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田文敬 郑冬梅 +3 位作者 孙帆 管强 张仲胜 黄兆辉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为探究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冗余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35~24.58g/kg,平均值为13.3g/kg。辽河... 为探究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冗余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35~24.58g/kg,平均值为13.3g/kg。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斑块状分布,空间变异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主导,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芦苇土>水稻土>碱蓬土。pH值和砂粒占比(<2μm)共同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34%,对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达85.4%,是影响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理化性质。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较高,空间分布集中,植被类型和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白山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垂直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一帆 武海涛 +5 位作者 刘吉平 刘丹丹 林奕伶 康玉娟 管强 张仲胜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期7-15,81,共10页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 碳(C)、氮(N)、磷(P)作为有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探究长白山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长白山地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在600~2 200 m海拔范围内,分析了不同海拔和典型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海拔梯度下,0~15 cm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41.78~130.45 g/kg、2.76~6.32 g/kg、0.54~1.20 g/kg,土壤C/N、C/P、N/P的范围是13.01~22.33、45.47~156.82、3.51~7.63,土壤TC、TN、TP储量介于21.18~129.17 t/hm^(2)、1.19~6.26 t/hm^(2)、0.23~0.82 t/hm^(2)。TC含量、TN含量、C/N、C/P、N/P、TC储量和TN储量均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中海拔峰值规律,而TP含量和TP储量则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植被带变化改变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储量。TC含量(59.21 g/kg)和TN含量(3.27 g/kg)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TP含量(0.57 g/kg)最大值出现在针叶林带;C/N(18.19)、C/P(122.66)和N/P(6.74)均在苔原带达到最大;而TC储量(76.95 t/hm^(2))最大值出现在岳桦林带,土壤TN储量(4.57 t/hm^(2))最大值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带,TP储量(1.12 t/hm^(2))在针叶林带达到最大。除TP储量外,不同植被带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表层聚集特征。不同植被带、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其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将为全球变化下长白山森林土壤C、N、P元素含量和储量的研究提供数据积累和基础支撑,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碳氮磷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海拔 土层
下载PDF
短期生物炭添加对退化盐碱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姜珊 张仲胜 +1 位作者 李敏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2期225-233,共9页
施用生物炭(BC)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而恢复并提升土壤生态功能,然而生物炭如何影响退化盐碱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吉林西部退化盐碱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不添加生物炭,CK),低量... 施用生物炭(BC)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从而恢复并提升土壤生态功能,然而生物炭如何影响退化盐碱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吉林西部退化盐碱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不添加生物炭,CK),低量添加生物炭(生物炭:土的比例添加生物炭分别为0.5%、1%、2%,LK),高量添加生物炭(生物炭:土的比例添加生物炭分别为5%、10%、20%,HK),通过1个生长季监测土壤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的变化,分析短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特征,探究生物炭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低添加量处理下,生物炭对除真菌之外的微生物PLFA均具有抑制作用;高添加量处理下,生物炭对微生物PLFA起促进作用;除原生动物外,其余微生物PLFA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细菌与真菌PLFA均增加了50%左右。不同生物炭添加处理下微生物群落中物种结构变化不大,微生物群落的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以及均匀度在三种处理下差异不显著;生物炭添加改变了土壤养分,其中生物炭添加对有机碳(SOC)影响不显著,但会增加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其中DOC与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厌氧菌(A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真菌(Fu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未来研究中应更多的关注生物炭添加对退化盐碱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长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磷脂脂肪酸 土壤有机碳 短期试验
