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3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个性--张一兵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9,共10页
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知名学者。自1999年出版《回到马克思》一书,张一兵又先后出版了《回到列宁》(2007)和《回到海德格尔》(2014),最近,他又完成了《回到福柯》的书稿。应该说,人们对张... 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知名学者。自1999年出版《回到马克思》一书,张一兵又先后出版了《回到列宁》(2007)和《回到海德格尔》(2014),最近,他又完成了《回到福柯》的书稿。应该说,人们对张一兵教授这种思考主题不断游移的哲学研究方式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充满了好奇,最近,张琳博士就此问题专访了张一兵教授。本刊特整理发表这一访谈,以期学界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问题专访 经典文献 教授访谈 还原点 齐泽克 问题域 哲学研究 我自己 一个问题
下载PDF
一部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返本开新之作——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
2
作者 张一兵 刘林元 +1 位作者 侯惠勤 姚润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6-236,共1页
为加强对国家、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学术和文化建设及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本期起,开辟“江苏社科规划”专栏,介绍我省学者所承担的国家及省社会科学基金重要项目。
关键词 孙伯鍨 张一兵 《走进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历史辩证法 实践观
下载PDF
构境、塑形与格式塔-访张一兵教授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137-153,共17页
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2007年,他提出构境论思想后,在学术界受到了较多非议。2009年之后,张一兵进一步提出塑形、构式、构序和筑模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范式,以建立一种与历... 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2007年,他提出构境论思想后,在学术界受到了较多非议。2009年之后,张一兵进一步提出塑形、构式、构序和筑模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范式,以建立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僭越式对接。最近,本刊编辑就此问题专访了张一兵教授。现特整理发表这一访谈,以期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张琳(以下简称“问”):您是2012年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的“坛主”,当时选的研讨题目是“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这让我想到您的构境论(the theory of situating)或许与重视情境(situation)的现象学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张一兵(以下简称“张”):你会发现,我在《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关于构境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逻辑承袭》里造了几个新词,塑形、构式、构序和筑模,并且分别英译为shaping、configurating、ordering和modeling。其实,构境这个词的英译situating也已经包含了这种思考。你会发现,王庆节教授在他的会议批评中用的是situation这个词,我能感觉得到,他对构境论的理解和批评是最接近原初语境的,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已经把这个词改造成situating。他主要是看了《回到海德格尔》(样稿本),他感到有兴趣,但他并不同意我对海德格尔的解释。这个问题的发生是与我以前对海德格尔的一个错误判断相关。过去我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这个概念,先是从英译文中把它错误理解成海德格尔把现成性的名词动名词化为Being。Modeling这个词是皮格林教授用的。2010年我们曾请他访问南京大学,在第八期《社会批判理论纪事》我们还会有一个皮格林教授的专题。他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属于当代的SSK(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最新思潮。他强调实践,跟马克思比较接近。Modeling一词是他用的,被我理解成model+ing。所以,在《哲学研究》那篇文章中我把一些概念统统都动名词化了,包括“劳动塑形”这个词,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查到马克思用的德文原文(Formung),马克思文本的英译本里面是formation这个词,而我当时英译用的是shaping。这个+ing想法是在我研究海德格尔哲学后发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教授 塑形 海德格尔哲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格式塔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作者—文本—读者——访张一兵教授
4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访谈时间:2015年8月7日上午访谈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办公室受访者:张一兵教授,简称"张"采访者:张琳博士,简称"问"参加者:孙乐强博士问:我想还是先从您的文本学说起吧。一般而言,文本解读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对"作者—... 访谈时间:2015年8月7日上午访谈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办公室受访者:张一兵教授,简称"张"采访者:张琳博士,简称"问"参加者:孙乐强博士问:我想还是先从您的文本学说起吧。一般而言,文本解读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对"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在这方面,您的看法到底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研究 张一兵 古尔德 采访者 南京大学 现代性 访谈时间 李凯尔特 后现代 伽达默尔
下载PDF
第三持存与非物质劳动--张一兵与斯蒂格勒学术对话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一兵 杨乔喻(编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5,共10页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核心构境点的第三持存概念与技术义肢的记忆延异就是增补性的人类社会历史,其中,生产模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从摄影到电影和电视,人类历史生存中原来不可重来的建构性场境由一种全新的复构技术反复再现了。在今...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核心构境点的第三持存概念与技术义肢的记忆延异就是增补性的人类社会历史,其中,生产模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且,从摄影到电影和电视,人类历史生存中原来不可重来的建构性场境由一种全新的复构技术反复再现了。在今天,数字资本主义进程已经发展出"非经济"的剥削方式,那就是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普遍的人的思想无产阶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非物质劳动 第三持存 模板
下载PDF
