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功能性联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岳雨峰 钮心毅 《城市交通》 2023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区域一体化时代,城市群内中短距离、高频次、周期性往返出行成为城际出行主导形式,体现为城际功能性联系。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际通勤出行、城际商务出行两类功能性联系,分别比较城际交通可达性与城... 区域一体化时代,城市群内中短距离、高频次、周期性往返出行成为城际出行主导形式,体现为城际功能性联系。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际通勤出行、城际商务出行两类功能性联系,分别比较城际交通可达性与城际通勤出行、城际商务出行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与功能性联系不存在严格的空间对应关系,交通可达性的支撑优势并不一定会促进城际通勤出行与城际商务出行;交通可达性支撑与城际通勤出行联系的供需关系差异较小、与城际商务出行联系的供需关系差异较大;区域一体化发展中16个城市对交通可达性的实际需求不同,供需关系差异揭示了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提升需求。指出应针对功能性联系需求与交通可达性供给的相对关系,因“城”而异地实践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交通 交通可达性 城际通勤出行 城际商务出行 手机信令数据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出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钮心毅 岳雨峰 李凯克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使用移动定位大数据,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内识别上海、杭州、南京中心城区与其他城市的跨城通勤、一日往返、高频两地往返3类城际出行,分别计算紧密联系范围。使用互联网地图API接口,测算上海、杭州、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圈,与3类... 使用移动定位大数据,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内识别上海、杭州、南京中心城区与其他城市的跨城通勤、一日往返、高频两地往返3类城际出行,分别计算紧密联系范围。使用互联网地图API接口,测算上海、杭州、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圈,与3类城际出行紧密联系范围进行对比。上海、杭州、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圈均出现"圈层+飞地"形态。高铁等快速交通体系已经改变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关系。3个城市的紧密通勤范围、紧密一日往返范围、紧密高频两地往返范围各有特征,部分紧密联系范围也出现明显的"圈层+飞地"形态。交通等时圈反映的上海、杭州、南京的交通支持能力相对接近,但3种城际高频出行的紧密联系范围差异明显。3种城际高频出行反映了不同的跨城功能联系。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跨城功能联系紧密程度不以空间距离为依据,也不与交通等时圈一致。长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规划必须认识到上述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出行 交通等时圈 功能联系 长三角城市群 移动定位大数据
下载PDF
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乡村规划研究:进展、困难和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钮心毅 岳雨峰 《城乡规划》 2020年第2期67-75,共9页
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乡村规划研究已取得了进展,但还存在技术障碍和困境。移动定位大数据能从个体行为出发,通过测算乡村活动支持乡村规划。移动定位大数据应用于乡村规划有两个适用场合:第一个适用场合是乡村聚落体系研究,量化测度村镇... 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乡村规划研究已取得了进展,但还存在技术障碍和困境。移动定位大数据能从个体行为出发,通过测算乡村活动支持乡村规划。移动定位大数据应用于乡村规划有两个适用场合:第一个适用场合是乡村聚落体系研究,量化测度村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第二个适用场合是认识乡村地域职住空间关系,评估设施服务水平。从技术途径来看,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乡村规划研究有从活动轨迹出发、从活动强度出发两种途径,但仍存在时空分辨率、设备普及率两个技术阻碍。时空分辨率阻碍了对乡村地区个体移动轨迹定位的连续性测算,会影响活动轨迹出发途径的可行性;乡村地域内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会影响活动强度出发途径的可行性。如果能较好地突破这两个应用困境,那么移动定位大数据在乡村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适用场合还将会有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移动定位大数据 适用场合 应用困境
下载PDF
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城市人口规模监测的技术途径 被引量:7
4
作者 钮心毅 林诗佳 +1 位作者 秦思娴 岳雨峰 《当代建筑》 2020年第12期39-43,共5页
本文总结了移动定位大数据估算、监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和途径。首先,阐述了应用大数据监测城市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其次,重点讨论了移动定位大数据反映的"人口规模"与通常城市人口规模概念的差异,对四个层次扩样的逻辑、测算... 本文总结了移动定位大数据估算、监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和途径。首先,阐述了应用大数据监测城市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其次,重点讨论了移动定位大数据反映的"人口规模"与通常城市人口规模概念的差异,对四个层次扩样的逻辑、测算结果进行检验的必要性;最后,以武汉市为案例,提出了通过多源大数据校核进行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监测的技术方法。研究认为,移动定位大数据监测城市人口规模的优势在于短周期内监测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变化,但必须特别关注定义、扩样、检验三个技术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监测 移动定位大数据 多源数据校核 人口统计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武汉封城效果与疫后恢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名海 秦思娴 +2 位作者 谭波 岳雨峰 熊强强 《地理空间信息》 2020年第9期5-14,19,I0005,共12页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于武汉这一特大城市,又正值春运高峰,城市内部人口的高度密集和快速流动以及城市之间春节特有的人口大范围大规模迁徙流动,导致存在疫情扩散的巨大风险。利用多源大数据,从疫情外部输出、内部扩散和疫后恢...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于武汉这一特大城市,又正值春运高峰,城市内部人口的高度密集和快速流动以及城市之间春节特有的人口大范围大规模迁徙流动,导致存在疫情扩散的巨大风险。利用多源大数据,从疫情外部输出、内部扩散和疫后恢复3个方面,定量和定性地评价了武汉封城这一历史空前举措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外部输出方面,武汉封城后第一时间阻断了对外交通,相较于春节前两周的人口流动量,封城后的两天武汉市对全国和湖北省的流出人口分别减少了14.5%和15.3%;相关性分析表明,疫情爆发初期全国各地的主要确诊病例与武汉市流入人口成正比,并与人群在武汉市的分布特征、交通出行方式和各地管控措施有关。②在内部扩散方面,疫情爆发初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传播风险从汉口片区扩散至全市域,封城前三镇已有相当的感染基数,封城后疫情仍在三镇内部扩散;在扩大收治能力、封闭小区、全国支援、应收尽收等措施多管齐下后,终于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③在疫后恢复方面,武汉解封后城市逐渐复苏,城市内部实有人口恢复至往年水平的80%左右,与湖北省内城市的人口联系恢复至往年水平的64.9%以上;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的人口联系恢复率仅为24.6%,城市全面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大数据 武汉封城 外部输出 内部扩散 疫后恢复
下载PDF
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负向效应与城市群的安全 被引量:5
6
作者 钮心毅 岳雨峰 刘思涵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81-2192,共12页
依托移动互联网定位大数据,测度中国城际出行人员的流动特征,探讨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负向效应"。基于春运与平日两个时段百度迁徙数据,运用流动规模、广度两项流动性指标,使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全国城际人员流动空间特征... 依托移动互联网定位大数据,测度中国城际出行人员的流动特征,探讨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负向效应"。基于春运与平日两个时段百度迁徙数据,运用流动规模、广度两项流动性指标,使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全国城际人员流动空间特征;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城际人员流动给不同类型城市、城市群带来负向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流动性最强城市的高值聚集区,城市群、超大城市的超强流动性伴随着更大的负向效应风险。表现为:第一,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受到城际人员流动负向效应冲击时,会产生更大的负向影响;第二,该类城市群会通过城际人员流动极大地扩散负向效应。提出城市群安全应首要保证流动性的安全,城市群安全应体现在城际流动网络的韧性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市群发展战略需要从国土空间安全的视角审视城市群流动性与城市群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际人员流动 流动性 城市群安全 大数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