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金斯坦手术在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庄秋林 徐静 +3 位作者 薄晓波 张泰维 曾徳军 杨子昂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李金斯坦手术在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李金斯坦手术修补腹股沟疝的4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组与无前列... 目的探讨李金斯坦手术在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李金斯坦手术修补腹股沟疝的4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组与无前列腺手术史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与临床结局。结果两组间患者腹股沟疝位置和分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年龄、身高、体重、BMI、疝手术史等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组较无前列腺手术史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P<0.01),两组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类型、出院后30 d再入院率和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李金斯坦手术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的腹股沟疝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斯坦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前列腺手术史
下载PDF
福建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的种类、为害及防治 被引量:27
2
作者 罗佳 庄秋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报道了采集自福建食用菌场的食用菌双翅目害虫共3亚目10科27种,并编制了其分科检索表.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沪菇迟眼蕈蚊(Bradysia hupleuroti Yang,Zhang et Tan)、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 报道了采集自福建食用菌场的食用菌双翅目害虫共3亚目10科27种,并编制了其分科检索表.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沪菇迟眼蕈蚊(Bradysia hupleuroti Yang,Zhang et Tan)、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菇蛾蠓(Psychoda sp.)、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真菌瘿蚊(Mycophila fungicola Felt)和广粪蚊[Cobolidia fuscipes(Meigen)]为常见种,并对其发生为害特点进行了描述.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和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Burmeister)]是眼蕈蚊的捕食性天敌.根据食用菌害虫的为害特点,探讨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翅目害虫 常见种 检索表 天敌 防治
下载PDF
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佳 庄秋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5-889,共5页
福建省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发现,为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和有害动物三大类,昆虫纲害虫计7目30科50种,其中双翅目害虫种类最多。对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进行了描述,捕食性天敌背... 福建省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发现,为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和有害动物三大类,昆虫纲害虫计7目30科50种,其中双翅目害虫种类最多。对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进行了描述,捕食性天敌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和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Burm e ister)]为国内首次报道。食用菌害虫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有害生物 发生为害 天敌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食用菌害虫——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被引量:7
4
作者 罗佳 庄秋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83-86,共4页
报道了采集自福建省的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的食用菌眼蕈蚊共2属8种,其中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是优势种。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和彩纹猎蝽[E... 报道了采集自福建省的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的食用菌眼蕈蚊共2属8种,其中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是优势种。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和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Burmeister)]是眼蕈蚊的捕食性天敌。对优势种平菇厉眼蕈蚊的形态特征及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他种则通过编制的检索表进行区分。提出“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防治对策的眼蕈蚊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蕈蚊 优势种 检索表 捕食性天敌 综合治理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奕 吴国豪 +1 位作者 庄秋林 何国栋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608-61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0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切除的43例胰腺导管腺癌标本和20例正常胰腺组织对照标本分别进行HIF-1α、VEGF和CD34检测,再结合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IF-1α、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67.4%比10.0%和76.7%比35.0%,P<0.01),胰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计数也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1.95±7.83比11.95±3.90,P<0.01)。HIF-1α表达与VEGF、MVD等呈正相关,且HIF-1α表达与肿瘤的直径、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相关,而与肿瘤的部位和病理学分级之间无关。结论:HIF-1α在人胰腺导管腺癌中高表达,并与胰腺癌微血管形成以及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有望为胰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胰腺导管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大鼠腹腔暴露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6
