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与地西他滨治疗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庞艳彬 赵松颖 +5 位作者 薛华 郭慧敏 化罗明 范丽霞 罗建民 杜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计第1疗程地西他滨(DAC)治疗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对DAC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过DAC治疗的MDS和MDS继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5例。... 目的探计第1疗程地西他滨(DAC)治疗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对DAC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过DAC治疗的MDS和MDS继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5例。根据第1个疗程DAC治疗后28~35d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组,淋巴细胞计数≥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组,淋巴细胞计数<1.2×10~9/L)。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1疗程DAC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PFS)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对两组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中H-Lym组15例,L-Lym组20例,两组基线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中仅骨髓原始细胞≥10%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ym组患者在第1疗程DAC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较诊断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Lym组则明显低于诊断时的水平(P<0.05)。H-Lym组总反应率(80.0%)明显高于L-Lym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ym组的中位PFS为10个月,L-Lym组为7.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低是MDS疾病进展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第1疗程DAC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1.2×10~9/L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总反应率和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4 位作者 田明杰 赵松颖 化罗明 罗建民 杜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3-998,共6页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1.2×10~9/L),分析2组患者在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的差异。结果:132例AML患者中可评估的患者有65例。H-Lym组40例,在诱导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绝对值、年龄、染色体核型与L-Lym组(25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Lym计数和不良的染色体核型是无复发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二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8),L-Lym组患者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风险比(hazard ratio,HR)=3.01,(95%CI1.55-5.86,P=0.001)。在含有不良预后核型的多因素分析中,这种趋势仍然存在(HR=2.52,95%CI 1.28-4.98,P=0.008)。结论:第一次巩固治疗前高淋巴细胞的AML患者具有较长的无复发生存期,第一次巩固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AM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淋巴细胞计数 巩固治疗 无复发生存期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低甲基化药物耐药的机制及其对策 被引量:5
3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4 位作者 薛华 柳嘉 杜欣 化罗明 王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74-1578,共5页
目前低甲基化药物(HMA)广泛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耐药现象几乎普遍存在。本文重点阐述HMA的免疫机制以及去甲基化治疗后免疫检查点受体表达上调是形成继发耐药的潜在机制。加深对ICP在HMA... 目前低甲基化药物(HMA)广泛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耐药现象几乎普遍存在。本文重点阐述HMA的免疫机制以及去甲基化治疗后免疫检查点受体表达上调是形成继发耐药的潜在机制。加深对ICP在HMA耐药机制中的认识,为在MDS中引入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CBT)提供理论基础。免疫检查点通路(ICP)在HMA耐药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CBT已是多种实体肿瘤的既定治疗方案,在部分血液肿瘤中也具有辅助治疗作用。CBT在MDS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待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予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检查点 耐药 低甲基化药物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庞艳彬 吴萍 +2 位作者 化罗明 杜欣 王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48-1252,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髓系疾病。MDS的治疗效果的评估高度依赖于预后评估模型。目前使用的预后评估系统是由形态学、临床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构成,但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髓系疾病。MDS的治疗效果的评估高度依赖于预后评估模型。目前使用的预后评估系统是由形态学、临床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构成,但并不包括分子遗传学数据。因此,不能预测患者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反应,如去甲基化药物。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基因突变与MDS的发生、发展、特定的治疗反应和新的靶向治疗有关,正在进一步阐明MDS的异质性,同时推进MDS精准化治疗的发展。然而,分子遗传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分子遗传学将进一步为精准医疗在M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分子遗传学
原文传递
首次诱导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无复发生存期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5 位作者 赵松颖 田明杰 薛华 化罗明 罗建民 杜欣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717-720,724,共5页
目的探索血小板(Plt)恢复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无复发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为基础进行治疗的127例初治AML患者进行分析。根据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28 d Plt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Plt未充分恢复组(100×10~9&... 目的探索血小板(Plt)恢复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无复发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为基础进行治疗的127例初治AML患者进行分析。根据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28 d Plt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Plt未充分恢复组(100×10~9·L^(-1)<Plt<300×10~9·L^(-1))和Plt充分恢复组(Plt≥300×109·L^(-1))。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治时白细胞计数、预后不良染色体、获得完全缓解(CR)的诱导治疗次数及无复发生存期之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无复发生存率作为观察终点,采用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诱导化疗后第28天两组患者在性别、预后不良染色体、初治时的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未充分恢复组中患者年龄≥60岁患者、需2个疗程治疗达到CR患者的比例高于Plt充分恢复组(P<0.05)。Log-rank检验提示不同年龄、染色体核型、首次诱导化疗是否CR、首次诱导化疗后Plt计数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诱导化疗后28 d的Plt计数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有回归关系(P=0.005)。结论初治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28 d Plt计数明显恢复者复发风险相对较低,是影响初治AML患者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急性 髓样 白血病 复发
