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工作过程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设计与策略研究--以地质灾害防治课程设计为例
1
作者 崔圣华 范宣梅 +3 位作者 裴向军 杨峥 杨晴雯 蒋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环节、项目评审环节和项目总结交流的四阶段教学过程,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节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灾防治工程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地质灾害 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
下载PDF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震断裂继承性及新生性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运生 许强 +6 位作者 赵伟华 吉锋 杨莹辉 黄健 崔圣华 董秀军 李为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2,71,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走向NW,倾向NE,但玛多7.4级地震地表破裂在空间位置上与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不甚吻合,且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发震断裂南倾,也与昆仑山口—江措的倾向相反,地表破裂表明发震断裂应属一条走向近EW、倾向南的未出露隐伏断裂。为进一步揭示玛多大地发震断裂特征及活动机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iDAR扫描、InSAR解译、地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W向断裂(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在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在左旋错动过程中于瓶颈处受阻,在江措断裂北部产生应力集中带,东段因瓶颈部位受阻,产生近EW向的新生性地表破裂,出现鱼尾式地表破裂现象,发震断裂不是玛多—甘德断裂或昆仑山口—江措断裂,而是一条走向NNW,斜切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小角度相交的隐伏断层。发震断裂走向上继承了既有断裂展布,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活动断裂防震设计提出了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发震断裂 继承性 新生性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茂县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探测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双 崔圣华 +5 位作者 裴向军 朱凌 蒙明辉 冯晓明 江耀 张帆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2-948,共17页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 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 mm·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 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 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倾倒 形态结构 ERT 变形模式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和光学遥感影像的大型倾倒变形体变形演化
4
作者 杨沛璋 崔圣华 +3 位作者 裴向军 何双 王慧 梁玉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5,共13页
岷江流域深层不稳定斜坡发育,揭示它们的变形演化特征对于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以茂县梯子槽大型倾倒变形体为例,采用SBAS-InSAR监测和光学遥感解译结合的方法,获得变形体地表历史时序形变场。研究表明,梯子槽倾倒变形体前... 岷江流域深层不稳定斜坡发育,揭示它们的变形演化特征对于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以茂县梯子槽大型倾倒变形体为例,采用SBAS-InSAR监测和光学遥感解译结合的方法,获得变形体地表历史时序形变场。研究表明,梯子槽倾倒变形体前缘表现为垮塌破坏和鼓胀裂解复合破坏模式,垮塌区经历了形变由递增到减弱的破坏过程;在递增阶段倾倒变形体北侧形变量远大于南侧,而形变减弱后在南侧后缘形成了拉应力沉降区(-70.17 mm/a)、前缘因挤压应力集中而鼓胀裂解(-45.94 mm/a);形变减弱后变形体处于蠕变状态(年最大沉降量小于80 mm),但南侧后缘拉陷区与北侧前缘垮塌区形变对降雨和地震响应明显,表现为5~15 mm形变突增和回弹现象。本研究地表位移监测方法可以为形变量级跨度较大的不稳定斜坡演化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变形体 SBAS-InSAR 光学遥感影像追踪解译 地震降雨敏感性
下载PDF
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滑坡机理分析——以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
5
