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毕节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凌霞 张立召 +6 位作者 杜抱朴 年小美 郑远文 张忠文 王翠斌 王新金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5,共12页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化石 麻窝口洞 哺乳动物群 贵州毕节
下载PDF
吉林省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井水氟含量和病情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娜 张治富 +8 位作者 黄长青 年小美 金银楠 崔建林 杨列顺 王成海 张晓东 叶琳 姚文贵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井水氟含量以及人群氟中毒患病情况。方法选择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前男村和非病区小帅村为调查点,测定井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含量,并进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以及人群残废型氟骨症情况调查。结果... 目的了解吉林省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井水氟含量以及人群氟中毒患病情况。方法选择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前男村和非病区小帅村为调查点,测定井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含量,并进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以及人群残废型氟骨症情况调查。结果前男村井水氟含量明显高于小帅村(P〈0.01),井水氟含量范围为2.27~11.14mr,/L,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且井水氟含量随着井深的增加而降低(r=-0.498,P〈0,01);前男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76.5%,其氟斑牙患病率和尿氟含量均明显高于小帅村(P〈0.01);前男村仍存在成人残废型氟骨症患者。结论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前男村井水氟含量超标严重,井水氟含量与井深呈明显的负相关,病区人群仍存在严重的氟中毒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氟中毒 水氟 尿氟
下载PDF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第15地点发掘报告
3
作者 郭家龙 姚乐音 +4 位作者 王惠民 刘德成 年小美 彭菲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90,共9页
宁夏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西南余脉东侧的山前洪冲积扇前缘。2015年对第15地点的发掘面积约16m2。在约3m深的地层中共揭露3个原生文化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2层至第4层的时代跨度为0.12-12.3ka,出土石制品共155件。其中第3层石制... 宁夏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西南余脉东侧的山前洪冲积扇前缘。2015年对第15地点的发掘面积约16m2。在约3m深的地层中共揭露3个原生文化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2层至第4层的时代跨度为0.12-12.3ka,出土石制品共155件。其中第3层石制品最为丰富,共142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灰岩为主,类型主要有石片、石核和断块。石制品的基本信息显示该地区人类活动频度可能与环境变化与沙漠进退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末期 宁夏 鸽子山遗址 石片石器 戈壁
下载PDF
泥河湾陆相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及其对古湖泊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0
4
作者 年小美 周力平 袁宝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校正,这种方法利用长石的释光信号,饱和剂量较高,且异常衰退较小,为测量老样品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光释光测年结果,郝家台、后沟和红崖地区现存泥河湾湖相顶部沉积物年龄为360~420ka,虎头梁湖相顶层沉积物年龄为约270ka,而郝家台和后沟湖相沉积物上覆黄土一古土壤年龄分别为约130ka和180ka。这些测年结果表明在泥河湾地区湖相沉积物顶层及其上覆沉积物之间广泛存在一个沉积间断,且不同地点湖相沉积物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推测现在泥河湾地区出露的湖相沉积物顶层并不是当时古湖泊消失时的沉积,即至少部分古湖泊沉积的顶部已被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湖相沉积物 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 长石信号 古湖泊演化
原文传递
光释光技术在我国海岸晚第四纪沉积测年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年小美 张卫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3-586,共14页
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系统,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海岸沉积是记录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但海岸沉积动力环境复杂,多存在沉积物的侵蚀、搬运与再沉积现象,或缺乏14C测年所需的有机质材料,因此年代问题是海岸第四纪地层研究的难... 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系统,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海岸沉积是记录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但海岸沉积动力环境复杂,多存在沉积物的侵蚀、搬运与再沉积现象,或缺乏14C测年所需的有机质材料,因此年代问题是海岸第四纪地层研究的难点.光释光测年技术(OSL)主要通过石英或长石矿物的释光信号,确定沉积物的埋藏年龄,测年范围从近百年到几十万年.OSL的快速发展为海岸第四纪地层年代确定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单片再生剂量法的提出,提高了光释光测年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OSL测年需要根据样品的年龄与性质,进行测年矿物、测量程序条件及粒级的选择.文章基于近年来石英和长石光释光测年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海岸第四纪地层断代中已发表的500多个光释光年代数据,探讨光释光测年技术在海岸第四纪沉积物定年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包括测年矿物的选择(石英vs.长石)、样品的晒退、剂量率、石英信号的组分、长石包裹体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对光释光测年结果准确度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岸晚第四纪沉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不完全晒退 剂量率 石英 长石 石英信号组分 长石包裹体
原文传递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空间差异及其冲淤指示意义
6
