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热解焦油CO_(2)重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晓茜 廖艳芬 陈新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共10页
高温热解制气技术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但热解焦油堵塞、腐蚀、利用难的问题限制了高温热解制气技术的应用。热解焦油CO_(2)催化重整技术可实现焦油与CO_(2)向H_(2)和CO的协同转化,在降低热解气焦油与CO_(2)含量的同时... 高温热解制气技术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但热解焦油堵塞、腐蚀、利用难的问题限制了高温热解制气技术的应用。热解焦油CO_(2)催化重整技术可实现焦油与CO_(2)向H_(2)和CO的协同转化,在降低热解气焦油与CO_(2)含量的同时提高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在热解焦油CO_(2)催化重整过程中,贵金属催化剂在热解焦油催化重整中具有较高的催化反应活性,但其昂贵的成本限制了贵金属催化剂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中,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且成本较低,但镍金属颗粒在高温下烧结、团聚、积碳等问题会使反应活性降低,限制了镍基催化剂的长期运行。由于热力学限制,镍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易在高温下团聚和烧结。针对镍基催化剂的烧结失活问题,通过掺杂改性少量贵金属提高催化剂的塔曼温度可以改善镍基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另一方面,在镍活性颗粒表面构筑核壳结构,提高镍金属颗粒在壳层中的分散性,可有效限制活性金属之间的迁移团聚与烧结失活。在焦油CO_(2)催化重整过程中,高温会促进焦油裂解与CO歧化反应等副反应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碳沉积。围绕镍基催化剂的积碳失活问题,金属掺杂改性、核壳结构修饰与空气气氛引入可以限制丝状积碳沉积,减缓催化剂积碳失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焦油 CO_(2)催化重整 催化剂 失活
下载PDF
不同方位植入TICL的临床疗效及稳定性比较
2
作者 廖艳芬 关念 +2 位作者 沈政伟 何星 刘颖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比较水平、斜轴、垂直植入散光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后临床疗效、拱高及旋转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07/2022-03在武汉普瑞眼科医院植入TICL后至少规律随访1 a(术后1 d,1 wk,1、3、6 mo,1 a)的患者... 目的:比较水平、斜轴、垂直植入散光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后临床疗效、拱高及旋转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07/2022-03在武汉普瑞眼科医院植入TICL后至少规律随访1 a(术后1 d,1 wk,1、3、6 mo,1 a)的患者资料共92例120眼,根据TICL轴位在眼内的方位分三组:水平放置组(34例45眼)、斜轴放置组(25例29眼)、垂直放置组(33例46眼)。对比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UDVA)及最佳矫正视力(CDVA)、屈光度、拱高及旋转角度(TICL实际轴位与预期轴位的偏差)。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混浊等并发症。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三组患者术后1 a的CDVA均优于或等于术前CDVA,三组患者的术后UDCA及CDVA均无差异(P>0.05)。术后1 a,三组患者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34±0.21、1.34±0.17和1.31±0.18,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26±0.21、1.33±0.18、1.27±0.16,均无差异(P>0.05)。拱高: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有显著差异(P=0.003),垂直组<水平组<斜轴组。三组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拱高有差异(P<0.001),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残留散光:三组患者的残留散光无显著差异(P=0.130),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残留散光有差异(P<0.001)。旋转角度:三组患者的旋转角度无显著差异(P=0.135),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旋转角度有差异(P<0.001)。结论:不同方位植入TICL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术后旋转稳定性均良好,临床上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角度植入TI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 拱高 放置方向 旋转稳定性
下载PDF
协同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NO和VOCs的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银 廖艳芬 马晓茜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2期85-97,共13页
