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庄“知”论的多重结构
1
作者 廉天娇 徐会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2-16,共5页
道家老庄对“知”的诠释主要分为“世俗之知”和“体道之知”两方面。他们都摒弃作为一般智慧的“世俗之知”,这是由于世俗的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不仅妨碍对道的认识,还损害了人的自然本性。在对“体道之知”的诠释上,老庄各有其侧重点... 道家老庄对“知”的诠释主要分为“世俗之知”和“体道之知”两方面。他们都摒弃作为一般智慧的“世俗之知”,这是由于世俗的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不仅妨碍对道的认识,还损害了人的自然本性。在对“体道之知”的诠释上,老庄各有其侧重点,老子从“知”的生成角度来讲“介然有知”,庄子则从心灵境界的觉解角度来讲真人真知。最后通过消除人与己的对立、消解人与人的隔膜、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等修养路径,实现超越分别、与物齐一、同于大道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真知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善”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
2
作者 廉天娇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自足其乐 淑世情怀 止于至善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廉天娇 《唐都学刊》 2019年第4期85-90,共6页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乐”思想的重要著作。先秦儒家的“乐”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心起到感化作用。陶冶人的性情,表达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儒家乐论思想因此被赋予政治伦...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乐”思想的重要著作。先秦儒家的“乐”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心起到感化作用。陶冶人的性情,表达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儒家乐论思想因此被赋予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以“乐”来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得失、社会治理,使上下和其声,移风易俗,导引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在社会伦理方面,则是规范人伦等级,维持社会的和谐。关于乐的伦理教化,并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乐思想仍具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乐”思想 《礼记·乐记》 伦理审视
下载PDF
何为“善人之道”?——以《论语》“子张问善人之道”章为中心
4
作者 廉天娇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53,共8页
"善人之道"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先进》中"子张问善人之道"章。孔子的"善人之道"并非是说成为善人的方法,而是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即效法圣人之事,学习圣人之道,创建仁义之业。"善人之道&qu... "善人之道"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先进》中"子张问善人之道"章。孔子的"善人之道"并非是说成为善人的方法,而是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即效法圣人之事,学习圣人之道,创建仁义之业。"善人之道"主要是以接纳善并践行善的"善人"为主体;以"践迹"-"为学"-"创建"-"入室"为基本路径;并且具有"成己成物"的道德价值,"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为学希圣"的教育价值和"革故鼎新"的创新价值。同时,对于当代社会道德现实问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善人 道德 践迹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5
作者 廉天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5,共5页
郭象《庄子注》对“名教”的辨析,主要基于其自然观,合乎自然的即是“真名教”,背离自然的即是“伪名教”。他的“名教”思想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的,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名教”与“自然”结合的理论旨归,最终在于塑造理想的... 郭象《庄子注》对“名教”的辨析,主要基于其自然观,合乎自然的即是“真名教”,背离自然的即是“伪名教”。他的“名教”思想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的,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名教”与“自然”结合的理论旨归,最终在于塑造理想的圣人人格。在现实中,发挥合乎自然的名教的真正功用和价值,最终实现个体精神的独立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名教 自然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中“自然观”的三个维度
6
作者 廉天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12,共3页
郭象的《庄子注》中对于"自然"的论述独辟蹊径。他的"自然"观,不仅吸收借鉴了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并且糅合儒家的"天命心性"思想。"自然观"的三个维度,从宏观宇宙层面,揭示不... 郭象的《庄子注》中对于"自然"的论述独辟蹊径。他的"自然"观,不仅吸收借鉴了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并且糅合儒家的"天命心性"思想。"自然观"的三个维度,从宏观宇宙层面,揭示不为而自然的万物生成状态,继而追溯个体事物在宇宙苍穹之下的自生,最后再到具体事物自性的不同造成了千差万别。他的"自然观"是实现"名教"与"自然"结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自然 自生
下载PDF
孟子廉政思想的当代审视——基于“君、臣、民”三者关系视角
7
作者 廉天娇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43-46,共4页
廉政体系建设,一直是社会得以清明和公平的必要因素。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构建的以"君、臣、民"三者为一体的廉政理论体系——为政以德的君道论、清廉奉公的臣道论、以民为本的民道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政治思想,而且... 廉政体系建设,一直是社会得以清明和公平的必要因素。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构建的以"君、臣、民"三者为一体的廉政理论体系——为政以德的君道论、清廉奉公的臣道论、以民为本的民道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价值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从严治吏,要从政治上激励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大力反贪污腐败,可见廉政建设依旧是社会所需。基于当前现状审视,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孟子廉政理论依旧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廉政 君道 臣道 民本
下载PDF
儒家人性论的争辨与成圣理想的两条路径
8
作者 廉天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6-50,共5页
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培育,在修养路径上主要有两条,一是... 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培育,在修养路径上主要有两条,一是向内“以仁为本”,反求诸己;二是向外“学以成人”,重视教化。不过这两条路径,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圆融,培育理想人格的途径亦是殊途同归。最后,儒家人性论的争辨和理想人格的培育,对于当代社会道德现象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性论 殊途同归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善”的三重境界
9
作者 廉天娇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4期202-202,共1页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己安人 道德境界 道德精神 先秦儒家 止于至善 三重境界 自我生命 理想人格
原文传递
论张载对易学和四书学的互摄融通——以道、善、性为中心
10
作者 廉天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8,126,共7页
一直以来,学界对张载哲学的定位,存在易学和四书学之争。然而以道、善、性作为出发点来看,张载是将两学进行了互摄融通,并以此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以“道”观之,张载融合了四书学的“主宰之道”和易学的“法度之道”,提出具有生成意义... 一直以来,学界对张载哲学的定位,存在易学和四书学之争。然而以道、善、性作为出发点来看,张载是将两学进行了互摄融通,并以此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以“道”观之,张载融合了四书学的“主宰之道”和易学的“法度之道”,提出具有生成意义的“虚气说”。以“善”继之,融合了四书学的“道德之善”与易学的“境界之善”,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价值观,发挥“善”的普遍性。以“性”成之,融合了四书学的“为学”和易学的“立心”,提出了“学以成性”和“大心成性”的修养论。探究易学与四书学之互摄融通,不仅是对张载哲学定位的补充发挥,而且为当代不同文化元素之间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易学 四书学 互摄融通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吴兴沈氏“奉道事佛”探究
11
作者 廉天娇 《宏德学刊》 2021年第2期66-77,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兴沈氏作为众多士族中以武力建立起来的一支宗族,在宗教信仰上“奉道事佛”具有独特性。吴兴沈氏对道教的信仰,始于江东地区的道教传播和其他士族奉道的传统;在晋宋之际沈氏信仰发生转变,“由道入佛”,对佛教进行信奉...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兴沈氏作为众多士族中以武力建立起来的一支宗族,在宗教信仰上“奉道事佛”具有独特性。吴兴沈氏对道教的信仰,始于江东地区的道教传播和其他士族奉道的传统;在晋宋之际沈氏信仰发生转变,“由道入佛”,对佛教进行信奉和弘扬,尤其以沈约为代表的“兼崇佛道”的特点,反映出士族宗教信仰的普遍特征。因此,探究沈氏家族“奉道事佛”,对于了解上层士族在佛道两教思想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兴沈氏 士族 道教 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