作者 成沁梓 王峰 +7 位作者 陈锦 葛灿 赵旋琪 陈莹璐 年小美 张卫国 陈中原 LIU Kam-biu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三角洲冲淤具有空间异质性,而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可灵敏地反映物源、沉积动力特征以及早期成岩作用影响,是揭示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方法。选取长江水下三角洲20~35 m水深的四个约2 m长的柱样进行磁学和碳、硫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粒度及年代资料... 三角洲冲淤具有空间异质性,而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可灵敏地反映物源、沉积动力特征以及早期成岩作用影响,是揭示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方法。选取长江水下三角洲20~35 m水深的四个约2 m长的柱样进行磁学和碳、硫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粒度及年代资料,探讨了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柱样磁性特征空间差异及其冲淤指示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粒度表征的动力分选影响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这在年代较新(<350 a)的柱样中表现尤为明显,即细颗粒沉积物中富集亚铁磁性矿物,从而具有较高的磁化率。铁、碳、硫及硫同位素特征揭示了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较弱的硫酸盐还原特征。沉积物年龄及沉积速率影响沉积物成岩改造强度,进而导致了磁性特征垂向变化的空间差异,整体上看,远离现代沉积中心的柱样,成岩改造特征更为明显。磁化率值的大小、成岩分带的完整性及其反映的铁还原带和硫酸盐还原带转换深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三角洲的淤积和侵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特征 粒度 成岩作用 碳硫 侵蚀 长江水下三角洲
下载PDF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事件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唐亮 吕晔 +2 位作者 年小美 雷少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6-1132,共17页
姚江-宁波平原是新石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量考古与古环境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本地区7000年来的人地关系,尤其是新石器遗址文化间歇事件的原因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鱼山遗址地层记录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 姚江-宁波平原是新石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量考古与古环境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本地区7000年来的人地关系,尤其是新石器遗址文化间歇事件的原因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鱼山遗址地层记录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并对照该区自河姆渡文化一期以来古人类遗址的时空迁移过程,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中的海侵事件,并分析其与文化间歇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如下:1)鱼山遗址从山麓到平原,地层记录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获取剖面进行对比,才能重建更完整的古环境演变过程。2)鱼山遗址记录了2次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6300~6000cal.aB.P.和4500~3400cal.aB.P.,这两次事件与区内其他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研究区另有部分遗址在5400~5300cal.aB.P.也存在海水入侵迹象。3)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阶段性变化,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数量少,增幅小,主要分布于山麓缓坡地带,反映海水入侵造成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河姆渡文化三、四期的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且向开阔平原地带扩散,表明较稳定的海平面使研究区平原成陆面积增大,古人类对海岸带的利用快速扩张。良渚末期,遗址大幅度减少,直至商周才重新增多,反映持续的海水入侵制约古人类活动强度。上述遗址时空迁移特征反映海岸带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间歇事件 地层记录 鱼山遗址 海岸带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组成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颜晨瑶 张卫国 +2 位作者 陈莹璐 年小美 胡忠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2-420,共9页
三角洲不同年代的沉积物组成记录了流域-河口-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动态变化信息。文章以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A3-1和A6-6柱样为对象,进行了光释光(OSL)年代、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不同年代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三角洲不同年代的沉积物组成记录了流域-河口-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动态变化信息。文章以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A3-1和A6-6柱样为对象,进行了光释光(OSL)年代、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不同年代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柱样长度为1.58 m的A3-1沉积物年龄为1070±50~1180±30 a(距今约1000~1200年),柱样长度为1.80 m的A6-6沉积物为49±9~198±21 a(距今约50~200年)。柱样A3-1和A6-6元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6-6具有较高的Al、Fe、Mg、K、Ca、Cu、Cr、Co、Cd、V、U和Th等元素含量,而A3-1具有较高的Na和Zr含量。粒度是影响两个柱样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利用Al归一化粒度影响后,柱样A3-1具有高Na和低Ca的特征,以及较低的Cr/Th比值。Ca/Al-Na/Al-Ti/Al三元图也清晰表明了A3-1和A6-6的物源差异。通过与长江主要输沙支流和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的比较,两个柱样元素组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江不同支流对长江沉积物贡献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中年龄较老的A3-1沉积物(距今约1000~1200年)更多来自汉江,年龄较轻的A6-6沉积物更多受到嘉陵江影响;二是黄河近千年南迁的影响,距今约50~200年的A6-6沉积物具有高Ca特征,反映了高Ca的废黄河物质对近期长江三角洲沉积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的组成存在动态变化的特征,通过年代和元素组成的分析,可以提供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对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的控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特征 物源 粒度 时间变化 长江水下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