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酒酿造大曲的生产及自动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廖天月 杨阳 +2 位作者 朱亮 林东 李浩 《酿酒科技》 2023年第6期106-111,共6页
白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大曲不仅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还作为白酒发酵的原料物质之一以提供丰富的风味物质。传统制曲工艺存在着劳动效率低、批次间质量差异大、经济效益低等缺点,为进一步实现白酒行业的智能化、标准化,... 白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大曲不仅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还作为白酒发酵的原料物质之一以提供丰富的风味物质。传统制曲工艺存在着劳动效率低、批次间质量差异大、经济效益低等缺点,为进一步实现白酒行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制曲工艺自动化势在必行。现阶段各个工序单元基本能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如何实现整个制曲工艺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协调运转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工艺 机械化 自动化
下载PDF
中国白酒自动化酿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阳 廖天月 +2 位作者 朱亮 林东 李浩 《酿酒科技》 2023年第8期85-89,96,共6页
传统的手工酿造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酿酒的发展,为了解决传统手工酿造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白酒酿造方式逐渐向自动化酿造转型。通过对白酒酿造工艺中主要环节自动化设备应用现状和酿造方式转型造成的微生物及白酒理化、风味的差异进行分析... 传统的手工酿造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酿酒的发展,为了解决传统手工酿造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白酒酿造方式逐渐向自动化酿造转型。通过对白酒酿造工艺中主要环节自动化设备应用现状和酿造方式转型造成的微生物及白酒理化、风味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白酒自动化酿造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了白酒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白酒自动化的全面实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酿造 自动化 微生物 风味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石斛类药材中烟酸和烟酰胺的含量
3
作者 王飞轩 廖扬振 +5 位作者 廖天月 万晶琼 陈国霞 朱南 韩邦兴 欧阳臻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4期23-27,38,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石斛类药材中烟酸和烟酰胺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Supersil AQ C-_(18)柱(4.6 mm×250 mm,5μm),0.1%庚烷磺酸钠溶液(含7%甲醇和2%异丙醇,pH至2.1±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1 nm。结果:...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石斛类药材中烟酸和烟酰胺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Supersil AQ C-_(18)柱(4.6 mm×250 mm,5μm),0.1%庚烷磺酸钠溶液(含7%甲醇和2%异丙醇,pH至2.1±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1 nm。结果:烟酸和烟酰胺分别在0.002~0.040 mg/mL(R^(2)=0.9995)、0.006~0.120 mg/mL(R^(2)=0.9995)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8%和99.14%,RSD为1.91%和1.74%。结论:不同种石斛类药材中烟酸与烟酰胺的含量有差异,铜皮石斛中烟酸含量最高,流苏石斛中烟酰胺含量最高。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石斛药材的品质评价及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烟酸 烟酰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竹节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开元 詹志来 +5 位作者 廖天月 徐瑾 万晶琼 魏渊 闻崇炜 欧阳臻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5期48-59,共12页
竹节参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横卧呈竹鞭状根茎入药。竹节参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其中齐墩果烷型皂苷含量最高。除此之外还有多糖类、氨基酸、无机元素和多炔类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竹节参具有保肝、保护心脏、降血脂、抗疲劳、... 竹节参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横卧呈竹鞭状根茎入药。竹节参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其中齐墩果烷型皂苷含量最高。除此之外还有多糖类、氨基酸、无机元素和多炔类等,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竹节参具有保肝、保护心脏、降血脂、抗疲劳、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等作用。对竹节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和总结,以期为竹节参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竹节参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开元 詹志来 +5 位作者 廖天月 徐瑾 万晶琼 魏渊 闻崇炜 欧阳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3,共6页
竹节参为非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竹节参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历代本草对竹节参的来源记载较少且描述较简,加之各地习用品较多,导致竹节参商品较为混乱。本文以历代... 竹节参为非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竹节参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历代本草对竹节参的来源记载较少且描述较简,加之各地习用品较多,导致竹节参商品较为混乱。本文以历代本草和现代书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进行考证认为,竹节参最早在明代《本草纲目》就作为三七混用品记载于三七项下,历史上使用的主流品种应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一致。本文通过对竹节参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进行的系统总结,为竹节参的正确用药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 本草考证 基原 品质评价
下载PDF
金蝉花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兆永 廖天月 +5 位作者 万晶琼 杜文敏 姜慧 魏渊 杨滨 欧阳臻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2年第5期76-85,共10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对金蝉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了综合考证,以期为金蝉花药材的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金蝉花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炮制 性味功效
下载PDF
桑白皮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
