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振海 庞颖颖 +5 位作者 周硕 徐志鹏 杜杰 程峰 张太哲 邱兆磊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11月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4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采取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所有课程。同时选取2020年9—11月... 目的探讨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11月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4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采取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所有课程。同时选取2020年9—11月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4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成绩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成绩(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该课程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提高了分析能力、该课程促进知识的记忆、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有信心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总的来说对课程很满意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及对这门课有很多压力的评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OPPPS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推动医学教学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急诊与灾难医学 医学教育
下载PDF
缺血修饰白蛋白、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庞颖颖 许启霞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579-1582,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D-二聚体以及Wells临床评分系统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疑似PE患者共46例,以多层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PE的金标准,检测20例确诊为PE患者(PE组)、26例非PE患者(非PE组...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D-二聚体以及Wells临床评分系统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疑似PE患者共46例,以多层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PE的金标准,检测20例确诊为PE患者(PE组)、26例非PE患者(非PE组)及对照组14名健康受试者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IMA)、D-二聚体含量,利用ROC曲线分析并比较IMA、D-二聚体对PE的诊断价值。结果:PE组患者血清IMA和血浆D-二聚体均较非PE组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OC曲线分析,IMA的最佳界值为63.45 U/m L时,其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76.90%、75.00%、90.90%。D-二聚体的最佳界值为0.795 mg/L时,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57.70%、66.67%、89.47%。IMA联合Wells评分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0%、38.45%、54.89%、98.20%;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0%、28.85%、51.29%、97.45%。结论:血清IMA可用于PE的诊断,其诊断的特异性高于血浆D-二聚体。与Wells评分结合时,血清IMA诊断PE阳性预测值比D-二聚体高,而阴性预测值和敏感性与D-二聚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缺血修饰白蛋白 临床评分 诊断 ROC曲线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小晴 庞颖颖 许启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4524-4527,4532,共5页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是指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血栓形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应用广泛,连续使用超过4 d时HIT的发病率为0.2%~5.0%。本文分析1例肺栓塞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是指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血栓形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应用广泛,连续使用超过4 d时HIT的发病率为0.2%~5.0%。本文分析1例肺栓塞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HI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肝素 低分子量 肺栓塞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启霞 庞颖颖 黄礼年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10期1090-1092,共3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夜间反复发生间歇性低氧血症,微觉醒,胸内压的波动,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和全身炎症反应,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肺动脉高压。本文就OSAS患者并发肺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夜间反复发生间歇性低氧血症,微觉醒,胸内压的波动,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和全身炎症反应,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肺动脉高压。本文就OSAS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 发病机制 无创通气治疗
下载PDF
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居家照护模式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任振娟 苌静 +3 位作者 任振亭 山曦 范慧杰 庞颖颖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9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居家照护模式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7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居家照护模式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7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居家照护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血压水平、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干预6个月后自我管理行为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血糖与血压水平均优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36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居家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领导理论 自我管理 老年 糖尿病 高血压 居家照护 服药依从性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振海 庞颖颖 邱兆磊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4例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4例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记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91%(4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 55%(35/4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 880,P <0. 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淀粉酶(AMS)、脂肪酶(LPS)、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 09%(4/44),与对照组的4. 55%(2/44)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 229,P> 0. 05)。结论对于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抑制炎症反应,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生长抑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安全性
下载PDF
益生菌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庞颖颖 张玉玲 《食品与药品》 CAS 2021年第1期I0001-I0005,共5页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和动物体有益的菌,作为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可调节菌群失调,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对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益生菌可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补充并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环境平衡,保护肠...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和动物体有益的菌,作为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可调节菌群失调,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对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益生菌可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补充并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环境平衡,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多种细胞因子以提高肠道免疫性能,可用于儿童手足口病的辅助治疗,明显缩短皮疹好转及消退时间、体温、食欲恢复正常的时间,是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就目前益生菌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手足口病 肠道菌群 黏膜屏障 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海涛 庞颖颖 《科教导刊》 2022年第17期93-95,共3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探索,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内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重点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内科学课程教学...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探索,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内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重点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揭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 内科学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与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庞颖颖 刘海涛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2期199-201,281,共4页