作者 谈善军 孟庆洋 +3 位作者 庄秋林 奚秋磊 蒋奕 吴国豪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大鼠腹腔暴露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腹腔暴露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腹腔暴露组和美托洛尔组(腹腔暴露+美托洛尔干预,5 mg/kg),每组8只。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体外肠...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大鼠腹腔暴露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腹腔暴露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腹腔暴露组和美托洛尔组(腹腔暴露+美托洛尔干预,5 mg/kg),每组8只。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体外肠道通透性和血清D-乳酸变化,并通过培养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观察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结果:腹腔暴露组较对照组大鼠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体外肠道通透性,血清D-乳酸和肠道细菌易位明显增加(P<0.05);美托洛尔组较腹腔暴露组大鼠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体外肠道通透性,血清D-乳酸和肠道细菌易位明显降低(P<0.05)。结论:美托洛尔能降低腹腔暴露后的肠黏膜损伤,有助于保护腹部手术后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肠黏膜屏障 细菌易位 腹部手术 腹腔暴露
原文传递
伴心血管疾病病人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7
作者 吴国豪 庄秋林 《腹部外科》 2011年第4期198-200,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变化,手术病人中伴心血管疾病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增加了手术风险,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导致了外科病人手术治疗措施的复杂化。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此类病人手术风险,妥善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降低...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变化,手术病人中伴心血管疾病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增加了手术风险,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导致了外科病人手术治疗措施的复杂化。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此类病人手术风险,妥善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每个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处理 心血管疾病 腹部手术 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风险 疾病谱变化 人口老龄化 手术病人
下载PDF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模块化培训方法
8
作者 庄秋林 董瑞朝 +3 位作者 徐静 张晨波 戴志强 杨子昂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构建一种安全、有效且易推广的腹腔镜技术培训方法,可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的教学。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20位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疝与腹壁外科组培训的普通外科... 目的构建一种安全、有效且易推广的腹腔镜技术培训方法,可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的教学。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20位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疝与腹壁外科组培训的普通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医师进行LIHR的模块化培训。按难易程度及危险程度将LIHR分为5个模块,由该组指导医师按评分标准对专培医师的操作技术进行评估、考核,并分析模块化培训系统对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的作用。结果20名参与模块化培训的普通外科专培医师中,6名(30%)完成了全程5个模块的培训,3名(15%)完成了前4个模块的培训,7名(35%)完成了前3个模块的培训。专培医师参加的手术和完成全部5个模块培训后独立完成的手术均无疝复发和也无Trocar疝发生。结论LIHR模块化培训方法在普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安全、有效,可以用于腹腔镜技术培训和LIHR教学,且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培训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生物材料在不同年龄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绍杰 杨子昂 +6 位作者 李绍春 庄秋林 黄磊 蔡昭 胡星辰 唐健雄 楼文晖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4期602-605,共4页
目的分析生物材料在不同年龄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4月-2020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25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使用生物材料进行修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 目的分析生物材料在不同年龄的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4月-2020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25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使用生物材料进行修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60岁)123例,对照组(<60岁)131例。2组的中位年龄分别是69岁和34岁,平均BMI分别为(23.8±6.8)kg/m^2、(23.1±4.0)kg/m^2,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5±0.8)d、(3.0±1.5)d。按中国腹股沟疝分型,Ⅰ型疝18例(7.1%),Ⅱ型疝209例(82.3%),Ⅲ型疝27例(10.6%),病程中位时间2.4年。所有患者在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共有32例出现并发症,有2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尿潴留,10例SSI,2例出现血肿,17例出现血清肿,无慢性疼痛的病例。术后VAS评分,对照组在术后1 d和术后1个月均高于试验组,其余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手术并发症2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使用生物材料安全有效,其术后短期内疼痛较中青年患者更轻,但中远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在合适的老年患者中逐步推广生物补片的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腹股沟疝 生物材料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腹壁疝修补中直接缝合法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晨波 庄秋林 +1 位作者 陈佳锋(综述) 杨子昂(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5期460-462,共3页
