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廖七一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红艳 廖七一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是国内翻译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主持编写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2000)、《当代英国翻译理论》(2001)、《西方翻译理论原典选读》(2009)对国内的翻译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他撰写的... 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是国内翻译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主持编写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2000)、《当代英国翻译理论》(2001)、《西方翻译理论原典选读》(2009)对国内的翻译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他撰写的《胡适诗歌翻译研究》(2006)、《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2010)、《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2015)等著述在翻译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笔者就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研究范式、理论建构、批评话语、治学方法等问题对廖七一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对当下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七一 翻译研究 研究范式 批评话语
原文传递
翻译与中国近代民族话语
2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学说,增强了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认同,促进了传统价值的重组,并构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从本质上看,晚清的翻译是一种民族符号的书写和跨语种的... 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学说,增强了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认同,促进了传统价值的重组,并构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从本质上看,晚清的翻译是一种民族符号的书写和跨语种的政治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翻译 价值重组 民族话语
下载PDF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 被引量:17
3
作者 廖七一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51,共4页
梁启超是翻译拜伦《哀希腊》的第一人。在其翻译中,他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化本位,强调诗歌翻译的社会政治功能,并以此协调政治目标与翻译规范与策略的冲突,塑造出中国化的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使其成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 梁启超 拜伦《哀希腊》 翻译 本土化
下载PDF
晚清文学翻译语言的“变格” 被引量:14
4
作者 廖七一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68,128,共4页
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共同期待和接受的语言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翻译时逢语言规范变动不居、不同规范彼此冲突的过渡期。诗歌、短章用文言翻译,长篇用白话翻译是其基本形态。然而,"林译说部"风靡一时,引发了翻译和创作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共同期待和接受的语言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翻译时逢语言规范变动不居、不同规范彼此冲突的过渡期。诗歌、短章用文言翻译,长篇用白话翻译是其基本形态。然而,"林译说部"风靡一时,引发了翻译和创作语言规范的"变格"。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白话不可逆转地取代文言而成为翻译与创作的主流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学翻译 语言规范 变格
下载PDF
译介学与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廖七一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8-114,共7页
1990年前后我国的翻译研究仍然是一种以文字转换和翻译技术为主导的模仿论研究范式。译介学通过不断质疑和反思传统翻译观,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译介学以跨学科研究的视野,赋予翻译研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理... 1990年前后我国的翻译研究仍然是一种以文字转换和翻译技术为主导的模仿论研究范式。译介学通过不断质疑和反思传统翻译观,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译介学以跨学科研究的视野,赋予翻译研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品格,从而拓展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提升翻译研究的学术内涵,开启中国译学研究新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译介学在影响众多翻译研究学者的思路与方法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翻译研究 观念与方法
原文传递
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翻译规范的失与得 被引量:12
6
作者 廖七一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9,共6页
今天译界高度关注和评价的《域外小说集》在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和传播并不成功。从翻译规范的视角考察,周氏兄弟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语言形式以及选目的文学现代意识均偏离了主流的政治叙述和翻译规范,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同,不... 今天译界高度关注和评价的《域外小说集》在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和传播并不成功。从翻译规范的视角考察,周氏兄弟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语言形式以及选目的文学现代意识均偏离了主流的政治叙述和翻译规范,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同,不易转化为中国近代急需的文化资源。但《域外小说集》的失败却促进了周氏兄弟以及译界同仁在新文学运动中探索和参与新兴翻译规范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小说集》 翻译规范 接受失败
下载PDF
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 被引量:16
7
作者 廖七一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6,共4页
地名译写的统一规范有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地名译写以音译为主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当补充音译地名的语义成分,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译写方式,方可确立规范的地名译写体系。
关键词 文本类型 地名 译写方式 翻译 对外交流 音译 英语
下载PDF
译耶?作耶?——胡适译诗与翻译的历史界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廖七一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10,共5页
五四前后的学者虽都信奉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但文学翻译的实践却普遍背离他们所认可的翻译原则。研 究胡适的诗歌翻译可以发现,文化转型期翻译定义的泛化和译作界线的模糊化是翻译的常态。
关键词 胡适 诗歌翻译 创作
原文传递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廖七一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创作与翻译都是有目的的心智活动,但译者的翻译意图往往有别于原作者。胡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意图,而不同的意图又导致译文文本在几种主要的文本功能之间流变:早期以呼唤功能为主,中期以指涉功能为主,而晚期则以表情功能为主。... 创作与翻译都是有目的的心智活动,但译者的翻译意图往往有别于原作者。胡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意图,而不同的意图又导致译文文本在几种主要的文本功能之间流变:早期以呼唤功能为主,中期以指涉功能为主,而晚期则以表情功能为主。意图与文本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揭示主体文化中翻译发生、形成和运作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译者意图 文本功能