目的探究生物标志物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为观察组,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分为高危组(20例... 目的探究生物标志物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为观察组,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分为高危组(20例)、中危组(21例)及低危组(49例)。另选取50例同期年龄相似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型脑钠肽(BNP)水平,快速定量检测仪检测肌钙蛋白Ⅰ(TnI)水平,白蛋白钴结合实验终点比色法测定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BNP、TnI及IM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血清IMA、TnI及BNP表达水平高于中低危组,中危组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中IMA、TnI及BNP分别为86.23(82.06,92.17)U/mL、0.74(0.35,0.78)ng/mL、2.42(0.69,5.60)ng/mL,高于存活组的70.54(67.16,84.87)U/mL、0.05(0.01,0.57)ng/mL、0.63(0.17,2.7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NP、TnI及IMA能够反映出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缺血修饰性白蛋白 肌钙蛋白Ⅰ 相关性
下载PDF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庞颖颖 许启霞 《国际呼吸杂志》 2013年第4期297-300,共4页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与肿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期、肿瘤治疗方式相关。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措施提高了血栓事...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与肿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期、肿瘤治疗方式相关。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措施提高了血栓事件的发生率。而VTE与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密切相关,形成恶性循环,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由于深静脉血栓直接威胁肿瘤患者生命,最近关于预测癌症患者血栓事件的风险模型及血清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以期帮助识别可能并发VTE的高危患者,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10年177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宫蓓蕾 许启霞 +1 位作者 庞颖颖 胡俊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分析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提高对VTE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下肢静脉超声或... 目的分析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提高对VTE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下肢静脉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05例VTE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VTE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治疗与转归;使用肺血栓栓塞症(PTE)简化Wells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Wells评分进行临床可能性评估;以同期入院的130例非VTE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VTE患者中,14例病例资料不完整、2例合并其他疾病病情恶化、2例因经济原因、10例因病重放弃治疗而被排除,最终177例患者纳入分析。177例VTE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胸闷为主(36.16%),其次为胸痛(29.94%)、呼吸困难(29.38%)、咯血(24.29%);以单/双侧下肢肿胀或压痛(38.98%)及肺部湿啰音(20.90%)为常见体征;心电图以ST-T改变为主(49.15%),其次为SⅠQⅢTⅢ或QⅢTⅢ改变(35.03%);血浆D-二聚体<0.5mg/L者仅占5.65%。31.07%(55/177)的患者动脉血气结果正常。177例VTE患者中,经CTPA检查确诊PTE者175例,以双侧/多叶段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为主〔44.57%(78/175)〕;2例经V/Q显像确诊PTE;112例患者接受下肢静脉超声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确诊为DVT者51例,以腘静脉及以上血栓多见〔68.63%(35/51)〕。临床可能性评估显示,67.23%(119/177)的患者可能发生PTE(PTE简化Wells评分≥2分),38.98%(69/177)的患者可能发生下肢DVT(DVTWells评分≥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4周〔优势比(OR)=5.503,95%可信区间(95%CI)=1.577~19.206,P=0.007〕、创伤或骨折<3个月(OR=6.771,95%CI=1.510~30.370,P=0.012)、VTE病史(OR=0.072,95%CI=0.009~0.549,P=0.011)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77例患者中,接受溶栓治疗13例,单纯抗凝治疗164例;176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V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诊断意识,重视临床可能性评估,确诊后及时给予溶栓或抗凝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 临床特点 抗凝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症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小晴 许启霞 庞颖颖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6期1022-1026,共5页
目前,随着认识的增加、诊断技术的提高,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同时,大家对PTE预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预后差异较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但治愈后有可能复发,严重者可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甚至死亡... 目前,随着认识的增加、诊断技术的提高,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同时,大家对PTE预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预后差异较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但治愈后有可能复发,严重者可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甚至死亡,且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识别PTE的预后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PubMed、CNKI等检索相关文献,就影响PTE预后的因素作一综述。影响PTE预后的因素多种多样:PTE预后与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系统、疾病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及治疗并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亦与血清标志物如BNP/NT-proBNP、肌钙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必然的联系;PESI评分系统是评估PTE预后最广泛有效的指标,其中高龄患者和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增加,可能是影响PTE预后的两大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临床上那些存在危险预后因素的PTE患者,应高度警惕,采取个体化治疗,加强对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PESI评分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5
13
作者 姚宇婷 许启霞 +2 位作者 庞颖颖 周月 王悦悦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5期723-726,808,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验证COMPASS-CAT及Khorana评分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恶性肿瘤合并VTE的患者128例为VTE组,以同期年龄、性别及肿瘤类型相匹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验证COMPASS-CAT及Khorana评分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恶性肿瘤合并VTE的患者128例为VTE组,以同期年龄、性别及肿瘤类型相匹配的恶性肿瘤未合并VTE的患者256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VTE的风险因素。比较COMPASS-CAT及Khorana评分的预测价值,并尝试构建一种更为有效的预测模型来指导肿瘤患者的血栓预防。结果 (1)D-二聚体>0.55 mg/L、中心静脉导管、心血管危险因素是肿瘤发生VTE的高风险因素(均P<0.05)。(2)COMPASS-CAT评分≥7分在VTE组与对照组中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MPASS-CAT评分为高风险患者发生VTE的几率是低风险患者的4.051倍。Khorana评分≥3分在VTE组与对照组中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MPASS-CAT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Khorana评分(AUC:0.670 vs. 0.583,P<0.05)。(3)在COMPASS-CAT评分的基础上纳入D-二聚体>3.83 mg/L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其AUC为0.879,与COMPASS-CAT评分相比,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增加了0.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OMPASS-CAT评分能较好地预测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而Khorana评分预测价值有限。将COMPASS-CAT评分和D-二聚体>3.83 mg/L联合构建新预测模型可提高肿瘤相关VTE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Khorana评分 COMPASS-CAT评分
