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3+)对细粒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1
作者 马子龙 潘文峰 +3 位作者 廖寅飞 曹亦俊 李树磊 陈小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3-933,共11页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O理论计算等考察Fe^(3+)对菱锌矿和方解石的分散行为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矿物对Fe^(3+)的吸附行为基本一致,但Fe^(3+)对菱锌矿分散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Fe^(3+)对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当Fe^(3+)浓度为5×10^(−4)mol/L时,菱锌矿分散行为被完全破坏。溶液化学及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3+)吸附在矿物表面形成了羟基络合物或Fe(OH)3,导致菱锌矿颗粒间作用力小于方解石的,这是Fe^(3+)破坏菱锌矿分散行为、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细粒 菱锌矿 方解石 分散行为
下载PDF
高灰煤气化细渣的油类捕收剂浮选与难浮机理
2
作者 杨哲 黄根 +4 位作者 赵宇佳 王陆洋 孙小丽 廖寅飞 崔晓珂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 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气化细渣中芳香结构和侧链的含量相比煤炭样品的含量较少,且气化细渣表面存在较多含氧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气化细渣矿物中包含多种亲水的氧化矿物。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和压汞试验测量了气化细渣的孔隙特性,结果表明其孔隙在纳米到微米尺寸内均有大量分布;计算得到原矿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62.03 m^(2)/g。通过粉末润湿试验和改进的Lucas-Washburn方程表征了水和十二烷对气化细渣粉末的润湿过程,试验发现气化细渣残碳相比水更易被十二烷润湿,而气化细渣尾矿更易被水润湿,但残碳和尾矿对水的润湿性差异较小;通过低场-H^(1)核磁共振的T_(2)反演图谱证明了油类捕收剂在孔隙中的吸附行为;油类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和油滴粒径的减小导致孔隙药剂吸附量增加。油类捕收剂在气化细渣的浮选过程中大量进入孔隙而难以有效在残碳表面吸附,导致油类捕收剂的浮选作用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细渣 浮选 油类捕收剂 低场核磁 Lucas-Washburn方程
下载PDF
乳化捕收剂强化煤泥浮选研究进展
3
作者 安茂燕 廖寅飞 +1 位作者 解恒参 赵美霞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与传统药剂(烃类油)相比,乳化捕收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水中的分散度高,可快速有选择性地吸附在煤表面,改善煤表面的疏水性,提高浮选效率,能够有效解决捕收性能差、选择性差和油耗高的问题。介绍了乳化捕收剂(普通乳状液和微乳液)的... 与传统药剂(烃类油)相比,乳化捕收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水中的分散度高,可快速有选择性地吸附在煤表面,改善煤表面的疏水性,提高浮选效率,能够有效解决捕收性能差、选择性差和油耗高的问题。介绍了乳化捕收剂(普通乳状液和微乳液)的结构及形成机理,分析了机械搅拌、超声乳化和射流乳化三种制备乳化捕收剂的方法及优缺点,阐述了乳化捕收剂的分散度、表面改性作用及浮选速度与煤泥浮选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现阶段乳化捕收剂的研究类型及应用情况。提出针对煤泥的性质,设计及制备不同特性的乳化捕收剂,将有利于推动工业规模上煤泥的高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捕收剂 乳化方法 形成机理 煤泥 浮选
下载PDF
新工科多元融合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
4
作者 廖寅飞 贺琼琼 马子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23期89-92,共4页
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紧扣新工科教育和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多层次、多阶段和多维度深度融合为思路,探索构建了课程思政、安全教育、线上教学、线下实训和虚拟仿真五位一体的多元融... 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紧扣新工科教育和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多层次、多阶段和多维度深度融合为思路,探索构建了课程思政、安全教育、线上教学、线下实训和虚拟仿真五位一体的多元融合实习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多元融合实习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精神面貌、认真程度和综合能力,提高实习教学效果,保障了“双一流”专业的实习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多元融合 虚拟仿真 教学模式 矿物加工
下载PDF
矿业特色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实践——以“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为例
5
作者 廖寅飞 《科教导刊》 2023年第35期39-41,共3页
