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1
作者 布娟 刘峰 +1 位作者 庞宏蕾 刘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知觉学习 调节灵敏度
下载PDF
眼科门诊患者就诊期间的安全问题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晓丽 庞宏蕾 陈秀红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2-313,共2页
关键词 眼科 门诊患者 安全管理 护理
下载PDF
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布娟 林淑芳 +2 位作者 庞宏蕾 李静 王乐今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评价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8例(1136只眼)婴幼儿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将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的眼底检查结果与间接检眼镜确诊结果相比较。结果 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 目的评价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8例(1136只眼)婴幼儿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将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的眼底检查结果与间接检眼镜确诊结果相比较。结果 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检查发现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56例(98只眼),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眼底病变56例(96只眼)。1例患者,RetCamⅡ诊断为2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被间接检眼镜证实为3期ROP。RetCamⅡ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100%,特异度达97.9%。结论 RetCamⅡ为婴幼儿眼底疾病的筛查提供了一条简便、高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 间接检眼镜 眼底检查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中国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布娟 刘敬 +2 位作者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6-899,共4页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有4代48人家系成员,其中Ⅰ1和Ⅰ2已去世.在Ⅱ、Ⅲ、Ⅳ代中各取1例患者的静脉血8 ~ 10 ml,采用全外显子捕获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HA PMAP8、dbSNP130和1000 Genome Project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同义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法测序排除外显子测序的假阳性结果,筛选出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该家系的所有成员中共11例患病者,且各代均有患病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符合ADCC的遗传规律,所有患者均为核性白内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在各候选基因中,主要内源性蛋白(MIP)基因是ADCC的已知基因,故采用Sanger法首先对MIP基因进行验证并确定杂合突变(chr12:56845250 C>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位于剪切位点上,造成由第4外显子编码的61个氨基酸被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所替代,导致异常截短蛋白的产生.结论 MIP基因剪切位点的杂合突变是导致该ADCC家系致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白内障/遗传 膜糖蛋白/基因 突变/基因 水通道蛋白/遗传 可变剪切/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主要内源性蛋白/基因 中国人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布娟 刘敬 +4 位作者 李爱军 陆遥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研究1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候选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球震颤中间... 目的研究1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候选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球震颤中间带、验光等眼科的相关检查后,从家系中每一代各选1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正常人,进行候选基因FRMD7、GPR143与PAX6基因的外显子测序。结果家系患者的眼球震颤为水平冲动型,并且具有中间带。除了先证者有部分眼组织缺损及小眼球等异常外,其余患者的眼前节均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家系患者PAX6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382碱基发生了杂合突变(c.C382T),从而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p.R128C),该突变可能影响了PAX6蛋白与其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调控序列的结合,进而导致PAX6基因功能异常,影响眼部发育。结论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PAX6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AX6基因 FRMD7基因 GPR143基因
下载PDF
一种满足不同高度及距离眼科检查灯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6
作者 刘征 胡晋平 +2 位作者 刘君 郑丽丽 庞宏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25期3408-3408,共1页
临床实践中斜视度的主要测量方式为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在实施此试验时,需要提供近(33cm)和远(6m)2种距离的注视光源,目前采用手持眼科检查灯或将检查灯放置在不同位置予以完成;此外,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头部须固定不动,检查用具、注视光... 临床实践中斜视度的主要测量方式为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在实施此试验时,需要提供近(33cm)和远(6m)2种距离的注视光源,目前采用手持眼科检查灯或将检查灯放置在不同位置予以完成;此外,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头部须固定不动,检查用具、注视光源与眼睛之间的距离需保持稳定。为进一步优化检查过程,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满足不同高度及距离的眼科检查灯装置。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检查 患者头部 检查灯 临床实践 测量方式 三棱镜 遮盖试验 斜视度
原文传递
1例行角膜内皮移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庞宏蕾 胡晋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年第4期388-388,共1页
患者,男性,78岁。1997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即出现眼压高,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给予人工晶体调位及激光虹膜击孔术,术后眼压恢复至正常。2002年发现左眼视物模糊,来我院检查发现左眼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 患者,男性,78岁。1997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即出现眼压高,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给予人工晶体调位及激光虹膜击孔术,术后眼压恢复至正常。2002年发现左眼视物模糊,来我院检查发现左眼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未予特殊治疗。2006年感左眼异物感,确诊为“大泡性角膜病变”,入院时,右眼视力0.8,眼压13mm Hg;左眼视力0.06,眼压8mm Hg,左眼角膜上皮大泡,角膜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角膜内皮移植术 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
原文传递
弱视患儿集中式训练期间的安全问题分析及管理对策
8
作者 庞宏蕾 李晓丽 焦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26期3193-3194,共2页
目的 提高弱视训练室护士对患儿护理安全的认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患儿在训练期间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安全感及满意度.方法 对患儿进行集中式弱视训练,对训练期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针对性的... 目的 提高弱视训练室护士对患儿护理安全的认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患儿在训练期间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安全感及满意度.方法 对患儿进行集中式弱视训练,对训练期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改进措施.结果 弱视训练室实施安全管理措施2年来,无一例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结论 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安全管理 集中式训练
原文传递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治疗眼球震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布娟 司山成 +3 位作者 杜伟 庞宏蕾 林淑芳 王乐今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 目的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以及术后患者主观视物的清晰度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该手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其效果。结果共有39例患者(92.8%)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时视力提高≥2行者有12例(28.6%),但术后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及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有提高。结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眼外肌缩短术 对比敏感度
原文传递
鼻内窥镜术后斜视的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敬 布娟 +2 位作者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84-1486,共3页
目的 总结发生7例鼻内窥镜术后斜视病例,探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收治的7例患者,6例为鼻内窥镜下行鼻窦手术导致眼内直肌断裂的大角度斜视患者.另1例为下直肌损伤.患者均行眼外肌手术治... 目的 总结发生7例鼻内窥镜术后斜视病例,探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收治的7例患者,6例为鼻内窥镜下行鼻窦手术导致眼内直肌断裂的大角度斜视患者.另1例为下直肌损伤.患者均行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过直肌部分肌束转位术后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另1例失明患者,由于后部粘连严重,眼位得到部分缓解.结论 眶内壁损伤导致内直肌断裂是眼部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外斜视、复视、眼球运动严重受限.一旦发生,需要手术矫正,手术时间应选择在内直肌断裂后3~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窥镜 并发症 斜视 治疗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患者的手术治疗及FRMD7基因突变分析
11
作者 布娟 庞宏蕾 +1 位作者 刘峰 刘敬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1082-1085,共4页
【摘要】目的对一个X染色体连锁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的视力、立体视以及代偿头位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手术效果。同时对候选基因FRMD7直接测序,探究该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家系基因研究。2013年1... 【摘要】目的对一个X染色体连锁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的视力、立体视以及代偿头位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手术效果。同时对候选基因FRMD7直接测序,探究该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家系基因研究。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间,收集一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对家系所有患者行中间带移位术,术后观察其视力、立体视及代偿头位改善情况。从家系中每一代各选1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正常人,进行候选基因FRMD7基因的外显子测序。结果8例患者中有7例术后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术后仍残留10°以上的垂直头位。FRMD7基因第12外显子的出现杂合突变(c.G1403A),导致了编码的第468个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了组氨酸(p.R468H)。结论该X染色体连锁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FRMD7基因。通过中间带移位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垂直代偿头位,并能提高正前方双眼视力、立体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X染色体连锁遗传 代偿头位 FRMD7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