下载PDF
衰老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庞艳彬 李文文 +2 位作者 罗建民 季静 杜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2-946,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恶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无效造血并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主要特点。MDS克隆细胞获得增殖优势和促使疾病进展的因素尚不清楚。大量实验表明,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异常导致MDS的发生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恶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无效造血并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主要特点。MDS克隆细胞获得增殖优势和促使疾病进展的因素尚不清楚。大量实验表明,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异常导致MDS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AML转化。MDS来源的MSC存在衰老现象,其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及基因的表达异常,导致其形态、增殖、分化、分泌功能改变,致使其支持正常造血功能下降,促进疾病向AML转化。对MDS中克隆细胞和MSC均有作用的药物临床实验结果令人满意,这说明干预MDS造血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治疗MDS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MDS治疗现状、MDS-MSC衰老及表型特点、衰老MDS-MSC支持造血功能的变化。MDS-MSC在MDS预后中的意义及MDS-MSC作为MDS治疗的潜在靶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衰老 骨髓微环境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潜能及SDF-1、PD-L1表达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5 位作者 化罗明 薛华 柳嘉 郭慧敏 罗建民 杜欣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成骨、成脂分化潜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MDS患者30例纳入病例组,并根据IPSS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亚组18例和高危亚...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成骨、成脂分化潜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MDS患者30例纳入病例组,并根据IPSS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亚组18例和高危亚组12例;选择非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的骨髓样本,体外分离、培养、扩增MSC,观察MSC形态并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和多向分化(成骨细胞分化、成脂细胞分化)潜能鉴定。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MSC中的SDF-1和PD-L1。结果 10例病例组患者的MSC不能实现体外扩增;两组MSC均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但病例组MSC的成骨细胞分化潜能较对照组减弱。病例组MSC中SDF-1、PD-L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高危亚组MSC中的PD-L1表达水平高于低危亚组(P<0.05)。结论 MDS患者骨髓MSC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减弱,SDF-1、PD-L1表达增高,且高危患者变化更为显著;SDF-1和PD-L1异常表达在MDS的发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
下载PDF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AML患者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4 位作者 化罗明 赵松颖 杜欣 耿素霞 罗建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66-68,共3页
目的观察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的影响。方法 AML患者87例,根据治疗前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7例、高NLR组(NLR≥2)30例,比较两组CR比例(缓... 目的观察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的影响。方法 AML患者87例,根据治疗前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7例、高NLR组(NLR≥2)30例,比较两组CR比例(缓解率)及CR所需时间,对CR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5.4%、66.7%,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高NLR组的AML患者CR所需时间较低NLR组延长(P<0.05)。结论治疗前NLR≥2的AML患者诱导治疗后CR所需时间较NLR<2者长,治疗前NLR可能影响AML患者的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完全缓解率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庞艳彬 任杰 +5 位作者 范丽霞 王静 赵松颖 薛华 化罗明 杜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取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30例未经治疗的新诊断的MDS患者。分离培养MD...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骨分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标本取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30例未经治疗的新诊断的MDS患者。分离培养MDS患者及正常人的MSC,体外培养并观察MSC的形态学特点。在适当条件下诱导MSC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诱导分化第14天钙结节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未分化MSC中成骨分化转录因子Ostefix、RUNX2以及参与造血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的Jagged-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MDS患者的骨髓来源的MSC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分化潜能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分化转录因子Osterix和RUNX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MDS组钙结节含量也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Jagged-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MDS骨髓来源的MSC细胞体积增大、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以及Jagged-1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在MDS造血功能衰竭和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庞艳彬 薛华 杜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2-1036,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以骨髓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为特点的一组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肿瘤细胞的识别并清除,不仅需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还需要免疫细胞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增殖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以骨髓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为特点的一组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肿瘤细胞的识别并清除,不仅需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还需要免疫细胞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增殖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控制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免于T细胞的清除说明MDS肿瘤细胞周围存在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促进MDS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若能克服MSC对T细胞的抑制,将能促进免疫治疗改善MDS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近年来MSC(MDS-MSC)抑制T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增殖和效应功能、促进调节T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重新认识阿糖胞苷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庞艳彬 任杰 +1 位作者 范丽霞 罗建民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3期268-271,276,共5页
