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里攻下法对SIRS/MODS的治疗价值——多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崔乃强 傅强 +5 位作者 邱奇 崔云峰 曹书华 金鸿斌 邓诗林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SIRS及MODS的发生、发展规律,评价通里攻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2002—2005年来...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SIRS及MODS的发生、发展规律,评价通里攻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2002—2005年来源于4个医疗中心的符合SIRS或MODS标准的202名病人,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105例(对照组)和大承气颗粒+西医治疗组97例(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器官损害或衰竭数、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体温(每日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浆内毒素、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15·24%和5·15%,器官受损率对照组105例中发生器官功能障碍215个,平均每例发生器官功能障碍2·05个,治疗组97例中发生器官功能障碍133个,平均每例发生器官功能障碍1·27个,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通里攻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颗粒可以明显改善SIRS/MOD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脏器功能恢复,预防或减少MODS/MOF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里攻下法 大承气颗粒剂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SIRS MODS 多中心
下载PDF
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所致MODS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4
2
作者 崔乃强 赵琪 +8 位作者 葛智慧 殷宗福 靳殿功 孙新明 邱奇 张灼 张风云 房洁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315-320,共6页
用通里攻下法治疗295例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观察结果表明,MODS患者中80%以上为里实热证,其病死率随脏器衰竭数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通里攻下治疗组较对照组发生脏器衰竭数量明显降低,外周循环、心功能、消化道、肝功能及代... 用通里攻下法治疗295例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观察结果表明,MODS患者中80%以上为里实热证,其病死率随脏器衰竭数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通里攻下治疗组较对照组发生脏器衰竭数量明显降低,外周循环、心功能、消化道、肝功能及代谢、肾脏,凝血机能等功能不全治愈率均较单纯支持疗法为高(P<0.05),且通里攻下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经通里攻下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表明通里攻下法可保护组织脏器,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具有提高MODS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里攻下法 疗效 多器官衰竭 急腹症
下载PDF
重型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附145例报告 被引量:39
3
作者 崔乃强 齐清会 +2 位作者 孔棣 周振理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重型胰腺炎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在重症监护条件下,多指标、前瞻性地观测了145例急性重型胰腺炎病程规律,使用早期通里攻下法、... 目的:观察急性重型胰腺炎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保护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在重症监护条件下,多指标、前瞻性地观测了145例急性重型胰腺炎病程规律,使用早期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急性重型胰腺炎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初期(急性反应期),进展期(感染期)和恢复期。早期通里攻下对器官功能不全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尤其对呼吸功能不全。有些患者可不经进展期直接进入恢复期,从而提高了治愈率。结论:器官功能不全是重型胰腺炎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早期通里攻下法对器官保护及减少死亡率有肯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重型 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 被引量:13
4
作者 崔乃强 赵二鹏 +8 位作者 崔云峰 张大鹏 张毓青 徐新生 幺国旺 赵光 钟玉川 姚希 李岩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人全部按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规治疗,出现局部并发症75例。随机分组进行了开放性手术(37例)或微创清创引流术(3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人全部按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规治疗,出现局部并发症75例。随机分组进行了开放性手术(37例)或微创清创引流术(38例),并比较开放性手术与微创清创引流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次数、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指标。结果:死亡率相比,微创引流组患者死亡率(2.6%)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10.8%)(P<0.05);手术次数两组相比,微创组穿刺引流次数(3.33±0.58)多于开放手术组(2.52±0.8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相比微创组有增加趋势[(53.3±37.6)d,(44.5±28.5)d],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费用两组相比微创组(37 661.36±21 732.00)元显著低于常规开放手术组(54 423.83±45 263.06)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 微创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现况和展望 被引量:107
5
作者 崔乃强 吴咸中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05-707,共3页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急腹症,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第3~5位.许多报告指出,该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胆道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其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临床上AP表现差异极大,经一般性治疗即可康复的为轻型AP,有...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急腹症,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第3~5位.许多报告指出,该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胆道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其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临床上AP表现差异极大,经一般性治疗即可康复的为轻型AP,有人称之为"自限性疾病";发病凶险、病死率极高的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目前统计其病死率可高达20%~30%.长期以来,对于SAP的治疗一直存在分歧,出现过多次内科与外科治疗、手术与非手术、急症手术与择期手术、规则性胰腺切除与腐胰清除引流术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 展望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6
