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1
作者 孔帆 师燕芸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0-924,共5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及由此引起的眼底解剖结构的损伤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RVO继发ME的治疗以控制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功能为主要目的,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是目...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及由此引起的眼底解剖结构的损伤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RVO继发ME的治疗以控制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功能为主要目的,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手段,近年来临床上很多研究采取了不同的单一或联合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患者术后及随访的视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本文就RVO继发ME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玻璃体内注射 治疗方案
下载PDF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师燕芸 贾亚丁 +2 位作者 郑浩 侯佳 谢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0期1520-1522,共3页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是50岁以下人群最主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可继发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等眼底病变.尤其是PM性CNV是导致...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是50岁以下人群最主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之一,可继发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等眼底病变.尤其是PM性CNV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甚至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大约5%~10%的高度近视患者产生黄斑区CNV[1]. PM性CNV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机械因素、遗传因素及脉络膜血液动力学因素等[2]可导致外层视网膜缺血,继而诱发CNV的产生. PM性CNV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传统激光光凝治疗及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视网膜下CNV切除手术,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不理想,未得到广泛应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CNV,阻塞新生血管以达到治疗目的,但PDT不能从根本上控制CNV的产生,治疗后复发率高. 研究已经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M性CNV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开展和深入,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已经成为PM性CNV热点和一线治疗方式. 康柏西普(conber-cept)是一种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 可结合VEGF并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止VEGF受体激活,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达到治疗PM性CNV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M性CNV,观察其安全性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继发视网膜脱离 治疗方式 病理性近视 注射液 疗效观察 眼用 VEGF受体
下载PDF
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师燕芸 成霄黎 +1 位作者 彭清 赵志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复位术后视网膜组织学变化。方法:灰兔16只,每只兔右眼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2,4及8wk摘除眼球制成光镜标本及电镜标本。结果:16只兔(16眼)中,15眼(15/16)均较成功的实施... 目的:观察兔眼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复位术后视网膜组织学变化。方法:灰兔16只,每只兔右眼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2,4及8wk摘除眼球制成光镜标本及电镜标本。结果:16只兔(16眼)中,15眼(15/16)均较成功的实施了医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24h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的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内层结构基本不受影响。术后4wk左右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恢复正常,在视网膜周边的一些区域,外层视网膜的恢复落后于后极部;术后8wk,外层视网膜超微结构恢复。结论:急性医源性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是局限的,可以恢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视网膜脱离 复位 组织学观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毫不甜蜜的“糖网”
4
作者 师燕芸 《健康向导》 2015年第5期44-45,共2页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迅速成为“糖尿病大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10%,也就是每10个人大约就有一个人患者糖尿病。而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它可以影响大脑、心脏、
关键词 糖尿病 生活水 发病率 全身性
下载PDF
超广角眼底成像在病理性近视周边视网膜形态改变中的诊疗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茹月 师燕芸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9期3277-3280,共4页
随着高度近视患病率增加^([1-3])和年轻化趋势^([4,5]),近视低龄化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 m外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将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一般依据近视... 随着高度近视患病率增加^([1-3])和年轻化趋势^([4,5]),近视低龄化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视是指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 m外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将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一般依据近视程度可分为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轻度近视是指屈光度数≤-3.00 D;中度近视屈光度数为-3.00~-6.00 D;而高度近视>-6.00 D。而依据病情进展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一般是指屈光度数<-6.00 D,一般眼底无异常改变,可用相应的镜片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平行光线 高度近视 近视程度 单纯性近视 中度近视 视力矫正 轻度近视
下载PDF
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完整性与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视力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茹月 师燕芸 孔帆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通过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探讨外界膜(ELM)及椭圆体带(EZ)完整性与RVO-ME患者预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RVO... 目的:通过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探讨外界膜(ELM)及椭圆体带(EZ)完整性与RVO-ME患者预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RVO-ME初发患者30例(30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与SD-OCT检查,并用OCT自带的卡尺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经黄斑中心凹500μm半径以内的ELM、EZ缺损长度进行测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MT、ELM及EZ缺损长度与治疗后视力改善值的相关性、初始BCVA(LogMAR)与治疗后BCVA(LogMAR)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后CMT、ELM及EZ缺损长度与治疗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视力改善值与初始CMT(r=-0.67,P<0.001)、初始ELM缺损长度(r=-0.82,P<0.001)、初始EZ缺损长度(r=-0.79,P<0.001)均呈负相关,而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r=-0.18,P=0.540)。