腹壁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的原发性腹壁疝有脐疝、白线疝和腰疝,继发性腹壁疝有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等。手术修补是唯一的治愈方法。目前的手术方式有直接缝合和补片修补。补片修补根据补片放置位置分为肌前、... 腹壁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的原发性腹壁疝有脐疝、白线疝和腰疝,继发性腹壁疝有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等。手术修补是唯一的治愈方法。目前的手术方式有直接缝合和补片修补。补片修补根据补片放置位置分为肌前、肌后筋膜及腹腔内修补等。随着材料学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及各指南指出直接缝合术比补片修补术更易复发。有研究表明腹壁切口疝直接缝合复发率约为17.1%,开放补片修补的复发率约12.3%,腹腔镜补片修补复发率约10.6%[1]。从复发的角度来评估,大部分研究更支持补片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疝修补 直接缝合 补片修补
原文传递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Resolvin D1浓度与结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庄秋林 孟庆洋 +1 位作者 奚秋磊 吴国豪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85-1290,共6页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Resolvin D1(RvD1)浓度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12月期间的50例结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入院时的全血标本5 ml(结肠癌组);同时,入组同...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Resolvin D1(RvD1)浓度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12月期间的50例结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入院时的全血标本5 ml(结肠癌组);同时,入组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健康志愿组).结肠癌组的入组标准:结肠癌术前肠镜和病理诊断明确,无近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及应用口服营养制剂,年龄不超过85岁,术前评估无手术禁忌证,无服用鱼油相关制剂的病史,并排除术前行放疗化疗者.健康志愿者组入组标准:无恶性肿瘤病史、本院体检中心检查无脏器器质性病变、检测指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及未服用鱼油相关制剂、且年龄不超过85周岁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6、IL-10及TNF-α)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RvD1浓度.比较两组的炎性因子和RvD1浓度水平并分析其与本组结肠癌患者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营养学相关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61.8±11.6)岁;结肠癌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65.4±12.4)岁,参照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会TNM分期标准:Ⅰ期10例,Ⅱ期13例,Ⅲ期17例,Ⅳ期10例.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结肠癌组受试者血清中的IL-1β[(3.89±0.24)×10^3μg/L比(1.55± 0.37)×10^3μg/L,t=37.52,P<0.01]、IL-6[(129.14±3.07)×10^3μg/L比(51.46±3.14)×10^3μg/L,t=125.08, P<0.01]、IL-10[(100.59±8.69)×10^3μg/L 比(27.57±4.77)×10^3μg/L,t=52.09,P<0.01]及 TNF-α [(114.31±4.43)×10^3μg/L比(41.04±5.27)×10^3μg/L,t=75.25,P<0.01]浓度均较高,而RvD1浓度相对较低[(34.19±1.93)×10^3μg/L比(77.76±1.02)×10^3μg/L,t=140.5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结肠癌组患者根据TNM分期进行亚组分析,IL-6、IL-1β、IL-10及TNF-α浓度随TNM分期的进展有逐渐升高趋势(P<0.01),至Ⅲ期时IL-6、IL-1β、IL-10浓度最高,至Ⅳ期时TNF-α浓度最高;而RvD1浓度随TNM分期的进展有逐渐降低趋势(P<0.01).结论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肠癌患者血液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RvD1水平明显降低,两者均与肿瘤分期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炎性细胞因子 Resolvin D1 病理分期
原文传递
脂连素对大鼠创伤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庄秋林 吴国豪 +2 位作者 蒋奕 张波 韩寓嵩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胰岛素抵抗现象,探讨脂连素对手术创伤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脂连素组(n=20)、创伤组(n=20)以及对照组(n=20)。建立大鼠创伤模型,脂连素组运用脂连素进行预处理(1mg/kg腹腔内... 目的观察创伤后胰岛素抵抗现象,探讨脂连素对手术创伤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脂连素组(n=20)、创伤组(n=20)以及对照组(n=20)。建立大鼠创伤模型,脂连素组运用脂连素进行预处理(1mg/kg腹腔内注射),测定大鼠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检测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IRS-1)、蛋白激酶B(PKB/Akt)的含量及其磷酸化状态。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浓度先短暂下降然后逐渐升高(P〈0.05)。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OMA—B则低于对照组(P〈0.05)。脂连素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下降(P〈0.05),血清胰岛素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HOMA—IR明显下降(P〈0.05),HOMA—B明显上升(P〈0.05)。创伤组与对照组、脂连素组与创伤组大鼠骨骼肌中总的IRS一1及PKB/Akt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创伤组较对照组大鼠骨骼肌的IRS-1酪氨酸(rryr)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了31%[(88.54±33.48)比(128.60±33.19),F=0.108,P〈0.01],丝氨酸(Ser)位点磷酸化水平增加了64%[(154.31±36.94)比(94.20±27.88),F=0.602,P〈0.01],PKB/Akt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了46%[(46.58±2.48)比(86.32±3.31),F=0.153,P〈0.01]。脂连素组大鼠的骨骼肌IRS-1Tyr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较创伤组上升了23%[(109.05±30.77)比(88.54±33.48),F=0.012,P〈0.01],而Ser位点磷酸化水平下降了30%[(118.65±33.49)比(154.31±36.94),F=0.272,P〈0.01],PKB/Akt的磷酸化水平上升了56%[(72.73±2.95)比(46.58±2.48),F=0.473,P〈0.01]。结论大鼠创伤后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其机制与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受阻有关。脂连素能缓解创伤后胰岛素抵抗途径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改善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产生的高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连素 创伤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 蛋白激酶B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67
