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智谋与气力:列国竞争中的法家政治哲学
1
作者 宋洪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韩非子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体现了法家“道德”“智谋”与“气力”三位一体的列国竞争政治理论。“竞于道德”意味着以“道德”为竞争方式,目的在于利益,“道德”会带来名利。德效之边界受制于时代性与... 韩非子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体现了法家“道德”“智谋”与“气力”三位一体的列国竞争政治理论。“竞于道德”意味着以“道德”为竞争方式,目的在于利益,“道德”会带来名利。德效之边界受制于时代性与竞争性,使得“智谋”不可或缺。“竞于道德”的底色实为“智谋”,“道德”只是“智谋”的表现形式。“道德”与“智谋”能够成功的关键,起根本作用的却是“气力”。韩非子抽丝剥茧,在历史时序中深刻揭示了中国政治文明在列国竞争格局中渐次呈现“道德”“智谋”与“气力”的功效。“道德”“智谋”“气力”皆有其能亦有所不能,故必须相互为用。法家现实主义的列国竞争政治理论,至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道德 智谋 气力 列国竞争
下载PDF
论荀子的“帝王之术”及其政治儒学特质
2
作者 宋洪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214,共13页
荀子“帝王之术”意指“圣王”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荀子的“帝王之术”奠基于性恶论,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荀子“帝王之术”的主体“圣王”凸显了一种... 荀子“帝王之术”意指“圣王”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荀子的“帝王之术”奠基于性恶论,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荀子“帝王之术”的主体“圣王”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具有政治现实主义色彩的“政治家”立场,绝非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家形象。其次,荀子“帝王之术”谋求治国能力的提升,强调“圣王”必须具备政治思维,懂得以利害眼光来分析政治生活并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具有根据客观事实准确判断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杀伐决断能力以及高明的领导和掌控能力。最后,荀子的“帝王之术”落脚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圣王”应始终重视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地位,并努力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荀子“帝王之术”就是依托“圣王”以“政治”的方式来实现帝王之业,既体现了荀子政治儒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帝王之术 政治儒学 政治家
下载PDF
《管子》的思想体系和齐法家的人文特色、思想属性及地域属性(齐法家笔谈之一)
3
作者 蒋重跃 徐克谦 宋洪兵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5-18,F0002,共15页
田齐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稷下学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由此引领了《管子》四篇德理结合的道论范形、《幼官》等篇以“黄帝四面”为核心的明堂月令模式,使得《管子》各篇拥有共同的基础而联为一体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管子》体现出“齐... 田齐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稷下学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由此引领了《管子》四篇德理结合的道论范形、《幼官》等篇以“黄帝四面”为核心的明堂月令模式,使得《管子》各篇拥有共同的基础而联为一体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管子》体现出“齐法家”的人文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以法治国的同时顺从民心民欲,善于运营经济手段而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包容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先秦“法家”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或是与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家。齐地法家更为温和与多元,秦晋法家则更为激进与绝对。“齐法家”呈现出典型的实践性现实主义政治思维,秦晋法家则呈现出强烈的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革命性”色彩。秦晋法家属于理论指导型现实主义,“齐法家”属于实践导向型现实主义,这体现了“法家”内部的多元性,也体现了“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地域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法家 《管子》 人文主义 秦晋法家
下载PDF
论法家政治思维的角色转换——以西方马基雅维利研究为参照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洪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6,165,共18页
马基雅维利与先秦法家诸子,都以“政治家”立场提出各种应对政治生活复杂情况的谏言,公开了人类政治的非道德特质,从而陷入双重困境:伦理困境以及自我实现困境。中国学者对法家的研究,缺乏西方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研究那样的理论深度。借... 马基雅维利与先秦法家诸子,都以“政治家”立场提出各种应对政治生活复杂情况的谏言,公开了人类政治的非道德特质,从而陷入双重困境:伦理困境以及自我实现困境。中国学者对法家的研究,缺乏西方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研究那样的理论深度。借助西方学界马基雅维利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法家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与理论借鉴。马基雅维利与法家诸子的历史命运,给后世同情理解他们学说的“学者”带来困扰,同时也带来一种角色转换的契机。“学者”立场的法家政治思维,侧重思考政治的本质并寻求法家遗产的积极功能,尽量减少其消极影响。法家研究的角色转换,意味着将法家学说阐述的道理视为人类政治的固有特性,在深刻洞察人类政治本质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政治思维 角色转换 马基雅维利
