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
1
作者 金银利 马全朝 +4 位作者 郑艳磊 张招阳 乔利 史洪中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设置13、16、19、22、25℃和28℃不同恒温和室外自然变温(日均温度波动范围8.87~26.40℃,日均温度平均值16.89℃)处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监测其发育历期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上述6... 为了研究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设置13、16、19、22、25℃和28℃不同恒温和室外自然变温(日均温度波动范围8.87~26.40℃,日均温度平均值16.89℃)处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监测其发育历期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上述6个不同恒温条件下,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2.28、28.58、13.51、10.11、10.33 d和7.07 d,随着温度的升高,越冬卵发育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与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速率关系满足方程:y=-0.086+0.008x,得出越冬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有效积温为125 d·℃。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发现越冬卵从4月10日开始孵化,到5月5日累计孵化率达到73.37%,揭示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在这段时间范围内陆续孵化出1龄若虫。本研究对信阳茶区茶树柿广翅蜡蝉若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广翅蜡蝉 茶树 温度 越冬卵 发育历期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下载PDF
溪岸蠼螋对棉铃虫的捕食能力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彩红 张俊逸 +7 位作者 徐存翊 李国平 黄建荣 刘毅 王根松 封洪云 尹新明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Labidura riparia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Labidura riparia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岸蠼螋 棉铃虫 捕食能力 捕食选择性
下载PDF
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分析
4
作者 王文荟 黄运新 +4 位作者 周华众 杨俊杰 万鹏 封洪强 彭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4,共11页
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幼虫发... 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幼虫发生一直持续到10月底;幼虫百株虫量的全年峰值发生在9月上中旬,峰值分别为21、36、23、10头,与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分析显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4~5代;首次见卵时间越早,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而初始卵密度越高,则全年峰值越高;温度上升幅度越高,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产卵期越集中,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结果表明:首次见卵时间、初始卵密度、温度、产卵年龄分布均是影响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区域种群动态及迁飞条件对区域种群动态的影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种群动态 田间调查数据 模型分析
下载PDF
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 被引量:24
5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133,198,共8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推动农业害虫的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综述了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这些技术均需要特定的设备...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推动农业害虫的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综述了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这些技术均需要特定的设备获取农业害虫及其生境的信息,提取昆虫信息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昆虫种类的识别与计数,达到害虫监测的目的。图像识别技术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栖息于作物表面的害虫,昆虫雷达(厘达或激光雷达)技术特别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高空中飞行的害虫,而声音识别技术在自动识别与监测隐蔽害虫方面具有优势。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害虫识别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手工设计特征方法,提高了害虫识别的鲁棒性,展示了一旦建立完整的昆虫信息库就可以实现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的可能;这给昆虫学家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即鉴定和正确标识机器学习所需的大量的昆虫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监测技术 图像识别 声音识别 昆虫雷达 深度学习
下载PDF
中华稻蝗人工饲养技术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封洪强 丁秀云 +1 位作者 王小奇 宋婷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49-352,共4页