13
作者 孙延东 吴国豪 +5 位作者 张波 蒋奕 韩寓嵩 何国栋 庄秋林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cm和(3.6±1.4)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ml比(175.0±41.0)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d比(3.4±0.9)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d比(4.4±1.5)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d比(11.6±6.2)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min比(120.0±26.7)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谈善军 蒋奕 +4 位作者 奚秋磊 孟庆洋 庄秋林 韩寓嵩 吴国豪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9-59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比较开放手术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腹腔镜比较开放手术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比较开放手术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腹腔镜比较开放手术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中文检索词包括"结直肠/结肠/直肠"、"癌/恶性肿瘤"、"腹腔镜"、"转移"、"Ⅳ期";英文检索词包括"laparoscop*"、"colo*"、"rect*"、"cancer/tumor/carcinoma/neoplasm"、"Ⅳ"、"metasta*"。纳入标准:(1)RCT或CCT,无论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或采用盲法;(2)术前诊断为Ⅳ期结直肠癌并拟行原发肿瘤切除术;(3)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和开放(开放组)手术进行结直肠癌原发肿瘤姑息性切除。排除标准:(1)文献未提供有效数据;(2)单个研究样本量≤20例;(3)研究对象为结直肠良性疾病;(4)术中行转移灶切除或淋巴结清扫等试图行根治性手术;(5)文献重复发表。两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若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3名研究者参与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4项CCT纳入本次研究,共有864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216例,开放组648例。纳入的4项研究文献质量等级中等偏下。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手术时间明显增加外(WMD=37.60,95%CI:26.11~49.08,P<0.001),腹腔镜组较开放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WMD=-74.89,95%CI:-144.78^-5.00,P=0.04),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均明显提前(WMD=-1.00,95%CI:-1.12^-0.87,P<0.001;WMD=-1.61,95%CI:-2.16^-1.06,P<0.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WMD=-2.01,95%CI:-2.21^-1.80,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2,95%CI:0.35~0.77,P=0.001)。但两组之间术后化疗开始时间、术后化疗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姑息性切除Ⅳ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能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 姑息切除 结直肠肿瘤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长期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与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13
15
作者 蒋奕 吴国豪 +5 位作者 韩寓嵩 庄秋林 奚秋磊 孟庆洋 龚昱达 孙延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9-713,共5页
自20世纪40年代肠外营养技术诞生以来,解决了大量因消化道功能障碍而不能通过肠内途径获取必需营养素的患者的生存问题.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 肠外营养 并发症防治 合理应用 消化道功能障碍 必需营养素 生存问题 营养支持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高支链氨基酸在肝功能损害外科患者肠外营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吴国豪 张波 +2 位作者 韩寓嵩 庄秋林 吴肇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高支链氨基酸对肝功能受损外科患者的安全性和营养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2例梗阻性黄疸、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肝功能损害手术患者。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高支链氨基酸对肝功能受损外科患者的安全性和营养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2例梗阻性黄疸、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肝功能损害手术患者。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给予为期1周的等热卡(25kca1·kg^-1。·day^-1)等氮(O.2g·kg^-1·day^-1),肠外营养研究组42例使用高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照组40例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研究期间检测两组的肝、肾功能、总胆固醇、三酸甘油酯、血糖、氮平衡和尿三甲基组氨酸浓度等。结果两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人体测量值、生命体征、内脏蛋白浓度、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氮平衡、蛋白质分解代谢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血淋巴细胞数回升较快,与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支链氨基酸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型氨基酸,对肝功能损害的外科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系统的恢复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支链氨基酸 肝功能损害 肠外营养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恶病质患病率调查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延东 张波 +4 位作者 韩寓嵩 蒋奕 庄秋林 龚昱达 吴国豪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总体患病率为15.7%(803/5118),胰腺癌恶病质患病率最高为34.0%(89/262),其次为胃癌22.4%(261/1164)、结肠癌21.7%(146/672)和直肠癌20.1%(117/581)。