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质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庄志刚 李剑峰 +3 位作者 张志俊 张君 董铁立 刘福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87-388,共2页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椎体压缩骨折则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由此导致的腰背痛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主要是长期卧床休息,制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等,多数患者难以忍受长期的卧病在床以及持续存在的疼...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椎体压缩骨折则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由此导致的腰背痛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主要是长期卧床休息,制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等,多数患者难以忍受长期的卧病在床以及持续存在的疼痛折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1,2],并一跃成为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一些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加之高昂的费用让许多患者犹豫迟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治疗方法 疗效分析 疼痛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银质针 抗骨质疏松药物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庄志刚 余剑敏 +2 位作者 蒋蓓琦 李正东 传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在基因亚型分型中Basal-like组(三阴性乳腺癌)与各类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乳腺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与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乳头溢液中CA153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庄志刚 余剑敏 +1 位作者 蒋蓓琦 传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90-691,共2页
目的:检测乳头溢液与血清CA153水平,探讨乳头溢液中CA153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lecsys)对150例患者乳头溢液与血清CA153水平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A153水平均值在乳腺良性病变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 目的:检测乳头溢液与血清CA153水平,探讨乳头溢液中CA153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lecsys)对150例患者乳头溢液与血清CA153水平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A153水平均值在乳腺良性病变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1)。乳腺癌组乳头溢液CA153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CA153阳性检出率,且P<0.01。结论:CA153检测无损伤、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溢液 CA153 乳腺癌
下载PDF
LKB1基因在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庄志刚 贺其志 +2 位作者 蒋蓓琦 李正东 金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2363-2366,共4页
目的:检测LKB1基因在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原位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LKB1基因、ER、PR、HER-2、CK56、和P53的表达进行检... 目的:检测LKB1基因在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原位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LKB1基因、ER、PR、HER-2、CK56、和P53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最近提出的乳腺癌分子分型进行分组,对LKB1基因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表达及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KB1基因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为66.11%(11/18),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率为36.67%(66/1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浸润性导管癌中,LKB1基因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47.61%(40/84),无转移组阳性率为83.33%(80/9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基因亚型中中LKB1基因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uminal A组与HER-2+组及三阴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KB1基因的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导管原位癌,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且在生物学行为更为恶性的HER-2+组和三阴性组具有更低的表达水平,提示LKB1基因对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过程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基因 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 组织芯片
下载PDF
LKB1基因沉默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庄志刚 蒋蓓琦 +3 位作者 李正东 成小林 罗建民 金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11-14,18,共5页
目的研究LKB1基因表达沉默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RNA干扰技术建立LKB1表达抑制的细胞模型,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干扰LKB1蛋白表达的效果;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LKB1基因沉默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 目的研究LKB1基因表达沉默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RNA干扰技术建立LKB1表达抑制的细胞模型,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干扰LKB1蛋白表达的效果;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LKB1基因沉默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技术分析LKB1基因沉默后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其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LKB1基因沉默乳腺癌细胞模型,稳定表达LKB1-siRNA细胞的LKB1蛋白表达明显被抑制,LKB1基因沉默后乳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加快。结论 LKB1基因的下调表达对乳腺癌细胞部分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基因 RNA干扰 乳腺肿瘤
下载PDF
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LKB1基因过表达抑制HER-2蛋白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庄志刚 贺其志 +4 位作者 蒋蓓琦 李正东 成小林 罗建民 金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LKB1基因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方法:建立不同LKB1基因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原位移植瘤组织中LKB1及ER,PR,HER-2表达。结果:LKB1低表达的MDA-MB-435细胞株(MDA-MB-435... 目的:探讨不同LKB1基因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方法:建立不同LKB1基因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原位移植瘤组织中LKB1及ER,PR,HER-2表达。结果:LKB1低表达的MDA-MB-435细胞株(MDA-MB-435)裸鼠移植瘤及转染空质粒的MDA-MB-435(MDA-MB-435/vect)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ER-2蛋白呈高表达,而转染LKB1cDNA的MDA-MB-435(MDA-MB-435/LKB1)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ER-2蛋白呈低表达,转染与未转染LKB1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三组中ER,PR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中LKB1基因的过表达抑制HER-2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HER-2 LKB1基因