空间塑形与非物质劳动——张一兵与大卫·哈维对话之一(2017)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一兵 大卫·哈维 杨乔喻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31,共10页
针对张一兵的提问,哈维回答了自己为什么会关注马克思和解读马克思。他认为,这是因为马克思有助于去理解城市、理解一些地理问题。哈维认为自己并不是马克思的学者,而是马克思的实践者。关于张一兵问到哈维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在读《资本论... 针对张一兵的提问,哈维回答了自己为什么会关注马克思和解读马克思。他认为,这是因为马克思有助于去理解城市、理解一些地理问题。哈维认为自己并不是马克思的学者,而是马克思的实践者。关于张一兵问到哈维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在读《资本论》,哈维的回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个责任,即将马克思深奥的《资本论》变成每个人都能够接触、接近和读懂的东西。一方面是要说得非常清楚,另一方面是不能把马克思非常深刻的地方去掉,不能简化深刻性。对他来说,马克思永远是一个理论源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回到马克思,并且能够找到答案。马克思的分析对象并不是那些传记作家所说的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或美国社会,而是资本。但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可能只是在世界一个角落发生着的事情。而今天,资本却变成了全球性的现象。对张一兵和哈维来说,马克思是一个当代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过时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 马克思 空间塑形 非物质劳动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一兵教授访谈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一兵 张琳 +2 位作者 蓝江 周嘉昕 孙乐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161,共7页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 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应该是自己的状态,所谓我、自我,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关系中被建构起来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对自我的占有"或"我应该是我",这本身是不成立的。同时这意味着,所谓的我根本不是一个实体,有很多东西都会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指的是社会关系,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场景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镜像 体知 关系体论
下载PDF
张一兵书法艺术欣赏
8
作者 张一兵 《今日科苑》 2012年第8期F0004-F0004,共1页
张一兵:中国人民银行嘉兴市中心支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文联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嘉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关键词 书法家 艺术欣赏 中国人民银行 嘉兴市 协会 市中心 秘书长 委员会
下载PDF
技术、知识与批判--张一兵与斯蒂格勒的对话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一兵 杨乔喻(编译/整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一张一兵(以下简称张):您是当代欧洲最重要的原创性哲学家。能够邀请到您来南京大学,为我们的研究生开设研讨课,与我们一同讨论,是我们学科的荣幸,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界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
关键词 斯蒂格勒 技术哲学 张一兵 技术观 中国出版 研讨课 南京大学 泰勒制 外在化 延异
下载PDF
自然、非物质与人本学浪漫主义——张一兵与大卫·哈维对话之二(2017) 被引量:2
10
作者 大卫.哈维 张一兵 杨乔喻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在张一兵与大卫·哈维2017年思想对话的第二部分中,双方主要讨论了自然与本质、物与非物质、革命的人本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概念或主题。并就各自立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与交流。围绕自然概念,张一兵强调马克思对自然概念有着多重界... 在张一兵与大卫·哈维2017年思想对话的第二部分中,双方主要讨论了自然与本质、物与非物质、革命的人本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概念或主题。并就各自立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与交流。围绕自然概念,张一兵强调马克思对自然概念有着多重界定:作为社会历史基始的先在性、社会存在中的建构性,以及建构中的特定方式;哈维则提出在西语中自然也指"本质",强调自然而然的社会存在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资本逻辑的本质。围绕物与非物质概念,张一兵强调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本身的客观非实体性,反对使用"非物质"概念指认这一客观性,因其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物性概念抽象唯心化的倾向;哈维则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使用了"物质的",一方面,"非物质的"强调资本和价值本身在马克思界定中的客观非物质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总体性的社会存在本身便是"物质的"。围绕带有浪漫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张一兵对此保持警惕,防止滑入早期马克思悬设价值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之中;哈维则坦诚自己是个古典浪漫主义者,期待与资本价值增殖共在同生的反价值将从内部瓦解资本逻辑本身,期待使用价值的直接交换、不追求3%综合增长率的共产主义经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哈维 自然 非物质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似那水晶歌唱——摄影师张一兵
11
作者 佳咪 张一兵 《服装设计师》 2004年第6期70-73,共4页
五月的午后,北京不怎么刺眼的阳光在眼前漂浮,也穿过阳台的大玻璃窗笼罩住了半个房间——在张一兵的工作室里,暗红色的窗帘和阳光懒散的谈着闲话,而我也在这惬意的氛围中开始了对张一兵的采访。其实,不应该叫做采访的,谈话进行了... 五月的午后,北京不怎么刺眼的阳光在眼前漂浮,也穿过阳台的大玻璃窗笼罩住了半个房间——在张一兵的工作室里,暗红色的窗帘和阳光懒散的谈着闲话,而我也在这惬意的氛围中开始了对张一兵的采访。其实,不应该叫做采访的,谈话进行了不到十分钟,我就发现我已经不想再多做提问了——听着张一兵轻松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师 张一兵 人物介绍 风格 艺术创作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张一兵对话特瑞尔·卡弗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一兵 特瑞尔.卡弗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张一兵:在您的书中,您批评了从陶伯特开始的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整理方案。但是,陶伯特的整理实际上是有前后期的,1972年在MEGA2试行版中先有一个陶伯特版本,后来在2003年又出了第二个版本,并且这两个版本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张一兵:在您的书中,您批评了从陶伯特开始的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整理方案。但是,陶伯特的整理实际上是有前后期的,1972年在MEGA2试行版中先有一个陶伯特版本,后来在2003年又出了第二个版本,并且这两个版本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刚刚出版的MEGA2第四部分第5卷与陶伯特版本又有很大差别,但是与您此次的英文文献版在总的思路上是接近的。卡弗:是的。这本书是2014年出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张一兵 对话 英文文献 版本 整理 出版