下载PDF
先秦法家政治正当性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洪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85,共18页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到政治最为坚实的初衷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获得正当性的最终源泉在于获得百姓心悦诚服的拥护。法家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论,是独立于儒家"王道政治"并谋求长治久安的治国原理,并非儒家学说主导下只能应对"乱世"的学说,司马谈"可行于一时之际而不可长用也"的断语不足以定性法家学说。今日研究法家,应该超越历史的成见与偏见,超越法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学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涵的深刻政治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韩非 政治正当性 救世 治世
下载PDF
老子、韩非子的“自然”观念及其政治蕴含 被引量:8
6
作者 宋洪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6,共7页
老子思想中存在两种形态的"自然",一种为"道"之"绝对自然",一种为"万物"之"相对自然"。"自然"是"道"的存在形态,只有"道"才不依赖任何外力而做到&qu... 老子思想中存在两种形态的"自然",一种为"道"之"绝对自然",一种为"万物"之"相对自然"。"自然"是"道"的存在形态,只有"道"才不依赖任何外力而做到"绝对自然"。"万物"之"相对自然",一方面固然与万物自身特性密切相关而"自己如此",另一方面这种"自己如此"又源自对"道"之"绝对自然"的模仿与效法。老子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乃是营造良好生存与发展环境之"无为",承担呵护百姓之义务与责任,实则有为;主动放弃高高在上之权利意识与权力优越感,实则无为。韩非子赋予"自然"观念以"必然"的内涵,将人性之"自然"视为一种"必然",一种规律,一种无可回避的事实,据此主张治国应以此"必然性"为基础与前提。同时又在理想社会中赋予了"自然"以"自己如此"的意味,强调规则治理之下理想状态中人们行为的自然,具有"消极自由"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韩非子 自然 必然 政治蕴含
下载PDF
古代中国“王霸并用”观念及其近代形态 被引量:6
7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孟子秉持以德服人的仁政立场和王道政治,立场鲜明地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荀子则认为"王"、"霸"概念在政治理想与目标层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所不同者只在于前者表征一种纯粹的王道政治,后者体现现实倾向的政治治理... 孟子秉持以德服人的仁政立场和王道政治,立场鲜明地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荀子则认为"王"、"霸"概念在政治理想与目标层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所不同者只在于前者表征一种纯粹的王道政治,后者体现现实倾向的政治治理。韩非子王霸论的核心,其实在于内政治理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在列国兼并过程中求得一席之地,最终目标仍然在于王道。荀韩王霸并用的观念,在秦汉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不仅长期获得认同,而且在近代亦为中体西用观念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王霸 近代形态
下载PDF
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 被引量:7
8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法家 愚民 反智
下载PDF
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纲要——共识视域中政治价值与政治措施的有机融合 被引量:9
9
作者 宋洪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3,共6页
先秦诸子在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层面存在的“政治共识”,为韩非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政治正义性。相对于儒家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韩非子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韩非子政治思... 先秦诸子在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层面存在的“政治共识”,为韩非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政治正义性。相对于儒家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韩非子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由此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政治思想 再研究
下载PDF
韩非“势治”思想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洪兵 《古代文明》 2007年第2期42-51,共10页
韩非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的强制性及不分善恶地发挥作用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势”既可造福万民又可为祸天下的品格。围绕着如何确保“势”的运用符合为... 韩非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的强制性及不分善恶地发挥作用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势”既可造福万民又可为祸天下的品格。围绕着如何确保“势”的运用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韩非具体分析了通过“势位”归属的正义性,即通过“贤人”的道德人格和内在修养来节制权势滥用的方法。他强调,在无法始终依靠“贤人”来确保权力运用正义性的情况下,必须关注在君主世袭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君主为“中人”的现实,从权力行使规范角度,即以“法治”,来确保权力行使的正义性。他认为从权力行使规范的公平和正义而非“势位”归属正义性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更能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约束、限制权力,使其行使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最终实现天下大治,是先秦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法家及韩非亦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势治 贤势关系 权力行使 正义性