阿糖胞苷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重要药物。目前标准诱导治疗方案是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的"3+7"治疗方案,其可以使60%~80%AML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但其中多数患者最终因疾病... 阿糖胞苷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重要药物。目前标准诱导治疗方案是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的"3+7"治疗方案,其可以使60%~80%AML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但其中多数患者最终因疾病进展而死亡,因此大部分专家认为标准诱导治疗方案并非AML治疗的最佳方案。虽然近20年来我们对于AML生物学认识日益细化并且开发了靶向治疗药物,但是其疗效不尽人意。当前对于AML治疗仍然是依靠对标准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的调整。通过调整阿糖胞苷的给药方案则可能产生了比标准剂量阿糖胞苷好的治疗效果。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整阿糖胞苷治疗以使疗效最大化并降低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重新回顾阿糖胞苷在AML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阿糖胞苷 缓解诱导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庞艳彬 范丽霞 +1 位作者 罗建民 杜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2期255-259,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的异质性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功能异常在疾病的进展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正常MSCs相比,MDS患者的MSCs在遗传学、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的异质性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功能异常在疾病的进展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正常MSCs相比,MDS患者的MSCs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分化和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且骨髓活检中MSCs密度增加是MDS的不良预后因素,其支持正常造血的能力下降,有利于克隆细胞生存并向AML转化。对MDS发病机制关键特点加深认识有助于推进产生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微环境
下载PDF
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庞艳彬 杨会彬 +2 位作者 范丽霞 薛华 化罗明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9年第4期24-29,共6页
虽然成人Ph染色体阴性的急性淋巴细胞(Ph-ALL)的治疗效果落后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是随着对ALL生物学特点认识的进展治疗效果也取得进展,与儿童ALL疗效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儿童化... 虽然成人Ph染色体阴性的急性淋巴细胞(Ph-ALL)的治疗效果落后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是随着对ALL生物学特点认识的进展治疗效果也取得进展,与儿童ALL疗效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儿童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的遗传学特点和微小残留病变进行危险性分层并调整缓解后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成人Ph-ALL的治疗中取得初步成功。现将近年来Ph-ALL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变 PH染色体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何时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最有利? 被引量:2
14
作者 庞艳彬 任杰 +4 位作者 范丽霞 李文文 田明杰 罗建民 杜欣 《医学争鸣》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0,共4页
虽然大部分临床医生认为4个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high-dose cytarabine,HDAC)的治疗方案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年龄<60岁)的最佳治疗方案,其结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其原因可能是基于... 虽然大部分临床医生认为4个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high-dose cytarabine,HDAC)的治疗方案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年龄<60岁)的最佳治疗方案,其结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其原因可能是基于早期HDAC的临床试验结果。然而近期有关临床试验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质疑,有实验表明HDAC作为AML的巩固治疗增加了患者的毒性反应,但并没有明显增强抗肿瘤的效应。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除因不同实验组间使用的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剂量以及与不同的联合药物有关以外,还可能与不同实验组之间使用HDAC的时机上存在差异有关。因此,我们对HDAC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重新分析,以明确何时应用何种计量的Ara-C对AML患者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阿糖胞苷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生存期 无病生存期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点的分析
15
作者 庞艳彬 张敏洁 +7 位作者 李素荣 张晋 赵雪莲 张江勃 王纪元 房国涛 张锐 范丽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4-1230,共7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增殖特点。方法: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初治MDS患者的MSC(MDS-MSC组)和15例营养性贫血患者的MSC(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CFU实验、计算MSC的倍增时间、累积...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增殖特点。方法: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初治MDS患者的MSC(MDS-MSC组)和15例营养性贫血患者的MSC(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CFU实验、计算MSC的倍增时间、累积传代数、等量MSC培养10 d后的细胞数和MTT实验分析MSC的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周期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及p21基因的表达分析MDS-MSC增殖能力改变的潜在原因。结果:在CUF实验中,MDS-MSC的集落数(4.44±2.51)明显低于对照组(12.44±2.55)(P <0.01);MDS-MSC的倍增时间为(7.80±3.26) d,显著长于对照组MSC[(3.63±0.85) d](P <0.01);5×10^(4)培养10 d后MDS-MSC数量为(39.40±14.18)×10^(4),低于对照组[(85.30±9.49)×10^(4)](P <0.01);MDS-MSC的累积传代数为5.20±1.40,显著低于对照组(11.60±1.96)(P <0.01);MTT实验结果显示,MDS-MSC增殖活力低于对照组MSC。MDS-MSC组中G0/G1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同时S期的细胞比例下降(P <0.05);MDS-MSC的早期凋亡细胞数高于对照组MSC(P <0.05);MDS-MSC组中p2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SC(P <0.01)。结论:MDS-MSC增殖能力显著下降,这与MDS-MSC阻滞在G0/G1期、早期凋亡细胞数和衰老的细胞比例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治疗后28 d的淋巴细胞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明杰 赵松颖 +6 位作者 薛华 郭慧敏 化罗明 范丽霞 王云 边月 庞艳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探索能够早期预测地西他滨(DAC)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治疗反应的临床指标。