文章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针对课程案例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教学问题,以矿业工程一流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为思路,通过案例筛选、收集和制作,建设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矿业特色“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文章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针对课程案例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教学问题,以矿业工程一流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为思路,通过案例筛选、收集和制作,建设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矿业特色“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开展了案例教学实践,显著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为矿业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库建设 矿业特色 案例教学 研究生课程
下载PDF
黄铜矿浮选体系晶态/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流变特性与夹带行为
6
作者 王磊 李孟乐 +3 位作者 邹玉超 廖寅飞 马子龙 桂夏辉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2-1280,共9页
硅酸盐类脉石夹带是制约贫杂难选矿高效浮选分离的难题之一.借助分批浮选试验、流变学测试、冷冻扫描电镜测试、颗粒沉降试验,探究了黄铜矿浮选体系晶态/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流变特性与夹带行为.结果显示,随着脉石中无定形二氧化硅含量的增... 硅酸盐类脉石夹带是制约贫杂难选矿高效浮选分离的难题之一.借助分批浮选试验、流变学测试、冷冻扫描电镜测试、颗粒沉降试验,探究了黄铜矿浮选体系晶态/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流变特性与夹带行为.结果显示,随着脉石中无定形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矿浆表观黏度呈指数型增大,黄铜矿回收率持续降低,脉石回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脉石回收率发生变化是脉石夹带率、水回收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黏度低增长区,脉石夹带率上移对脉石回收率升高起主导作用,而在黏度中、高增长区,水回收率减少是脉石回收率由升转降的主要原因.总脉石夹带率和各粒级脉石夹带率均随无定形二氧化硅含量增加而升高,且各粒级脉石夹带率呈现出明显差异性,细粒脉石夹带率增幅最大.冷冻扫描电镜与沉降试验表明,无定形二氧化硅与石英颗粒形成了聚集体结构,导致矿浆体系黏度增大,因而脉石颗粒沉降减缓、泡沫排液“洗涤”脉石作用弱化,单位泡沫水中的脉石质量增大,脉石夹带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夹带 无定形二氧化硅 流变性 夹带率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浮选钼精矿品位软测量模型
7
作者 邹奇奇 廖寅飞 +2 位作者 苏海龙 罗国兰 王凯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9-908,共10页
战略性稀有金属钼矿具有品位低,组分复杂、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其有价金属分离回收难。浮选作为微细粒钼矿分离回收的主要选矿方法之一,其浮选钼精矿品位一直是选厂的关键性产品指标。国内大多数选厂采取轮班制采样,人工化验得到精矿品位... 战略性稀有金属钼矿具有品位低,组分复杂、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其有价金属分离回收难。浮选作为微细粒钼矿分离回收的主要选矿方法之一,其浮选钼精矿品位一直是选厂的关键性产品指标。国内大多数选厂采取轮班制采样,人工化验得到精矿品位结果,但此方式严重滞后于浮选工艺,难以满足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操作指导。LSTM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引入门机制有效地传递或选择性遗忘长时间序列中的信息,解决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中的长期依赖、梯度消失和爆炸问题。通过分析整理东坡选厂中各平台源数据,结合选厂浮选工艺及机理,筛选出多个影响浮选钼精矿品位的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将输入变量进行异常值判定,缺失值填充和数据降噪等数据预处理,建立高质量浮选钼精矿品位数据库;软测量模型采用PyCharm软件编码,使用BatchNorm批量规范化处理样本数据,加入Dropout正则化防止过拟合,建立基于LSTM(Long Short Term Memory)的浮选钼精矿品位软测量模型,通过前向传播算法更新神经网络结构参数,并于Linear模型和CNN模型的预测性能指标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基于LSTM的浮选钼精矿品位软测量模型预测准确度高,样本数据误差波动平稳,浮动范围小,模型泛化能力强,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13%,均方根误差RMSE为0.7049%,决定系数R 2为0.8763,实现了浮选钼精矿品位的在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 钼精矿品位 数据预处理 循环神经网络 软测量
下载PDF
基于高内相W/O乳液的煤气化渣油团聚脱炭研究
8
作者 彭扬 廖寅飞 +2 位作者 陈罗建 罗国兰 安茂燕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74.05%的油包水乳液,内水相代替油在煤气化渣表面孔隙进行填充,可使油团聚分选时的油耗大幅降低。研究了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分选煤气化渣,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煤气化渣样品性质,同时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内水比例和无机盐等对高内相W/O乳液稳定性和粒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比了高内相W/O乳液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对煤气化渣油团聚的脱炭效果。结果表明:该煤气化渣样品固定碳含量为51.94%,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和硬石膏;碱木质素、表面活性剂以及NaCl和MgCl_(2)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乳液稳定性。相比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药剂用量相同时,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残炭回收率平均提高14百分点,节油率可达85%以上。其中内水比例85%、表面活性剂用量25%、添加NaCl的高内相W/O乳液脱炭效果最好,残炭回收率可达91.23%。表明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煤气化渣脱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油团聚 高内相W/O乳液 脱炭
