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I-1和FV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陈晨 刘艳枚 +3 位作者 曾汶烯 成彬 周美芳 尹卫国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 一种新技术检测静脉血栓相关基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分析清远地区人群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指导静脉血栓临床药物治疗。方法 提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行静脉血栓基因检测的2 ... 目的 一种新技术检测静脉血栓相关基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分析清远地区人群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指导静脉血栓临床药物治疗。方法 提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行静脉血栓基因检测的2 281例患者DNA,应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法检测PAI-1和FV基因多态性,并进行Sanger测序加以验证,大数据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基因型分布频率,评估男、女性和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患者PAI-1和FV基因是否突变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指导抗血栓药物使用。结果 数字荧光分子杂交与Sanger测序结果完全符合(100%);大数据发现本地区人群PAI-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19.33%、50.33%、30.34%),而FV基因型突变极少,多为野生纯合型(99.91%);PAI-1和FV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性和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患者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I-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AI-1基因检测对静脉血栓药物应用极具临床意义,可实现精准化个体治疗,但PAI-1基因多态性与其他疾病和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1 静脉血栓 基因型 数字荧光分子杂交
下载PDF
骨髓染色体联合FISH技术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李付广 张晓静 +4 位作者 谢小雷 汤素环 唐江 吴爱娟 尹卫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292-297,共6页
目的探究联合改良骨髓染色体制备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其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抽取16... 目的探究联合改良骨髓染色体制备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其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抽取16例患者的骨髓细胞对骨髓染色体制备的接种浓度、秋水仙碱浓度、时间和低渗等进行改良,优化后对培养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按照不同培育时间(16 h、20 h、24 h和28 h)将每例平均分成A、B、C和D 4组;最后用改良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利用FISH技术对CML患者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并对异常染色体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4组染色体分裂相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20 h)显著高于D组(P<0.05);B组的培养成功率同样显著高于D组(P<0.05)。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一性培养成功率为96.6%(343/355),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40.3%(143/355)。CML患者骨髓染色体和FISH阳性检出率一致,在加速期和急变期检出额外异常染色体。结论改良后的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成功率高、稳定性好、异常染色体检出率高,培养在16~24 h之间为宜,20 h最为理想,不宜超过28 h;Ph染色体和额外异常染色体与CML病程密切相关,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为临床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后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异常染色体核型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在妊娠和非妊娠妇女梅毒筛查中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尹卫国 刘翠珍 +3 位作者 张河林 罗君 黄晓云 胡成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研究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在妊娠和非妊娠妇女梅毒检测中的性能,为妊娠妇女梅毒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为20~40岁的妇女,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同时采用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检测。以TPPA检测结果... 目的研究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在妊娠和非妊娠妇女梅毒检测中的性能,为妊娠妇女梅毒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为20~40岁的妇女,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同时采用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检测。以TPPA检测结果结合患者接触史、临床症状、治疗情况判定阳性病例,与RPR检测的结果比较,确定RPR法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分析2组RPR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在妊娠组117例妇女中,RPR假阴性15例、假阳性9例;在非妊娠组755例妇女中,RPR假阴性44例、假阳性8例。妊娠组、非妊娠组假阴性率分别为25.0%、8.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39,P<0.05);妊娠组、非妊娠组假阳性率分别为15.7%、3.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2,P<0.05)。结论影响RPR检测梅毒的因素较多,妊娠妇女为特殊人群,比非妊娠妇女存在更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综合判定结果,必要时联合其他梅毒检测方法,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妊娠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下载PDF
