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尚爱雪 王俊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3,共5页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歌 比喻 修辞艺术 文学价值
下载PDF
给予动词的语义性质和句型选择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尚爱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76,共4页
《现代汉语词典》对"给予"动词的涵义作了详尽的解释。从语义上可以将给予动词具体分为"给"类、"通知"类。给予动词具有生命度、空间度、定向度等特征。我们采用现代汉语研究的新方法——描写、分析、穷... 《现代汉语词典》对"给予"动词的涵义作了详尽的解释。从语义上可以将给予动词具体分为"给"类、"通知"类。给予动词具有生命度、空间度、定向度等特征。我们采用现代汉语研究的新方法——描写、分析、穷尽等,对给予动词的语义性质、分类范围、语义特征、语义选择、句法选择、句型构成的规律等进行探索,以揭示给予动词在基本层面上具有普通意义的体系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予动词 分类范围 语义性质 句法句型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尚爱雪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1年第8期122-124,共3页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要以现代课程观为理念先导,针对该课程中"知识体系脱离语言实际,部分内容重复,分工不明,其容量超过计划学时"的现状,本文提出"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思路是实行"主选修配合"课程模式和建设"理论型"与"应用型...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要以现代课程观为理念先导,针对该课程中"知识体系脱离语言实际,部分内容重复,分工不明,其容量超过计划学时"的现状,本文提出"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思路是实行"主选修配合"课程模式和建设"理论型"与"应用型"课程类别;其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使语言资源围绕"学"而设计,以语言"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生态学习"为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课程模式 教学策略 改革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研究
4
作者 尚爱雪 《镇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80-82,共3页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大的范围:(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语言自身内规律和特点所构成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差异;(3)语言称名单位,特别是背景词和无等值词,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信息和伴随意义;(4)...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大的范围:(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语言自身内规律和特点所构成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差异;(3)语言称名单位,特别是背景词和无等值词,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信息和伴随意义;(4)文化和语言的反作用,包括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和民族文化因素对言语活动的制约作用两方面。能够制约言语活动的文化因素很多,诸如世界观、价值观、家庭观、道德观、审美观、隐私观、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研究 语言和文化 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差异 言语活动 文化因素 文化语言学 伴随意义
下载PDF
语言的情感化和情感化的语言 被引量:3
5
作者 尚爱雪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1期82-84,共3页
语言的情感化是客观的。它表现在语言情感的生理化、语言情感的符号化和语言情感的语音化三个方面。建构在传播论、符号论和平衡论基础上的情感化的语言表达方法 ,使语言交流产生“情感效应” 。
关键词 语言 语言的情感化 情感化的语言
下载PDF
语文启发教学艺术探析
6
作者 尚爱雪 《语文月刊》 1999年第8期34-36,共3页
在语文教学领域,有些教师在谈及启发教学时,说:"教师不‘启’,学生不‘发’,只有教师‘启’了,学生才会‘发’"。这种把"启发"分家,"启"当作教师的事,"发"当作学生的事的认识和做法,是对启发... 在语文教学领域,有些教师在谈及启发教学时,说:"教师不‘启’,学生不‘发’,只有教师‘启’了,学生才会‘发’"。这种把"启发"分家,"启"当作教师的事,"发"当作学生的事的认识和做法,是对启发教学的误解,在贯彻时当然就会失之偏颇,收效甚微。我们认为,启发教学自有其科学蕴涵,只要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于教学过程,就一定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1、启发教学的蕴涵"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对此进行阐释:"孔子与人言必先待其愤愤,口悱悱,然后谓之说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教学 学生思维 特级教师 语文 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领域 教学效果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