作者 崔乃强 崔云峰 张淑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843-848,共6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始自20世纪60年代,根据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将胰腺炎定名为"脾心痛"。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辨证分型,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990年以后,胰腺炎的研究重点转向重症急性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始自20世纪60年代,根据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将胰腺炎定名为"脾心痛"。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辨证分型,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990年以后,胰腺炎的研究重点转向重症急性胰腺炎,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期分为三期,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在治愈率和病死率的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2000年以后,系统开展了慢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阶梯治疗,使中药、内镜、手术疗法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在疼痛控制、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厌氧灵治疗腹部厌氧菌感染9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崔乃强 邱奇 吴咸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45-346,共2页
选择90例外科腹腔内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例于术中取材,行细菌学调查,并分别于术前1日用药至术后4日。结果表明,两组病例中,厌氧菌的检出率合计为56.7%,需氧菌的检出率为54.4%;白细胞计数氨苄加灭滴灵组为(10.14±2.84)&#... 选择90例外科腹腔内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病例于术中取材,行细菌学调查,并分别于术前1日用药至术后4日。结果表明,两组病例中,厌氧菌的检出率合计为56.7%,需氧菌的检出率为54.4%;白细胞计数氨苄加灭滴灵组为(10.14±2.84)×10~9/L,较厌氧灵组(8.94±2.31×)10~9/L轻度升高(P<0.05);厌氧灵组的排气时间为2.31±0.53天,早于氨苄加灭滴灵组3.07±0.52天(P<0.01)。提示厌氧灵在临床应用中对防治腹内感染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感染 厌氧菌感染 药物疗法 厌氧灵
下载PDF
厌氧灵体外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对小肠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崔乃强 王文俊 +1 位作者 邱奇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6-11,共6页
本实验采用组织血流量计法,对正常和感染的SD大鼠末端回肠,进行了肠粘膜下血流量的测定,以观察厌氧灵对小肠血流量的影响。为了明确厌氧灵对内毒素体外诱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IL—1、IL—6的影响,采用细... 本实验采用组织血流量计法,对正常和感染的SD大鼠末端回肠,进行了肠粘膜下血流量的测定,以观察厌氧灵对小肠血流量的影响。为了明确厌氧灵对内毒素体外诱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IL—1、IL—6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分别观察了厌氧灵、氢化可的松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由内毒素刺激的TNF、IL—1、IL—6的诱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腹膜炎大鼠的肠血流量(56.15±7.66ml/min/100g)较正常大鼠(71.16±6.19ml/min/100g)明显降低(P<0.01);对于正常大鼠,投予厌氧灵后60、90分钟的肠血流量(94.26±13.02ml/min/100g,85.74±5.58ml/min/100g)与投药前生理盐水、先锋Ⅳ、灭滴灵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对于腹膜炎大鼠,投予厌氧灵后,60、90、120分钟的肠血流量(74.85±17.53ml/min/100g,82.ll±12.53ml/min/100g,64.89±6.77ml/min/100g)明显高于投药前(55.29±7.06ml/min/100g),60、90分钟肠血流量亦显著高于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血流量 细胞因子 中草药 厌氧灵 腹膜炎
下载PDF
中药及组方对常见厌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乃强 赵二鹏 +2 位作者 翟超 倪虹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探讨中药对厌氧菌的作用,我们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功用的五十种常用中草药及12株临床常见厌氧菌,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在体外中药抑菌作用的初步筛选实验基础之上,我们选用了有较强抗厌氧菌作用的黄连、黄岑... 为了探讨中药对厌氧菌的作用,我们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功用的五十种常用中草药及12株临床常见厌氧菌,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在体外中药抑菌作用的初步筛选实验基础之上,我们选用了有较强抗厌氧菌作用的黄连、黄岑、木通、大黄、加上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组成方剂,并暂定名为“厌氧灵”。本实验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厌氧灵及组成的五种单味药物分别进行了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五十种中草药中,黄连、黄岑、大黄、五味子、木通对六种以上的脆弱类杆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8mm、22mm。厌氧灵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六种厌氧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三种需氧菌亦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黄连、黄芩、木通、大黄、丹参和厌氧灵对脆弱类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g/ml、0.500g/ml、0.031g/ml、0.125g/ml、0.500g/ml、0.031g/ml。说明厌氧灵在体外可同时抑制某些厌氧菌和需氧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厌氧菌 抑菌作用 方剂
下载PDF
