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徐春淼 韦中 +4 位作者 廖汉鹏 樊晓腾 郑海平 沈其荣 徐阳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究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新方法。[方法]以10株秸秆降解细菌为材料,研究其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以及其在纯稻秆粉为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稻秆相对降解率(RDR)的关系。[结果]菌株... [目的]探究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新方法。[方法]以10株秸秆降解细菌为材料,研究其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以及其在纯稻秆粉为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稻秆相对降解率(RDR)的关系。[结果]菌株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直径(D)、水解圈-菌落直径比(D/d)、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大酶活力与RDR均未达到显著关系(P>0.05);液体发酵培养1周内每天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而菌株在液体发酵培养1周内的累积纤维素酶活力、累积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成显著正相关(P<0.05);培养1周内累积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说明采用单个累积酶活力和总累积酶活力(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能够更好地评价菌株对稻秆的实际降解能力,可作为秸秆降解菌降解能力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降解菌 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累积酶活力 稻秆相对降解率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挂壁”法筛选常温稻秆腐解菌及其降解能力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韦中 徐春淼 +4 位作者 郑海平 廖汉鹏 王世梅 沈其荣 徐阳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027-2031,共5页
采用"挂壁"法对稻秆高效腐解菌群进行富集,并以稻秆粉为唯一碳源筛选到生长能力强的腐解菌12株,进一步复筛从中获得腐解能力较强的细菌2株和真菌2株,通过16S r DNA、ITS序列分析及菌株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菌株GS2-3、ZJA-6分... 采用"挂壁"法对稻秆高效腐解菌群进行富集,并以稻秆粉为唯一碳源筛选到生长能力强的腐解菌12株,进一步复筛从中获得腐解能力较强的细菌2株和真菌2株,通过16S r DNA、ITS序列分析及菌株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菌株GS2-3、ZJA-6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菌株ZJB-5、ZJC-1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细菌GS2-3、ZJA-6和真菌ZJB-5、ZJC-1均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21.85、13.20、106.48、187.13 U·m L-1,半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960.70、1 879.67、100.64、6 727.30 U·m L-1;液体培养7 d后,菌株GS2-3、ZJA-6、ZJB-5和ZJC-1对稻秆的相对降解率分别为22.78%、34.25%、33.32%和27.99%,显著高于其他降解菌;土培降解试验表明,4株腐解菌均有较强的腐解稻秆能力,处理28 d后菌株ZJC-1、GS2-3、ZJA-6、ZJB-5的腐解率分别达到23.2%、19.2%、17.8%、14.7%。这表明采用"挂壁"法进行优势菌群的富集,为针对性地获得稻秆还田腐解菌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解菌 稻秆 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降解
下载PDF
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廖汉鹏 陈志 +3 位作者 余震 卢晓梅 汪涌 周顺桂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44,共6页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推广应用.本文推出一种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发酵参数以及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优势.该技术通过添加嗜热菌剂使发酵温度比传统高温堆肥高出20~30℃,能够显著缩短发酵周期、强化无害化效果.因此,该技术有望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的废物资源化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髙温堆肥 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 有机废弃物 超嗜热微生物
下载PDF
超高温堆肥微生物群落强化产热功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鹏 艾超凡 +1 位作者 廖汉鹏 周顺桂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60-1669,共10页
超高温堆肥技术较普通堆肥技术在氧化亚氮减排、氮素保留、抗性基因去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与超高温过程密切关联,然而超高温产生的原因却仍然未知。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 超高温堆肥技术较普通堆肥技术在氧化亚氮减排、氮素保留、抗性基因去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与超高温过程密切关联,然而超高温产生的原因却仍然未知。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预测并分析了鸡粪超高温堆肥和普通堆肥微生物功能变化,重点比较了产热相关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研究发现,超高温堆肥可达到超过80℃的超高温阶段并持续5天以上,该阶段可显著提高微生物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产热相关代谢通路丰度,有氧呼吸链中NADH脱氢酶功能基因和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的丰度在超高温阶段显著增加(P<0.05),并且上述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与超高温堆肥温度变化显著相关(P<0.05)。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将预测的堆肥温度与实际堆肥温度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处理各自预测温度结果与实际温度相关性显著(对于超高温堆肥,校正R^(2)=0.96;对于普通堆肥,校正R^(2)=0.97)。该模型表明,K03943(NADH脱氢酶黄蛋白2)、K15862(细胞色素c氧化酶cbb3型亚基I/II)和K05580(NADH醌氧化还原酶亚基I)的丰度变化是影响超高温堆肥温度的最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普通堆肥温度最高不超过70℃,且上述产热相关代谢通路和功能基因丰度与堆肥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超高温堆肥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显著提高有氧呼吸链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使超高温堆肥群落更迅速地代谢有机物,从而提高ATP合成速率,进而产生更多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体废物 超高温堆肥 微生物功能 能量代谢 PICRUSt
