皮... 目的研究游离背阔肌皮瓣在修补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应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颌面部肿瘤切除或移植皮瓣坏死后的软组织缺损5例。结果 5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3个月~4年随访,皮瓣成活良好,修复后患者面部外形良好。结论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是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皮瓣 背阔肌皮瓣 修复
下载PDF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12
作者 王亚东 罗洪 +1 位作者 张建新 宋具昆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649-652,共4页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palates,NSC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其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给患者造成严重的面部畸形,影响患者听说能力,甚至引起心理障碍,降低患者生...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palates,NSC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性发育畸形,其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给患者造成严重的面部畸形,影响患者听说能力,甚至引起心理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唇腭裂患者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先天性发育畸形 尿液 口腔颌面部 环境因素
下载PDF
HAPLN3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免疫的关系
13
作者 张畅 宋具昆 +5 位作者 袁东波 陈伟明 何虎 钱城 杨萌 朱建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3-62,共10页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和蛋白多糖链接蛋白家族基因成员3(HAPLN3)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免疫的关系。方法利用多个公共数据库分析HAPLN3在ccRCC中的差异表达、预后价值,以及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及免...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和蛋白多糖链接蛋白家族基因成员3(HAPLN3)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免疫的关系。方法利用多个公共数据库分析HAPLN3在ccRCC中的差异表达、预后价值,以及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及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评分(TIDE)等的相关性,并行富集分析HAPLN3在ccRCC中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APLN3蛋白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RCC细胞株(OS-RC-2、ACHN)HAPLN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细胞转染siRNA沉默HAPLN3,用qRT-PCR检测不同ccRCC细胞株中HAPLN3基因沉默的有效性。采用CCK-8法检测HAPLN3基因表达降低对不同ccRCC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cRCC中HAPLN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肾脏组织(P<0.05),在不同WHO/ISUP分级的ccRCC中发现G4组HAPLN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G3组(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APLN3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OS)低于低表达组(P<0.05),且G4组OS也低于G3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APLN3高表达[HR=1.548(95%CI:1.325,1.801)]、高龄[HR=1.029(95%CI:1.016,1.042)]、高pT分期[HR=1.923(95%CI:1.632,2.265)]、高pN分期[HR=3.425(95%CI:1.818,6.456)]、高pTNM分期[HR=1.867(95%CI:1.638,12.12)]、高Grade分级[HR=2.291(95%CI:1.870,2.806)]是ccRC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APLN3高表达[HR=1.430(95%CI:1.144,1.789)]、高龄[HR=1.006(95%CI:1.006,1.043)]、高pTNM分期[HR=1.661(95%CI:1.205,2.289)]、高Grade分级[HR=1.486(95%CI:1.070,2.065)]是ccR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APLN3 mRNA相对表达量与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_(s)=0.284、0.532、0.584、0.617、0.323和0.620,均P=0.000)。G4组CTLA4、LAG3、PDCD1、TIGIT mRNA相对表达量和TIDE评分高于G3组(P<0.05)。GES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HAPLN3在ccRCC中与多条免疫及肿瘤通路相关。癌组织HAPLN3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OSRC-2、ACHN细胞HAPLN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K-2细胞(P<0.05)。si-NC组、si-HAPLN3组不同时间点OS-RC-2、ACHN细胞的OD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OS-RC-2、ACHN细胞的OD值有差异(F=481.158和292.321,均P=0.000);②两组OS-RC-2、ACHN细胞的OD值有差异(F=27.471和255.219,均P=0.002);③两组OS-RC-2、ACHN细胞的OD值变化趋势有差异(F=20.799和11.301,P=0.017和0.040)。结论HAPLN3在ccRCC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可能是ccRCC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物,并有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HAPLN3 差异表达 免疫浸润细胞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对口腔扁平苔藓疗效的Meta分析
14
作者 刘德富 柳汀 +2 位作者 宋具昆 张玲艳 蔡扬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82-693,共12页
目的 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 目的 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2-08-30。查找PDT治疗OLP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Meta分析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及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为光敏剂的PDT对OLP疗效,并用PDT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OLP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1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8篇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以MB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 scale,VAS)评分、体征评分(Thongprasom sign scoring,TH)、病损面积均小于治疗前,且经以5-ALA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及病损面积也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两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经以5-ALA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小于以MB为光敏剂的P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2.78,95%CI:1.70~3.87,P=0.003)。分析8篇RCT研究发现,PDT治疗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相比,患者治疗后VAS评分、TH、病损面积及两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PDT治疗OLP效果较佳,可作为激素的替代或辅助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口腔扁平苔藓 META分析 疗效
原文传递
TIA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胡彬 袁东波 +11 位作者 宋具昆 陈伟明 王蔚 刘恒 苏浩 张帆 张畅 杨科 钱成 何虎 杨萌 朱建国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内抗原1(TIA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膀胱癌发生发展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ROC曲线分析TIA1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存预后的关系和诊断价值。采用秩和检验分析TIA1表达与临...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内抗原1(TIA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膀胱癌发生发展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ROC曲线分析TIA1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存预后的关系和诊断价值。采用秩和检验分析TIA1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联。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IA1及临床特征预测膀胱癌(BLCA)患者预后的可能,并构建诺模图预测BLCA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探索TIA1在膀胱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免疫蛋白印迹实验(WB)验证TIA1蛋白在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生存分析表明TAI1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P=0.00135)、无进展生存率(P=0.00154)和无疾病生存率(P=0.00116)均高于低表达组。TIA1在低龄组(≤60岁)中表达明显高于高龄组(P=0.007),解剖分期和T分期越高,TIA1表达越低(P<0.01)。COX回归分析表明TIA1(P=0.047)、年龄(P<0.001)、解剖分期(P<0.001)是BLCA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诺模图的C指数等于0.661(0.619~0.704),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GSEA分析表明TIA1富集在"KEGG-Bladder cancer"和"KEGG-natural killer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相关的通路。WB实验证明TIA1蛋白在BLCA组织中的表达也低于癌旁组织。结论TIA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是BLCA发生发展的独立预后因素,用TIA1基因表达水平、年龄、临床分期共同构建的预后模型对BLCA患者无进展生存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BLCA) T淋巴细胞内抗原1(TIA1) TCGA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