下载PDF
秩序与正义之间——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洪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33,共8页
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国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突... 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国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突的困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调适秩序与正义之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儒法苦心焦思的核心话题。儒家主张正义优先的"贤人"政治理论,法家提倡秩序优先的"中人"政治理论。前者属于"革命论",后者属于"改良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正义 儒家 法家 理想政治
下载PDF
桓范《世要论》与“韩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洪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84,共7页
桓范《世要论》之法家特质,主要体现为"为君难"之君道观、"臣不易"之臣道观以及围绕刑德关系问题呈现的基本治国之道。桓范认为,"君道"的本质在于施惠于万民,君主治国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拉近理想与现实... 桓范《世要论》之法家特质,主要体现为"为君难"之君道观、"臣不易"之臣道观以及围绕刑德关系问题呈现的基本治国之道。桓范认为,"君道"的本质在于施惠于万民,君主治国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主张理想之"臣道"应该忠顺体国,以道事君,现实政治领域"臣不易"体现在人臣坚守清白时往往遭遇谗毁与迫害;桓范主张刑德并重,强调慎刑的同时也主张必罚,主张军事实力源自良好内政。桓范虽名列"法家",但并非先秦时期纯粹意义上的"法家",其思想中蕴含了不少儒家的政治理念。桓范及汉末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韩学"特质,这既是汉末以来乱世格局的思想回应,亦为魏晋政治实践之理论先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实践均产生了一定思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桓范 世要论 法家 韩学
下载PDF
人类政治的远古根脉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洪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人类政治的根脉,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尚处于动物世界的时代。灵长类动物祖先,过着一种竞争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一种以支配—服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群体秩序之形成,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作为个体的生存诉求与... 人类政治的根脉,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尚处于动物世界的时代。灵长类动物祖先,过着一种竞争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一种以支配—服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群体秩序之形成,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作为个体的生存诉求与作为群体的稳定秩序,构成了群居动物的必然生存境遇。支配—服从等级结构必然伴随权力斗争与权力更替。群居动物权力斗争的目的,在于取得支配权。支配权能够带来物质利益、优越感及性特权。权力野心,是一种政治本能。群体成员之所以会服从是因为恐惧、利益或忍辱负重。支配者必须获得群体成员的拥护和支持,必须掌握灵活的政治技艺,包括将人类视为"政治美德"的东西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以便争取群体成员的最大支持并打击竞争对手。智人时代开启了"人类政治"的历史阶段。智人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虚构"故事来实现群体秩序的稳定。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围绕着支配—服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依据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权力博弈。人类政治思想史,实则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围绕政治问题而"层累地"虚构各种故事的历史。以支配—服从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无可逃避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政治 远古根脉 支配—服从 权力斗争 虚构故事
下载PDF
史墨“革命论”别解——兼谈儒家“革命论”的悖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洪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76,共7页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一经典论断所含具的历史主义特征在政治主张上的体现是政治改良论而非革命论,其“人事重于宿命”的政治改良思想,与三晋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政治改良思想具有相当亲缘性。儒家“革命论”与道德政... 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一经典论断所含具的历史主义特征在政治主张上的体现是政治改良论而非革命论,其“人事重于宿命”的政治改良思想,与三晋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政治改良思想具有相当亲缘性。儒家“革命论”与道德政治纠缠在一起,存在深刻的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围绕“革命论”而产生的观点之丰富性与多元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墨 革命论 改良论 多元思想史
下载PDF