粤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尹卫国 赵飞骏 +3 位作者 张河林 罗君 曾铁兵 胡成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1-23,26,共4页
目的分析粤北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分布特点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及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从粤北地区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应用WHONET5.6和SP... 目的分析粤北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分布特点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及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从粤北地区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应用WHONET5.6和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2013-2014年的药敏试验数据,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结果 58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来自于重症医学科、骨科和呼吸内科,以呼吸道标本和伤口分泌物标本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药敏试验的12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是庆大霉素,对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加酶抑制剂类耐药率相对较低,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肺部和伤口感染,尤其在重症医学科、骨科和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多见;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但临床仍需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枝原体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3 位作者 朱翠明 张艳 余敏君 刘腾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3-234,共2页
采用直接肉汤药盘法测定158株解脲枝原体(Uu)和77株人型枝原体(Mh)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158株Uu和77株Mh中,耐药的百分率为:四环素29.11%和54.55%,多西环素24.05%和14.29%... 采用直接肉汤药盘法测定158株解脲枝原体(Uu)和77株人型枝原体(Mh)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158株Uu和77株Mh中,耐药的百分率为:四环素29.11%和54.55%,多西环素24.05%和14.29%,米诺环素22.78%和48.05%,罗红霉素17.72%和100%,氧氟沙星8.86%和3.89%,阿奇霉素3.16%和100%,交沙霉素0和0。研究提示,泌尿生殖道枝原体的定期耐药性监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枝原体 耐药性 泌尿生殖系感染 抗菌素
下载PDF
IRAK家族在TLR介导的信号通路中的功能和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尹卫国 肖建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先天免疫反应的模式识别受体,负责识别病原体、介导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启动免疫应答。IRAK家族是TLR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IL1-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参与细胞内的信号网络...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先天免疫反应的模式识别受体,负责识别病原体、介导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启动免疫应答。IRAK家族是TLR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IL1-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参与细胞内的信号网络控制和炎症反应,发挥正向或者负向的调节作用。该家族共有4个成员:包括IRAK1、IRAK2、IRAKM(I-RAK3)和IRAK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 TOLL样受体 信号通路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S1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5 位作者 谭立志 肖建华 杨秋林 张文波 曾桥 万艳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8-220,224,共4页
目的 克隆SARS冠状病毒 (SARS-CoV)S1基因片段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宿主菌中诱导表达带组氨酸标记的融合蛋白。方法 人工合成SARS-CoVS1基因片段 ,克隆至pUCm T载体 ,经DNA序列分析和酶切后 ,将酶切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 pET ... 目的 克隆SARS冠状病毒 (SARS-CoV)S1基因片段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宿主菌中诱导表达带组氨酸标记的融合蛋白。方法 人工合成SARS-CoVS1基因片段 ,克隆至pUCm T载体 ,经DNA序列分析和酶切后 ,将酶切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 pET - 2 8b(+) ,重组子pET 2 8b/SARS S1转化大肠杆菌ril,IPTG诱导表达 ,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 ;纯化表达产物并用ELISA检测其抗原特异性。结果 获得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 32kD的目的蛋白 ,Westernblot鉴定其为带组氨酸标记的融合蛋白 ,ELISA证明其能与合成肽的抗体及病人血清中的SARS-CoV的抗体特异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SARS-CoVS1基因的组氨酸标记表达载体 pET-2 8b/SARS-S1,并在ril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表达的S1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 ,便于免疫动物以获得特异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冠状病毒S1蛋白 原核表达 鉴定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的生长条件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1 位作者 余敏君 马军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年第6期610-611,614,共3页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最佳营养条件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最佳气体条件。方法采用不同的pH值、不同的酵母及小牛血清含量配制解脲支原体培养基,将法国Merieum生产的培养基作对比研究。结果解脲支原体生长最...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最佳营养条件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最佳气体条件。方法采用不同的pH值、不同的酵母及小牛血清含量配制解脲支原体培养基,将法国Merieum生产的培养基作对比研究。结果解脲支原体生长最适pH值为6.0 ~6 .5;10%酵母提取液、10%小牛血清能加速解脲支原体的生长,90%N2、5%~10%CO2 能促进解脲支原体菌落生长。结论本研究为改进解脲支原体的培养质量、开发高效的支原体培养基及药敏检测板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培养基 生长条件 PH值 酵母提取液 泌尿生殖道疾病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低温保存方法的研究
