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中老年人大气PM_(2.5)长期暴露与肝脏疾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陈雨萌 曹淦翔 +2 位作者 冯浩 容祖华 刘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62-169,共8页
目的在全国多省市中老年人群中探索大气细颗粒物(PM_(2.5))长期暴露与肝脏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3... 目的在全国多省市中老年人群中探索大气细颗粒物(PM_(2.5))长期暴露与肝脏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5和2018年进行了追踪随访,主要健康结局为慢性肝脏疾病(除脂肪肝、肿瘤或癌症外)发病。根据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建立的全球大气年均PM_(2.5)数据集数据评估研究对象PM_(2.5)长期暴露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分析大气PM_(2.5)长期暴露与肝脏疾病发病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并分析吸烟、饮酒等因素的修饰效应。结果共纳入12301人,平均随访6.34年,共随访78063人年,肝脏疾病发病409人,发病率为3.3%。经Cox回归分析显示,大气PM_(2.5)暴露浓度每增加10μg/m^(3),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HR为1.33(95%CI:1.24~1.43),对应的人群归因分数(PAF)为12.72%(95%CI:9.58~15.76)。若把PM_(2.5)浓度根据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以最低组(Q1)为参考,最高组(Q4)发生肝脏疾病的HR为2.11(95%CI:1.59~2.81)。分层分析发现,人群PM_(2.5)每增加10μg/m^(3),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引起肝脏疾病的HR分别为1.40(95%CI:1.22~1.60)和1.29(95%CI:1.18~1.41);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引起肝脏疾病的HR分别为1.38(95%CI:1.20~1.57)和1.32(95%CI:1.21~1.44)。结论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大气PM_(2.5)可增加我国中老年人群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并且在吸烟者和饮酒人群中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细颗粒物 发病率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空气污染
下载PDF
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容祖华 梁少聪 +7 位作者 路浚齐 何彦 罗月梅 游超 夏耿红 Prabhakar M 李攀 周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3-430,共8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经42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造模,根据体质量选取模型鼠进行间歇性断食干预。干预方法为每2周断食72 h,总干预时间18周。干预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 目的研究间歇性断食对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经42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造模,根据体质量选取模型鼠进行间歇性断食干预。干预方法为每2周断食72 h,总干预时间18周。干预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4项检测。收集粪便,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检测16S r RNA基因V4可变区,运用QIIME及LEf Se分析肠道菌群。结果间歇性断食组体质量相对于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下降(P<0.05);空腹血糖显著上升(P<0.01);葡萄糖耐量测试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糖耐量减退(P<0.05);HE染色显示间歇性断食轻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断食组肠道菌群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YS2、RF32、Helicobacteraceae(螺杆菌科)增加,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Roseburia(罗氏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韦荣球菌科)、Ralstonia(青枯菌属)、Bradyrhizobiaceae(慢生根瘤菌科)和RF39减少。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radyrhizobiaceae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大鼠体质量与RF39呈负相关。结论间歇性断食能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老年前期肥胖大鼠体质量和血脂水平,但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断食 肠道菌群 16S RRNA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容祖华 曾韦霖 刘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第6期479-482,502,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及极端气象事件的强度及频率增加严重着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气象因素和极端气象事件对人群死亡和发病的影响,并对气象因素健康影响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为相关学者开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及极端气象事件的强度及频率增加严重着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气象因素和极端气象事件对人群死亡和发病的影响,并对气象因素健康影响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为相关学者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群健康 影响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肠道寄生虫虫卵识别模型研究
4
作者 殷李华 胡建雄 +7 位作者 方悦怡 容祖华 黄栩滨 何冠豪 江芷莹 肖建鹏 刘涛 马文军 《华南预防医学》 2023年第12期1498-1503,共6页
