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结节与碘营养情况及白睛目络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黄毓珊 胡巧玲 +2 位作者 庄小津 刘用诚 邹春燕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甲状腺结节与尿碘摄入及白睛目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66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甲状腺正常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尿...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甲状腺结节与尿碘摄入及白睛目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66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甲状腺正常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尿碘含量、白睛目络情况,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尿碘中位数为108.40μg/L,对照组尿碘中位数为129.70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脉”形态特征分布,“M(胆)”区位特征分值、“粉黯”颜色特征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白睛目络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营养情况与甲状腺结节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甲状腺结节的形成与胆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碘营养 白睛目络
下载PDF
体脂分布与肥胖相关慢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庄小津 伍丽娟 尹莲花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932-1935,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肥胖的流行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但不限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研究表明,体脂分布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肥胖的流行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但不限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研究表明,体脂分布是代谢失调相关疾病更重要的预测因素,而不是肥胖本身[1]。根据分布位置可以将脂肪分为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体重指数(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但它无法有效分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也无法分辨体脂肪的区域性分布。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躯干脂肪含量等指标可反映脂肪的分布特征,是判断腹型肥胖的有效参考指标。近年来,体脂分布逐渐代替全身总脂肪量成为肥胖相关疾病的研究重点,现就近年来体脂分布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体脂分布 慢病 综述
下载PDF
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庄小津 赵斌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6期51-54,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仍是一个挑战,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是目前西医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亦存在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灌肠是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仍是一个挑战,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是目前西医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亦存在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灌肠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之一,通过使药物与肠道病灶直接接触,使药物更好地吸收达到修复肠道黏膜,促进炎症吸收及溃疡面愈合的作用,具有疗效确切,经济安全等优势,在缩短病程、减轻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检索文献,从辨证选方用药进行灌肠治疗以及与针灸、穴位贴敷等其他中医外治法联用等方面探究近五年中药灌肠治疗UC的最新进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灌肠 中医外治法 综述 炎证^(+)
下载PDF
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分子遗传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小津 黄燕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07,共4页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后颅窝的恶性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MB分为4个主要的分子亚型:WNT、SHH、Group3和Group4,这些亚型具有显著异质性。深入了解MB各亚型的组织学及分子特征...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后颅窝的恶性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MB分为4个主要的分子亚型:WNT、SHH、Group3和Group4,这些亚型具有显著异质性。深入了解MB各亚型的组织学及分子特征,对个体化诊治、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MB的分子遗传学特点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WNT SHH Group3 Group4 文献综述
下载PDF
B7-H3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梁诗琪 张香西 +3 位作者 庄小津 王钰禾 邹秋琴 张文敏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37-143,共7页
目的 研究下调B7-H3分子的表达对人肝癌(HC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B7-H3表达对HCC组织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两株B7-H3表达水平较高的HCC细胞,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HCC细胞B7-H3的表达,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和T... 目的 研究下调B7-H3分子的表达对人肝癌(HC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B7-H3表达对HCC组织发生发展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两株B7-H3表达水平较高的HCC细胞,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HCC细胞B7-H3的表达,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等技术,观察HCC细胞在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方面的改变;制备不同复发时间(1年内复发和超过1年复发)的HCC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7-H3在80例HCC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B7-H3的表达与HCC复发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选择B7-H3表达水平较高的HCC细胞株SK-hep-1和MHCC97L,转染B7-H3siRNA后构建B7-H3下调的细胞模型,发现下调B7-H3蛋白后,H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而增殖和凋亡能力未见明显影响;B7-H3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3.33%)高于癌旁肝组织(54.67%)(P=0.041);B7-H3阳性表达率与HCC分化程度(P=0.012)、复发时间(P=0.001)、转移情况(P=0.007)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甲胎蛋白(AFP)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结论 B7-H3可作为HCC复发与转移的潜在指标,下调B7-H3表达可为抑制HCC侵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RNA 小分子干扰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ALK阳性梭形细胞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6
作者 庄小津 周仲文 +1 位作者 唐峰 杜尊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187-1188,共2页
患者女性,54岁,因畏寒、寒战2个月发热1个月余入院,体温最高达40 ℃,抗炎治疗后体温仍反复,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全身多区域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异常肿大,全身PET-CT显示右侧... 患者女性,54岁,因畏寒、寒战2个月发热1个月余入院,体温最高达40 ℃,抗炎治疗后体温仍反复,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全身多区域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异常肿大,全身PET-CT显示右侧咽旁、纵隔、双侧颈部、双侧锁骨区、双侧盆壁及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FDG代谢异常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 梭形细胞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特点
原文传递
直肠黏膜瓣推移术治疗肛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庄小津 赵斌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6期786-789,共4页
肛瘘的发病率高达21/10万,3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1]。迄今为止,治愈肛瘘的最有效方法仍是外科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如肛瘘切开术等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是相对安全的。然而,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括约肌损伤及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等... 肛瘘的发病率高达21/10万,3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1]。迄今为止,治愈肛瘘的最有效方法仍是外科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如肛瘘切开术等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是相对安全的。然而,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括约肌损伤及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等问题始终是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2]。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保留括约肌新技术,包括肛瘘栓(anal fis⁃tula plug,AFP)、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干细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CT)、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video-assisted anal fistula treat⁃ment,VAAFT)、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及直肠黏膜瓣推移术(rectal advancement flap,RAF)等[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复杂性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 纤维蛋白胶 外科医师 外科手术 干细胞移植 视频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