燃煤电厂的NO_(x)和VOCs排放量占人为源排放量的近三成,是大气环境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燃煤电厂的SCR区域协同脱除烟气中NO和VOCs,可以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环境效益。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协同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NO和V... 燃煤电厂的NO_(x)和VOCs排放量占人为源排放量的近三成,是大气环境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燃煤电厂的SCR区域协同脱除烟气中NO和VOCs,可以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环境效益。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协同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NO和VOCs的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当前研究主要采用浸渍法、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模板法等方法制备多功能催化剂,掺杂过渡金属/贵金属或选择合适的载体会明显提高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数量和表面活性氧浓度,使催化剂协同脱除能力大幅攀升。然而,实际烟气中多种污染物会在催化剂表面相互影响,多种反应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反应条件对协同去除率的影响也被重点讨论。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可利用原位技术和DFT两个有力的工具,探究催化剂协同催化反应路径和失活机理,从而指导设计结构稳定、氧化还原活性好、副产物少、抗毒性强、可再生的协同脱除NO和VOCs的SCR催化剂。当前协同脱除NO和VOCs的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规模,未来要完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理论,实现复杂烟气中NO_(x)和VOCs协同脱除的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挥发性有机物 协同脱除 SCR催化剂
下载PDF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40
4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4 位作者 骆仲泱 谭洪 余春江 周劲松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2-587,601,共7页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生物油产量明显降低而轻质气体产量大大提高.二次反应主要以二次裂化为主,而环化重整生成焦炭的概率很小,这可以从二次焦炭生成相当之少来说明.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加,二次裂化反应受到部分抑制,生物油产量增大,不可凝气体产量降低,但其影响程度远不如温度剧烈.纤维素热解生成的气体主要为CO、CO2、CH4、C2H4以及少量的H2,各成分变化趋势与整体气体变化规律一致.通过GC-MS检测,生物油主要成分为一些含甲基、乙基、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酮、苯酚及醛、醇类化合物.其中左旋葡聚糖质量分数在600℃左右达到生物油的72%,并随温度升高或氮气流量降低而降低,相应乙醛、甲醇等小分子组分含量则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快速热裂解 热裂解机理 生物油 左旋葡聚糖 石英管反应器 甲基 乙基 甲氧基 生物质
下载PDF
纤维素热裂解过程动力学的试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3 位作者 骆仲泱 周劲松 余春江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189,共6页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机理描述 .纤维素热裂解随温度的升高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 ,其中第三阶段是整个过程的主要部分 ,期间大量挥发分析出并造成明显失重 .试验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 ,热滞后现象的加重致使纤维素热裂解各个阶段向高温侧移动 ;同时高升温速率对炭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但有利于挥发分的生成 .通过对热裂解主反应区的热重分析 ,采用微商法求得对应的反应动力学参数 ,以 6 0 0 K作为分界点 ,低温段的活化能约在2 6 7k J/ m ol,较高温度段则体现为 174 k J/ mol左右的低活化能 .纤维素热裂解是一传热传质现象 ,与化学动力学机制相互影响、控制的过程 ,试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表观反应动力学 热裂解机理 热裂解动力学 生物质能 热重分析
下载PDF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Ⅰ.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廖艳芬 骆仲泱 +2 位作者 王树荣 余春江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在热辐射反应器上对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过程中主要一次产物的生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焦油的GC MS分析,发现左旋葡聚糖(LG)作为最重要的液体产物,占据了焦油质量的45w%~85w%。LG的生成主要集中在550℃~650℃中温辐射源区域,其产量随温... 在热辐射反应器上对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过程中主要一次产物的生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焦油的GC MS分析,发现左旋葡聚糖(LG)作为最重要的液体产物,占据了焦油质量的45w%~85w%。LG的生成主要集中在550℃~650℃中温辐射源区域,其产量随温度的变化存在一最佳值,约在640℃左右得到54 4w%的最高产率。乙醇醛(HAA)作为焦油的第二重要组分,在焦油中达到了6w%~14w%的比例,与之含量接近的还有1 羟基 2 丙酮(Acetol),约为3 5w%~8w%。它们的产率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表明高温有利于它们的生成。同时分析表明乙醇醛、1 羟基 2 丙酮是在与LG的竞争过程中作为纤维素热裂解一次产物直接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左旋葡聚糖 热裂解机理 热辐射反应器