下载PDF
长白山地土壤甲螨和跳虫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4
作者 刘丹丹 武海涛 +7 位作者 于洪贤 孙新 刘冬 程鹏 白雪莹 戴冠华 张仲胜 王文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99-1309,共11页
本文围绕物种组成特征、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探究了长白山北坡9个海拔梯度(600 m、800 m、1000 m、1200 m、1400 m、1600 m、1800 m、2000 m和2200 m)的土壤甲螨和跳虫的多样性分布模式。于2021年7月,共采集到土壤甲螨10688只... 本文围绕物种组成特征、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探究了长白山北坡9个海拔梯度(600 m、800 m、1000 m、1200 m、1400 m、1600 m、1800 m、2000 m和2200 m)的土壤甲螨和跳虫的多样性分布模式。于2021年7月,共采集到土壤甲螨10688只,隶属于36科45属55种;跳虫6155只,隶属于12科32属54种。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atric multidimentional scaling,NMDS)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和跳虫的群落结构在9个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并在长白山4个典型植被带(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带)间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土壤甲螨和跳虫物种丰度的海拔分布格局呈单峰型,分别在海拔1200 m和1400 m处达到峰值;甲螨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递减分布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U型分布;而跳虫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型模式,在海拔1200 m处达到最大值。RDA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和VPA分析(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以及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是驱动土壤甲螨和跳虫群落组成沿海拔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海拔梯度 群落结构 甲螨 跳虫 长白山地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仲胜 李敏 +5 位作者 宋晓林 薛振山 吕宪国 姜明 武海涛 王雪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虽然目前在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全球等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探究气候因子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化学结构特征影响机制方面却鲜有研究...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虽然目前在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全球等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在分子尺度上探究气候因子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化学结构特征影响机制方面却鲜有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气候因子变化及其导致的环境、生态因子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的关系。气温升高不仅将改变土壤中源自植物部分的有机碳来源特征,同时也会将加速土壤木质素等碳组分分解,排水或者旱化引起有机质分解加速,土壤中C=O键增加。植被演替、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等与气候变化密的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则会影响输入土壤植被残体性质,加速糖类、脂类及木质素分解、并改变有机碳结构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土壤中有机碳稳定性与分子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土壤中具有高的苯环结构(芳香族化合物)及O-烷基碳通常表明土壤碳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之前认为较为稳定的木质素等结构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可能并不稳定。未来研究中应着重关注与土壤有机碳分子标志物的识别与生态意义判读、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转换过程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大尺度环境/生态过程与碳库分子结构转变的耦合机制及新的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辨识技术及判读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碳库 分子结构 稳定性
下载PDF
中国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0
6
作者 张仲胜 吕宪国 +1 位作者 薛振山 刘晓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0-1169,共10页