目的构建肠道寄生虫卵的粪检显微图像数据集,建立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为肠道寄生虫疾病辅助诊断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显微镜和数码相机采集12种肠道寄生虫虫卵显微图像,经预处理后对虫卵的类别和位置进行标注,形成粪检显微图像数据集。... 目的构建肠道寄生虫卵的粪检显微图像数据集,建立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为肠道寄生虫疾病辅助诊断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显微镜和数码相机采集12种肠道寄生虫虫卵显微图像,经预处理后对虫卵的类别和位置进行标注,形成粪检显微图像数据集。以掩膜区域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作为框架,对标定框回归、分类、掩膜进行训练,并评估其性能。结果构建的图像数据集共6299张图片,涵盖了10944个虫卵图像。经测试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0.20%,12种虫卵的准确率为58.65%(曼氏迭宫绦虫卵)~100.00%(蛲虫卵)。结论构建肠道寄生虫卵的显微图像数据集和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建立肠道寄生虫卵显微图像的识别模型可为寄生虫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数据集 肠道寄生虫 肠道寄生虫卵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5
作者 黄云 李依红 +5 位作者 谢仕兰 容祖华 李柏生 康敏 邓爱萍 李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5-662,共8页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然而,Omicron变异株的高度突变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仍不够明晰。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证据,针对Omicron变异株与功能有关的突变、传播力、毒力、免疫逃逸能力及免疫交叉反应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关切变异株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湖北省输出风险评估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建雄 何冠豪 +10 位作者 刘涛 肖建鹏 容祖华 郭凌川 曾韦霖 朱志华 龚德鑫 殷李华 万东华 曾丽连 马文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评估湖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输出风险及其他各省从湖北输入疫情的风险。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14日我国各省报告病例数(不含临床诊断病例;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和百度迁徙指数,对各省累计报告病例数和湖北迁出指数进... 目的评估湖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输出风险及其他各省从湖北输入疫情的风险。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14日我国各省报告病例数(不含临床诊断病例;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和百度迁徙指数,对各省累计报告病例数和湖北迁出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评估湖北疫情输出风险和其他省疫情输入风险。结果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9970例,其中湖北37884例。湖北平均每天迁出至其他省的指数为312.09,武汉和湖北其他市分别为117.95和194.16。各省累计报告病例数与湖北、武汉及湖北其他市迁出至各省的人口迁徙指数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84和0.81;湖北、武汉及湖北其他市人口迁出分别可解释线性模型71.2%、70.1%和66.3%的变异。湖北高输出风险时间集中在1月27日前,其中1月23日前的疫情输出风险主要来源于武汉,之后主要来源于湖北其他市。疫情输入风险排前3位的是湖南、河南和广东,累计风险指数分别为58.61,54.75和49.62。结论我国各省疫情主要由湖北输入引起,湖北限制人口流出、各省加强对湖北省迁入人员的检疫,可以较大程度降低各省(除湖北)疫情持续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评估 人口迁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种不同流行模式及其防控效果比较:基于广州和温州市的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冠豪 容祖华 +13 位作者 胡建雄 刘涛 肖建鹏 郭凌川 曾韦霖 朱志华 龚德鑫 殷李华 万东华 吴君乐 康敏 宋铁 何剑峰 马文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比较广州、温州市两个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模式,并评估两个城市疫情的防控效果。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广州和温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个案数据,绘制两个城市疫情的流行曲线,收集不同时间的防控措施,计算在... 目的比较广州、温州市两个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模式,并评估两个城市疫情的防控效果。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广州和温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个案数据,绘制两个城市疫情的流行曲线,收集不同时间的防控措施,计算在两个城市的实时再生数。结果广州和温州市分别纳入确诊病例346例和465例,两个城市病例均集中在30~59岁(广州市:54.9%;温州市:70.3%)。流行曲线显示广州和温州市的每日发病数分别在1月27日与1月26日到达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两个城市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后,且温州市的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早于广州市。广州市一直以输入病例为主,温州市从前期的以输入病例为主转变为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虽然两个城市流行模式存在差异,在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后,两个城市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COVID-19输入疫情可导致两种不同的流行模式,但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均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模式 传播力 防控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风险评估与预警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建雄 刘涛 +16 位作者 肖建鹏 何冠豪 容祖华 殷李华 万东华 曾韦霖 龚德鑫 郭凌川 朱志华 曾丽连 康敏 宋铁 钟豪杰 何剑峰 孙立梅 李艳 马文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661,共5页