作者 蒋涛 崔圣华 冉耀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0-30,共11页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至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地表水通过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文中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演化过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开挖 降雨 大型滑坡 变形破坏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汶川地震黄洞子沟右岸大型滑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6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2 位作者 黄润秋 朱凌 孟祥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7-450,共14页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大光包滑坡是此次地震中最大滑坡,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滑坡。本研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结合XRD、岩石薄片手段在此3个滑坡滑源区展开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先期深埋的中-缓倾构造层带为大光包滑坡提供了潜在侧滑面,与岩体结构面组合触发了大光包大型楔形体破坏;(2)红石沟滑坡发育于含多级角砾、糜棱质次级错动带的碎裂结构坡体,地震中这些倾坡外的次级错动带快速贯通形成滑坡底滑面;(3)老鹰岩滑坡主控于厚层陡倾构造带,地震中该带沿走向拉裂破坏,加之两侧陡倾结构面组合切割触发了老鹰岩大型楔形体破坏。研究进一步发现,红石沟斜坡紧临大水闸背斜轴部、老鹰岩和大光包斜坡位于其两翼,认为该背斜构造对研究区斜坡地震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仅揭示了3个典型地质构造滑坡类型,汶川地震百余处大型滑坡地质构造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光包滑坡 大型滑坡 地质构造 岩体结构
下载PDF
团块缺陷结构对岩石静动力学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2 位作者 黄润秋 孟祥瑞 朱凌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7,共10页
基于颗粒流离散元法和PFC^(2D)程序构建含团块缺陷结构的岩石数值模型试样,指定试样中部1 cm半径范围为团块缺陷,通过0.1倍、1倍和10倍关系改变团块细观力学参数,构建A、B和C三种数值试样类别,分别进行三轴压缩和三轴疲劳试验。通过试... 基于颗粒流离散元法和PFC^(2D)程序构建含团块缺陷结构的岩石数值模型试样,指定试样中部1 cm半径范围为团块缺陷,通过0.1倍、1倍和10倍关系改变团块细观力学参数,构建A、B和C三种数值试样类别,分别进行三轴压缩和三轴疲劳试验。通过试样破坏特征、强度特征、团块及周边应力、应变率特征分析缺陷岩石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压缩和疲劳荷载下A类试样在团块左右方向应力集中,而上下方向(包括团块内部)为低应力区;C类试样与之相反,B类试样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无论压缩或疲劳荷载,A类试样团块应变率高于四周,C类试样与之相反,B类试样无明显应变率差异化。研究成果揭示:1)岩石内部团块状缺陷结构无论其材料强度高低均劣化岩石抗压强度;2)静动荷载加载过程中含团块缺陷岩石内部表现出应力场不均匀性和应变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离散元法 岩石三轴 疲劳试验 大光包滑坡 应变率 非协调变形 非均质岩体 缺陷结构
下载PDF
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液化特性及滑坡启动成因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裴向军 朱凌 +4 位作者 崔圣华 张晓超 梁玉飞 高会会 张子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5-1096,共12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剪滑破坏发生在斜坡先期构造层间错动带内,该带主要由糜棱化、角砾化的构造碎裂物质组成,且具有显著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为探讨强震过程地下水参与下该错动带动力学行为及对大光包...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剪滑破坏发生在斜坡先期构造层间错动带内,该带主要由糜棱化、角砾化的构造碎裂物质组成,且具有显著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为探讨强震过程地下水参与下该错动带动力学行为及对大光包滑坡启动的可能影响,取错动带材料,室内开展系列饱水静三轴、单向和双向动三轴试验,分析该材料液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强的潜在液化能力;单向和双向动载作用下材料均能液化,但双向振动液化速率更快,且动强度比单向降低约20%;双向振动下材料液化速率随循环偏应力和径向循环应力增大而加快,相位差180o比0o液化速率更快。研究表明,对于产状倾斜(N2°W/NE/30°)的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双向动三轴试验动力条件可能更接近实际应力状态;强震过程,该错动带液化可能是大光包滑坡突然启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动三轴试验 滑带液化 滑坡启动 层间错动带
原文传递
基于环剪试验的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启动机理探索 被引量:8
9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1 位作者 王功辉 黄润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68-2277,共10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灾害,牛眠沟滑坡是发生于震中的同震大型滑坡。经过现场调查,该滑坡启动后即与对岸山梁相撞并产生20 m爬高,估算速度达19.8 m/s,表现出高速启动特征。取滑带材料进行室内环剪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在... 2008年5·12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灾害,牛眠沟滑坡是发生于震中的同震大型滑坡。经过现场调查,该滑坡启动后即与对岸山梁相撞并产生20 m爬高,估算速度达19.8 m/s,表现出高速启动特征。取滑带材料进行室内环剪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在不排水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剪切液化能力,且动剪应力下容易液化,液化后材料视摩擦角仅为9.4°,从而得出地震滑带材料液化可能导致牛眠沟滑坡高速启动。通过能量方法,估算了不排水动剪试验材料的液化能量和地震过程通过滑带的地震能量。结果表明,滑带材料破坏所需峰值加速度为192 gal,液化所需能量为2.3×10~4J/m^2;汶川地震沿滑带方向提供最大地震加速度为799 gal,从而满足滑带液化的能量条件,并推测滑坡可能在地震初期突然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眠沟滑坡 汶川地震 环剪试验 高速滑坡 滑坡启动
