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鹏飞 冒平 +3 位作者 原旭 高珂 王拓 宋锦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5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和观察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54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鞍底重建方式... 目的探讨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和观察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54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鞍底重建方式分为硬性支撑组和软性重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发生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性支撑组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及腰大池置管率低于软性重建组,住院时间短于软性重建组(P<0.05)。结论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能有效减少经鼻蝶垂体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鞍底重建 经鼻内镜入路 脑脊液漏 硬性支撑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陈景宇 张晓东 王拓 谢万福 王茂德 谢昌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显像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特点及临床诊断 被引量:36
3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1 位作者 戈治理 谢昌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特点及临床诊断标准。  方法 对 58例DAI患者行头颅CT检查 ,其中 3 9例同时行MRI,并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75 9%DAI由交通事故致伤 ;患者伤后立即并持续昏迷 ;70 7%的病人无明显颅压增高 ...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特点及临床诊断标准。  方法 对 58例DAI患者行头颅CT检查 ,其中 3 9例同时行MRI,并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75 9%DAI由交通事故致伤 ;患者伤后立即并持续昏迷 ;70 7%的病人无明显颅压增高 ;CT检查 63 8%有异常发现 ,MRI的诊断价值比CT高 ;DAI病变 89 7%在脑的深部及中轴结构 ;该病预后差 ,病死率为 53 5%。  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轴索损伤 CT NMR 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梁琦 陈景宇 张晓东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梁琦 谭震 张晓东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按8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病因治疗组42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对破裂的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按8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病因治疗组42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对破裂的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保守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脑积水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病因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3/42例),亚急性期为4.76%(2/42例),慢性期为16.67%(7/42例),总发生率为28.57%;保守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发生率为23.81%(10/42例),亚急性期为9.52%(4/42例),慢性期为35.71%(15/42例),总发生率为69.05%。两组急性期与慢性期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期χ^2=4.46,慢性期χ^2=3.94,P均〈0.05),两组亚急性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病因治疗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χ^2=13.77,P〈0.01)。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在急性出血期(7d内)首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的治疗方法对减轻或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自膨胀颅内支架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 被引量:8
6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5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刘晓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 目的总结自膨胀颅内支架(Neuroform)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对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将微导管超选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或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通过微导管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20例患者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18例动脉瘤腔被100%致密填塞,另2例被95%填塞;术中1例发生支架移位,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临床随访2~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及脑梗死等症状发生。8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DSA检查: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见显影,2例瘤颈有部分残留者,1例无变化,另1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支架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王拓 鲍刚 梁琦 谭震 张晓东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83-138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假性动脉瘤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 被引量:7
8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王拓 鲍刚 隋龙 李琦 郗磊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510-251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4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SA等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临床进行DIND的早期诊断;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并对已形成DIND者早期应用钙拮抗剂以及升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治疗。结果全组41例均被诊断为DIND。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5例;死亡率12.2%。结论动脉瘤性SAH后DIND是多因素造成的,尤其与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只有当脑血流量下降到引起脑缺血的临界水平以下时才能形成DIND;采用CT、TCD及DSA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DIN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病因治疗、提高脑灌注压、降低血黏稠度、解除脑血管痉挛以及逆转脑缺血半暗区等早期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后DIND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被引量:7
9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5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梁琦 陈景宇 徐高峰 张晓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SAH后的水钠紊乱分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尿崩症三类,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及水钠紊乱处理的基...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SAH后的水钠紊乱分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尿崩症三类,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及水钠紊乱处理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结果全组均为水钠紊乱患者,其中低钠血症49例,高钠血症5例,尿崩症2例。出院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良好31例,中残1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常发生严重的水钠紊乱,加强监测并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提高动脉瘤性SAH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水钠紊乱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0 %闭塞。术后 41例临床痊愈 ,1例死亡 ,死亡率 2 .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 1例 ;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2例。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下载PDF