根据中国林蛙取食的特点 ,提出以中华稻蝗替代或部分替代黄粉虫作为中国林蛙饵料的设想 ,并对其人工饲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龄前饲以活体狗尾草优于水稻 ,而3龄后则相反。活体植株饲养累积死亡率呈S型 ,而剪叶饲养的累... 根据中国林蛙取食的特点 ,提出以中华稻蝗替代或部分替代黄粉虫作为中国林蛙饵料的设想 ,并对其人工饲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龄前饲以活体狗尾草优于水稻 ,而3龄后则相反。活体植株饲养累积死亡率呈S型 ,而剪叶饲养的累积死亡率呈J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食饲用昆虫 人工饲养 中国林蛙 饵料
下载PDF
雷达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共13页
昆虫雷达因能无干扰地远距离探测到自然状态下昆虫自由飞行行为,已被广泛用于昆虫高空远距离迁飞和近地飞行行为研究,成为昆虫学研究中一个卓越的研究工具。同时天气雷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鸟和昆虫的监测,探地雷达也在探测堤坝蚁穴中起... 昆虫雷达因能无干扰地远距离探测到自然状态下昆虫自由飞行行为,已被广泛用于昆虫高空远距离迁飞和近地飞行行为研究,成为昆虫学研究中一个卓越的研究工具。同时天气雷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鸟和昆虫的监测,探地雷达也在探测堤坝蚁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雷达的性能和近年来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昆虫学家的视角审视了雷达能为昆虫学研究做什么以及其中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昆虫 迁飞 目标识别 应用
下载PDF
雷达昆虫学40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8
作者 封洪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126,共6页
介绍了昆虫雷达的工作原理,回顾了雷达昆虫学发展历史,并对雷达昆虫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昆虫雷达 遥感 虫害预测
下载PDF
不同寄主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郭小奇 付晓伟 +2 位作者 封洪强 邱峰 郭线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4-1520,共7页
实验在室内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5%±5%、自然光照的条件下,以四季豆、大豆、饭豇豆、苜蓿、转基因抗虫棉99B和非转基因棉石远321为食料,用生命表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中黑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 实验在室内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5%±5%、自然光照的条件下,以四季豆、大豆、饭豇豆、苜蓿、转基因抗虫棉99B和非转基因棉石远321为食料,用生命表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中黑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取食6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5龄若虫体重等均有显著差异。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四季豆最适合中黑盲蝽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其次分别为苜蓿、转基因抗虫棉99B、非转基因棉石远321、饭豇豆、大豆,同时也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中黑盲蝽无显著抗性。田间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中黑盲蝽喜食饭豇豆和豇豆,可在棉田周围种植饭豇豆、豇豆作为诱集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寄主植物 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 种群参数 诱集作物
下载PDF
四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中黑盲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国平 封洪强 +1 位作者 梁双双 邱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60-1264,共5页
使用瓶膜法确定4种常用杀虫剂(毒死蜱、硫丹、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 1日龄成虫的亚致死剂量(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其对中黑盲蝽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LC20剂量处理成虫均能降... 使用瓶膜法确定4种常用杀虫剂(毒死蜱、硫丹、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 1日龄成虫的亚致死剂量(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其对中黑盲蝽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LC20剂量处理成虫均能降低雌雄虫的寿命,延长下一代卵的发育历期,但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毒死蜱和硫丹能缩短产卵前期,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能降低产卵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过的成虫与未处理过的成虫交叉配对后雌雄虫寿命均显著缩短;LC10各交叉处理能够缩短产卵历期,降低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延长卵的发育历期;LC30♀×CK♂和LC30♀×LC30♂的下代若虫存活率为28.00%和36.36%,显著低于对照71.88%。结果说明这4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中黑盲蝽生殖均有不利影响,接触杀虫剂与未接触杀虫剂的成虫交配对其后代也有不利影响。研究对于中黑盲蝽区域性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黑盲蝽 杀虫剂 亚致死效应 生物学特性 发育 繁殖
原文传递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种群对5种常用Bt蛋白的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42
11