可控性胆道内/外引流及胆道梗阻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乃强 张西波 +1 位作者 李东华 孙百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控性胆道梗阻及胆道内/外引流动物模型,用于观察不同程度胆道梗阻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此慢性动物模型可在清醒状态下,研究不同干预方式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的Wistar大鼠,在适当部位横断胆管,结扎胆管远端,近... 目的:建立一种可控性胆道梗阻及胆道内/外引流动物模型,用于观察不同程度胆道梗阻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此慢性动物模型可在清醒状态下,研究不同干预方式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的Wistar大鼠,在适当部位横断胆管,结扎胆管远端,近端插入直径0.8mm的“T”型硅胶管一端,将另一端插入空肠,由此建立经T型管的横臂进行胆道内引流的通路,并通过已建立的皮下隧道,将T型管的T臂引出体外,建立经T型管垂直臂进行外引流的通路。这样建成一种可在体外控制胆汁经体外控制胆汁内、外引流或在体外梗阻的慢性动物模型。测定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术后第1周以及胆道内、外引流后1周的肝功能指标及体重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可控性大鼠胆道梗阻及胆道内/外引流的动物模型。健康对照组动物、假手术组动物及模型动物的体重、ALT、AST、TBIL以及不同时段胆汁内胆汁酸含量无显著改变。体外阻断T型管的横臂造成胆道梗阻8d,ALT、AST、TBIL均显著增高(P<0.01),梗阻解除后,肝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本实验动物模型可在动物清醒状态下控制动物的胆汁内/外引流,能够在体外任意阻断胆道,形成胆道梗阻。该模型对动物影响小,并对肝功能等无明显变化,可以维持有效的胆汁的肝肠循环,对胆酸池无影响。为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重复使用的研究平台,还可以观察药物对胆汁分泌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胆汁浓度也提供了可靠的检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内外引流 “T”型硅胶管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外科脓毒症诊治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乃强 傅强 于泳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关键词 外科 脓毒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厌氧灵对腹部厌氧菌感染的作用:9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乃强 吕金钰 +2 位作者 邱奇 殷宗福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17-21,共5页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90例外科腹腔内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厌氧灵治疗组,一组为氨苄十灭滴灵治疗组。所有病例于术中取材,进行细菌学调查。二组病人分别于术前一日用药至术后四日,观察体温、白细胞变化,排气时间,切...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90例外科腹腔内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厌氧灵治疗组,一组为氨苄十灭滴灵治疗组。所有病例于术中取材,进行细菌学调查。二组病人分别于术前一日用药至术后四日,观察体温、白细胞变化,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表明,本组病例中,厌氧菌的检出率为56.7%,需氧菌的检出率为54.4%。术后第三日,二组病例的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氨苄十灭滴灵组(10.14±2.84×109/L)较厌氧灵组(8.94±2.31×109/L)轻度升高,(P<0.05);厌氧灵组的排气时间(2.31±0.53天),早于氨苄十灭滴灵组(3.07±0.52天)(P<0.01);厌氧灵组的切口感染率虽低于氨苄十灭滴灵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厌氧灵在临床应用中对防治腹内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菌 腹内感染 厌氧灵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复方红花注射液对术后血液流变学某些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乃强 赵连根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1984年第7期405-407,410+387,共5页
本文对施行择期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表明术后是一种以血浆粘度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沉加快和红细胞电泳率下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使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可使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对增加组... 本文对施行择期腹部手术的2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表明术后是一种以血浆粘度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沉加快和红细胞电泳率下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使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可使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对增加组织灌流、改善微循环、促进机体恢复及防止某些术后合并症的发生将发挥有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患者 血液动力学 红花注射液 血浆粘度 红细胞电泳率 血沉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外科之魂——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11
14
作者 崔乃强 朱广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860-861,共2页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主席提出“坚持中西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习主席明确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主席提出“坚持中西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习主席明确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事业 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走向 中医药发展 西医药 全国代表大会 中医药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外科
下载PDF
吴咸中院士与中西医结合外科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乃强 田在善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23-325,共3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外科 吴咸中 院士 中西医结合专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事业 腹部外科疾病 科学家
下载PDF
中药利胆功效著
16
作者 崔乃强 赵二鹏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年第1期13-13,共1页
胆石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近年随着体检工作的广泛开展,发现该病的患病率很高.据统计,天津市胆石病发病率已超过总人的8%.仅我院每年收治的胆石病患者就有近3000人次.
