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膜后脓肿误诊分析
1
作者 李志娟 庄百溪 +1 位作者 李天天 杨淼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诊治措施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的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腰腹部疼痛多次就诊,发病时无IAAA三联征,接诊医生忽略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误诊为... 目的探讨复发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的诊治措施和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的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腰腹部疼痛多次就诊,发病时无IAAA三联征,接诊医生忽略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误诊为非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反复发生IAAA,行2次腔内治疗,并行多种多次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确诊复发性IAAA合并腹膜后脓肿,最终因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IAAA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对于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需警惕IAAA,建议足量、长期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感染性 复发 脓肿 腹膜后 布鲁菌 大肠杆菌 误诊
下载PDF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的闭塞性病变 被引量:28
2
作者 庄百溪 石波 +3 位作者 张童 于春利 杨淼 马鲁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6年4月期间收治的51例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的膝下段病变动脉均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 目的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6年4月期间收治的51例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的膝下段病变动脉均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该组51例患者中,技术成功44例,成功率86.3%;临床成功47例,成功率92.2%。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2~8个月),临床成功的患者中除1例术后2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误诊分析
3
作者 石波 李志娟 +2 位作者 张雪原 李天天 庄百溪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5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曾误诊的4例PAE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因下肢发凉及间歇性跛行就诊,经查体及相关医技检查,其中2例误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误诊... 目的探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曾误诊的4例PAE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因下肢发凉及间歇性跛行就诊,经查体及相关医技检查,其中2例误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误诊为腘动脉硬化闭塞合并血栓形成。1例因腘窝搏动性包块就诊,经查体及相关医技检查,误诊为腘动脉瘤。经详细体格检查,完善MRI及下肢动脉造影后4例均确诊为PAES。4例皆行异位肌腱离断松解及腘动脉血运重建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24个月血管通畅。结论PAES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提高接诊医生对PAES解剖结构异常、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 误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硬化 腘动脉瘤 血栓形成 踝-肱指数 间歇性跛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Leriche综合征合并足部坏疽1例
4
作者 石波 张轩 +1 位作者 李天天 庄百溪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86-388,共3页
Leriche综合征是比较严重的动脉闭塞性疾病,肢体缺血导致静息痛和下肢坏死,致残率高。本文报道1例通过中西结合治疗Leriche综合征且成功重建血运、愈合创面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研读,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Lerichie综合征 脱疽 中西医结合 外治法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小口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28例报告 被引量:24
5
作者 庄百溪 杨淼 +3 位作者 马鲁波 于春利 张童 石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15-616,624,共3页
目的 观察小球囊扩张远端血管对膝下缺血性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对28例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用小口径球囊(直径≤3 mm)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对85条病... 目的 观察小球囊扩张远端血管对膝下缺血性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对28例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用小口径球囊(直径≤3 mm)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对85条病变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无严重并发症。20例有效,6例显效,有效率92.8%(26/28),2例无效,其中1例术后2个月病情恶化行膝下截肢。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78.6%(22/28),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27±0.24升高为术后3 d 0.65±0.38(t=10.559,P=0.000);术后3个月未发现治疗血管再狭窄〉50%。结论 小口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血管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缺血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血管成形 严重肢体缺血 介入
下载PDF
精制血府胶囊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庄百溪 马鲁波 +4 位作者 于春利 张童 杨淼 石波 史大卓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观察精制血府胶囊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股膕动脉搭桥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膕动脉搭桥ASO患者38例(41条患肢),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20条患肢),中药组20例(21条患肢)。所有患者均予华法林长... 目的观察精制血府胶囊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股膕动脉搭桥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膕动脉搭桥ASO患者38例(41条患肢),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20条患肢),中药组20例(21条患肢)。所有患者均予华法林长期口服抗凝治疗,中药组给予精制血府胶囊口服,疗程为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超声检测治疗后6、12个月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及踝肱指数(anklc arm index,AAI)。结果手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中药组(20%,4/20例)较对照组(56%,10/18例)明显降低(P<0.05);截肢率中药组(5%,1/20例)低于对照组(17%,3/18例,P<0.05);术后12个月中药组人工血管通畅率(86%,18/21)较对照组(65%,13/20)显著增高(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中药组AAI(0.73±0.24、0.69±0.19)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0.45+ 0.17、0.41±0.23,P<0.05)。结论精制血府胶囊可明显提高股膕动脉旁路术后12个月人工血管的通畅率,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肢体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精制血府胶囊