下载PDF
抑癌基因LKB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庄志刚 邵志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251-253,共3页
LKBl是一种丝一苏氨基酸蛋白激酶的变异 ,多见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以错构瘤为主的肠道息肉症。同时可伴有其它类型的良性肿瘤 ,叫Peutz-Jeghers综合征。自从 1998年被发现以来 ,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其鉴定和一种调节细胞生... LKBl是一种丝一苏氨基酸蛋白激酶的变异 ,多见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以错构瘤为主的肠道息肉症。同时可伴有其它类型的良性肿瘤 ,叫Peutz-Jeghers综合征。自从 1998年被发现以来 ,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其鉴定和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因子上。同时分析它调节细胞的功能 .在这篇综述中 ,我们详述一些最近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LKBl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的凋亡而起作用 ,在体内是通过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如磷酸化或甲基化而控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基因 细胞生长 PEUTZ-JEGHERS综合症
下载PDF
SLIPA喉罩与气管插管在乳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庄志刚 王秀岩 杨润桃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2120-2121,共2页
目的:探讨SLIPA喉罩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LIPA喉罩组(Ⅰ组)和气管插管组(Ⅱ组)各30例。观察插管前、后及拔管前、后各点的MAP、HR;记录间歇正压通气不同时段的MV、Ppeak、Vr、P... 目的:探讨SLIPA喉罩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LIPA喉罩组(Ⅰ组)和气管插管组(Ⅱ组)各30例。观察插管前、后及拔管前、后各点的MAP、HR;记录间歇正压通气不同时段的MV、Ppeak、Vr、PETCO2及两组拔管后躁动、呛咳、呕吐、咽痛等情况。结果:Ⅰ组插管后MAP比Ⅱ组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术中Ⅰ组MAP低于Ⅱ组、HR慢于Ⅱ组(P<0.05);两组术中MV、Ppeak、Vr、PETC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Ⅰ组安静拔管例数多于Ⅱ组、呛咳及咽痛人数少于Ⅱ组。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SLIPA喉罩替代气管插管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PA喉罩 气管插管 乳腺癌根治术
下载PDF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 被引量:15
9
作者 庄志刚 王秀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每组38例。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2 d,5次一个疗程;椎旁神经阻滞1次/5 d,3次一个疗程。结果 A...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A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每组38例。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2 d,5次一个疗程;椎旁神经阻滞1次/5 d,3次一个疗程。结果 A、B两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89.4%和68.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疗效,但两者联合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星状神经节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 颈源性头痛
下载PDF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联合HANS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10
作者 庄志刚 王秀岩 杜杰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经皮电刺激(HANS)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早期疗效。方法选68例符合PLDD治疗适应证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DD联合HANS(A组)和单...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经皮电刺激(HANS)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早期疗效。方法选68例符合PLDD治疗适应证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DD联合HANS(A组)和单纯PLDD(B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1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77%和56%(P<0.05),86%和62%(P<0.05)。结论 PLDD围手术期须重视颈椎旁软组织及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PLDD术联合HANS疗法可明显提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电刺激
下载PDF
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庄志刚 邵志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筛选LKB1基因转染的MDA -MB - 4 35乳腺癌细胞 ,随机取样一株高表达细胞株和一株低表达细胞株 ,同时与未转染细胞株和空质粒转染细胞株比较。用RT -PC...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筛选LKB1基因转染的MDA -MB - 4 35乳腺癌细胞 ,随机取样一株高表达细胞株和一株低表达细胞株 ,同时与未转染细胞株和空质粒转染细胞株比较。用RT -PCR观察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的基因表达和分泌情况 ,并用Westernblot对其蛋白定量分析。并采用Tramswell试验 (Matrigel胶侵袭力检测法 )对其进行膜穿透能力检测。结果 无论从mRNA还是蛋白水平上分析LKB1转染的乳癌细胞的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VEGF和bFGF较未转染细胞和空质粒细胞为低 ,且高表达LKB1的细胞较低表达者为低。相似的结果在Tramswell试验得到证实。结论 LKB1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对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基因 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 乳腺癌细胞 侵袭和转移
下载PDF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志刚 李华群 《希望月报(上)》 2007年第11期10-10,共1页
独立学院自从上个世纪成立以来,给高校管理产生了一系列新课题。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属其中之一。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学生群体等方面的个性特征,给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 独立学院自从上个世纪成立以来,给高校管理产生了一系列新课题。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属其中之一。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学生群体等方面的个性特征,给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困境和重要性,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提出了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第二课堂建设 困境及对策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管理联合心理干预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莉 樊燕鸽 +4 位作者 梁新娜 袁艳青 梁世杰 李剑峰 庄志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5-797,共3页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当患者感染该病毒后部分患者将会引起水痘,但是部分患者感染后不会出现水痘,成为隐性感染[1]。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能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并潜...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当患者感染该病毒后部分患者将会引起水痘,但是部分患者感染后不会出现水痘,成为隐性感染[1]。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能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部位,当宿主细胞免疫下降后,病毒将会被激活,引起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能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次移动到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并伴有疼痛,且患者年龄越大疼痛越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医护一体化管理 水痘 患者感染 国内学者研究 宿主细胞 隐性感染 后根神经节