目的评估广东省各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输入风险,并进行短期风险预警。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其他各省报告病例数及百度迁徙指数,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的累计疫情输入风险指数,对输入风险指数与病例报告数进行相关性... 目的评估广东省各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输入风险,并进行短期风险预警。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其他各省报告病例数及百度迁徙指数,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的累计疫情输入风险指数,对输入风险指数与病例报告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滞后时间,最后根据风险指数划分疫情输入风险等级。结果广东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347例,90.0%的病例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平均每天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为44.03。在各市的输入风险来源中,湛江市的最大风险来自海南省,其他市均来自湖北省,广东省的相邻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广东省滞后4 d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与每日新增病报告例数的相关性最高(r=0.73)。各市累计4 d的风险预警显示,未来4 d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惠州市具有高输入风险,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38.85、21.59、11.67、11.25、6.19和5.92,最高风险仍来源于湖北省。结论广东省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湖北省和广东省的邻近省份是输入疫情的主要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风险评估 预警
原文传递
热浪与广东省居民脑卒中寿命损失年的关系: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袁丽霞 孟瑞琳 +8 位作者 李佳莉 林立丰 许晓君 肖建鹏 何冠豪 胡建雄 容祖华 马文军 刘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8-274,280,共8页
[背景]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目的]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控制时间和空间效应,分析热浪与不同亚型脑卒中寿命损失年(YLL)的关系,并探讨热浪效应的修饰因子。[方法]收集2... [背景]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目的]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控制时间和空间效应,分析热浪与不同亚型脑卒中寿命损失年(YLL)的关系,并探讨热浪效应的修饰因子。[方法]收集2014—2017年暖季(5—10月)广东省40个区县的每日脑卒中死亡个案信息、气象数据及大气污染物数据;根据期望寿命表匹配年龄和性别计算出个体YLL,汇总每日YLL后以各区县人口进行校正得到每日YLL率(人年/10万人)。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拟合热浪与不同亚型脑卒中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照年龄(<65岁、≥65岁)、性别(男性、女性)和地区(珠三角地区、非珠三角地区)进行分层分析,确定热浪与脑卒中死亡关系的主要修饰因子。[结果]2014—2017年暖季,广东省40个区县共发生23次热浪事件,累计持续145 d。脑卒中患者30852例,居民总脑卒中日均YLL率为(2.39±3.63)人年/10万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54±2.99)人年/10万人和(0.84±1.85)人年/10万人。热浪可增加居民脑卒中的YLL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且存在滞后效应:热浪在滞后1 d的累积效应最大,可分别使总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YLL率增加0.17(95%CI:0.03~0.29)人年/10万人和0.13(95%CI:0.06~0.20)人年/10万人。分层分析的结果表明:热浪对≥65岁人群、男性及非珠三角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可使其YLL率分别增加1.11(95%CI:0.58~1.55)、0.13(95%CI:0.03~0.23)和0.20(95%CI:0.07~0.32)人年/10万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仅发生在≥65岁人群中,可使其YLL率增加0.79(95%CI:0.26~1.31)人年/10万人。[结论]热浪可能会增加广东省居民脑卒中的YLL率,对老年人、男性及非珠三角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且存在滞后效应,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热浪 贝叶斯时空模型 暴露-反应关系 修饰因子
原文传递
我国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疫情流行特点和防控经验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燕 肖建鹏 +7 位作者 胡建雄 钟豪杰 张倩 谢欣珊 何冠豪 容祖华 詹建湘 马文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6-477,共12页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我国疫情防控长期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国陆续发生多起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部分为零星散发,少部分发生聚集或暴发。冬、春季是疫情高发季节...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我国疫情防控长期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国陆续发生多起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部分为零星散发,少部分发生聚集或暴发。冬、春季是疫情高发季节,边境和口岸城市是高发区,重点人群主动监测是疫情早发现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大规模核酸筛查、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分类管理风险地区和人群、增加社交距离和严格出行管理等,大部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均较快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一系列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当前疫情防控存在不足,本文为今后的疫情防控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常态化防控 本土疫情
原文传递
广州市孕妇孕期日夜复合热暴露与早产的关联及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鹤 李致兴 +10 位作者 陈桂敏 刘欣 董墨染 王嘉琪 陈邓周 肖建鹏 何冠豪 胡建雄 容祖华 马文军 刘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9-295,303,共8页