下载PDF
周围动脉疾病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庄百溪 于春利 +2 位作者 马鲁波 杨淼 石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疾病(PAD)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的情况。方法回顾我院PAD介入治疗52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12例发生VVR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VVR患者均为混合型,发生在术中2例,术后10例。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未发生不良...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疾病(PAD)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的情况。方法回顾我院PAD介入治疗52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12例发生VVR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VVR患者均为混合型,发生在术中2例,术后10例。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未发生不良后果。结论PAD介入治疗中应重视VVR,一旦发生应及时发现、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 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8
作者 庄百溪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10期69-70,共2页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发病率在40~59岁为2.5%,60~69岁为8.3%,70—79岁为18.8%,目前仍有增高的趋势。最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1/4—1/2存在PAD并确定PAD为心血管死亡事件有力的预...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发病率在40~59岁为2.5%,60~69岁为8.3%,70—79岁为18.8%,目前仍有增高的趋势。最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1/4—1/2存在PAD并确定PAD为心血管死亡事件有力的预测因子,因此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日益受到重视。截肢术在PAD患者中几乎不可避免,每年的截肢率为1.8~11.4例/10000患者,而其中糖尿病患者占48%,男性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腔内治疗 ARTERIAL DISEASE 糖尿病患者 周围动脉疾病 预测因子 死亡事件
下载PDF
糖尿病下肢慢性缺血性病变的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庄百溪 马鲁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最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4~1/2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并确定PAD为心血管死亡事件有力的预测因子,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日益受到重视。截肢术在PAD患者中几乎不可避免,每年的截肢... 最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4~1/2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并确定PAD为心血管死亡事件有力的预测因子,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日益受到重视。截肢术在PAD患者中几乎不可避免,每年的截肢率为1.8~11.4/10000,而其中糖尿病患者占48%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 缺血性病变 治疗 周围动脉疾病 间歇性跛行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家兔ET、NO、SOD、MDA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成仁 王敏 +2 位作者 庄百溪 马雪瑛 刘建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片0.8 g/kg剂量组及来适可0.002 g/kg剂量组;采用机械损伤、免疫损伤及高脂饲料喂养等方法复制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造模8周开始灌胃给药,实验前、给药前、给药4周、给药8周、给药12周测定血液中ET、NO、SOD、MDA水平,实验结束时造影,并取术侧髂股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通心络胶囊明显减轻术侧后肢髂股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提示其防治ASO的机制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通心络胶囊 髂股动脉 内皮细胞
下载PDF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中华 田磊 +5 位作者 陈学东 庄百溪 杨晓冬 王世华 姜福亭 王育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24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28条,股、腘动脉病变76条,膝下动脉病变56条,多节段动脉病变88条,观察围手...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24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28条,股、腘动脉病变76条,膝下动脉病变56条,多节段动脉病变88条,观察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腔内治疗ASO技术成功率为92.74%(230/248);21例发生并发症(21/210,10.00%),包括穿刺处血肿6例,假性动脉瘤1例,心力衰竭2例,对比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及夹层各3例,再狭窄5例,均经相应治疗后缓解。结论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效控制合并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正规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血管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 并发症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成仁 马雪瑛 +2 位作者 王敏 庄百溪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1-515,共5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g.kg-1剂量组,通塞脉片0.8g.kg-1剂量组及来适可0.002g.kg-1剂量组;采用机械损伤、免疫损伤及高脂饲料喂养等...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g.kg-1剂量组,通塞脉片0.8g.kg-1剂量组及来适可0.002g.kg-1剂量组;采用机械损伤、免疫损伤及高脂饲料喂养等方法复制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造模8周开始给药,实验前(0周)、给药前(术后8周)、给药4周(术后12周)、给药8周(术后16周)、给药12周(术后20周)测定血液中血脂(TC,TG,HDL-C,LDL-C)水平,进行行为学观察,并测定术侧后肢远端皮肤温度;实验结束时造影,并取术侧髂股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通心络胶囊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家兔血清TC,TG,LDL-C,VLDL-C水平及TC/HDL-C;明显改善术侧后肢跛行程度,增加术侧后肢远端皮温;减少术侧后肢髂股动脉内膜厚度和内膜面积比率,减轻术侧后肢髂股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节血脂、防治ASO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通心络胶囊 髂股动脉 血脂