明确区域及全球湿地土壤中是否存在类似"Redfield比值(Redfield ratio)"的碳氮磷(C∶N∶P)比例,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构建湿地物质循环模型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沼泽志》中有详细土壤理化性质记录的119块沼泽湿地... 明确区域及全球湿地土壤中是否存在类似"Redfield比值(Redfield ratio)"的碳氮磷(C∶N∶P)比例,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构建湿地物质循环模型的基础。本文基于《中国沼泽志》中有详细土壤理化性质记录的119块沼泽湿地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湿地土壤中碳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湿地土壤中C∶N、C∶P和N∶P(摩尔比)平均为18.22、245.22和13.60,高于中国及世界土壤中C∶N、C∶P和N∶P的平均值,C∶N∶P比例平均值为245∶13.6∶1。碳、氮、磷三者之间并不具备显著的两两相关性,说明中国湿地土壤中不存在类似于"Redfield比值"的C∶N∶P比例。相比于N元素,湿地生态系统更多受到P供应的限制。不同湿地类型或不同盐度情况下湿地土壤中C∶N、C∶P和N∶P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植被类型对土壤中C∶N、C∶P和N∶P影响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温度(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活动积温)及p H是决定湿地土壤中C∶N、C∶P和N∶P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海拔与C∶P及N∶P之间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这一非地带性因子是决定湿地土壤C∶N∶P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葫芦岛地区汞在土壤-植物-昆虫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仲胜 王起超 +3 位作者 郑冬梅 郑娜 张秀武 张新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8-2124,共7页
通过研究葫芦岛地区土壤、植物及不同食性昆虫的汞含量,探讨了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结果表明,汞污染使植物汞含量增加,生物吸收程度大大提高.植物及昆虫灰分基汞含量均高于汞在地壳的克拉克值.不同食性昆虫灰分基汞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研究葫芦岛地区土壤、植物及不同食性昆虫的汞含量,探讨了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结果表明,汞污染使植物汞含量增加,生物吸收程度大大提高.植物及昆虫灰分基汞含量均高于汞在地壳的克拉克值.不同食性昆虫灰分基汞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的规律.汞能够沿着食物链由植食性昆虫向肉食性昆虫进行传递,土壤-植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系统中,汞的富集倍数分别为(1~n)×10-1、(1~n)×10、(1~n)的水平,土壤汞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昆虫体内汞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昆虫 灰分基汞含量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葫芦岛锌厂周围蜘蛛体内的汞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仲胜 吕宪国 +4 位作者 王起超 郑冬梅 郑娜 张新艳 张秀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1-484,共4页
以葫芦岛锌厂周围草地中的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汞在蜘蛛体内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蜘蛛体内汞含量范围为6.72~185.01ng·g-1,平均60.19ng·g-1,远高于对照地区蜘蛛。不同采样点蜘蛛体内汞含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距离锌... 以葫芦岛锌厂周围草地中的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汞在蜘蛛体内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蜘蛛体内汞含量范围为6.72~185.01ng·g-1,平均60.19ng·g-1,远高于对照地区蜘蛛。不同采样点蜘蛛体内汞含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距离锌厂远近对蜘蛛汞含量影响明显。蜘蛛体内总汞含量、头胸部及腹部汞含量分别同蜘蛛体重、对应器官重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蜘蛛不同器官中汞含量差异显著,表现出头胸部>足>腹部的规律。但是同其他昆虫相比,蜘蛛对汞的富集程度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头胸部 腹部 葫芦岛市
下载PDF
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汞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仲胜 王起超 +5 位作者 郑冬梅 田立新 郑娜 张秀武 张新艳 张少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26-1530,共5页
通过调查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Hg浓度,研究了Hg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Hg浓度较高,Hg含量范围为0.33~174.86ng·g-1,平均值为36.44ng·g-1;东亚... 通过调查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Hg浓度,研究了Hg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Hg浓度较高,Hg含量范围为0.33~174.86ng·g-1,平均值为36.44ng·g-1;东亚飞蝗体内总Hg及不同器官中总汞浓度均与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东亚飞蝗不同器官中的总Hg浓度为翅膀>头>腹>胸≈足;随着飞蝗体质量增加,飞蝗体内绝对Hg含量增大,但生物量稀释作用使飞蝗体内总Hg浓度降低。Hg主要累积在飞蝗的翅膀和头部。生物量稀释作用及将Hg累积到翅膀中可能是东亚飞蝗抵御Hg危害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体质量 体长 生物量稀释