下载PDF
煤油乳化捕收剂在细粒煤浮选中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廖寅飞 安茂燕 夏文成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2期17-19,共3页
针对细粒煤泥的浮选特性,将选煤用煤油捕收剂乳化处理后使用,结果表明:乳化煤油具有捕收能力强、选择性高的特点,可以显著提高细粒煤的浮选效果,降低捕收剂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从理论上对乳化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乳化 捕收剂 细粒煤 浮选
下载PDF
管段高紊流强化煤泥柱浮选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寅飞 刘炯天 李树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9-553,共5页
为了强化煤泥的柱浮选与细粒级回收,调整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床的管流段长度,分析了不同管流段长度下的煤泥浮选效果、产品特性和承载能力变化规律,并结合流体动力学和浮选动力学理论探讨了其强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管流段长度由1... 为了强化煤泥的柱浮选与细粒级回收,调整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床的管流段长度,分析了不同管流段长度下的煤泥浮选效果、产品特性和承载能力变化规律,并结合流体动力学和浮选动力学理论探讨了其强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管流段长度由1.5m延长至3.0m后,在精煤灰分相当的情况下,精煤可燃体回收率提高6.46%;细粒级0.074~0.045mm和〈0.045mm回收率分别提高7.96%和8.41%,设备承载能力提高0.09t/(h·m^2);同时各自增幅都随入料干煤泥量的增加逐渐变大。管流段延长可以增大管流段的紊流动能值,提高颗粒-气泡的碰撞速率,促进整体浮选指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流段 紊流强度 细粒级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煤泥柱浮选的承载能力与气含率轴向分布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寅飞 刘炯天 李树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43-1447,共5页
为优化柱浮选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分选效果,采用压差法测定柱体内部的气含率,同时通过调整入料浓度和流速,分析煤泥柱浮选承载能力和气含率轴向分布的变化规律,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煤泥分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料流速小于临... 为优化柱浮选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分选效果,采用压差法测定柱体内部的气含率,同时通过调整入料浓度和流速,分析煤泥柱浮选承载能力和气含率轴向分布的变化规律,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煤泥分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料流速小于临界流速时,气含率在轴向上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增大;流速达到临界流速或以上时,气含率轴向分布发生逆变;临界流速随入料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承载能力随入料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拐点为气含率轴向分布逆变的临界流速;一定范围内浓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承载能力和可燃体回收率。建立了煤泥柱浮选的承载能力预测模型,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R2=0.873,达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浮选 承载能力 气含率 轴向分布
下载PDF
新型纳米粒子捕收剂强化低阶煤浮选机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廖寅飞 任厚瑞 +2 位作者 安茂燕 赵一帆 郝晓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67-2775,共9页
低阶煤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疏水性差,常规油类捕收剂难以吸附铺展,导致浮选效率低、药剂消耗量大,严重制约了细粒低阶煤的回收利用。采用四氢呋喃基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TFPNs)作为捕收剂强化低阶煤浮选,借助Zeta电位仪... 低阶煤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疏水性差,常规油类捕收剂难以吸附铺展,导致浮选效率低、药剂消耗量大,严重制约了细粒低阶煤的回收利用。采用四氢呋喃基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TFPNs)作为捕收剂强化低阶煤浮选,借助Zeta电位仪、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纳米粒子特性,比较了TFPNs、聚苯乙烯纳米粒子(PNs)和柴油(DO)的浮选性能,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TFPNs强化低阶煤浮选的作用机理。纳米粒子特性分析表明:TFPNs呈球形且粒径在50~138 nm;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TFPNs的粒径逐渐减小而Zeta电位逐渐增大,表面功能化程度与功能化单体用量呈正比。浮选试验结果证明:3种捕收剂的浮选回收率大小关系为TFPNs>PNs>DO;TFPNs的粒径越小,浮选回收率越高;随表面功能化程度升高,浮选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四氢呋喃基团功能化能够增强PNs捕收性能,最佳的表面功能化程度在5.78%~6.56%。作用机理研究发现:TFPNs通过四氢呋喃基团与低阶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之间形成氢键而吸附于低阶煤表面,提高低阶煤表面的疏水性和粗糙度,缩短气泡-颗粒诱导时间,从而提高低阶煤的浮选回收率。因此纳米粒子捕收剂为低阶煤浮选新型高效药剂设计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浮选 捕收剂 纳米粒子 表面功能化