9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余敏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7期13-14,共2页
该文报道4种不同保护剂在-10℃、-20℃、-70℃低温中煤存解脲脲原体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70℃条件下,5%与10%甘油保护剂中,解脲脲原体的存活率最高,其CCU’s/O.1ml为106与105,保存5个月后不失活。此外,亦证明菌落保存... 该文报道4种不同保护剂在-10℃、-20℃、-70℃低温中煤存解脲脲原体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70℃条件下,5%与10%甘油保护剂中,解脲脲原体的存活率最高,其CCU’s/O.1ml为106与105,保存5个月后不失活。此外,亦证明菌落保存法优于菌液保存法。因此,该研究可认为是一种简便短期保存文原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保护剂 存活率
下载PDF
妇康乐纯中草药消毒剂性能的实验观察
10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4 位作者 刘腾飞 粟盛梅 占利生 余敏君 谭立志 《实用预防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进一步验证中草药消毒剂在杀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方法实验观察妇康乐中草药消毒剂的杀微生物和毒性作用及稳定性。结果含50%原液的水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繁殖体作用30min,杀灭率分别达50%、46.... 目的进一步验证中草药消毒剂在杀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方法实验观察妇康乐中草药消毒剂的杀微生物和毒性作用及稳定性。结果含50%原液的水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繁殖体作用30min,杀灭率分别达50%、46.67%和71.11%,对白色念珠菌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杀菌效果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0%的小牛血清对其杀灭白色念珠菌效果的影响较小。结论该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刺激,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消毒剂 杀菌作用 毒性 药理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
11
作者 尹卫国 吴移谋 《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95-96,113,共3页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997年和2001年分离解脲脲原体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组菌株的药物敏感...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997年和2001年分离解脲脲原体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组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百分率。结果 6种药物对2001年分离株的MIC90较1997年分离株程式高了1-3倍;2001年分离株对OFX,L-OFX和SFX的耐药百分率较1997年株分别上升了11.39%,6.59%和5.4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X^2值分别为5.417,4.589,5.420,P<0.05。结论 解脲脲原体能迅速获得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根据药敏试验及时,合理诊治是防止耐药株产生,治愈解脲脲原体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 解脲脲原体 耐药性 最低抑菌浓度
下载PDF
人型枝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移谋 向斌 +3 位作者 张文波 尹卫国 余敏君 武济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1-214,共4页
为了解人型枝原体 (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临床标本中 10 0株 Mh对 9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用 PCR对交叉耐药 Mh菌株旋转酶 A亚单位(gyr A)的基因进行扩增 ,将扩增的 DNA片段测序。结... 为了解人型枝原体 (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临床标本中 10 0株 Mh对 9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用 PCR对交叉耐药 Mh菌株旋转酶 A亚单位(gyr A)的基因进行扩增 ,将扩增的 DNA片段测序。结果 ,Y98- 37、Y98- 2 3、Y98- 31 、Y98- 32 显示出强大的抗 Mh作用 ,其 MIC5 0 为 0 .0 6 2 5 mg/L,MIC90 为 0 .12 5~ 0 .5 mg/L;其次为 SPL X和 L VL X,MIC5 0 为 0 .2 5、1mg/L,MIC90 为0 .2 5、2 mg/L,OFL X与 CPL X呈现耐药 ,MIC5 0 为 4mg/L,MIC90 为 8mg/L。NAL高度耐药 ,其 MIC5 0 与 MIC90为 12 8mg/L。选出 3株对 9种喹诺酮类药物呈交叉耐药 Mh株 ,PCR扩增 gyr A后得到一大小为 35 0 bp的目的 DNA,测序后将结果与标准敏感株 Mh PG2 1的 gyr A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 ,3株耐药株中均有 113位碱基C→ T的改变 ,使其编码的 83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亮氨酸。