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67.1%(539/803)和74.5%(3214/4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后住院天数增加[(11.5±6.2) d比(9.4±4.9) d,P<0.05],术后排气时间延长[(3.4±0.9) d比(3.2±0.8) 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延长[(4.4±1.5) d比(3.9±1.3) d,P<0.05],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1.4%(169/539)比26.3%(845/3214),P<0.05],围手术期输血率增加[8.9%(48/539)比5.8%(186/3214), P<0.05]。根治性手术后,恶病质组术后进入ICU的比例[24.3%(131/539)]高于非恶病质组[20.1%(646/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术后的再手术率[3.2%(17/539)比1.5%(48/3214),P<0.05]、呼吸机支持率[8.0%(43/539)比5.7%(184/3214), P<0.05]和病死率[2.4%(13/539)比1.1%(35/3214),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发生率较高。恶病质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恶病质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重视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23
18
作者 吴国豪 庄秋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增加手术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肺炎、肺不张、支气管痉挛、慢性肺病的加重以及呼吸衰竭等;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病、吸烟、高龄、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等病人因素以及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 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增加手术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肺炎、肺不张、支气管痉挛、慢性肺病的加重以及呼吸衰竭等;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病、吸烟、高龄、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等病人因素以及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急诊手术等手术相关因素。详细询问病史以及仔细体格检查是发现高危病人的重要方法。肺功能测定、摄胸片以及肝肾功能评估也十分重要。围手术期戒烟、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术中良好的麻醉管理等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控制术后疼痛、氧疗以及应用肺膨胀技术是预防和处理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呼吸系统并发症 术前评估
原文传递
危重患者再喂养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奕 韩寓嵩 +4 位作者 龚昱达 庄秋林 奚秋磊 孟庆洋 吴国豪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5-416,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腹上区饱胀隐痛3年,加重伴反复呕吐2个月余入院。患者3年前起自觉反复出现腹上区隐痛不适,伴嗳气反酸,有夜间饥饿痛,进食后可稍缓解。3年间上述症状多次出现,并逐渐加重。近2个月患者腹上区饱胀感明显...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腹上区饱胀隐痛3年,加重伴反复呕吐2个月余入院。患者3年前起自觉反复出现腹上区隐痛不适,伴嗳气反酸,有夜间饥饿痛,进食后可稍缓解。3年间上述症状多次出现,并逐渐加重。近2个月患者腹上区饱胀感明显,频繁呕吐,呕吐物为宿食,伴恶臭。患者起病后3年内曾多次就诊,胃镜检查结果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管变形。先后给予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克拉霉素等药物治疗,治疗后短期内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复发,并呈逐渐加重趋势。近2个月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患者于2012年5月21日到我科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喂养综合征 电解质紊乱 低磷血症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恶病质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延东 刘靖正 +4 位作者 蒋奕 付为高 韩寓嵩 庄秋林 吴国豪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95-199,共5页
目的 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 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和非恶病质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 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 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和非恶病质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总体患病率为15.7% (803/5 118),胰腺癌最高为34.0% (89/173).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67.1% (539/803)与74.5%(3 214/4 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术后住院时间增加[(11.5±6.2)d比(9.4±4.9)d,P=0.003],术后排气时间延长[(3.4±0.9)d比(3.2±0.8)d,P=0.013],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延长[(4.4±1.5)d比(3.9±1.3)d,P=0.002],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1.3% (169/539)比26.3% (845/3 214),P=0.014],围术期输血率增加[8.9% (48/539)比5.8% (186/3 214),P=0.006].恶病质组术后转入ICU比例高于非恶病质组[24.3% (131/539)比20.0%(646/3 214),P=0.026].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再手术率、呼吸机支持率、病死率分别为3.2%(17/539)比1.5% (48/3 214)、8.0% (43/539)比5.7% (184/3 214)、2.4% (13/539)比1.1%(35/3 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42、0.011).结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常存在恶病质,特别是胰腺癌.恶病质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病质 消化系统肿瘤 患病率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