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雷达径向风的台风位置快速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研究
1
作者 周乐照 尹丝雨 郑林晔 《海峡科学》 2024年第3期12-17,共6页
台风中心的确定对于预测台风的移速、移向、维持和停滞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台风路径及台风风雨预报水平,并提前预警,协助应急救灾,减少灾害性影响。该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台风卷积算子,利用雷达径向速度数据及数值模式预报的风场数... 台风中心的确定对于预测台风的移速、移向、维持和停滞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台风路径及台风风雨预报水平,并提前预警,协助应急救灾,减少灾害性影响。该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台风卷积算子,利用雷达径向速度数据及数值模式预报的风场数据实现台风中心位置的智能识别,并通过典型个例对定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确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得到台风中心的位置,在临近登陆及登陆后的定位效果上均表现较优,定位精度较高,误差远小于世界气象组织所规定的容许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定位 雷达径向速度 人工智能 定位效果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致病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WS13中crp基因无痕敲除体系构建及功能验证
2
作者 时蕊 尹丝雨 +4 位作者 高文慧 李星慧 阎俊 谢晶 刘伟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0,共10页
以crp为靶标基因,建立凡纳滨对虾腐败菌株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WS13无痕敲除方法,初步研究crp基因对S.putrefaciens WS13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Pir蛋白依赖的质粒p MMB1构建缺失载体,利用质粒pBBR1MCS-2-P_(aacC1)... 以crp为靶标基因,建立凡纳滨对虾腐败菌株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WS13无痕敲除方法,初步研究crp基因对S.putrefaciens WS13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Pir蛋白依赖的质粒p MMB1构建缺失载体,利用质粒pBBR1MCS-2-P_(aacC1)构建回补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实现对crp基因的无痕敲除,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比对结果表明成功获得crp缺失株(Δcrp)和回补株(Ccrp)。通过对S.putrefaciens WS13野生型(WT)、Δcrp和回补株Ccrp形成的生物被膜作定量分析,发现突变株Δcrp生物被膜量明显下降,回补菌株Ccrp的生物被膜量相对Δcrp明显上升,揭示crp影响S.putrefaciens WS13生物被膜形成。研究结果表明,质粒pMMB1和pBBR1MCS-2-P_(aacC1)可用于S.putrefaciens WS13基因无痕敲除与回补,成功实现对靶标基因crp无痕敲除,并证实crp是影响WS13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腐败希瓦氏菌 无痕敲除方法
下载PDF
过台湾岛的台风所引发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小红 杨舒楠 +1 位作者 王健治 尹丝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7-1107,共11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台风降水资料,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和广东)过台湾岛台风(以下简称过岛台风)不同量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探讨造成过岛台风极端降水差异的成因... 利用1961—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台风降水资料,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和广东)过台湾岛台风(以下简称过岛台风)不同量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探讨造成过岛台风极端降水差异的成因。研究表明:九成过岛台风会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影响,年均有1.6次过岛台风暴雨事件发生。过岛台风日最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增强趋势,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暴雨极端事件呈现明显增多增强现象。不同量级日暴雨发生的频次月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7—9月为高峰季。过岛台风过程日最大降水不同量级发生的频次表明,东南沿海100 mm以上强降水频次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300 mm以上强降水频次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上,东南沿海日暴雨频次呈现由沿海向内陆不均匀快速递减特征。过岛台风暴雨对福建北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福建的柘荣站是暴雨极值中心。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组相似台风引发极端降水差异的大尺度环境对比显示:强降水组的台风中心北侧大风速区导致向岸风较大,在山脉地形作用下,山前具有更强的辐合及深厚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配合更有利的水汽条件,将低空高能高湿水汽送至中高层,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强于弱降水组的台风,从而造成更强的台风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台湾岛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不同量级暴雨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种集合的中国冬季气温逐月滚动预测
4
作者 谭桂容 尹丝雨 王永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9-758,共10页