提示 Mh gyr A的 113位 C→ T突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枝原体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性 突变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溶脲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曾焱华 吴移谋 +3 位作者 余敏君 姚艳冰 尹卫国 黄澍杰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检测溶脲脲原体(Uu)对14环(红霉素和罗红霉素)、15环(阿奇霉素)和16环(交沙霉素和吉他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203株Uu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目的:检测溶脲脲原体(Uu)对14环(红霉素和罗红霉素)、15环(阿奇霉素)和16环(交沙霉素和吉他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203株Uu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03株Uu对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和吉他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8%、7.4%、6.9%、3.9%和3.5%。在5种药物中,交沙霉素和吉他霉素抗Uu活性最强,MIC_(50)分别为0.125mg/L和0.5 mg/L,MIC_(90)分别为0.5mg/L和1mg/L,其次为阿奇霉素,MIC_(50)和MIC_(90)分别为2mg/L和4mg/L,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抗Uu活性较弱,MIC_(50)均为4mg/L,MIC_(90)均为8mg/L。结论:对Uu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16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交沙霉素和吉他霉素抗Uu活性强于14环和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脲脲原体 大环内酯类药物 敏感性分析 红霉素 罗红霉素
下载PDF
不同培养时间与培养基pH值对体外实验中喹诺酮类抗解脲脲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迪青 周晓琳 +3 位作者 余敏君 何定阳 尹卫国 吴移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支原体 喹诺酮类 MIC PH值 培养时间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药敏与tetM基因检测及生物群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艳 吴移谋 +1 位作者 余敏君 尹卫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34,共4页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耐药性机理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 2 81株UU对 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用PCR法扩增tetM基因并酶切 ,用UUMB抗原基因引物对tetM基因阳性UU株进行生物群的研究。结果  2...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耐药性机理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 2 81株UU对 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用PCR法扩增tetM基因并酶切 ,用UUMB抗原基因引物对tetM基因阳性UU株进行生物群的研究。结果  2 81株UU中 82株对四环素MIC为 16~ 2 5 6μg/ml ,3 9株为 8μg/ml ,7株为 4μg/ml,15 3 株MIC <4μg/ml;12 1株MIC≥ 8μg/ml及 2株MIC =4μg/ml者均出现 3 77bptetM基因阳性带 ;阳性检测率为 43 .77%。15 8株UUMIC≤ 4μg/ml未见类似扩增带。扩增产物用HpaⅡ酶切和电泳分析 ,均产生 2 79bp和 98bp两个特异性片段。2 81株UU用群特异性PCR分析 ,生物群 1有 166株 ,生物群 2有 115株 ;12 3株tetM阳性UU株 ,属生物群 1、2者分别有 5 4株和 69株 ,分别占 3 2 .5 3 % ( 5 4/166)和 60 .0 % ( 69/115 ) ( χ2 =7.94,P <0 .0 5 )。结论 ①PCR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UU耐药性tetM基因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等优点 ;②载有tetM基因的UU株可能成为四环素耐药株 ,应进行监测及随访 ;③我国衡阳地区UU四环素耐药株以生物群 2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聚合酶链反应 TETM基因 生物群 非淋菌性尿道炎
下载PDF
hDaxx与细胞肿瘤抑制子p53在体内外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谭立志 万艳平 +4 位作者 吴移谋 刘传爱 余敏君 尹卫国 廖端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2-34,共3页
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蛋白 (promyelocyticleukemiaprotein ,PML)在体内相互作用共定位于细胞核PML致癌结构域 (PMLoncogenicdomains,PODs)的人Daxx(humanDaxx ,hDaxx) ,能结合Fas死亡结构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肿瘤抑制子p5 3抑制... 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蛋白 (promyelocyticleukemiaprotein ,PML)在体内相互作用共定位于细胞核PML致癌结构域 (PMLoncogenicdomains,PODs)的人Daxx(humanDaxx ,hDaxx) ,能结合Fas死亡结构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肿瘤抑制子p5 3抑制细胞及病毒转录 ,提高细胞内Fas的表达并调节细胞凋亡。为了探索hDaxx与 p5 3在诱导细胞凋亡中有无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效果 ,利用酵母双杂交体系测定发现p5 3通过C端与hDaxx结合 ,共免疫沉淀反应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hDaxx与 p5 3能在体内外直接结合。hDaxx与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AXX P53 相互作用 肿瘤抑制子
下载PDF
中药牛至单体体外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严奉祥 朱炳阳 +8 位作者 尹卫国 潭海平 迟秀玲 严宇桢 温曙光 李莲 颜涛 郭峰 吴移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唇形科植物牛至(满坡香)单体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的作用,揭示牛至单体更广的抗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寻找新的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药物。方法采用直接液体培养基稀释方法,测定中药牛至单体对60株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体外... 目的观察唇形科植物牛至(满坡香)单体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的作用,揭示牛至单体更广的抗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寻找新的抗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药物。方法采用直接液体培养基稀释方法,测定中药牛至单体对60株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体外抗菌效应。结果迷迭香酸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为1.024 mg/m l,咖啡酸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为0.512 mg/m l,香荆芥酚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为0.512 mg/m l,百里香酚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为0.512 mg/m l。结论中药牛至单体具有较强抗血清型解脲脲原体或人型支原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牛至单体 半数最低抑菌浓度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高表达下调LPS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春莲 蒋永林 +4 位作者 朱翠明 王鑫 尹卫国 彭俊 万艳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845-1848,共4页