[背景]全球变暖可能会增加日夜复合热的频率,但目前尚缺乏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的研究,且生物学机制也不明了。[目的]分析孕妇孕期日夜复合热暴露对早产的影响,并探讨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改变在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中的作用。... [背景]全球变暖可能会增加日夜复合热的频率,但目前尚缺乏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的研究,且生物学机制也不明了。[目的]分析孕妇孕期日夜复合热暴露对早产的影响,并探讨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改变在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中的作用。[方法]所有研究孕妇来自前期在广州开展的产前环境与后代健康前瞻性出生队列。本次研究选取在2014—2017年暖季(5—10月)分娩的2449名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11名早产(n=43)和足月产(n=268)孕妇在分娩时提供了血样。日热和夜热定义为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分别高于研究期间日最高温/日最低温排序的第90百分位数,日夜复合热定义为一个炎热的夜晚伴随一个炎热的白天。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并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获得所有孕妇居住地的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相对湿度。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和丙二醛(MDA)3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并进行对数转换。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内日热、夜热和日夜复合热引起早产的平均效应,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种生物标志物与早产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的发生率为6.2%。与非高温天气相比,日夜复合热在滞后3、7和14 d引起早产的平均RR(95%CI)分别为1.43(1.12~1.84)、1.24(1.08~1.43)和1.17(1.05~1.30),并且日夜复合热在滞后14 d时与孕妇血清中CRP、ET-1和MDA水平呈正相关,累积效应(%difference)(95%CI)分别为0.33%(–0.45%~1.12%)、0.59%(0.11%~1.07%)和0.57%(0.09%~1.05%),后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孕妇血清中CRP、ET-1和MDA浓度的最低四分位数Q1组相比,最高四分位数Q4组发生早产的RR(95%CI)分别为1.27(0.5~3.22)、1.51(0.61~3.72)和2.07(0.81~5.27),但上述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期暴露于日夜复合热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日夜复合热与孕妇血清CRP、ET-1和MD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3种生物标志物与早产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上述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去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复合热 早产 生物学机制 出生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暴发疫情时空聚集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倩 陈旭光 +13 位作者 胡建雄 容祖华 朱志华 程明基 李剑森 殷李华 赵建国 唐烨榕 周燕 李懿涵 全意 马文军 吴为 肖建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0-984,共5页
目的 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为例,定量评估不同时空界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及时空聚集强度,以期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4—5月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报告数据,描述分析本次疫情的时... 目的 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为例,定量评估不同时空界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及时空聚集强度,以期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4—5月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报告数据,描述分析本次疫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特征,采用Knox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界值(0~14 d,间隔1 d)和空间界值(0~1 000 m,间隔100 m),分析暴发疫情的感染风险(RR)和聚集强度,并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和聚集强度随时间间隔、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间隔为1 d,空间距离最近时RR值最高。病例对子在时间间隔1 d、空间距离为100 m处RR值为2.4,距离达3 km时RR值降为1.2。从性别组合看,男–男病例对子在1~5 d(<3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而女–女、男–女病例对子分别在1~7 d(<400 m)和1~4 d(<5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女–女病例对子总的时空聚集强度高于男–男病例对子。从年龄组来看,儿童–儿童病例对子在间隔1 d内的时空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合,中青年–中青年病例对子在1~5 d(<300 m)聚集性较强。结论 本次广州市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提示,病例对子时空聚集性较强,不同性别、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暴发 Knox方法 时空聚集性
原文传递
广州市温度变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归因死亡风险分析
13
作者 胡建雄 吴君乐 +8 位作者 潘蔚娟 李旋 曾丽连 孟瑞琳 容祖华 何冠豪 肖建鹏 马文军 刘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评估温度变异(TV)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效应,并进一步量化其归因死亡风险。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日CVD死亡数、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TV对CVD死亡的风险,并基于风险计算可归因... 目的评估温度变异(TV)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效应,并进一步量化其归因死亡风险。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日CVD死亡数、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TV对CVD死亡的风险,并基于风险计算可归因于TV的CVD死亡数和百分比。结果TV与CVD死亡呈近线性关系,随着TV的升高,CVD死亡风险增加。以结局前6 d的温度变异作为暴露水平时(TV_(06))的死亡风险最高。TV_(06)每升高1℃,CVD死亡风险增加2.30%(95%CI:1.42%~3.19%),归因死亡百分比为11.50%(95%CI:10.54%~12.47%)。在亚组分析中,女性的归因死亡百分比(11.85%,95%CI:10.49%~13.22%)稍高于男性(11.10%,95%CI:9.81%~12.41%);65岁以上人群的归因死亡百分比(13.20%,95%CI:12.13%~14.28%)高于0~64岁人群(2.15%,95%CI:-0.01%~4.36%);不同病因中,高血压病的归因死亡百分比最高(21.14%,95%CI:17.71%~24.67%)。结论广州市TV可导致CVD死亡风险增加,加重疾病负担。65岁以上人群和高血压病患者的归因死亡风险更高,应针对易感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温度变异 归因死亡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