原文传递
马克思《伦敦笔记》的思想实验空间
13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5,100,共7页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2页。。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因为在这里,他将开启自己原创性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恩格斯语)的理论探索进程,并形成关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不列颠博物馆 政治经济学 生产方式 经济学研究 阅览室 原创性 科学认识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异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解读
14
作者 张一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7,206,共14页
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并且,这种异化批判要从马克思的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在列斐伏尔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具体化,这种观点也会进一步延伸到他对马克思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的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解中。并且,这种异化批判要从马克思的总体人的观念中获得。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前置的价值悬设——理想化劳动不同,列斐伏尔是捕捉到马克思展望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后的“总体人”自由发展状态,并将其作为未来目标式的后置目的论牵引。并且他认为,这种总体人的观念恰恰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换是完全同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 总体人
下载PDF
聚焦城市的“照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研究
15
作者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I0002,共14页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 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下载PDF
作为辩证人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
16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辩证人本主义 需要本体论
下载PDF
消费意识形态:当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列斐伏尔《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研究
17
作者 张一兵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4,160,共14页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计划化观念”现在被资本主义有效整合到了自身的生产方式之中。今天的资本主义可以被指认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作为消费动机的欲望本身,是资本通过软性的广告制造出控制人们的无意识中的虚假需要,由此再生产出盲目跟风消费的“他者欲望”。这个所谓的“消费社会”中已经生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中特有的消费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消费意识形态
下载PDF
国家生产方式下的空间生产——列斐伏尔《论国家》第四卷研究
18
作者 张一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当下形态,就是以国家生产方式的样态,全面控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再生产,正是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模型使资本主义得以幸存。原先处于自发放任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现在已经... 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当下形态,就是以国家生产方式的样态,全面控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再生产,正是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模型使资本主义得以幸存。原先处于自发放任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现在已经被国家操控的力量统一和“重铸”起来了,这既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力和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之流,也包括了以股票金融市场为中心的资本运作和科技之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同时实现于生产力增长、都市化消费主义和空间化拓展的三重过程之中。并且,这种国家生产方式的空间生产,不仅表现为由高速公路、高铁和空中飞行构筑的交通空间,以及由网络和信息通信系统建构起来的数字化交流空间,还体现为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统一民族意志的精神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论国家》 国家生产方式 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
下载PDF
隐性认同机制: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同质性——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读
19
作者 张一兵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9,285,共13页
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 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话语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它通过每天随口言说的话语巧妙地掩盖起真实存在的压迫性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力。当然,这种同一性隐性支配的现实基础,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质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认同 同质性
下载PDF
列斐伏尔:一个文本线索与思想转折
20
作者 张一兵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1,F0002,共12页
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逻辑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 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逻辑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固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奏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转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