作者 李国平 姬婷婕 +3 位作者 孙小旭 姜玉英 吴孔明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原分布于美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玉米害虫。在当地,种植抗虫转基因玉米是防控草地贪夜蛾危害的主要手段。该虫于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为明确入侵我国云南的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原分布于美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玉米害虫。在当地,种植抗虫转基因玉米是防控草地贪夜蛾危害的主要手段。该虫于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为明确入侵我国云南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对常用Bt蛋白的敏感性水平,本文通过饲料表面涂抹法测定了瑞丽草地贪夜蛾幼虫对Cry1Ab、Cry1Ac、Cry1F、Cry2Ab以及Vip3A等5种Bt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几种常用Bt蛋白对瑞丽草地贪夜蛾致死作用顺序为Vip3A>Cry1Ab>Cry1F>Cry2Ab>Cry1Ac,对草地贪夜蛾抑制生长发育的顺序为Cry1Ab>Cry1F>Vip3A>Cry1Ac>Cry2Ab。此外,与美国相对敏感种群比较,云南瑞丽草地贪夜蛾种群对Cry1Ab、Cry1Ac、Cry1F、Cry2Ab和Vip3A的敏感性指标在0.28~3.76之间,表明该入侵种群对此5种Bt蛋白均未产生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作为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人工饲料涂抹法 敏感性 BT蛋白 生测
下载PDF
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亚楠 赵胜园 +3 位作者 何运转 吴孔明 李国平 封洪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529,共5页
为探明天敌昆虫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观察了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并研究了其捕食能力。结果表明:黄带... 为探明天敌昆虫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观察了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并研究了其捕食能力。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捕食草地贪夜蛾时,将口针刺进猎物体内,使其麻痹后进行取食,直至猎物干瘪,但有时并不吸取完全,而是继续攻击其他猎物。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4、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为1.159和2.913,处理时间为0.297和0.261 d,日最大捕食量为3.906和3.831头。研究表明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草地贪夜蛾 捕食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河南冬枣和葡萄上绿盲蝽种群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金银利 封洪强 +4 位作者 张言芳 吕中伟 王琦 邱峰 侯有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葡萄冬芽发育的不整齐有关。调查结果还揭示了越冬后绿盲蝽在葡萄树上发生的种群动态及其在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与控制绿盲蝽为害的关系,提出4月初越冬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以及种植诱集植物(如胡萝卜)诱杀绿盲蝽成虫从而实现绿盲蝽区域性控制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越冬部位 种群动态 寄主转移
下载PDF
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国平 封洪强 +4 位作者 黄博 钟景 田彩红 邱峰 黄建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39-3945,共7页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是危害棉花害虫的两个优势种,为探明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将在27℃饲养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卵和初孵若虫每天暴露在不同高温(30、33、36、40℃)4 h,以27℃恒温饲养的为对照,比较两种盲蝽...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是危害棉花害虫的两个优势种,为探明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将在27℃饲养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卵和初孵若虫每天暴露在不同高温(30、33、36、40℃)4 h,以27℃恒温饲养的为对照,比较两种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27—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盲蝽卵的孵化率先从27℃处理的84.25%上升至30℃处理的94.69%,而后开始下降,36℃处理的孵化率下降为76.84%,到40℃处理时降至44.30%;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则由27℃处理的79.27%上升至30℃处理的87.90%,后逐渐下降至40℃处理的60.24%。在极端高温40℃的处理中,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绿盲蝽卵的孵化率,表明中黑盲蝽卵较绿盲蝽卵更耐极端高温。在30—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盲蝽若虫存活率降低,40℃处理后,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零,中黑盲蝽若虫存活率为16.74%。同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产卵量也存在显著影响。27℃处理下,绿盲蝽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4.78粒;30℃处理后,产卵量上升为70.03粒,后随处理温度升高产卵量开始下降,40℃时不能产卵;中黑盲蝽产卵量在27—36℃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3—75粒,显著高于40℃处理的20.75粒。此外,短时高温暴露延长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若虫历期,降低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寿命。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生殖及成虫寿命等均有不利影响,温度越高,影响越大。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在极端高温40℃处理下,中黑盲蝽耐热性明显高于绿盲蝽。两种盲蝽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不同,可能是导致它们在棉田内种群季节动态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中黑盲蝽 高温胁迫 存活 生殖