下载PDF
哈达山水利枢纽对第二松花江下游地区汞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仲胜 王起超 +2 位作者 邵志国 张磊 张秀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1-295,共5页
通过调查第二松花江10个典型断面沉积物、江水中总汞及江水中不同形态的汞浓度,研究了建坝对于库区汞污染的影响。建坝之后,由于水文条件改变,悬移质发生沉降,库区沉积物中汞浓度将会增加,库区会变成汞的汇。库区下游出水处江水汞浓度... 通过调查第二松花江10个典型断面沉积物、江水中总汞及江水中不同形态的汞浓度,研究了建坝对于库区汞污染的影响。建坝之后,由于水文条件改变,悬移质发生沉降,库区沉积物中汞浓度将会增加,库区会变成汞的汇。库区下游出水处江水汞浓度将降低至0.032μg/L。每年通过推移质输沙向库区输入约4.37 kg汞,通过悬移质输沙向库区输入约856.8 kg汞。由于输沙的影响,每年将会在库区形成厚约1.23 cm的沉积物。库区上游沉积物的再悬浮、水库淹没区汞的溶出,对库区汞通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坝 水库 悬移质 沉积物
下载PDF
牙科汞齐造成的汞污染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仲胜 王起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8-72,共5页
除了食鱼之外,牙汞齐是一般人群汞暴露的重要途径。对于牙汞齐所引起的汞释放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从动物暴露实验和孕妇牙汞齐对母亲和胎儿体内汞含量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表明牙汞齐会造成动物肝脏、肾脏及脑组织中汞浓度的升高,... 除了食鱼之外,牙汞齐是一般人群汞暴露的重要途径。对于牙汞齐所引起的汞释放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从动物暴露实验和孕妇牙汞齐对母亲和胎儿体内汞含量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表明牙汞齐会造成动物肝脏、肾脏及脑组织中汞浓度的升高,孕妇口腔中牙汞齐会在孕妇及胎儿体内造成汞累积;关于牙科废水汞含量以废水处理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牙科诊所排放出来的废水中的汞是可以为生物所吸收利用的,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在牙科诊所中安放汞分离器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分离器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从牙汞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汞释放机理、牙科废水处理等方面给出了研究建议。目前我国对于牙科汞齐造成的汞污染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建议开展牙汞齐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以正确认识其危害,进行治理,减少人体汞暴露以及汞的环境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及防治 牙科汞齐 暴露 老鼠 孕妇 废水 分离器
下载PDF
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54
12
作者 肖烨 商丽娜 +4 位作者 黄志刚 张文广 薛振山 张仲胜 吕宪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4-1001,共8页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甸湿地(T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山地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343.11 mg/g、28.03 mg/g和4.00 mg/g,变异系数为有机碳(9.26%)〈全氮(16.52%)〈全磷(48.64%)。在0-40 cm土层内,T1、T2和T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T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山地沼泽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原文传递
天然和巯基改性沸石吸附水溶液中重金属Hg^2+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新艳 王起超 +2 位作者 张少庆 孙晓静 张仲胜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460,共6页
为了提高沸石对汞的吸附性,利用半胱胺盐酸盐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改性,制得巯基改性沸石。研究了吸附剂用量、pH值、温度、Hg2+浓度和吸附时间对沸石和巯基改性沸石吸附Hg2+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巯基改性沸石吸附Hg2... 为了提高沸石对汞的吸附性,利用半胱胺盐酸盐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改性,制得巯基改性沸石。研究了吸附剂用量、pH值、温度、Hg2+浓度和吸附时间对沸石和巯基改性沸石吸附Hg2+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巯基改性沸石吸附Hg2+受pH值、温度的影响较小,吸附机制主要是沸石表面的硫与Hg2+的化学反应。而天然沸石对Hg2+的吸附主要是离子交换作用,受温度、pH值等的影响较大,随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下降。整个吸附过程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天然沸石在吸附时间为1 h、巯基改性沸石在0.5 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条件试验和Langmu ir等温吸附模型都表明,巯基改性沸石对Hg2+的吸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吸附容量由8.06 mg/g提高到19.88 mg/g,提高了14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 改性沸石 天然沸石 Hg2+ 吸附条件 吸附机理
下载PDF
葫芦岛市五里河土壤—植物系统中汞的迁移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郑冬梅 王起超 +2 位作者 张仲胜 郑娜 张秀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6-680,共5页