原文传递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凌 裴向军 +1 位作者 崔圣华 孟祥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654,共8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平硐揭示该滑坡滑带形成于糜棱质化、泥化的层间错动带,且地下水从该错动带渗出。为分析强震过程饱水错动带材料动力特性,本文作者在平硐内取不同层位错动带材料C_1(粉粒为主)、C_2(粉黏...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平硐揭示该滑坡滑带形成于糜棱质化、泥化的层间错动带,且地下水从该错动带渗出。为分析强震过程饱水错动带材料动力特性,本文作者在平硐内取不同层位错动带材料C_1(粉粒为主)、C_2(粉黏粒为主)和C_3(砂粒为主),室内进行了系列动三轴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设计动荷载(40 kPa、60 kPa和80 kPa)下,C_1、C_2孔压增长缓慢,没有液化;而C_3孔压增长迅速,5%应变时动孔压增长到围压值,试样液化。(2)试样动剪应力值与振动次数关系较大;随着振次增加C_3动剪应力值明显减小,而C_1、C_2动剪应力小幅度减小;(3)在相同动应变下,C_3动应力和动弹性模量最大,动阻尼比最小;而C_2动应力和弹性模量最小,动阻尼比最大。结果表明,大光包层间错动带在地震中可能发生液化,从而导致错动带抗剪强度骤然降低,滑坡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汶川地震 动三轴试验 液化 滑带
下载PDF
大光包滑坡不连续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2 位作者 黄润秋 张伟锋 梁玉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2,共12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也是世界上百年罕见的大型滑坡,引起国内外学者持续争论和广泛研究.本文为研究地质构造对大光包滑坡影响,基于现场照片、遥感图及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首先开展大光包滑坡断壁、滑带及滑...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也是世界上百年罕见的大型滑坡,引起国内外学者持续争论和广泛研究.本文为研究地质构造对大光包滑坡影响,基于现场照片、遥感图及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首先开展大光包滑坡断壁、滑带及滑坡堆积体不连续地质特征调查,进而分析该不连续地质特征成因,进一步讨论强地震动、不连续地质界面组合及地下水对大光包滑坡启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随大水闸背斜构造演化发育的断层、层间错动带及优势岩体结构面等不连续地质结构控制了大光包滑坡边界的形成和滑体堆积过程;汶川强震为这些不连续地质结构破坏提供了动力条件;地下水伴随着强震过程不连续地质界面贯通促使了大光包滑坡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地质构造 汶川地震 滑带 地下水
下载PDF
直线型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黄润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919,共8页
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与坡表覆盖层特征、滚石形状、坡面角度、滚石质量等主要因素有关,选择不同坡表覆盖层,对不同形状、质量的滚石,采用低角度直线坡段设计正交试验(L27(34)),研究斜坡滚石滚动状态下速度特征。分析得到滚石斜坡运动... 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与坡表覆盖层特征、滚石形状、坡面角度、滚石质量等主要因素有关,选择不同坡表覆盖层,对不同形状、质量的滚石,采用低角度直线坡段设计正交试验(L27(34)),研究斜坡滚石滚动状态下速度特征。分析得到滚石斜坡运动影响因子排序:坡表特性X1、坡角X3、滚石形状X2、滚石质量X4。回归分析得出斜坡滚石运动估算速度公式:v c=-7.85X0.501+0.47X3.222+2.97X0.243,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得出相对误差为8.2%,相关系数为r=0.92。利用回归方程分析单因素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坡表特征与速度有明显线性负相关关系、滚石形状与速度呈上凹型曲线、坡角与速度呈下凹型曲线的数学关系。通过现场试验,实测得到斜坡滚石速度计算简化修正公式v=v0+L2.45v c,对比验证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计算公式对于总体平直、角度局部变化的直线型斜坡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所得成果可估算斜坡滚石的速度与冲击能量,对滚石防治措施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运动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地震大型滑坡滑带岩体结构特征及地质原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晴雯 裴向军 +1 位作者 崔圣华 杨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22-29,共8页
以汶川地震触发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为例,基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槽探、平硐,室内SEM电镜、岩石薄片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大型滑坡滑带岩体结构特征及地质原型。结果表明,大光包滑坡滑带岩体一方面遭受了严重构造碎裂,表现为:充填胶结裂隙... 以汶川地震触发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为例,基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槽探、平硐,室内SEM电镜、岩石薄片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大型滑坡滑带岩体结构特征及地质原型。结果表明,大光包滑坡滑带岩体一方面遭受了严重构造碎裂,表现为:充填胶结裂隙发育,岩体呈紧密镶嵌的角砾结构和基底式胶结结构,厚度上呈现分带特征;另一方面还发育大量新裂隙,表现为:新鲜裂隙平顺、无充填,具有张性特征,延伸长度短、间距小,优势发育在几乎水平和垂直两方向。通过对显微裂隙分期配套和里德尔裂隙解译,揭示大光包滑坡滑带地质原型为层间构造错动带,地震中大光包滑坡在该带内发生了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滑带 微观 层间错动带 地质原型