下载PDF
HANS辅助PCEA应用于普胸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庄志刚 王秀岩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HANS)行变频体表电刺激联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普胸手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估。方法将50例普胸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HANS+PCEA组;对照组:为PCEA组。结果实验组芬太尼用量(106±116.8)ug... 目的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HANS)行变频体表电刺激联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普胸手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估。方法将50例普胸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HANS+PCEA组;对照组:为PCEA组。结果实验组芬太尼用量(106±116.8)ug与对照组(285±238.3)u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减少芬太尼用量62%。不良反应如胸闷、恶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减少,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ANS联合PCEA可使芬太尼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减少,同时维持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术后镇痛 普胸手术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血亲亲属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意愿的调查 被引量:7
15
作者 成小林 李正东 +2 位作者 孙晓寅 梅章懿 庄志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2-318,共7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亲亲属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的了解和接受意愿。方法 992例乳腺癌患者的血亲亲属配合完成调查表,根据年龄、家庭收入、学历及肿瘤家族病史对数据进行建表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参与完成调查的乳腺癌血亲亲属大多数...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亲亲属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的了解和接受意愿。方法 992例乳腺癌患者的血亲亲属配合完成调查表,根据年龄、家庭收入、学历及肿瘤家族病史对数据进行建表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参与完成调查的乳腺癌血亲亲属大多数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不了解,但经简单宣教,大多数受调者愿意接受遗传咨询并参与风险评估、筛查。79.8%的受调者愿意接受基因检测,62.3%的受调者愿意进一步参与基因检测相关流程。大多数受调者能接受价格便宜的基因初筛,仅37.9%的受调者能接受价格较高的基因检测。假设基因检测阳性,大多数受调者愿意通过密切随访筛查进行预防,31.3%的受调者愿意选择预防性手术或药物。尽管告知检测结果保密,仍有32.9%的受调者担心不利影响。结论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血亲亲属不了解但有明显意愿接受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对乳腺癌遗传特点的误解、费用和受歧视的担忧是受调者接受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和相关预防筛查的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亲亲属 遗传咨询 基因检测 BRCA1/2基因
下载PDF
聚焦超声波治疗腓肠豆综合征致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剑峰 张君 +4 位作者 黑光 高静 马莉 董铁立 庄志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58-560,共3页
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腓肠豆综合征所致的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经常会被误诊为膝关节退变等而延误治疗。腓肠豆骨为膝关节不恒定出现的籽骨,以往其临床意义常被忽视。但由... 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腓肠豆综合征所致的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经常会被误诊为膝关节退变等而延误治疗。腓肠豆骨为膝关节不恒定出现的籽骨,以往其临床意义常被忽视。但由于其能引起腓肠豆综合征、腓总神经麻痹,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关于腓肠豆综合征所致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的研究并不多见[1,2],治疗方法有手法、小针刀、神经阻滞、手术切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豆 小腿后外侧 超声波治疗 小针刀 籽骨 疼痛缓解度 腓总神经 神经阻滞 显效率 关节退变
下载PDF
CD147基因沉默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汪成 庄志刚 +1 位作者 单鸣 徐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设计针对人CD147基因编码区的si RNA序列,构建重组慢病毒Lv-sh RNA-CD147并感染乳腺癌细胞,设立阴性对照(Lv-NC感染组)和不感染细胞对照(细胞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D147基因沉默效果;采用MTT法和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能力。收集病毒感染后72 h的HCC7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增殖、迁移、凋亡相关蛋白(β-catenin、MMP2、MMP9和Bax)的表达。结果·3株乳腺癌细胞中CD147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MEC细胞(P<0.01)。与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后72 h,与相应的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HCC70细胞内β-catenin、MMP2、MMP9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47基因沉默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CD147 基因沉默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基于筋膜线理论的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文静 李剑峰 +3 位作者 王芳 张君 庄志刚 董铁立 《中国康复》 2018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经线 冲击波 肱骨外上髁炎 上肢功能障碍 疼痛
下载PDF
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成 单鸣 +3 位作者 牛瑞洁 叶曼娜 徐明 庄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90/110),CD14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0,P=0.047,P=0.046)。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147在TNBC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强度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具有一定关系(P=0.024,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47与Ki-67是TNBC预后的风险因子,其阳性表达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结论·CD147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CD147抗体的临床应用有可能成为TNBC重要的靶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以“题”解“纲”——从题目设计解读高考大纲
20
作者 庄志刚 《山东教育》 2013年第11期45-46,共2页
《山东高考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纲说明》)是作为教师教学行动的纲领。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先行者.这就需要教师把笼统的文字变成实践中的具体学科问题,引导你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理解、总结和巩... 《山东高考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纲说明》)是作为教师教学行动的纲领。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先行者.这就需要教师把笼统的文字变成实践中的具体学科问题,引导你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理解、总结和巩固,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多于其理性认识.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目设计 大纲 高考 解读 教学行动 考试说明 认知规律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