方法:对55例MDS患者DAC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DAC首次治疗后28天的淋巴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 2×109/L)和低淋... 目的:探索能够早期预测地西他滨(DAC)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治疗反应的临床指标。方法:对55例MDS患者DAC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DAC首次治疗后28天的淋巴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 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 <1. 2×109/L),比较两组的总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中,H-Lym组ORR为76. 0%,L-Lym组ORR为50. 0%,二者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 H-Lym组中血小板≥100×109/L比例非常显著高于L-Lym组(72. 0%vs 20. 0%)(P<0. 01)。H-Lym组患者的中位PFS时间15. 7个月,L-Lym组的中位PFS 8. 5个月,二者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 05),L-Lym组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非常显著高于H-Lym组,为H-Lym组的4. 45 (95%CI:1. 58-12. 59)(P<0. 01)。结论:DAC首次治疗后28 d淋巴细胞≥1. 2×109/L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总反应率和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可作为预测地西他滨治疗反应的早期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 无进展生存期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抑制SHP-1基因甲基化对MDS细胞株Skm-1增殖及凋亡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颖 张晋 +3 位作者 季静 庞艳彬 化罗明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1-1567,共7页
目的:探讨DCA作用于MDS细胞模型后的表型及分子机制,通过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凋亡等多重维度研究化疗药物作用于MDS细胞后的反应,揭示DCA治疗MDS的分子机理及其与SHP-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DCA处理后的MD... 目的:探讨DCA作用于MDS细胞模型后的表型及分子机制,通过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凋亡等多重维度研究化疗药物作用于MDS细胞后的反应,揭示DCA治疗MDS的分子机理及其与SHP-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DCA处理后的MDS细胞存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DCA对MDS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免疫蛋白印迹和real time PCR实验研究DCA治疗MDS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发现,DCA作用于MDS skm-1细胞能抑制肿瘤增殖,且2.0及5.0μmol/L DCA组相对0.5μmol/L DCA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吸光度降低、抑制效应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应用DCA后MDS skm-1细胞穿过Transwell上室底膜的数量显著下降。在0.5、2.0及5.0μmol/L DCA处理后,MDS细胞凋亡率依次为4.54%、9.31%及16.58%,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3.20%。这表明,细胞凋亡率随DCA浓度显著增加。在经不同浓度DCA处理的MDS细胞系中,SHP-1基因甲基化状态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减弱,SHP-1表达量升高,STAT3表达量减少,而STAT3磷酸化水平则受到明显抑制。结论:通过对DCA作用于MDS细胞后的表型反应分析,发现其主要通过抑制增殖和转移并诱导凋亡来干预MDS,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这揭示了DCA治疗能够改善SHP-1基因的甲基化进而抑制p-STAT3表达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1基因 甲基化 MDS SKM-1 地西他滨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HP-1与c-kit基因表达及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颖 化罗明 +5 位作者 范丽霞 王静 庞艳彬 季静 刘晓蕾 李永波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期226-227,共2页
本研究应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积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通过观察不同分型MDS患者单个核细胞中酪氨酸磷酸酶(SHP-1)、c-kit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HP-1、c-kit基因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阿糖胞苷诱导对K562细胞株PTPROt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丽霞 杨会彬 +4 位作者 化罗明 韩颖 薛华 季静 庞艳彬 《中国药业》 CAS 2014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序贯及联合用药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的影响,同时观察硼替佐米是否经由PTPROt基因的表达上调促细胞凋亡。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不同用药组分别用药48 h,细胞选用噻唑蓝(MTT)...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序贯及联合用药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的影响,同时观察硼替佐米是否经由PTPROt基因的表达上调促细胞凋亡。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不同用药组分别用药48 h,细胞选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抑制率与凋亡率情况,同时观察PTPRO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联合应用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组与分别应用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使细胞凋亡率增加,序贯先应用阿糖胞苷后硼替佐米的细胞凋亡率最高,与单用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硼替佐米后PTPROt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联合硼替佐米及阿糖胞苷,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有协同增强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TPROt基因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阿糖胞苷 K562细胞 PTPROt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uPA和uPAR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治疗前后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嘉 赵松颖 +4 位作者 郭慧梅 薛华 化罗明 郭明 庞艳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74-1775,共2页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及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水平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包括M1 4例,M2 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及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水平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包括M1 4例,M2 15例,M3 13例,M4 15例,M5 13例)uPAR(CD87)及uPA表达情况,将治疗前患者定义为治疗前组,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患者定义为治疗后组,并分析两组表达的差异。结果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浆中uPA水平和骨髓单个核细胞uPAR水平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uPA表达水平及uPAR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治疗前r1=0.874,治疗后r2=0.943;P<0.05)。结论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前uPAR(CD87)及uPA表达高于治疗后,并且二者具有协同表达关系,联合检测对于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情监控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UPA UP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