法家正义论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洪兵 《管子学刊》 2022年第1期25-41,共17页
正义秉性,可成为判断中国正义论的标准。法家正义论由正义秉性与战国时期具有特定价值内涵的正义理论两个部分构成。法家对正义秉性的讨论包括:正义的主观条件蕴涵"怨""愤"等情感,正义的客观条件在于物质资源与人... 正义秉性,可成为判断中国正义论的标准。法家正义论由正义秉性与战国时期具有特定价值内涵的正义理论两个部分构成。法家对正义秉性的讨论包括:正义的主观条件蕴涵"怨""愤"等情感,正义的客观条件在于物质资源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冲突。法家最早发现了正义秉性的脆弱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非正义局面的蔓延。法家竭力维护法的公正与权威,主张将正义品格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法家的正义秉性,在形式上是一种"应得"正义观。法家追求一个正义而和谐的社会,各阶层都各尽其力,获得其应得的利益。先秦时期的法家正义观,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价值观念:尊君、重公利、极端功利、臣民工具化、轻罪重罚且极端苛刻,具有鲜明的"战国"时代特征。先秦法家正义论实质主张"守法就是正义",此法代表"公利",也代表君主利益,代表国家利益,正义就是遵守君主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正义秉性 尊君 公利
下载PDF
为政治奠基:论法家的政治形上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洪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36,共16页
法家政治形上学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由《管子》应然的政治形上学向《韩非子》实然的政治形上学发展,其实质就是由关注政治伦理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类政治实然形态的视角。法家以道与天地万物的形上秩序为依据,构建一种以... 法家政治形上学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由《管子》应然的政治形上学向《韩非子》实然的政治形上学发展,其实质就是由关注政治伦理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类政治实然形态的视角。法家以道与天地万物的形上秩序为依据,构建一种以君道为核心,以君、臣、民为结构的政治秩序,涉及“一”与“多”、“常”与“变”、“显”与“隐”、“无弃”与“干涉”等人类政治的根本困境。《管子》以道与天道之价值来统摄政治,对恶的或非仁义的手段持否定态度;而《韩非子》则以道理论之存有原理为依据,主张圣人以“缘理”和“取情实”来指导实际的政治生活,黑白、善恶皆蕴涵于其中。人类政治既有存有层面的客观事实及其必然道理,又有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道德原则,是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韩非子真正从政治形上学的角度为人类政治奠基并指出了人类政治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政治形上学 《管子》 《韩非子》
下载PDF
韩学极盛与秦二世而亡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秦朝时期,韩学极盛。韩非子的《五蠹》《孤愤》等名篇在秦王嬴政(秦始皇)时代便传入秦国,从而开启了"韩学"的实践与研究之门。嬴政对韩非子的欣赏,秦朝的政治实践、制度创设以及李斯与秦二世之间有关韩非子思想的讨论,构成了... 秦朝时期,韩学极盛。韩非子的《五蠹》《孤愤》等名篇在秦王嬴政(秦始皇)时代便传入秦国,从而开启了"韩学"的实践与研究之门。嬴政对韩非子的欣赏,秦朝的政治实践、制度创设以及李斯与秦二世之间有关韩非子思想的讨论,构成了韩非子学说与秦朝的历史交集。韩非子思想确实对嬴政、秦二世、李斯均产生过影响,然而,秦二世、李斯对韩非子思想的理解,多为偏颇与片面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理解。秦朝政治实践背离了韩非子的基本政治原理。从最严格的标准来看,韩非子强调君权至尊,尽管他在理论上强调了君主应该遵守君道,但在实际政治领域却又未能提出有效约束君权的措施,势必导致君主滥权。作为一个思想家,韩非子对秦朝暴政及二世而亡,应该负有一定历史责任,但仅局限于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有效约束君权,并非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所能解决的政治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秦王嬴政 秦二世 李斯
下载PDF
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人情论 徂徕学派
下载PDF
韩非子学说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理论基础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周秦之际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监察活动的制度化与专门化。在先秦诸子中,唯有法家能够为这种制度的兴起提供理论依据。韩非子秩序优先的前提下强调君尊臣卑伦理的绝对性,主张君臣异利,在政治领域强调以权力监督权力的重要性。韩非子的监... 周秦之际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监察活动的制度化与专门化。在先秦诸子中,唯有法家能够为这种制度的兴起提供理论依据。韩非子秩序优先的前提下强调君尊臣卑伦理的绝对性,主张君臣异利,在政治领域强调以权力监督权力的重要性。韩非子的监察理论,强调以"法"、"术"、"势"一整套规则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君臣关系,加强君主对人臣权力的监管。他的学说,对秦朝监察制度的创建以及汉代监察制度的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权力制约 监察制度
下载PDF
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2,共9页
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 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学术的良知以韩非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出发点,对韩非子人格做出高度肯定的同时,也从各方面深刻剖析了韩非子思想中的真意,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发此前儒者之所未发,足堪为后来研究法家及韩非子者借鉴。熊十力这一现代大儒的"韩非论",不仅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当今学界反思韩非子研究以及在评价古人如何做到"了解之同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熊十力 法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