下载PDF
睡眠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变化与OSAHS严重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娟 黄礼年 +4 位作者 许启霞 夏雪梅 芮艳 庞颖颖 庞青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2期1999-2002,209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睡眠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水平变化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疾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OSAHS的患者48例为OSA组,招募62例健康者为对照... 目的初步探讨睡眠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水平变化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疾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OSAHS的患者48例为OSA组,招募6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睡眠前后eNO水平(包括FnNO、FeNO及CaNO)。分析OSA组睡眠前后eNO差值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SA组睡前FnNO为(468.78±117.19)μg/L、睡后FnNO为(479.21±130.57)μg/L,高于对照组[(371.52±130.21)μg/L、(379.10±129.65)μg/L,均P<0.05];OSA组睡前FeNO为(23.10±15.19)μg/L、睡后FeNO为(24.92±14.94)μg/L,高于对照组[(17.71±7.01)μg/L、(18.03±6.63)μg/L,均P<0.05]。OSA组睡前CaNO水平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组睡后CaNO[(2.88±1.41)μg/L]低于对照组[(4.07±1.86)μg/L,P<0.05]。2组睡眠前后的FnNO、FeNO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A组睡后CaNO[(2.88±1.41)μg/L]低于睡前[(3.86±1.40)μg/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OSA组中CaNO睡眠前后的变化差值(△CaNO)与AHI呈正相关(r=0.384,P=0.008)。依据AHI进行分层后提示,重度OSAHS患者睡后CaNO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与睡前比较,轻中度OSAHS患者睡后CaNO水平下降不明显,而重度患者下降较为明显,且△CaNO与AHI显著相关,提示CaNO可以评估OSAHS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 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下载PDF
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月 许启霞 +2 位作者 庞颖颖 姚宇婷 李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64-1068,共5页
目的分析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胸腔积液的因素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因素。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参与肺血栓栓塞症全国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15... 目的分析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胸腔积液的因素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因素。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参与肺血栓栓塞症全国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150例确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2组: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组和无胸腔积液组。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15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其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48例,占32%。与未合并胸腔积液组相比,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组更多见于手术或外伤病史后(22%vs. 8%),胸痛(54%vs. 22%)、呼吸困难(65%vs.39%)及发热(8%vs. 1%)的发生率更高,白细胞计数(10.75×10^9/L vs. 8.56×10^9/L)、C-反应蛋白(67.45 mg/dL vs.17.21mg/dL)、凝血酶原时间(13.75s vs. 12.20s)均增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胸痛及呼吸困难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011、2.922、2.308,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预后不良。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得出胸腔积液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术后或外伤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患者,若出现胸痛及呼吸困难,同时C-反应蛋白升高,应高度怀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必要时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胸腔积液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胸腔积液 预后
原文传递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炎症指标的变化特征
16
作者 李洁 周月 +2 位作者 许启霞 庞颖颖 李小晴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5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炎症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2017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TE的83例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炎症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2017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TE的83例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体温(T)、纤维蛋白原(FIB)等炎症指标,与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指标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2组研究对象炎症指标的变化,并根据年龄、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别对PTE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NLR、PLR与传统炎症指标及凝血纤溶指标间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TE组WBC、NE、NLR、PLR显著增高,LY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合并肺部感染组与不合并感染组间,老龄PTE组与非老龄PTE组间T、WBC、NE、CRP、NLR、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E组NLR与WBC、NE、CRP成正相关关系(r=0.531、r=0.674、r=0.408,均P<0.01);PLR与CRP成正相关关系,(r=0.472,P<0.01);PTE组NLR和PLR均与FIB成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31和0.405,均P<0.05)。结论 PTE组WBC、NE、NLR、PLR明显升高,炎症与PTE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NLR、PLR不能用于鉴别PTE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NLR、PLR与CRP、FIB间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监测PTE患者的炎症及凝血纤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炎症指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家庭系统干预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症居家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庞颖颖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年第16期2879-2883,共5页
目的探讨家庭系统干预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症居家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症出院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居家... 目的探讨家庭系统干预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痴呆症居家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症出院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居家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家庭系统干预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居家康复护理干预,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及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判断能力及时间概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居家康复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应用家庭系统干预联合积极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值得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系统干预 积极心理干预 老年痴呆症 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