下载PDF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中华 庄百溪 +4 位作者 陈学东 王育红 田磊 王仕华 姜福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182例(210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或内膜下成形技术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38条肢...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182例(210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或内膜下成形技术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38条肢体在胫腓干植入冠脉支架。结果 195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195/210)。并发症主要有动脉穿孔(3例)、痉挛(4例)、管壁夹层(6例)及穿刺点血肿(5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182例术后肢体疼痛、麻凉感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3±0.15(t=33.50,P〈0.0001)。术后6、12个月肢体血流通畅率分别为89.0%(187/210)和73.3%(154/21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1.4%(192/210)、93.3%(196/210)。结论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膝下动脉 硬化闭塞
下载PDF
理气活血中药组分对球囊损伤合并糖尿病高脂饮食大鼠下肢缺血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鲁波 刘剑刚 +2 位作者 于春利 张童 庄百溪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利用实验性高脂糖尿病慢性下肢缺血狭窄模型,观察理气活血中药组分配伍对糖尿病下肢缺血腔内再狭窄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抑制MCP-1的表达炎症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SD种大鼠,雄性,清洁级,以高脂饮食诱导加小... 目的利用实验性高脂糖尿病慢性下肢缺血狭窄模型,观察理气活血中药组分配伍对糖尿病下肢缺血腔内再狭窄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抑制MCP-1的表达炎症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SD种大鼠,雄性,清洁级,以高脂饮食诱导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高脂糖尿病大鼠模型,确定以血管外留置φ0.014超滑导丝结扎,球囊拉伤血管动脉内皮制作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动物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辛伐他汀);理气活血中药组分配伍大小剂量组(12.15 g生药/kg,4.05 g生药/kg),喂食4周,对大鼠经颈动脉插管行动脉造影观察大鼠下肢缺血后血流侧支循环情况。然后,病理解剖观察侧支循环,病理包埋染色观察股动脉血管情况。利用RT-PCR检测下肢动脉的MCP-1,STAT3和JAK2基因表达;Westernblotting观察下肢动脉血管的JAK2,P-Stat3和MCP1蛋白表达。结果和模型组比较,理气活血中药组分大、小剂量有不同程度调节血脂和血糖的作用,模型组的总胆固醇由(3.10±0.52)mmol·L-1分别降至(2.19±0.65)mmol·L-1和(2.28±0.85)mmol·L-1,血糖水平由(23.90±8.68)mmol·L-1分别降至(19.69±5.02)mmol·L-1和(21.16±6.26)mmol·L-1;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大鼠的下肢血流侧支循环交模型组增加,病理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修复;抑制血管PSTAT3蛋白磷酸化和MCP-1蛋白的表达。结论理气活血中药组分可干预JAK/STAT通路并抑制JAK2和MCP-1的表达,干预STAT3磷酸化,降低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和糖代谢异常,改善损伤的动脉内膜病理状况,增加侧枝血液循环,保护高脂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动脉缺血的血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活血中药 高脂模型 球囊损伤 下肢缺血 JAK2/STAT3信号通路
下载PDF
消脱止-M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庆华 张福先 +10 位作者 陈学明 庄百溪 刘建龙 李大军 韩延民 冯亚平 朱仁明 张童 田轩 李鹏 王海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观察消脱止-M对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临床研究,对180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予以口服消脱止-M,连续服用60d。4片/次,3次/d。儿童患者用量减... 目的:观察消脱止-M对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临床研究,对180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予以口服消脱止-M,连续服用60d。4片/次,3次/d。儿童患者用量减半。观察服药后30d和60d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口服消脱止-M,能够明显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P<0.001),明显加快患肢溃疡的愈合速度(P<0.001)。用药60d时,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未出现需要减量或停药的不良反应。结论:消脱止-M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脱止-M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血管疾病 草木犀流浸液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鲁波 于春利 +3 位作者 张童 杨淼 石波 庄百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1318-1319,共2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XFZY)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E1(PGE1)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动脉狭窄程度及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结果 XFZY组显效率为82.9%,对照组为54.8%(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XFZY)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E1(PGE1)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动脉狭窄程度及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结果 XFZY组显效率为82.9%,对照组为54.8%(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动脉狭窄程度等指标均有改善,XFZY组较治疗前可明显提高ABI(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和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注射液合用能显著改善ASO患者肢体缺血症状,增加组织灌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府逐瘀汤 前列地尔