下载PDF
晚清集体叙述与翻译规范 被引量:7
10
作者 廖七一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社会叙述理论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清主流叙述中的"陆沉"、"睡狮"和"老大帝国"首先经由"士大夫"的概念叙述逐渐进入集体叙述。政治小说和爱国诗歌受到译者和读者的青睐,而与中国... 社会叙述理论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晚清主流叙述中的"陆沉"、"睡狮"和"老大帝国"首先经由"士大夫"的概念叙述逐渐进入集体叙述。政治小说和爱国诗歌受到译者和读者的青睐,而与中国情势不太相干的文学翻译也通过选择性挪用或元文本的诠释而与民族的救亡启蒙产生关联。翻译成为表征、建构和强化社会集体叙述的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叙述 概念叙述 文学翻译 翻译规范
下载PDF
抗战历史语境与重庆的文学翻译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共6页
抗战期间重庆的文学翻译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作品的趋时性、形式的大众化和翻译策略的多元不仅使文学翻译成为当时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文化长远发展... 抗战期间重庆的文学翻译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作品的趋时性、形式的大众化和翻译策略的多元不仅使文学翻译成为当时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历史语境 重庆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被引量:10
12
作者 廖七一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7-52,共6页
在长达30年的翻译研究中,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学理论体系,将翻译文学置于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使翻译研究超越了"术"的层面而上升为一门显学。谢天振教授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出的问题... 在长达30年的翻译研究中,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学理论体系,将翻译文学置于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使翻译研究超越了"术"的层面而上升为一门显学。谢天振教授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学"的意识和理论创新和建构意识,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空间,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问题意识 理论创新和建构意识
下载PDF
翻译批评的历史语境(1949—1966) 被引量:7
13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1949年之后,翻译批评跨入了全新的历史语境。在单一的国家赞助系统和严格的翻译规范之下,翻译活动与其他文化生产一样,高度组织化和计划化。随着出版发行机构的国有化和稿费的不断降低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取消稿费,译者... 1949年之后,翻译批评跨入了全新的历史语境。在单一的国家赞助系统和严格的翻译规范之下,翻译活动与其他文化生产一样,高度组织化和计划化。随着出版发行机构的国有化和稿费的不断降低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取消稿费,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大大降低。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甚至言说方式都整齐划一,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翻译评价的唯一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历史语境 赞助人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谈《域外小说集》批评的非历史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廖七一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域外小说集》及周氏兄弟主张的"直译"策略持续受到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但对鲁迅的翻译,当今评价与历史评价大相径庭,鲁迅表述的翻译目的前后不一,译作的接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考察数十年来翻译批评的历史形成可以发现,非历... 《域外小说集》及周氏兄弟主张的"直译"策略持续受到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但对鲁迅的翻译,当今评价与历史评价大相径庭,鲁迅表述的翻译目的前后不一,译作的接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考察数十年来翻译批评的历史形成可以发现,非历史化使现有的一些批评成为主流政治话语的简单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域外小说集》 非历史化
下载PDF
晚清批评话语与翻译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09,共6页
梁启超对翻译文化功能的提升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是晚清翻译批评的两大贡献。有意思的是,在民族救亡的宏大叙述下,译者关注于语言雅驯、情节离奇的传统诗学观,以及达旨的翻译策略观,信达雅便被边缘化。作为社会话语实... 梁启超对翻译文化功能的提升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是晚清翻译批评的两大贡献。有意思的是,在民族救亡的宏大叙述下,译者关注于语言雅驯、情节离奇的传统诗学观,以及达旨的翻译策略观,信达雅便被边缘化。作为社会话语实践,翻译批评在受制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传统诗学的同时,强化和建构了翻译规范、培养了翻译阅读习惯并形塑了后继的翻译时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批评话语 翻译规范
下载PDF
从政治到艺术翻译模式的演变——论清末民初的诗歌翻译 被引量:6
16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清末民初是现代诗歌翻译的转型期。译诗形式从传统的归化转向异化,语言从文言转变为白话,表现主题逐渐变得宽泛和多元,并引发了包括翻译理念、翻译功能和翻译策略在内的现代翻译诗学雏形的形成,译诗完成了从政治到艺术翻译模式的过渡。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政治模式 艺术模式
下载PDF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86,共6页
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 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现代白话 语言规范
下载PDF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七一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5,共4页
胡适的译诗经历了从五七言古体、骚体到白话自由诗的转变过程,这也是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主题内容日趋世俗化,句式诗体日趋通俗化,语言日趋白话化。胡适的译诗使中国传统诗歌从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资本转变成新文化建设的利器。
关键词 胡适 译诗 平民化 诗歌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102,共5页
作为胡适白话新诗创作的有机部分,胡适早期的译诗因袭传统五七言古体,中期尝试骚体与文言散文,后期则运用白话新诗。这样的转变与胡适在诗体建设上因袭、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艺术发展过程同步,反映了胡适“诗体大解放”理念的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 胡适 译诗 诗体建设
下载PDF
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47
20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翻译自古以来就被性别化 ,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解读《圣经》和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历史 ,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范式研究翻译有助于我们洞察翻译的文化协调功能。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神话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