下载PDF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层间错动带动孔压特性及能量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凌 裴向军 +1 位作者 崔圣华 孟祥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9,共8页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滑坡滑带形成背景是渗水层间错动带,该带强度变化是决定滑坡启动的主要因素,动孔压发展是土体材料强度劣化的根本原因,故基于系列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该带材料孔压特性。结果表明,动载下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快...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滑坡滑带形成背景是渗水层间错动带,该带强度变化是决定滑坡启动的主要因素,动孔压发展是土体材料强度劣化的根本原因,故基于系列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该带材料孔压特性。结果表明,动载下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快速增长,循环剪应力比越大,孔压增长越快,不同荷载条件下应变达到5%时动孔压比等于1,材料液化,根据动孔压比与振次比曲线的拟合关系提出幂函数应力模型。从能量角度描述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增长特性,揭示出循环剪应力比对累积能量耗损与动孔压比曲线影响较小而围压对其影响较大,并进一步提出孔压增长的能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 动孔压 应力模型 能量模型
下载PDF
试验研究层间错动带动孔压增长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凌 裴向军 +1 位作者 崔圣华 孟祥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77-181,共5页
对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材料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动孔压的增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频率对动孔压的增长没有影响,不同频率下试样达到液化的时间基本相同;(2)动应力越大,孔压增长越快,达到液化需要的振次越少;(3)饱和度对... 对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材料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动孔压的增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频率对动孔压的增长没有影响,不同频率下试样达到液化的时间基本相同;(2)动应力越大,孔压增长越快,达到液化需要的振次越少;(3)饱和度对动孔压的增长有较大影响,饱和度越高,样品动孔压增长越快,达到液化需要的振次越少;饱和度降低,动孔压的增速减缓,在应变达到5%时样品没有液化;(4)干密度越小,动孔压增长越快;干密度越大,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和摩阻力越大,孔压增长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错动带 动三轴试验 动孔压
下载PDF
强震触发大型滑坡抛石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晴雯 崔圣华 +2 位作者 裴向军 杨峥 张伟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17,共7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高川乡,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直线距离5 km,滑坡最大长度4.6 km、最大高差0.73 km、规模近12亿m^3,改变了近10 km^2地形地貌。大光包滑坡除了具有超强动力与远程运动特... 大光包滑坡是2008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高川乡,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直线距离5 km,滑坡最大长度4.6 km、最大高差0.73 km、规模近12亿m^3,改变了近10 km^2地形地貌。大光包滑坡除了具有超强动力与远程运动特征外,还表现出大规模块石高速抛射现象。在对大光包滑坡边界特征、运动和堆积特征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大光包滑坡抛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光包滑坡抛石发生在滑坡南侧滑体,堆积于门槛石沟;坡体结构、大光包滑坡主滑体与对岸山梁相撞后产生的“刹车效应”,以及门槛石沟开阔地形为抛石产生提供了条件;理论计算得出抛石速度平均值为9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石运动 汶川地震 大型滑坡 高速滑坡 大光包滑坡
下载PDF
磨西河流域坡面泥石流形成演化机制及防治
17
作者 郭剑 周传兴 崔圣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针对磨西河流域坡面泥石流的危害,基于现场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了坡面泥石流物源及形成机制,发现覆盖层表土流滑、层内滑动、基覆界面滑动形成主要下蚀物源,沟道岸坡滑塌形成主要侧蚀物源,坡面泥石流具有流速大、单次堆积厚度小的... 针对磨西河流域坡面泥石流的危害,基于现场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了坡面泥石流物源及形成机制,发现覆盖层表土流滑、层内滑动、基覆界面滑动形成主要下蚀物源,沟道岸坡滑塌形成主要侧蚀物源,坡面泥石流具有流速大、单次堆积厚度小的运动堆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磨西河流域坡面泥石流发育演化的动态过程,即初始期、发展期、衰退期、停止期,近一步明确了其阶段性动态暴发特征,并建立了基于下蚀系数的总储量、动储量的简便计算模型,提出了针对不同泥石流沟发育阶段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泥石流 形成机制 防治 动态特征 磨西河流域