7
作者 成胜荣 欧阳臻 +4 位作者 詹志来 杜文敏 廖天月 郑甜碧 朱先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4期70-76,共7页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a L.。其产地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而变迁,南北朝时为四川,从宋朝起产地扩大,清朝时江浙地区生长最多,现代以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为主产区,以安徽亳州为道地产区。品质与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上述结论为桑白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本草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性味功效
下载PDF
覆盆子本草考证 被引量:11
8
作者 廖天月 詹志来 +5 位作者 徐瑾 王开元 万晶琼 魏渊 孟武威 欧阳臻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07-2616,共10页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干燥果实。历代本草对覆盆子的品种记载有所差异,为正本清源,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产地、品质评价、...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干燥果实。历代本草对覆盆子的品种记载有所差异,为正本清源,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证。结果发现,古代本草记载的覆盆子品种比较复杂,有插田泡R.coreanus、蓬蘽R.hirsutus、山莓R.corchorifolius、灰毛果莓R.foliolosus等多种混用品。多数学者考证认为《中国药典》记载的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chingii品种在历代本草中未有记载,但经该文考证,华东覆盆子早在明代《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古本草记载覆盆子主要产于湖北、山东、陕西、江苏等地,现代华东覆盆子主产区为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品质古本草多以"于麦田中五月采收者为优",而华东覆盆子以个大、饱满、粒整、结实、色黄绿、味酸、无杂质者为优。采收炮制及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相同。以上为覆盆子正确用药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盆子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加工炮制 性味功效
原文传递
槲寄生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7
9
作者 徐瑾 詹志来 +4 位作者 廖天月 王开元 万晶琼 魏渊 欧阳臻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24-131,共8页
槲寄生是我国常用中药。古代本草大多将槲寄生与桑寄生同作桑上寄生或桑寄生记载,使得这2种中药在本草中多为混淆,基原难以明确,临床上也一直有两药混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现代植物形态,... 槲寄生是我国常用中药。古代本草大多将槲寄生与桑寄生同作桑上寄生或桑寄生记载,使得这2种中药在本草中多为混淆,基原难以明确,临床上也一直有两药混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现代植物形态,对槲寄生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为槲寄生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槲寄生多记载为桑上寄生;自唐朝出现槲寄生之名;宋代以后出现了两种寄生的记载;至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才将槲寄生与桑寄生正式列为2种中药,并明确了槲寄生的基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古本草中记载槲寄生的产地为河南灵宝和江苏徐州等,后逐渐北移,主产于东北及华北等地。古代以寄生在桑树上、断面深黄、果实汁液黏稠者为佳,常于三月三日春季采收,阴干,用铜刀将其与根、枝、茎、叶细锉,不可见火。现多为冬季至次春采收,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古本草中桑上寄生味苦、甘,性平,有追风湿,坚肾,助筋骨,益血脉,安胎元的功效,与现代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采收 性味功效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中桑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杜文敏 詹志来 +4 位作者 万晶琼 廖天月 姜慧 周兆永 欧阳臻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21,共11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笔者结合现代文献对桑类药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的名称、基原、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桑叶...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笔者结合现代文献对桑类药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的名称、基原、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桑叶、桑白皮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枝入药始载于《近效方》,桑椹入药始载于《新修本草》。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代以后,桑类药材基原有白桑、鸡桑、山桑等,经考证,历代主流基原品种为鸡桑Morus australis、桑M.alba及其栽培变种;近现代以来相关资料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桑类药材正品基原均为桑科植物桑M.alba。古代时桑树产地随桑蚕业的发展而变迁,从宋代起桑树被广泛种植;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生长最多;近代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近几年,由于“东蚕西移”等相关政策及战略,桑蚕养殖业的中心逐渐向西部转移。关于桑类药材的质量评价和采收加工,桑叶药材古今记载大多一致,为经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质量以叶大而厚、黄绿色、握之刺手且经霜者为佳;桑白皮的采收时期古今记载略有差异,古籍记载其一年四季均可采收,现代多为秋末至次春时期采收,加工方法有除去泥土及须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白皮,晒干,质量以色白、皮厚、质柔韧、无粗皮、粉性足者为佳。关于桑枝和桑椹的采收加工和质量评价,历代本草书籍中有关记载较少,综合现代文献所述,桑枝多在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鲜切片,晒干,质量以枝细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桑椹为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以个大、色暗紫、质油润、肉厚者为佳。桑类药材炮制方法较多,古籍记载桑叶有炒法、焙法、烧法、炙法、蒸法等,现代有蜜炙法,但多数为生品入药;古代本草中桑白皮有烧制法、焙制法、炒制法,蜜炙法等,现代有清炒法和蜜炙法,多以生品入药;古籍记载桑枝有切制、炒制法,现代可分为切制、炒制、酒制、麸制;桑椹炮制方法古今一致,多为净制后晒干或蒸后晒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所用桑类药材可选取桑科植物桑M.alba,根据方义主治选用合适的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桑叶 桑白皮 桑枝 桑椹 本草考证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中薄荷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慧 廖天月 +4 位作者 万晶琼 徐瑾 杜文敏 詹志来 欧阳臻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158,共9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薄荷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 品质评价 性味功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