下载PDF
氯化钙催化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1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2-697,共6页
用差示热重分析仪对氯化钙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催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钙对焦炭的形成具有强烈的促进效果,使热裂解最终残留物产率从5%提升到10%以上,氯化钙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使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 用差示热重分析仪对氯化钙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催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钙对焦炭的形成具有强烈的促进效果,使热裂解最终残留物产率从5%提升到10%以上,氯化钙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使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动,并在低温段产生了小的失重速率峰。通过热重分析发现,氯化钙催化条件下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参数被分为了三段,分别对应于活性纤维素的生成、炭化和活性纤维素转化为挥发分产物三个区间,并依次成为整体失重过程的控制步骤。结合B ro ido-Shafizadeh机理分析以及与纯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氯化钙对这三个主要反应步骤都产生了促进效果,其中以催化焦炭的生成最为明显,在促进焦炭化的过程中,降低了气体产物的生成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反应动力学 氯化钙 催化
下载PDF
纤维素热裂解反应机理及中间产物生成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马晓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基于改进的B-S机理模型,通过求解物料内部和气相空间两段反应过程,对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中一些化合物(活性纤维素、左旋葡聚糖(LG)、乙醇醛、丙酮醇等组分)的生成和演变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自由水的脱除过程使物料前期升温速率发生... 基于改进的B-S机理模型,通过求解物料内部和气相空间两段反应过程,对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中一些化合物(活性纤维素、左旋葡聚糖(LG)、乙醇醛、丙酮醇等组分)的生成和演变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自由水的脱除过程使物料前期升温速率发生了下降,并未影响热解期间温度分布以及反应过程。热裂解过程中,由于一次反应的强烈吸热,物料在长时间内局限于中温范围,其内部各组分质量浓度分布的区别主要体现出一次反应竞争能力的强弱。物料厚度的增加使热裂解时间延长,并加剧物料内部的二次分解。左旋葡聚糖和其竞争产物乙醇醛的生成出现一个大量生成、快速逃逸的过程,相比于左旋葡聚糖,乙醇醛质量浓度的积累具有更快的速度,体现出较高温度下的竞争优势。对于小尺寸反应物,挥发分二次反应主要发生在气相空间,随着气相停留时间的增加,其二次分解的程度提高,该效果随辐射源温度的提高而加剧。相比于LG产率随反应时间的快速下降趋势,高温下生物油产率的降低略显缓和,其变化主要是组分分布的改变,即从大分子结构降解为小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机理 模拟 中间产物
下载PDF
金属离子催化生物质热裂解规律及其对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1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30,共6页
在红外辐射热裂解实验装置上研究了K+和Ca2+催化纤维素热裂解规律及其对热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条件下两种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主要都发生在固相中,仅有极少量进入液态或者气态产物空间,该特性为制取环保液体燃料提供了保... 在红外辐射热裂解实验装置上研究了K+和Ca2+催化纤维素热裂解规律及其对热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条件下两种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主要都发生在固相中,仅有极少量进入液态或者气态产物空间,该特性为制取环保液体燃料提供了保证条件。从总体上讲,两种金属离子对热裂解过程的催化作用比较相似,在促进焦炭和气体产物生成的同时阻碍了生物油的产生。但是,经由催化脱水过程,生物油有机成分氧含量降低,品质得到了部分提高。分析其催化机理,K+有利于裂变和歧化反应,促进乙醇醛、乙醛以及低相对分子质量醇基、醛基、酮基化合物的生成;Ca2+则强烈地影响单糖碎片的重整和异构化过程,促进呋喃类和杂环衍生物的生成。