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充电锌离子电池共晶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语渊 张文卫 +4 位作者 黄珍 袁宇鑫 王毅鹏 宋江宇 罗平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5-2114,2132,共11页
可充电锌离子电池(RZIBs)因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广受关注。但传统水系电解液中水的高活性导致锌负极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着枝晶和副反应问题,限制了RZIBs的发展。共晶电解液通过氢键和配位效应调节Zn^(2+)离子溶剂化结构中... 可充电锌离子电池(RZIBs)因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广受关注。但传统水系电解液中水的高活性导致锌负极在循环过程中面临着枝晶和副反应问题,限制了RZIBs的发展。共晶电解液通过氢键和配位效应调节Zn^(2+)离子溶剂化结构中水分子数量,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其具有合成简单、无腐蚀性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RZIBs领域备受关注。介绍了共晶电解液的基本原理和定义,然后重点阐述了共晶电解液在RZIBs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共晶电解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制备出优异的共晶电解液提供了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电锌离子电池 共晶电解液 氢键
下载PDF
基于声景观智能识别的生态保护红线日常监测与侵扰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林森 周素红 +2 位作者 赖鹏程 邹丹 宋江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已有较多成熟的相关研究和工作利用遥感、人工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划定。然而,传统生态评估方法忽略了动态要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缺乏一套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测体系。文章从...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已有较多成熟的相关研究和工作利用遥感、人工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划定。然而,传统生态评估方法忽略了动态要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缺乏一套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测体系。文章从生态声景观视角出发,先制定一份面向日常监测的声景观要素分类标准,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基于声景观智能识别的分类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在共成水库保护区结合传统GIS方法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生态声景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参考“三生空间”制定了一份面向日常监测的声景观要素分类标准,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分类模型的训练精度为89.88%;2)利用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案例地收集的声景观进行智能识别,利用生态声景观要素占比作为衡量生态受侵扰程度的指标,实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测评估;3)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生态易受侵扰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夜间灯光强度对生态受侵扰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是距离居民点的距离、空间中心性、距道路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声景观 智能识别 深度学习 日常监测 共成水库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街景感知的城市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作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林森 郑重 +3 位作者 周素红 李秋萍 宋江宇 马若飞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5,共8页
近年来,国内关于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缺乏对人本导向下公众感知的街道空间品质等非物质层面因素的考虑。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公众街景感知的评分结果测度空间品质,并将POI丰富度、时间可达... 近年来,国内关于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缺乏对人本导向下公众感知的街道空间品质等非物质层面因素的考虑。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公众街景感知的评分结果测度空间品质,并将POI丰富度、时间可达性、房屋租金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系统分析了空间品质与空间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局看,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相关性较弱;从局部看,不同维度的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在城市空间中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中,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影响作用的差异主要与区位相关,且空间品质优化对空间活力的提升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先决条件。因此,在实际的空间改造工作中,应根据空间现有的物质条件判定是否可以采取品质优化的方式提升活力;需考量空间安全感、热闹感、美丽感、脏乱感等维度的品质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中对居民活动的差异化影响,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改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 空间品质 人本导向 公众空间感知 广州市
下载PDF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隆海玉 张露源 +4 位作者 庞师婵 李帆 宋江宇 韦雪露 张永成 《南方农业》 2019年第20期118-120,122,共4页
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增速提质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从农业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广西... 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增速提质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从农业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广西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相关思路,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扶贫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农业产业
下载PDF
日常活动视角下居民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宋江宇 周素红 +2 位作者 柳林 龙冬平 肖露子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9-1010,共12页
中国城市化转型背景下,居民的公共健康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健康的性别差异,但基于日常活动视角分析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的性别差异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作者尝试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性别群体居... 中国城市化转型背景下,居民的公共健康成为城市地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健康的性别差异,但基于日常活动视角分析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的性别差异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作者尝试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性别群体居民属性、建成环境、日常活动对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全职男性、全职女性与非全职女性的自评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得分依次降低;健康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日常活动受到更多约束,其健康更大程度受所住社区周边建成环境和日常活动的影响;女性亚群体之间的健康及影响路径也存在差异;在考虑居民健康性别差异的同时,需要重视就业状况对健康的影响。日常活动视角能揭示居民属性和建成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路径,有助于理解居民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本文拓宽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对转型背景下改善建成环境,减少日常活动约束,关注健康的性别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 日常活动 性别差异 结构方程模型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市居民工作日小汽车出行个体与社区双层影响机制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素红 宋江宇 宋广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44-1457,共14页
小汽车出行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分别关注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建成环境对小汽车出行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城市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居民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社区建... 小汽车出行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分别关注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建成环境对小汽车出行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城市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居民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社区建成环境及社区类型间存在关系,考虑三者如何共同对小汽车出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构建包含个体层社会经济属性和社区层建成环境与社区类型的多层Logit模型对工作日小汽车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居民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和其所居住社区建成环境同时对小汽车出行的选择起作用,且这两层因素的影响与社区类型紧密相关,出行方式差异有76.32%是由社区因素的差异造成。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因素方面,更高的文化水平、更高的个人月收入水平、非集体单位性质和家庭存在更多未成年孩子的居民工作日小汽车使用率较高;社区建成环境因素方面,提高建筑密度、用地混合度、商业可达性和公交站点密度会降低社区居民工作日出行使用小汽车的可能,而社区周边更高的POI密度则会增多居民对小汽车的使用。两类因素关系背后的机制在于伴随着市场力量对城市居住空间重构影响的增强,相似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会倾向选择同一类型社区,而相同类型社区拥有相似的建成环境。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市居民工作日小汽车出行背后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并为通过对相同类型社区多层因素的调节来改变居民出行方式结构,进而缓解交通问题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汽车出行 建成环境 多层Logit模型 社区类型 广州
原文传递
城市流动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健康行为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素红 宋江宇 文萍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43,共8页
流动老年人是中国老龄化和城市化家庭迁移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日常活动及其派生的社会交往和健康行为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将流动老年人分为务工型、休闲度假型、随迁型3种类型,并提出了基于日常活动... 流动老年人是中国老龄化和城市化家庭迁移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日常活动及其派生的社会交往和健康行为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将流动老年人分为务工型、休闲度假型、随迁型3种类型,并提出了基于日常活动的流动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框架,即不同类型的流动老年人由于养老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其日常活动及其派生的社会交往和健康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流动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健康行为,又受宏观层面户籍、养老、就医体系制度环境、中观层面活动空间环境和微观层面老年人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因此,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战略下,需要为流动老年人提供差异化分类公共服务,优化其日常活动环境,提供精细化监测和管理日常活动与健康行为技术支持等,以积极应对流动老年人日常活动和身心健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老年人 日常活动 健康行为 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