原文传递
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演化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会会 裴向军 +2 位作者 崔圣华 朱凌 梁玉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3-80,共8页
汶川地震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了分析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根据三大数据库及新闻稿的数据,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例,从规模、烈度及时间3个方面对汶川震后9a来地质灾害演化特征及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预测... 汶川地震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了分析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根据三大数据库及新闻稿的数据,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例,从规模、烈度及时间3个方面对汶川震后9a来地质灾害演化特征及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预测了2018—2025年滑坡和泥石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滑坡数量与规模呈反比,与烈度也呈反比,且滑坡主要集中在7—9月份;②泥石流规模特征较均匀,高烈度区泥石流数量大于低烈度区,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③滑坡在震后初期数量较少,泥石流则在震后初期数量较多;④初步分析汶川震后滑坡和泥石流演化特征差异的原因是这2种灾害的产生条件不同;⑤预测滑坡在短期内呈震荡式衰减趋势,高峰周期为3~5a,泥石流呈水平波动趋势,高峰周期为3~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泥石流 演化规律 差异性 演化趋势
下载PDF
考虑岩体构造损伤的强震大型滑坡启动成因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靖 崔圣华 +1 位作者 裴向军 黄润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9-1049,共11页
岩质滑坡通常受控于一系列与断层、褶皱和剪切带等相关的复杂岩体构造损伤面和软弱带,为滑坡启动提供了潜在破坏边界。为研究断裂与背斜构造背景下岩体损伤和不连续地质界面对滑坡三维边界形成和启动模式的影响,选择2008年汶川Ms8.0级... 岩质滑坡通常受控于一系列与断层、褶皱和剪切带等相关的复杂岩体构造损伤面和软弱带,为滑坡启动提供了潜在破坏边界。为研究断裂与背斜构造背景下岩体损伤和不连续地质界面对滑坡三维边界形成和启动模式的影响,选择2008年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在大水闸背斜两翼碳酸盐岩地层触发的4处大型滑坡为实例,开展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结构面测量、岩体强度测试及GSI岩体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活动与背斜演化导致的构造损伤差异显著,岩体质量从背斜轴部向两翼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仅局部显著降低,并对滑坡的启动位置有着重要控制作用;同时,构造损伤背景下,特定岩体结构面与构造软弱带共同控制着滑坡启动机制,并将控制类型归纳为"控制侧滑型"、"控制底滑型"、"控制滑体型"及"控制基座型";此外,地震滑坡与非地震滑坡的GSI对比表明,强震可能通过降低岩体质量条件促使滑坡快速启动,进而加快构造损伤区的地貌侵蚀过程。考虑复杂构造环境岩体损伤对评估强震潜在大型滑坡发生位置、启动机制和模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GSI 构造损伤 岩体质量 构造软弱带 启动机制
原文传递
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岩体剪切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祥瑞 裴向军 +3 位作者 黄润秋 崔圣华 朱凌 詹威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大光包滑坡滑带发育于构造作用形成的层间错动带中,带中岩体由上而下碎裂化程度增加,且底部存在一层泥化带。本研究选取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中不同层位的碎裂岩体,共计进行18组中剪试验;此外,选取错动带中泥化带及临近的糜棱质带岩体... 大光包滑坡滑带发育于构造作用形成的层间错动带中,带中岩体由上而下碎裂化程度增加,且底部存在一层泥化带。本研究选取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中不同层位的碎裂岩体,共计进行18组中剪试验;此外,选取错动带中泥化带及临近的糜棱质带岩体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下的42组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层间错动带碎裂岩体的剪切特性同碎裂程度有关,碎裂程度较低的岩体应变软化特性更明显,碎裂程度较高的岩体抗剪强度则更差;糜棱质带土体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一般大于泥化带土体,且剪切特性受地下水的影响小于泥化带;泥化带土体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升高迅速降低,其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的指数关系,在地震过程中,随着岩体扩容引起地下水入侵,泥化带的抗剪强度会大大降低。研究结果对理解大光包滑坡滑面发育层位和地震中含水率上升及错动带岩体进一步碎裂化对滑带岩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层间错动带 剪切特性 碎裂程度 含水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