这一催化选择性为热裂解采用合适的条件和工艺,有目的地选取特定金属盐来优化产物的生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金属离子 催化机理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典型生物质热解及燃烧特性热重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廖艳芬 曾成才 +1 位作者 马晓茜 宋景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145,共8页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中国南方典型生物质(桉树皮、桉树叶、桉树枝、秸秆、甘蔗渣、甘蔗叶)进行热解及燃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木质类材料(桉树皮、桉树叶、桉树枝),草本类材料(秸秆、甘蔗)由于材料组成结构简单,脱挥和着火过程性能较...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中国南方典型生物质(桉树皮、桉树叶、桉树枝、秸秆、甘蔗渣、甘蔗叶)进行热解及燃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木质类材料(桉树皮、桉树叶、桉树枝),草本类材料(秸秆、甘蔗)由于材料组成结构简单,脱挥和着火过程性能较好;但固定碳和残留物的燃尽时间短,而且燃烧失重率只占整体失重的20%左右,燃烧强度在后期大大降低.桉树的3个物料中,组成成分的不同导致燃烧特性有较大的差异.桉树叶易着火,而且由于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其燃烧区间拉长,但燃烧强度较低;桉树枝则在挥发分以及固定碳的燃烧强度上具有优势,说明其在炉内燃烧时具有更好的稳燃性;桉树皮尽管燃烧持续时间长,但在着火特性以及燃烧强度方面并无优势.甘蔗类燃烧持续时间短,综合燃烧特性好.文中还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进行动力学拟合推断,获得了各物料的热解和燃烧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燃烧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2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马晓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4-659,共6页
在红外辐射加热实验装置内进行了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以生物油产率 的降低为代价,氯化钙促进了焦炭和气体产物的生成,尤其对焦炭的生成体现出明显的催化选择性。检测产物 中金属离子分布证实钙离子的催化作... 在红外辐射加热实验装置内进行了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以生物油产率 的降低为代价,氯化钙促进了焦炭和气体产物的生成,尤其对焦炭的生成体现出明显的催化选择性。检测产物 中金属离子分布证实钙离子的催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物料的固相空间,结合生物油成分分析认为钙盐在催化过程 中以离子的形式进入有机化合物内部结构,经由大量的脱水过程,促进了分子碎片重整和异构化过程,从而提 高了生物油中杂环类、脱水化合物以及缩醛化合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钙盐 催化机理
下载PDF
木材热解及金属盐催化热解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艳芬 马晓茜 孙永明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50,共6页
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杉木的热重实验,对比分析钾盐催化杉木热裂解动力学特性。借助于DTG重叠峰的分离以及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不同转化率条件下的反应活化能,得到钾盐对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低温段分解、纤维素的整个热裂解过程存在催化... 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杉木的热重实验,对比分析钾盐催化杉木热裂解动力学特性。借助于DTG重叠峰的分离以及分布活化能模型计算不同转化率条件下的反应活化能,得到钾盐对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低温段分解、纤维素的整个热裂解过程存在催化效果,使失重曲线(200~270℃)肩状峰衰退乃至消失,并促进脱水和交联反应,导致焦炭产率的提高和残碳的有序化,体现为焦炭产量从16.3%提高到25.3%(质量分数),而且80%转化率后残碳分解活化能的急剧提高。基于三组分平行反应机理,采用非线性回归法拟合计算杉木热解动力学参数,得到纤维素的热裂解基本上属于一阶反应,而且钾盐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热裂解具有较大程度促进,活化能分别从148.12和235.43kJ/mol下降到108.84和171.41kJ/mol,但对木质素的催化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热裂解 金属盐 催化 动力学
下载PDF
5-羟甲基糠醛热解机理的PY-GC-MS及原位红外法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廖艳芬 郭振戈 +2 位作者 曹亚文 马晓茜 林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PY-GC-MS(快速热裂解-色质联用)对5-羟甲基糠醛(5-HMF)进行热裂解实验,发现裂解产物中将近86%为呋喃环类物质,同时存在小分子物质,表明其热解主要为侧链降解,但也存在呋喃环的开环断裂.结合原位红外光谱分析,实时监测5-... 采用PY-GC-MS(快速热裂解-色质联用)对5-羟甲基糠醛(5-HMF)进行热裂解实验,发现裂解产物中将近86%为呋喃环类物质,同时存在小分子物质,表明其热解主要为侧链降解,但也存在呋喃环的开环断裂.结合原位红外光谱分析,实时监测5-HMF热裂解产物随反应过程的转化规律,发现在130~230℃之间主要生成糠醛、5-甲基糠醛,250qC后主要生成2.糠醇及5-乙酰甲氧基.2.糠醛,这两者的生成持续至反应中后期;作为5.HMF热解最主要产物的2,5-呋喃二甲醛的生成则在整个反应过程持续进行.