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春凤 孙启顺 +5 位作者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对物源和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
2
作者 陈龙 陈亮 +4 位作者 殷征欣 官玉龙 章钰桢 李国山 姜兆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57-3575,共19页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01钻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准确的年代框架,综合利用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物源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首先,通过对沉积物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假单畴磁铁矿,载磁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含量变化小,基本符合建立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曲线的"均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对天然剩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PI,将钻孔的RPI曲线与全球或区域的标准RPI曲线(Sint-200,NAPIS-75和SCS-PIS)进行比较,得到了6个年龄控制点,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南海中央海盆75 ka以来的时间框架.SCS-01钻孔的RPI记录和其他全球性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南海的沉积物记录了全球尺度的地磁场古强度行为模式.综合稀土元素和沉积物记录的磁学信息对沉积物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SCS-01钻孔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地区,少量来自吕宋岛区域,这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南海各区域的沉积物物源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另外,SCS-01钻孔的环境磁学记录可以较好地反映75 ka以来东亚季风在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为该钻孔地区千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提供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积物 环境磁学 相对古强度 物源 东亚季风
下载PDF
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沉积特征及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2 位作者 李梦杰 官玉龙 张建坤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8,I0005,I0006,共12页
采用岩石学、深水沉积学等方法,解剖野外露头及重点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发育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 采用岩石学、深水沉积学等方法,解剖野外露头及重点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发育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分为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和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3种类型。其中,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发育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近端和远端,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分布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远端。研究区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近端呈条带状分布、水道化特征显著,远端相邻朵体沉积物相互叠置、连片、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该结果对完善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及开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事件层 深水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3 位作者 官玉龙 汪泽成 王铜山 张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3-1139,共17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广泛发育、出露较好。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对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3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与描述,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广泛发育、出露较好。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对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3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与描述,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展布规律以及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扇三角洲相及冰川相6种沉积相、10种亚相及15种微相;并详细阐述了各种相、亚相以及微相的沉积特征;2)明确了研究区中—新元古代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深入探讨了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充填特征,并将其划分出大陆裂谷早期沉积(熊耳群)、大陆裂谷晚期沉积(小沟背组—云梦山组)、中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白草坪组—黄连垛组)和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董家组—东坡组)等4个沉积充填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充填序列 中—新元古代 沉积相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3 位作者 汪泽成 王铜山 张严 官玉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9-367,共19页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2)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拗拉槽 中—新元古代 岩相古地理 沉积体系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及古环境与古季风演化
6
作者 官玉龙 陈亮 +3 位作者 姜兆霞 李三忠 肖春凤 陈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8,共17页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好记录载体,是探讨多圈层相互作用、探索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东北印度洋季风与表层环流特征、沉积物组成及物源、气候环境演化以及环境磁学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东北印度洋为典型的季风风场,表层环流受季风影响强烈,夏季和冬季环流差异明显。沉积物类型丰富,包括河流输运而来的陆源碎屑、钙质和硅质为主的生物沉积以及火山物质等。但目前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物的具体组成、“源-汇”过程、迁移历史、季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高纬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受样品获取难度大、磁学信号稀释严重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在示踪沉积物物质来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被普遍认可的技术手段,在东北印度洋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因此,未来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向东北印度洋更南、更深处延伸,对其“源-汇”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采用更高精度的技术手段提取磁学信号,加大环境磁学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替代性指标,解决该地区季风演化、古海洋环境变化等气候环境问题,为该地区环境气候研究提供新认识。并尝试开展地磁场长期变化(paleosecular variation, PSV)研究,建立东北印度洋的PSV记录,辅助修正全球地磁场模型,探究地球深部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物源 古环境 高原隆升 季风演化 环境磁学
下载PDF
淮南地区淮南群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
7
作者 官玉龙 罗顺社 周庆安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2期476-479,共4页
淮南地区淮南群出露较好,沉积序列连续性强。通过对该地区野外剖面观察与实测,结合室内薄片、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区内淮南群沉积主要为海陆过渡-滨浅海环境,划分出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海相碳酸岩沉积体系及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3种... 淮南地区淮南群出露较好,沉积序列连续性强。通过对该地区野外剖面观察与实测,结合室内薄片、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区内淮南群沉积主要为海陆过渡-滨浅海环境,划分出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海相碳酸岩沉积体系及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3种沉积体系及4种沉积相、5种沉积亚相、6种微相。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及最大海泛面的研究,淮南地区淮南群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仅在曹店组发育,并据此将区内淮南群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系统阐述了各层序的岩石及体系域特征,并建立了该地区层序地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群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淮南地区
下载PDF
山西黎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玺童 王怀厂 +4 位作者 官玉龙 刘文香 罗顺社 吕奇奇 张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0,共10页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实测、镜下薄片观察、粒度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山西黎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①黎城常州沟组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或砂质泥岩,其...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实测、镜下薄片观察、粒度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山西黎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①黎城常州沟组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或砂质泥岩,其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高,为碎屑岩潮坪沉积。②常州沟组按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可分为3段:常一段岩性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为潮下带沉积;常二段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潮上带-潮间沙坪沉积;常三段岩性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夹少量长石石英砂岩,为潮下带-潮间混合坪沉积。③常州沟组整体水动力表现为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建立了障壁型海岸相碎屑岩潮坪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沉积相 常州沟组 长城系 黎城 山西
下载PDF
辽西低凸起东营组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庆安 罗顺社 +3 位作者 官玉龙 归航 王国超 刘艺妮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2-59,共8页
辽西低凸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针对该区地质、地层和层序方面等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层序地层学、物源体系分析和沉积岩石学等方法,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主要目的层东营组的沉积体系展布规律。通过构造... 辽西低凸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针对该区地质、地层和层序方面等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层序地层学、物源体系分析和沉积岩石学等方法,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主要目的层东营组的沉积体系展布规律。通过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根据体系域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各体系域界面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变化,划分出东二层序中低位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及其有利砂体展布和分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体系。分析层序、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不同体系域沉积体系域发育特点和有利砂体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储层物性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藏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低凸起 层序地层 东营组 体系域 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