下载PDF
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血管腔内治疗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春利 杨淼 +3 位作者 石波 张童 马鲁波 庄百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49-452,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 腔内治疗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疾病
下载PDF
AngⅡ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再狭窄磷酸化JAK/STAT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春利 刘剑刚 +2 位作者 马鲁波 张童 庄百溪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2-1002,共1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兔的动脉粥样硬化(AS)下肢动脉再狭窄模型MCP-1表达水平及对磷酸化JAK/STAT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AngⅡ组、假手术对照组。用3%戊巴比妥钠水溶液(1 m L·kg-1体...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兔的动脉粥样硬化(AS)下肢动脉再狭窄模型MCP-1表达水平及对磷酸化JAK/STAT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AngⅡ组、假手术对照组。用3%戊巴比妥钠水溶液(1 m L·kg-1体质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于股深动脉血管壁逆行穿刺,股总动脉内膜拉伤,同样处理左侧股总动脉。自右股深动脉原穿刺点注入0.5 m L的AngⅡ(100 mmol·L-1)至股总动脉球囊拉伤水平,孵育30 min,左股总动脉应用0.5 m L生理盐水孵育30 min,依次缝合切口。AngⅡ组高脂饲料饮食,假手术对照组为普通饲料。于1周、4周、12周、24周后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造影存留图像,分离下肢动脉组织测定MCP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AS兔下肢动脉组织病理结果表明,兔AS早期(1周时)并不因内膜增殖而发生管腔缩窄,而是存在血管壁的向外扩张。但12周时,随内膜增殖进展,管腔出现明显缩窄,残余管腔变小,下肢动脉闭塞严重,尤其是经过孵育AngⅡ的动脉,内膜增生显著,管腔面积明显缩小。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下肢动脉蛋白的表达,和假手术组及对侧支比较,动脉组织的MCP1水平和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RT-PCR结果表明,和假手术组及对侧支比较,下肢动脉的MCP1m RNA水平和JAK2m RNA、Stat3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AngⅡ调节磷酸化JAK/STAT的信号传导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促进MCP-1水平表达增高导致STAT3磷酸化的增加,是高脂饮食促进下肢内膜增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再狭窄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蛋白磷酸化
下载PDF
膝下动脉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永久 丁旭 +2 位作者 满新贺 李力宏 庄百溪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11期1226-1229,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药物球囊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12例单纯膝下动脉闭塞病变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处理膝下...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药物球囊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12例单纯膝下动脉闭塞病变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处理膝下病变血管。观察患者手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血管一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112例患者均行药物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91.0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间歇性跛行缓解,3个月内溃疡愈合率为96.15%,1例半年内愈合,1例未愈合;Rutherford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6%和87.65%;ABI分别为0.73±0.31和0.69±0.21,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45±0.24,差异有显著性(P<0.05);6分钟步行距离分别为(640±143)m和(597±137)m,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12±66)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膝下动脉药物球囊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可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率,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下肢缺血 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膝下动脉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的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鲁波 于春利 +3 位作者 张童 杨淼 石波 庄百溪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Ⅲ~Ⅳ级脑梗死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80例(326条患肢),采用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治疗。观...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Ⅲ~Ⅳ级脑梗死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80例(326条患肢),采用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治疗血管再狭窄等。结果280例患者(326条患肢)共进行342次血管腔内治疗,309条患肢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8%(309/326),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成功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ABI为0.26±0.24,成功治疗术后ABI为0.72±0.29,手术前后患者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10例患者(242条患肢)经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3~90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ABl分别为0.65±0.26、0.54±0.3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超声检查示术后1年随访期间有87条患肢(35.9%)治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70例(28.9%)症状复发再次行血管腔内治疗。结论下肢动脉病变行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由于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受限,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闭塞性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严重缺血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