初始BCVA与治疗后BCVA呈正相关(r=0.67,P<0.001)。治疗后BCVA与治疗后CMT(r=0.38,P=0.040)、治疗后ELM缺损长度(r=0.54,P=0.002)、治疗后EZ缺损长度(r=0.39,P=0.030)均呈正相关。结论:ELM及EZ的完整性可作为判断RVO-ME患者预后视力的重要指标,初诊视力也是RVO-ME患者水肿消退后预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外界膜 椭圆体带 最佳矫正视力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师燕芸 郑太 +2 位作者 段薇 谢娟 郑东萍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评价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方法前瞻性、无对照、非随机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MCNV并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 目的评价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方法前瞻性、无对照、非随机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MCNV并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42.86%),女性12例12只眼(57.14%)。平均年龄(35.1±13.2)岁,平均屈光度(-11.30±2.35)D,平均眼轴长度(28.93±5.68)mm。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常规复查随访,每次随访均行BCVA及MAIA微视野检查。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整体指数(MI)、平均光敏感度(MS)、固视状态改变情况。固视状态分为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3种。治疗前后BCVA、MI及MS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治疗前后固视状态比较采用 x2 检验。结果观察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治疗次数3.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32、0.68±0.23、0.52±0.17、0.61±0.57;MI分别为89.38±21.34、88.87±17.91、70.59±30.02、86.76±15.09;MS分别为(15.32±7.19)、(21.35±8.89)、(23.98±11.12)、(22.32±9.04)d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t=15.32、18.65、17.38,P<0.01)、MS(t=4.08、3.50、4.26,P<0.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2.42、2.58,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患眼比例分别为28.57%、47.62%、23.81%,38.10%、47.62%、14.28%,38.10%、52.38%、9.52%及33.33%、57.14%、9.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及相对不稳定固视患眼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24、1.69,P>0.05)。结论MCNV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BCVA、MS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视野
原文传递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黄斑结构和功能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联合微视野检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师燕芸 梁忠英 +2 位作者 杨继红 申仲华 郑东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06,共3页
光动力疗法(PDT)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对PDT治疗前后CNV大小、视网膜厚度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野
原文传递
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视功能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师燕芸 梁忠英 +5 位作者 杨继红 郑东平 申仲华 周国宏 潘陆平 段薇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 目的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t=-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治疗 光化学疗法 玻璃体腔注射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外伤眼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师燕芸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闭合性外伤眼的晶状体悬韧带状态进行观察,为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对196例闭合性眼钝伤患者207只眼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记录晶状体悬韧带损伤情况和范围。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裂隙灯观察...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闭合性外伤眼的晶状体悬韧带状态进行观察,为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对196例闭合性眼钝伤患者207只眼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记录晶状体悬韧带损伤情况和范围。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推测晶状体悬韧带损伤。结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207只眼中,悬韧带发生异常的有67只眼(32.4%)。晶状体悬韧带异常表现有:晶状体悬韧带的断裂以及悬韧带的延长,其中46只眼(68.7%)晶状体悬韧带发生断裂,15只眼(22.4%)晶状体悬韧带发生延长,6只眼(9.0%)同时存在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和延长。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从1个象限以内到360°不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区域还表现有睫状体变平和晶状体赤道部变圆。裂隙灯检查35只眼(16.9%)发生虹膜震颤和晶状体偏位。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对晶状体悬韧带等眼前段结构进行准确观察,对于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声学 眼损伤 晶状体悬韧带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机械性眼外伤的评估
11
作者 师燕芸 张石珍 石红霞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5年第5期319-320,共2页
前房积血、虹膜根部断离、晶体脱位、房角后退、球内异物等眼前节的损伤可以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致盲.因此,细致周密的检查对于保护眼外伤患者视力极为重要.由于外伤后常伴有屈光间质不清、低眼压等,仅凭临床常规检查往往不能明确诊断.超... 前房积血、虹膜根部断离、晶体脱位、房角后退、球内异物等眼前节的损伤可以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致盲.因此,细致周密的检查对于保护眼外伤患者视力极为重要.由于外伤后常伴有屈光间质不清、低眼压等,仅凭临床常规检查往往不能明确诊断.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是通过高频超声(50~100 MHz)对眼前节5 mm深度组织结构进行扫描,获得任何子午切面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像,同时对眼前节的许多结构作出定量分析的一种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即使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亦可以对角膜、巩膜、前房角、虹膜睫状体、周边脉络膜以及前部玻璃体进行详细的检查,且UBM可以发现CT及超声难以发现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微小异物,因此利用UBM对外伤眼检查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机械性眼外伤 组织结构变化 屈光间质混浊 虹膜根部断离 视力下降 球内异物 常规检查 眼外伤患者
原文传递
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一例
12
作者 师燕芸 梁忠英 杨继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3,共2页
患者男,55岁。因双眼间断性视物不清2~3年于2011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约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反复发作的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不适。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治疗 光化学疗法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兔眼局限性视网膜转位术后视网膜结构的观察