关键词 利胆作用 理气止痛 疏肝清热 清热利胆 胆石病 金钱草 胆汁分泌 胃肠运动 胆道术后综合征 药理研究
下载PDF
胆囊里为什么会长结石?
17
作者 崔乃强 赵二鹏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年第1期7-7,共1页
胆囊里的结石大多数是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但就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肝脏分泌的过饱和胆固醇胆汁在胆囊内淤积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胆汁中胆固醇如... 胆囊里的结石大多数是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但就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肝脏分泌的过饱和胆固醇胆汁在胆囊内淤积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胆汁中胆固醇如何从胆汁溶液中析出来的是研究胆囊结石形成的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石 AB 正常人 胆汁酸代谢
下载PDF
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阶段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3
18
作者 方步武 邱奇 +4 位作者 崔乃强 吴咸中 秦明放 周振理 孔棣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9期542-54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阶段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变化特点。方法 :动态检测 43例 SIRS患者血白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 (NO)及脂质过氧化物(L PO)。结果 :患者血浆 IL 6、TNFα... 目的 :探讨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阶段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变化特点。方法 :动态检测 43例 SIRS患者血白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 (NO)及脂质过氧化物(L PO)。结果 :患者血浆 IL 6、TNFα和内毒素于入院时及入院第 3和 7日增高 (P均 <0 .0 1) ;IL 6和TNFα于入院时达峰值 ,以后逐渐下降 ,第 3和 7日 IL 6明显降低 ;入院 3日内毒素持续于高水平 ,第 7和14日明显下降 ;血清 L PO 于入院时、第 3和 7日增高 (P均 <0 .0 1) ;NO于入院时和第 3日增高(P均 <0 .0 5 ) ;NO及 L PO持续于较高水平。入院时 TNFα与体温、第 3日 IL 6与 L PO及 TNFα与 NO均呈正相关 (r1 =0 .740 ,P=0 .0 0 2 ;r2 =0 .5 19,P =0 .0 39;r3=0 .5 90 ,P =0 .0 43)。结论 :急腹症多见感染性SIRS;SIRS时 IL 6、TNFα、NO、L PO、内毒素增多。血浆 IL 6含量高于 2 5 0 ng/ L可诊断为 SIRS,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为 95 %和 10 0 % ;IL 6高于 30 0 ng/ L 约 1周提示发展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脂质过氧化物 内毒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片 急腹症
下载PDF
急腹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与肽类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28
19
作者 方步武 邱奇 +4 位作者 吴咸中 孔棣 秦明放 周振理 崔乃强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与肽类激素在急腹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中的作用。方法 :动态观察 19例 MODS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血栓素 B2 (TXB2 )、6酮前列腺素 F1α(6 keto PGF1α)...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与肽类激素在急腹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中的作用。方法 :动态观察 19例 MODS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血栓素 B2 (TXB2 )、6酮前列腺素 F1α(6 keto PGF1α)、内毒素、内皮素 1(ET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P物质 (SP)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 PO)和一氧化氮 (NO)水平。结果 :MODS患者的 TNFα和 IL 6均显著增高 ;入院当天未治疗者 IL 6高于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 (ERBD)或激素等处理者 ,重症胆管炎高于重症胰腺炎 ,并发中毒性休克者高达 2 4 0 0 0 ng/ L。早期 MODS患者的 TNFα和 IL 6均显著高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者 ;MODS者的内毒素及 L PO均显著升高 ;MODS急症住院者 NO升高 ,某些重症胰腺炎、肝癌及高龄肝脓肿长期发热者 NO降低 ;TXB2 和 6 keto PGF1α先升后降 ;ET 1和 CGRP早期明显增高 ;SP于入院当天达峰值。结论 :急腹症患者 IL 6持续高于 30 0 ng/ L,提示 MODS时 IL 6和 TNFα可区别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NO存在升高和降低两种情况 ;ET 1、CGRP、TXB2 、6 keto PGF1α、内毒素和 L PO增高并促进 MODS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腹症 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因子 炎症介质 肽类激素
下载PDF
胆囊结石的治疗原则
20
作者 崔乃强 赵二鹏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年第1期10-11,共2页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患者胆囊的病变,周身情况,发病原因以及结石的位置、大小、有无伴随的病变等进行合理选择,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关键词 胆囊结石 治疗原则 胆总管下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