目的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E6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6转染巨噬细胞,观察E6蛋白瞬时高表达对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HPV16E6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质粒pcDNA3.1(-)/E6通... 目的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E6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6转染巨噬细胞,观察E6蛋白瞬时高表达对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HPV16E6蛋白的致病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质粒pcDNA3.1(-)/E6通过SuperFectTM脂转染试剂转染巨噬细胞24h后,用LPS刺激巨噬细胞,利用Western-blotting鉴定E6蛋白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ELISA检测pcDNA3.1(-)/E6转染的巨噬细胞不同时间(12、24及48h)培养上清液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统计软件SPSS12.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pcDNA3.1(-)/E6能在巨噬细胞中表达约18kD的目的蛋白,即E6蛋白;pcDNA3.1(-)/E6+LPS组培养上清中TNF-α与IL-1β的量明显低于巨噬细胞+LPS组和pcDNA3.1(-)+LPS组,pcDNA3.1(-)/E6+LPS组与巨噬细胞+LPS组和pcDNA3.1(-)+LPS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PV16E6蛋白瞬时高表达下调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分泌TNF-α与IL-1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 E6蛋白 巨噬细胞 TNF-Α IL-1Β
下载PDF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解脲脲原体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文波 吴移谋 +3 位作者 尹卫国 余敏君 黄澍杰 吴志周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检测解脲脲原体 (Uu)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 88株Uu对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 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Uu活性最强 ,MIC50分别为 0 .... 目的 :研究检测解脲脲原体 (Uu)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 88株Uu对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 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Uu活性最强 ,MIC50分别为 0 .2 5 μg/ml和 0 .5 μg/ml,MIC90 均为 4μg/ml。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 ,MIC50 分别为 1μg/ml和 2 μg/ml,MIC90 分别为 4μg/ml和 8μg/ml。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抗Uu活性最差。 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抗Uu活性较老一代药物更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抗感染制剂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敏感性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
下载PDF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oa22的克隆、表达及对豚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连英 何汉江 +3 位作者 尹卫国 汪文玉 占利生 谭立志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678-1682,共5页
目的构建问号状钩体强毒赖型56601株外膜蛋白Loa22的重组质粒,表达Loa22蛋白,研究该蛋白对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问号状赖型钩体56601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Loa2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1,构建PQE31-Loa22重组体,将其转... 目的构建问号状钩体强毒赖型56601株外膜蛋白Loa22的重组质粒,表达Loa22蛋白,研究该蛋白对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问号状赖型钩体56601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Loa2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1,构建PQE31-Loa22重组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于0、2、4周将蛋白及对照PBS分别经豚鼠腹股沟、腋下免疫豚鼠。每次剂量为蛋白50μg/只,末次免疫后2周,用培养3d的56601株钩体从腹腔攻击各免疫组豚鼠(1ml/只)。连续观察15d,观察各免疫组豚鼠发病情况,并取各免疫组豚鼠的肺、肝、肾做病理切片。分析蛋白Loa22对豚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成功扩增出Loa22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QE31-Loa22。重组质粒能在大肠杆菌M15中高效表达Loa22蛋白。用Loa22蛋白主动免疫的豚鼠用56601株钩体攻击,结果显示无发病现象,而免疫对照组的豚鼠中出现了食欲不振、活动减少等现象,病理切片有明显改变。结论成功构建了Loa2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的蛋白可以使豚鼠抵抗同型钩体的攻击,免疫保护作用为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外膜蛋白 表达 免疫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