13
作者 成霄黎 师燕芸 +2 位作者 彭清 赵志宏 任佩贤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 兔眼 中心视力 视力损害 转位 并发症 手术后 局限性 对手 西方发达国家
原文传递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自身荧光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慧 谢娟 +7 位作者 侯佳 常欣 师燕芸 程娟 栗改云 申仲华 郑太 贾亚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5-588,共4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眼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和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特征以及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RP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3例6只眼。年龄15~69岁,...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眼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和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特征以及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RP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3例6只眼。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5.33±15.03)岁。均行眼底彩色照相、SW—AF、NIR—AF、电脑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SW—AF、NIR—AF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后极部均有大小不等的强荧光环。SW—AF强荧光环内部弱荧光区域面积与NIR—AF强荧光区域面积正相关(r=0.662,P%0.05)。0CT检查证实强荧光环外的区域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和外界膜断裂、外核层变薄及色素上皮变薄萎缩。周边部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在SW—AF和NIR-AF中均为无荧光,眼底斑块样改变区域在SW—AF中同一位置表现为斑驳样弱荧光。SW—AF强荧光环与视野具有正相关(r=0.492,P〈0.05)。结论RP患者视野与SW—AF强荧光环内区域大小相关,且SW—AF强荧光环内区域与NIR—AF强荧光区域视网膜结构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性视网膜炎 诊断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野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如霞 师燕芸 +1 位作者 李静 贾亚丁 《国际眼科纵览》 201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因子的调节,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关键性因子之一.已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 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因子的调节,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关键性因子之一.已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VEGF-F以及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VEGF受体(VEGF receptor,VEGFR)包括:VEGFR-1、VEG-FR-2、VEGFR-3.各受体可被不同或相同的VEGF激活、调控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对VEGF-A及其受体的研究最为深入.基于VEGF-A及其受体对新生血管不同作用位点和方式的研究,各种药物应运而生,使临床针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用药和治疗方案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但随着对VEGF家族及其受体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VEGF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VEGF-B等与VEGF-A的作用靶器官及作用机制有很大差别.本文就VEGF家族中各成员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以及目前抗VEGF的相关药物的种类、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原文传递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变性近视周边视网膜形态改变中的应用
16
作者 茹月 师燕芸 +2 位作者 董京艳 吴子旭 袁红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895-902,共8页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发现的远周部视网膜异常改变的种类和发生率。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变性近视患者59例(118只眼), 均接受了OCT及Optos California 200度超...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发现的远周部视网膜异常改变的种类和发生率。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变性近视患者59例(118只眼), 均接受了OCT及Optos Californi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自发荧光(UWAF)检查。其中16例(32只眼)疑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行超广角荧光素底造影(UWFA)。有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30 mm组(66只眼)和≥30 mm(52只眼)组, 比较两组周边视网膜异常改变的发生率。结果眼轴长度≥30 mm组与眼轴长度<30 mm组相比:非压迫变白[48.08%(25/52)vs.28.79% (19/66),χ^(2)=4.63, P=0.031]、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0.77%(16/52)vs.10.61%(7/66), χ^(2)=7.54, P=0.006]及视网膜裂孔或脱离[21.15%(11/52)vs.7.58(5/66), χ^(2)=4.58, P=0.032]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诊为CNV者32只眼中眼轴长度≥30 mm组17只眼和眼轴长度<30 mm组15只眼行UWFA检查, 两组患者的微动脉瘤[58.82%(10/17)vs.20.00%(3/15),χ^(2)=4.98, P=0.026]、远周部视网膜无灌注区[52.94%(9/17)vs.13.33%(2/15), χ^(2)=5.54, P=0.019]和荧光素钠渗漏[76.47%(13/17)vs.40.00% (6/15),χ^(2)=4.39, P=0.036]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能够发现变性近视远周部视网膜结构及血管走行的异常, 能为诊断变性近视眼底病变、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变性 眼底 视网膜 检眼镜 激光 超广角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雪霞 周国宏 +1 位作者 师燕芸 李果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44-48,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自限性眼科疾病。虽然部分患者3—6个月内不需要任何治疗即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久病不愈。还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最终成为一种长期带病状态。患者症状视病情轻重可有轻度...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自限性眼科疾病。虽然部分患者3—6个月内不需要任何治疗即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久病不愈。还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最终成为一种长期带病状态。患者症状视病情轻重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视物变暗,视力下降,可伴有视物变形、变色,症状经久不退,严重者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CSC在眼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关于它的发病机理、检查方法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在眼科界早已广泛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尤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关于CSC发病机制的新理论,包括脉络膜功能失调理论(脉络膜高渗透理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失调理论(弥散理论)对CSC进行了较好的诠释。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治疗研究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业内关于CSC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业内从发病机制人手展开对应的治疗研究,尤其期望在减少CSC的复发的治疗方法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