结合快速热解及原位红外实验结果,推测5-HMF的热解机理如下:侧链羟甲基处连续两次脱氢生成2,5-呋喃二甲醛是最主要的反应,羟甲基去羟基后加氢生成5-甲基糠醛,羟甲基侧链及醛基侧链的整体断裂分别生成糠醛及糠醇,在此基础上还会发生二次裂解反应生成2-甲基呋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5-羟甲基糠醛- PY—GC-MS 原位红外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燃烧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廖艳芬 马晓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6-301,共6页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城市污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通过TG(热重)、DTG(微分热重)和DSC(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的分析对比,获得污水污泥热解和燃烧不同阶段的特性。低于250℃,燃烧与热解的热重曲线基本吻合,说明在此之前,失重速率主要受控于有机物...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城市污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通过TG(热重)、DTG(微分热重)和DSC(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的分析对比,获得污水污泥热解和燃烧不同阶段的特性。低于250℃,燃烧与热解的热重曲线基本吻合,说明在此之前,失重速率主要受控于有机物的分解以及析出,燃烧过程对失重影响不明显。燃烧DTG曲线呈现"W"峰型,第一个失重速率峰与热解DTG曲线基本对应,高于410℃,燃烧DTG曲线出现显著的加速。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假设不同的反应模型进行拟合,推断出污泥燃烧过程中两个DTG峰体现出不同的反应机理。借鉴煤燃烧机理分析认为,污泥燃烧反应初期挥发分的燃烧受控于化学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剩余挥发分的燃尽和固定碳的燃烧总反应速率逐渐受扩散因素控制。基于分析所得污泥燃烧机理,采用四个独立的平行反应模型模拟污泥的燃烧过程,拟合曲线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热裂解 燃烧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TG-FTIR的印染污泥与烟煤掺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廖艳芬 曹亚文 +1 位作者 吴淑梅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共9页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研究了印染污泥与烟煤的掺混燃烧过程.结果表明:污泥燃烧存在3个主要阶段,分别对应于150-350℃区间纤维类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350-500℃区间细菌蛋白质等高分子有机质的燃烧以及500℃后无机染料矿物质的煅烧;烟煤...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研究了印染污泥与烟煤的掺混燃烧过程.结果表明:污泥燃烧存在3个主要阶段,分别对应于150-350℃区间纤维类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350-500℃区间细菌蛋白质等高分子有机质的燃烧以及500℃后无机染料矿物质的煅烧;烟煤中掺入印染污泥可提高着火特性,30%掺混时可降低着火点约20℃,同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下降;印染污泥燃烧初期活化能仅为70 k J/mol,燃烧后期活化能升至130-160 k J/mol;随烟煤中污泥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物初始阶段的活化能减小而后续燃烧阶段的活化能增大.综合分析发现,当污泥量低于20%时,对整体燃烧特性的影响较小.热重红外曲线表明:污泥与烟煤混合后,矿物质之间通过反应对污染物的行程产生影响;污泥灰分中的碱性氧化物以及起固硫催化作用的Fe2O3有利于将混合物中的硫固定在灰渣中;NOx主要来源于燃料型NOx的释放;由于污泥易于脱挥,析出小分子的可燃气体形成还原性气氛,有利于降低混合物燃烧前期NOx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污泥 烟煤 掺烧 热重红外联用 动力学 污染性气体
下载PDF
碱金属对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廖艳芬 张横锦 +2 位作者 吴宇婷 刘桂才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4,共8页
在固定床上研究了碱金属对稻杆水蒸气气化和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双重影响规律.实验发现:700℃下碱金属盐浸渍处理后生物质水蒸气气化产气率显著提高,H_2体积分数提高到56%~57%,而CO降低到13%左右,表明碱金属极大促进了焦的重整反应和水煤... 在固定床上研究了碱金属对稻杆水蒸气气化和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双重影响规律.实验发现:700℃下碱金属盐浸渍处理后生物质水蒸气气化产气率显著提高,H_2体积分数提高到56%~57%,而CO降低到13%左右,表明碱金属极大促进了焦的重整反应和水煤气反应,且原料中固有有机钾元素作用大于添加的无机钾;提高气化温度到900℃后,碱金属催化含氧官能团的二次裂解提高了CO产率,但催化水煤气反应同时消耗CO,两者相互竞争造成CO的产气呈现非线性特性.在5%碳酸钾浸渍浓度附近获得最高的CO、H_2综合含量和最高气化效率;相比于传统生物质水蒸气气化,添加载氧体后H_2产率得到了提升,钾修饰后的载氧体可明显提高H_2含量和产气率,750℃时H_2产气率都达到最大值0.82 m^3/kg,且气化效率达到75%;提高温度虽然增加了CO产率但H_2产率反而下降,分析认为钾修饰后的载氧体在高温下易于形成熔融硅酸钾盐,在阻塞载氧体表面的同时抑制焦和水蒸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化学链 气化 碱金属