下载PDF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分选指标的BP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廖寅飞 刘炯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4-677,共4页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分选指标进行了预测。选取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循环压力和进气量作为输入因子,精煤灰分和可燃体回收率作为输出因子,建立了分选指标与操作参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分选指标进行了预测。选取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循环压力和进气量作为输入因子,精煤灰分和可燃体回收率作为输出因子,建立了分选指标与操作参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准确预测分选指标,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误差小,精煤灰分和可燃体回收率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一般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 分选指标 BP神经网络 操作参数
下载PDF
浮选柱气含率影响因素及其回归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寅飞 桂夏辉 +1 位作者 刘炯天 陶秀祥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1,124,共5页
采用压差法测定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内部的气含率,分别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循环压力、进气量和起泡剂浓度3个因素对气含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试验条件下气含率与3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采用压差法测定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内部的气含率,分别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循环压力、进气量和起泡剂浓度3个因素对气含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试验条件下气含率与3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气含率随进气量和起泡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进气量不固定时,气含率随循环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进气量固定时,随循环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个因素对气含率的影响从小到大依次为循环压力、进气量、起泡剂浓度。回归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误差较小,其达到了较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柱 气含率 循环压力 进气量 起泡剂浓度 回归模型
下载PDF
难沉降煤泥水的凝聚-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廖寅飞 赵江涛 胡晓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8-100,共3页
针对煤泥水难以自然沉降的问题,根据煤泥水的特性,选择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明矾和聚合氯化铝为凝聚剂,进行了两组复配药剂的凝聚-絮凝沉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联合使用的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和明矾的联合;最... 针对煤泥水难以自然沉降的问题,根据煤泥水的特性,选择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明矾和聚合氯化铝为凝聚剂,进行了两组复配药剂的凝聚-絮凝沉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联合使用的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和明矾的联合;最佳试验条件是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联合使用,聚丙烯酰胺用量6mg/L,聚合氯化铝用量60mg/L,处理后上清液浓度为0.03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凝聚剂 絮凝剂 凝聚—絮凝沉降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4
16
作者 廖寅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32期118-120,共3页
本文从新工科建设内涵出发,结合课程教学现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为思路,从授课模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和考核模式四个方面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显著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工科 试验设计 兴趣 主动性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专业认证的矿物加工实习课程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寅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7期31-32,共2页