下载PDF
一株新的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文畅 刘晨 +4 位作者 卢诗韵 许忠兵 艾超凡 廖汉鹏 周顺桂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7-135,共9页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问题愈发严峻,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精准治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有效方法开始被人们日益重视。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噬菌体P003,鉴定为肌尾噬...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问题愈发严峻,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精准治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有效方法开始被人们日益重视。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噬菌体P003,鉴定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通过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P00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约10 min;在4-70℃、pH 3.0-10.0的条件下保持活性。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噬菌体基因组长约68 721 bp,GC含量46.14%,预测编码9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未发现已知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全基因组多序列线性与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003与大肠杆菌噬菌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不能侵染大肠杆菌。从活性污泥原位分离到一株新的多重耐药福氏志贺菌噬菌体P003,为利用噬菌体疗法防治多重耐药病原菌S.flexneri感染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福氏志贺菌 抗生素耐药性 生物学特性 全基因组分析
下载PDF
3种常用除草剂对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曦 廖汉鹏 +4 位作者 崔鹏 白玉丹 刘晨 文畅 周顺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50-2557,共8页
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已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抗生素类化学物质也能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然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细菌耐药性产生影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模式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研究对象... 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已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抗生素类化学物质也能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然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细菌耐药性产生影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模式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和麦草畏)对E. coli DH5α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环境浓度暴露下,除草剂处理可以改变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能力,其中不同除草剂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效果为:草甘膦>麦草畏>草铵膦.除草剂暴露30 d后,大肠杆菌突变菌株同时增强了对四环素、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能力,其中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提高19.8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除草剂可以诱导膜蛋白(omp F、pap C)、菌毛蛋白(yra H)和核糖体(rps L)等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强其耐药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除草剂通过增加染色体基因突变增强细菌耐药能力,从而促进耐药基因在环境中传播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性 基因突变 除草剂 大肠杆菌 突变频率
原文传递
污泥超高温堆肥过程中DOM结构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晓明 余震 +4 位作者 周普雄 罗海林 王跃强 廖汉鹏 周顺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807-3815,共9页
为了明确超高温堆肥新工艺在促进腐殖化进程中的优势,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等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污泥超高温堆肥过程中DOM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体≥80℃的超高温阶段持续5 d(最高温度90℃),50℃以上高温阶段达到22 d,... 为了明确超高温堆肥新工艺在促进腐殖化进程中的优势,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等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污泥超高温堆肥过程中DOM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体≥80℃的超高温阶段持续5 d(最高温度90℃),50℃以上高温阶段达到22 d,反映了堆肥过程中强烈的微生物代谢活性.E253/E203、SUVA280、S275~295等9个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指标在0~23 d变化显著,指出DOM的芳香化和堆肥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强.3D-EEM光谱结合荧光区域体积积分技术(FRI)分析指出,DOM中蛋白类物质在超高温堆肥过程的0~6 d几乎完全被降解;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在0~23 d大量形成,堆肥在高温阶段达到完全腐熟,这与种子发芽指数(GI)在23 d所指示的腐熟度评价结果(98.5%)一致.基于多种光谱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Ⅴ,n/PⅢ,n与其它光谱学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r≥0.68),可以作为评价超高温堆肥腐熟度的光谱学指标.上述结果证实了超高温堆肥工艺可加快堆肥腐熟进程、缩短堆肥周期至20 d左右,在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超高温堆肥 腐熟度 DOM 光谱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