下载PDF
改进的混沌优化方法在电站机组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廖艳芬 马晓茜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6,120,共5页
利用搜索过程中的先验知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对电厂机组负荷分配这一类高维、非线性问题进行寻优。该算法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性和随机性进行全局搜索,结合下降法思想在当前最优解的局部空间搜索,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 利用搜索过程中的先验知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对电厂机组负荷分配这一类高维、非线性问题进行寻优。该算法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性和随机性进行全局搜索,结合下降法思想在当前最优解的局部空间搜索,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罚函数,将非线性约束问题转化为非约束问题求解,在寻优操作过程中检验解的有效性。并采用目标函数中负荷取值区间判别方法,降低优化问题的规模,减少了计算次数。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改进的混沌优化算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 机组组合 优化算法 混沌
下载PDF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混沌优化算法在动力配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廖艳芬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21,126,共6页
针对燃煤结焦过程的模糊性和非线性特点,采用模糊神经网络评估混煤的结焦特性,并用结焦倾向性指标作为动力配煤的约束条件.然后基于混沌优化算法在解空间的遍历性优势,以混煤煤价最低为目标,结合罚函数处理的约束条件方法,对电站动力配... 针对燃煤结焦过程的模糊性和非线性特点,采用模糊神经网络评估混煤的结焦特性,并用结焦倾向性指标作为动力配煤的约束条件.然后基于混沌优化算法在解空间的遍历性优势,以混煤煤价最低为目标,结合罚函数处理的约束条件方法,对电站动力配煤优化问题进行寻优.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结合变尺度混沌算法对电站动力配煤问题具有相当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对最优解,有利于对实时配煤进行在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神经网络 混沌 优化算法 动力配煤
下载PDF
纤维素热裂解左旋葡聚糖生成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马晓茜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为优化生物质热裂解产物中左旋葡聚糖(LG)产率,在改进的B-S机理模型的基础上,以纤维素热裂解为研究对象,对其热裂解过程中活性纤维素(AC)、LG以及乙醇醛(HAA)的演变和生成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中,由于一次反应吸热... 为优化生物质热裂解产物中左旋葡聚糖(LG)产率,在改进的B-S机理模型的基础上,以纤维素热裂解为研究对象,对其热裂解过程中活性纤维素(AC)、LG以及乙醇醛(HAA)的演变和生成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中,由于一次反应吸热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物料温度长时间内处于中温状态,恰好形成了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保持中温的必要条件。作为纤维素热裂解最主要的产物,LG在物料内部并未发生强烈的二次裂解,HAA则几乎完全来源于AC的分解,物料内部LG和其他竞争产物浓度(质量浓度,下同)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其竞争能力的大小,HAA浓度积累速度在反应后期的提高正是其竞争消耗AC优势的体现。挥发分二次反应主要发生在气相空间,随着气相停留时间和辐射源温度的增加,LG二次分解的程度提高。因此为获取高产率LG,中等辐射源温度和短气相停留时间是必要条件,仅以生物油产率为目的时,气相停留时间可适当放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左旋葡聚糖 模拟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火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廖艳芬 漆雅庆 马晓茜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0-1105,共6页
基于简化的固体可燃物燃烧模型,利用FLUENT对单室房间进行了火灾模拟,得到了烟气温度场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在三种不同高度的跨层发生火灾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火灾荷载的情况下,火灾... 基于简化的固体可燃物燃烧模型,利用FLUENT对单室房间进行了火灾模拟,得到了烟气温度场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在三种不同高度的跨层发生火灾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火灾荷载的情况下,火灾发生在高度越低的跨,整个框架结构破坏坍塌的越快;底跨层受火时,柱的侧向位移最小,高跨层受火时,柱的侧向位移最大;混凝土板是最早遭到破坏的,但混凝土柱的破坏才会导致整个框架的失稳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钢筋混凝土框架 数值模拟 耐火极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