下载PDF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麦蚜远距离迁飞前向轨迹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郁振兴 武予清 +3 位作者 蒋月丽 封洪强 刘顺通 曹雅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894,共6页
为了监测麦蚜远距离迁飞,本文利用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模拟空中不同高度麦蚜24h内的迁飞轨迹,分析其扩散方向和距离。结果表明:氦气球携带的10—100m各高度设置的粘板均捕捉到了麦蚜,各高度迁飞轨迹几乎一致,迁飞距离没有显著差异。1... 为了监测麦蚜远距离迁飞,本文利用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模拟空中不同高度麦蚜24h内的迁飞轨迹,分析其扩散方向和距离。结果表明:氦气球携带的10—100m各高度设置的粘板均捕捉到了麦蚜,各高度迁飞轨迹几乎一致,迁飞距离没有显著差异。100m高空起始迁飞的麦蚜,24h内最远模拟迁飞至达山西省太原市,最大直线迁飞距离494.43km。4月21—28日,豫西洛宁捕获点的麦蚜其中有6d由南向北迁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迁飞 HYSPLIT 前向轨迹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田彩红 王瑛 +3 位作者 封洪强 刘顺通 邱峰 李国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 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触角感受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国晶 李国平 +2 位作者 封洪强 李海平 邱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99,107,共5页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利马豆粉>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大豆粉>蔗糖>蜂蜜水>小麦胚>卵黄。综合两种结果,优选出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其成分如下:蔗糖2.8 g、啤酒酵母粉0.25 g、50%蜂蜜水2.5 g、鸡蛋22.5 g、小麦胚10 g、利马豆粉30 g、大豆粉2.5 g、卵黄30 g、大豆卵磷脂1.5 g、复合维生素1.2 g、水164 g。此优化配方饲养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80.57%,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1.13%没有显著差异;若虫总历期为11.80 d,较四季豆饲养的总历期10.4 d延长约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若虫 人工饲料 正交试验 关键因子
下载PDF
粘虫成虫在气流场中飞行行为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尹姣 封洪强 +1 位作者 程登发 曹雅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2-738,共7页
通过改进悬吊测飞技术、室内风洞和野外雷达相结合的观测方法 ,研究了粘虫在气流场中的飞行行为特征及其与气流的关系。直筒风洞自由飞行观测的结果表明 ,粘虫蛾对气流有明显行为反应 ,表现为头部迎风起飞和迎风飞行的特性 ;在 3 0~ 5 ... 通过改进悬吊测飞技术、室内风洞和野外雷达相结合的观测方法 ,研究了粘虫在气流场中的飞行行为特征及其与气流的关系。直筒风洞自由飞行观测的结果表明 ,粘虫蛾对气流有明显行为反应 ,表现为头部迎风起飞和迎风飞行的特性 ;在 3 0~ 5 5m s风速下 ,有 92 %~ 94 %的个体可一次逆风飞行通过 2m长的风洞 ;当风速≥ 6 0m s时 ,有 71 9%的蛾子沿螺旋状的飞行轨迹逆风通过风洞。环形风洞悬吊飞行测试的结果表明 ,粘虫可逆风飞行的最大风速为 7 2m s;在风速≤ 4m s条件下 ,90 %以上个体头部迎风飞行或头部朝向与风向成一定的夹角 ,侧逆风飞行。雷达观测发现粘虫在空中迁飞过程中具有成层现象 ,并有较强的秋季回迁定向行为 ,其头部总是朝向西南 ;迁飞的最终位移与风向及风速大小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飞行行为 风洞 雷达 气流
下载PDF
河南省苗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与常见其他种类害虫的识别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国平 王亚楠 +3 位作者 李辉 黄建荣 何运转 封洪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7-754,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2019年1月份入侵我国,半年时间已迅速扩散和蔓延至21个省市。在黄淮海夏玉米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劳氏黏虫等鳞翅目害虫...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2019年1月份入侵我国,半年时间已迅速扩散和蔓延至21个省市。在黄淮海夏玉米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劳氏黏虫等鳞翅目害虫常常混合发生。这几种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及取食为害玉米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给田间鉴定带来困扰。本文详细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劳氏黏虫的低龄和高龄幼虫的形态差别,以期为黄淮海玉米田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监测和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苗期害虫 幼虫形态特征
下载PDF
昆虫迁飞过程中的定向行为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先福 封洪强 +1 位作者 薛芳森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迁飞是昆虫区域性灾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阐明昆虫在空中的运动过程对发展迁飞害虫预警体系有重要意义。昆虫空中运行过程由起飞、运转和降落三个阶段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多种昆虫具有主动定向的能力,迁飞过程中的共同定向行为决定平均... 迁飞是昆虫区域性灾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阐明昆虫在空中的运动过程对发展迁飞害虫预警体系有重要意义。昆虫空中运行过程由起飞、运转和降落三个阶段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多种昆虫具有主动定向的能力,迁飞过程中的共同定向行为决定平均位移速度、迁飞轨迹和降落区域。昆虫的定向机制包括太阳罗盘定向、地磁定向、星空标志定向、偏振光定向、对风漂移的补偿和风定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迁飞 主动定向 共同定向 罗盘定向 风定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