从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出发,结合课程考核模式现状,以强化过程考核为思路,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等方面对矿物加工实习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专业认证的矿物加工实习课程过程化多维考核体系。
关键词 专业认证 矿物加工 实习课程 过程化 考核模式
下载PDF
能量输入对煤泥浮选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桂夏辉 刘炯天 +3 位作者 程敢 廖寅飞 曹亦俊 王永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75-2083,共9页
为研究煤泥浮选指标与能量输入的关系,针对细粒级为主导的难选煤泥,建立浮选能量输入测试系统,设计在浮选机轴转速分别为1 500,1 800和2 100 r/min时的浮选速度试验,并对不同浮选能量输入条件下的产品进行粒度分析、密度分析和扫描电镜... 为研究煤泥浮选指标与能量输入的关系,针对细粒级为主导的难选煤泥,建立浮选能量输入测试系统,设计在浮选机轴转速分别为1 500,1 800和2 100 r/min时的浮选速度试验,并对不同浮选能量输入条件下的产品进行粒度分析、密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浮选的进行,煤泥的可浮性越来越差,单位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上浮所需要的能量越来越大;当转速为1 500 r/min,精煤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为13.27%,可燃体回收率为73.35%时,需消耗能量0.18 W;在相同的精煤灰分含量下,当转速为2 100 r/min时,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81.01%时需消耗能量0.73 W;在低转速下单位能耗所获取的精煤可燃体回收率比高转速下的高,但在相同浮选时间内,高转速下能获得更高的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在相同条件下,增加浮选过程能量输入能够提高精煤质量或可燃体回收率;在低能量输入条件下,损失的精煤主要是粗粒级的煤岩连生体,粗颗粒连生体和煤岩解离较好的微细粒煤粒需在高能量输入条件才能回收,但同时伴随着异质细泥对精煤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浮选 能量输入 过程 搅拌
下载PDF
氧化锌矿浮选体系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政勇 廖寅飞 +4 位作者 赵一帆 来庆腾 廖炎望 丁世豪 吕凯 《矿产保护与利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02,共6页
锌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氧化锌矿是主要的锌矿石之一。浮选法是处理氧化锌矿石的重要手段,然而氧化锌矿石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矿物和黏土矿泥,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氧化锌矿浮选效率。总结了国内外对氧化锌矿... 锌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氧化锌矿是主要的锌矿石之一。浮选法是处理氧化锌矿石的重要手段,然而氧化锌矿石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矿物和黏土矿泥,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氧化锌矿浮选效率。总结了国内外对氧化锌矿浮选体系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影响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的种类、影响规律以及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并探讨了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高效浮选技术开发和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将是氧化锌浮选体系矿物溶解离子和矿泥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矿 浮选 矿物溶解离子 矿泥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硫化-胺盐浮选体系中矿泥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一帆 来庆腾 +4 位作者 廖寅飞 贺玉程 刘泽晨 廖炎望 丁世豪 《矿产保护与利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7,64,共7页
矿泥和过稳定泡沫一直是困扰氧化锌矿硫化-铵盐浮选过程的难题。在硫化-胺盐浮选体系中开展了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的泡沫稳定性试验,选取石英、方解石和褐铁矿作为典型矿泥,考察了十二胺用量、硫化钠用量、pH值、矿泥种类和粒度对... 矿泥和过稳定泡沫一直是困扰氧化锌矿硫化-铵盐浮选过程的难题。在硫化-胺盐浮选体系中开展了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的泡沫稳定性试验,选取石英、方解石和褐铁矿作为典型矿泥,考察了十二胺用量、硫化钠用量、pH值、矿泥种类和粒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矿泥对泡沫稳定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十二胺用量的增大,最大泡沫高度和半衰期逐渐增大,泡沫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硫化钠用量的增大,最大泡沫高度和半衰期先增大后减小,泡沫稳定性先增强后变差;相同条件下三相泡沫的最大高度和半衰期明显大于两相泡沫,矿泥对泡沫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而且这种强化作用随着矿泥的粒度减小而逐渐增强,不同种类矿泥对泡沫稳定性增强作用大小关系为褐铁矿>方解石>石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泥 泡沫稳定性 硫化-胺盐浮选 粒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