利用1979—2015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从1979/1980—2008/2009年冬季前期500 h Pa高度场、200 h Pa势函数和850 h Pa势函数场选择预测因子,考虑不同时效因子的组合及其独立性,综合应... 利用1979—2015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从1979/1980—2008/2009年冬季前期500 h Pa高度场、200 h Pa势函数和850 h Pa势函数场选择预测因子,考虑不同时效因子的组合及其独立性,综合应用多因子回归集合、交叉检验集合、逐月滚动集合,建立了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逐月滚动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10/2011—2014/2015年冬季气温进行了独立预测试验和检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多种集合可提高短期气候客观定量预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多因子回归集合能增加可预测站点数,交叉检验集合可减少因统计关系不稳定而产生的对预报效果的影响,逐月滚动集合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可预测站点数,而且使预测效果更加稳定。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对中国冬季气温进行长时效的预测,且有一定的预报技巧,对实际的季节预测业务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月滚动预测 统计预测模型 多集合预测 冬季气温
下载PDF
鄱阳湖对降水强度减弱的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付超 谌芸 +3 位作者 尹丝雨 曾智琳 单九生 朱克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为量化分析研究湖泊对局地降水强度及性质的影响,基于WRF3.8版本中尺度数值模式及NCEP/NCAR提供的1°×1°时间间隔为6 h的FNL分析资料,进行控制性试验、湖泊陆面化的敏感性试验,对2011年6月14—15日鄱阳湖附近强降水的高... 为量化分析研究湖泊对局地降水强度及性质的影响,基于WRF3.8版本中尺度数值模式及NCEP/NCAR提供的1°×1°时间间隔为6 h的FNL分析资料,进行控制性试验、湖泊陆面化的敏感性试验,对2011年6月14—15日鄱阳湖附近强降水的高值中心开展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下垫面白天作为“冷源”,对其附近100 km的水平范围、800 m的垂直厚度大气的温度有明显的“降温”调节作用。这种热力条件减弱影响了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造成降水强度减弱、降水时长缩短,最终减少了湖泊附近10%左右的累积雨量;鄱阳湖水体下垫面仅能提高边界层大气水汽的饱和程度(相对湿度),但“降低”了水汽的绝对含量(比湿),是湖泊陆面化后的敏感性试验比控制性试验降水中心强度更大、强降水范围更广的原因之一;湖泊水体下垫面通过“降低”边界层大气温度与绝对湿度,从而使大气具有比敏感性试验更弱的对流有效位能,大气低层(1000~850 hPa)具有更弱的对流不稳定度,探空反映控制性试验近地层有浅薄逆温结构,其比湖泊陆面化敏感性试验具有更低的CAPE,最终减弱控制性试验降水的对流性质。总体而言,鄱阳湖水体下垫面通过调节边界层大气的温度与绝对湿度,从而改变大气低层的环境条件,并影响初始抬升气块的温湿条件,延缓并减弱垂直运动的持续时间与强度,减弱湖泊附近低层的对流,对大气加热有45%的抑制率,最终减小降水强度与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陆面化 减弱强降水 热力与湿度条件 对流稳定度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尹丝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75-76,共2页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成为行为导向,化作道德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坚持系统化的从学校文化氛围、制度建设、课程设置...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成为行为导向,化作道德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坚持系统化的从学校文化氛围、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媒体宣传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化育人的作用,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下载PDF
2109号台风“卢碧”路径和强度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瑾瑜 林金凎 +2 位作者 余洋 陈秋萍 尹丝雨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通过自动站、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实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0.25°×0.25°经纬度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WRF_ARW3.9.1数值模式等模式资料,对2109号南海台风“卢碧”的路径和强度进行诊断... 通过自动站、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实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0.25°×0.25°经纬度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WRF_ARW3.9.1数值模式等模式资料,对2109号南海台风“卢碧”的路径和强度进行诊断和预报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卢碧”在季风槽中生成,副热带高压、高空槽和双台风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是导致其移速缓慢和路径曲折的原因;台风的移动一直没有脱离季风槽控制,总体受西南季风气流引导向东北方向移动;台风强度和结构的变化对台风路径亦有一定的影响。模式对南海台风的路径预报并不因时间的临近而趋于准确,仍存在误差,除了关注模式路径预报,更应分析本身预报形势调整引起的路径变化,也应多分析多参考几家模式。强风法则、变压和南亚高压均可作为台风移向的判别依据。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山脉地形对弱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影响。台风强度偏弱,大风风圈半径小,在福建省沿海经历了短暂的减弱(6日5—16时)又增强过程,中部沿海在此时间段出现大风是由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热带低压升级的时间偏晚,可考虑在17时前后提前将其升级为热带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卢碧” 强风法则 南亚高压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