脑外伤致急性神经原性肺水肿 被引量:25
11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1 位作者 戈治理 谢昌厚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86-187,共2页
脑外伤致急性神经原性肺水肿宋锦宁刘守勋戈治理谢昌厚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外伤致急性神经原性肺水肿(acuteneurogenicpulmonaryedema,ANPE),发病急... 脑外伤致急性神经原性肺水肿宋锦宁刘守勋戈治理谢昌厚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外伤致急性神经原性肺水肿(acuteneurogenicpulmonaryedema,ANPE),发病急骤,易误诊误治,病死率高。我们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急性 神经原性 肺水肿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刘晓斌 张明 梁琦 张晓东 徐高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 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锦宁 王拓 +3 位作者 鲍刚 徐高峰 隋龙 谢昌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62-364,共3页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可脱性微弹簧圈
下载PDF
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特征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锦宁 梁琦 +1 位作者 张明 陈五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91,405,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 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 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改变 超微结构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5 位作者 王拓 鲍刚 刘晓斌 张明 张晓东 谢昌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1-562,共2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但对破裂性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仅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2000年6月至2006年3月我们对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早期诊断(7d内),并对已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但对破裂性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仅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2000年6月至2006年3月我们对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早期诊断(7d内),并对已破裂的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囊内栓塞和对SAH早期进行围手术期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围手术期 治疗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鲍刚 张晓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 ,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4 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 ,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 ,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4 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 ,应用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4 6个动脉瘤 ,其中 4 4例临床痊愈 ,2例死亡 ,死亡率 4 .3%。术中动脉瘤腔 10 0 %闭塞者 4 1例 ,95 %闭塞者 3例 ,90 %闭塞者 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 ,并发脑血栓 1例 ,并发脑血管痉挛 4例 ;术后无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前交通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后脑血管微循环障碍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锦宁 陈景宇 +1 位作者 刘晓斌 刘守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06-1109,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后脑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SD成年大鼠24只(对照组3只,损伤组21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在冠状面绕脑组织中心逆时针旋转90&#...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后脑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SD成年大鼠24只(对照组3只,损伤组21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在冠状面绕脑组织中心逆时针旋转9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2、6、12、24、36、72、240h分批处死大鼠制作脑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微血管与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致伤后均出现意识丧失,2只在10min内死亡,肉眼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存活大鼠于不同时相点光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神经细胞核固缩,微血栓形成,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周间隙增大;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胞体肿胀,线粒体空泡样改变,髓鞘板层结构消失。上述形态学改变在伤后12h达高峰。结论大鼠单纯性DAI早期就可见脑微血管结构破坏、微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等微循环障碍表现,其高峰位于伤后12h,并以脑皮层部位表现最为明显,这种改变与轴突损伤的发生过程非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大鼠 微循环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小儿脑积水^(99)Tc^m-ECD SPECT脑显像与CT影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锦宁 张芬茹 +3 位作者 王茂德 刘守勋 冯新利 胡国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74-1376,共3页
目的 探讨99Tcm 双光乙酯 (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小儿脑积水的影像特征 ,并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对照组和 2 0例确诊的脑积水患儿进行99Tcm ECDSPECT脑血流显像 ,且同时行CT扫描。结果 99Tcm... 目的 探讨99Tcm 双光乙酯 (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小儿脑积水的影像特征 ,并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对照组和 2 0例确诊的脑积水患儿进行99Tcm ECDSPECT脑血流显像 ,且同时行CT扫描。结果 99Tcm ECDSPECT示 :2 0例脑积水患儿中 19例显像异常 ,异常率为 95 % ,其中显示脑室扩大者 8例 (4 0 % )。19例脑灰质异常者分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 ,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减低区 ,异常减低区的范围大小、数目、程度与临床病情相关。CT扫描 :16例呈脑室扩大 ,5例为双侧额顶叶蛛网膜下腔扩大 ,而未见皮层缺损。结论 脑积水患儿99Tcm ECDSPECT脑显像可出现单个或多个部位、不同程度的低血流灌注区 ,该显像可用于判断患儿的脑功能状态及智能发育 ,但对脑室扩大常分辨不清 ;CT可清晰的显示脑积水状态及解剖结构变化 ,但不能提示脑血流情况 ,二者结合对确定脑积水的诊断、治疗和评价脑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双光乙脂
下载PDF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拓 鲍刚 陈景宇 徐高峰 张晓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56例TCCF患者中54例采用股动脉穿刺入路,另2例采用股静脉-岩上窦入路行海绵窦内栓塞;56例中4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56例TCCF患者中54例采用股动脉穿刺入路,另2例采用股静脉-岩上窦入路行海绵窦内栓塞;56例中4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2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可脱性球囊加微弹簧圈栓塞。结果49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颈内动脉(ICA)通畅;7例瘘口及ICA被同时闭塞。本组ICA通畅率为87.5%,无手术死亡,治愈率为100%。随访4个月~12年,均无瘘口再通,术后除1例患眼永久性失明外,病情均恢复良好,无脑缺血及脑梗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小瘘口TCCF可选择微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外伤性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球囊 弹簧圈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张明 王拓 陈景宇 张晓东 徐高峰 谢昌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