为了探讨汞污染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采用冷原子吸收法研究葫芦岛市五里河沿岸土壤、植物中汞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茎叶汞含量为0.003~3.024mg/kg,植物根土汞含量为0.509~17.576mg/kg,草本植物叶汞含量为辽东蒿>水蓼>芦苇>... 为了探讨汞污染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采用冷原子吸收法研究葫芦岛市五里河沿岸土壤、植物中汞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茎叶汞含量为0.003~3.024mg/kg,植物根土汞含量为0.509~17.576mg/kg,草本植物叶汞含量为辽东蒿>水蓼>芦苇>曼陀罗>扁杆鹿草>苍耳>稗草.不同器官汞含量为根>叶>果实(穗)>茎,草本植物根汞含量、果实汞含量与土壤汞含量相关,叶与茎汞含量呈显著相关.草本植物汞的生物吸收能力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五里河沿岸草本植物的生物吸收系数高于Перельман分类系统中汞的生物吸收系数,属于强累积类,说明在严重汞污染的环境条件下,草本植物对汞表现为强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收系数 地球化学迁移 五里河
下载PDF
葫芦岛锌厂周围土壤砷污染空间格局和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秀武 王起超 +3 位作者 郑冬梅 张少庆 郑娜 张仲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69-1773,共5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葫芦岛市锌厂周围67个地点88个土壤样品的砷含量,用Kriging插值模拟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指数分布,比较了海拔高度不同距锌厂距离相同的不同方向地点的砷含量差异,分析了不同深度砷的分布特点,用单...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葫芦岛市锌厂周围67个地点88个土壤样品的砷含量,用Kriging插值模拟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指数分布,比较了海拔高度不同距锌厂距离相同的不同方向地点的砷含量差异,分析了不同深度砷的分布特点,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了环境评价。结果表明,葫芦岛锌厂周围土壤砷的含量范围7.25~492.61mg·kg-1,其空间分布沿西偏北、西南、南方向向外围延伸,最大污染半径达6.4km,距锌厂相同距离海拔度高的地点砷含量高,土壤砷主要富集于表层0~10cm范围内,砷的垂直迁移性差,环境评价结果表明锌厂周围存在砷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空间格局 风险评价 葫芦岛锌厂
下载PDF
节肢动物体内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冬梅 王起超 +2 位作者 张仲胜 郑娜 张秀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586-2590,共5页
分析了汞污染区河流沿岸草本植物及节肢动物样品中的汞含量.结果表明,节肢动物飞蝗、中华蚱蜢总汞含量分别为0.032~0.402 mg·kg^-1、0.023~0.362 mg·kg^-1,高于非污染区1个数量级.飞蝗、中华蚱蜢甲基汞含量分别为0.003~0.0... 分析了汞污染区河流沿岸草本植物及节肢动物样品中的汞含量.结果表明,节肢动物飞蝗、中华蚱蜢总汞含量分别为0.032~0.402 mg·kg^-1、0.023~0.362 mg·kg^-1,高于非污染区1个数量级.飞蝗、中华蚱蜢甲基汞含量分别为0.003~0.031mg·kg^-1、0.004~0.015 mg·kg^-1,占总汞比例分别为3.5%~49.7%和2.0%~44.4%.飞蝗、中华蚱蜢体内(一级消费者)汞含量低于其食物草本植物,与未受污染地区不同;螳螂体内(二级消费者)汞明显累积.飞蝗体内总汞含量随着个体长度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在中华蚱蜢体内则先增长后下降,甲基汞随着个体长度增长呈上升趋势;节肢动物个体不同部位中汞含量明显不同,腹〉胸〉头.节肢动物体内汞和甲基汞可能导致野生鸟类、家禽、两栖类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甲基汞 食物链 葫芦岛
下载PDF
不同污染类型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冬梅 王起超 +1 位作者 孙丽娜 张仲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4-46,56,共4页
采用连续化学浸提法技术对不同污染类型沉积物中的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工汞污染类型河流沉积物中汞形态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强有机质结合态占总汞的比例比较大,其次为碱溶态;万山汞矿区残渣态汞所占比例最高;锌冶炼汞污染沉积物... 采用连续化学浸提法技术对不同污染类型沉积物中的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工汞污染类型河流沉积物中汞形态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强有机质结合态占总汞的比例比较大,其次为碱溶态;万山汞矿区残渣态汞所占比例最高;锌冶炼汞污染沉积物碱溶态所占的比例较高。由此可见,不同排放源对汞形态影响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沉积物 化学浸提法
原文传递
第二松花江水中甲基汞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晓静 王起超 +3 位作者 张少庆 张秀武 张新艳 张仲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017-3021,共5页
为研究第二松花江水中甲基汞的时空变化规律,分别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沿二松流域进行了采样分析,得出其空间变化规律:红石、十号线和泔水缸3个断面甲基汞含量较高,在这3个断面两侧甲基汞含量均下降.季节性变化规律:除涝州和四方台断面外,... 为研究第二松花江水中甲基汞的时空变化规律,分别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沿二松流域进行了采样分析,得出其空间变化规律:红石、十号线和泔水缸3个断面甲基汞含量较高,在这3个断面两侧甲基汞含量均下降.季节性变化规律:除涝州和四方台断面外,其他各采样断面丰水期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平水期.通过对比分析1981年、1983年和本研究结果,得出了年际性变化规律:1981年甲基汞含量随与排污口距离的增加而降低;1983年污染源已切断1 a,水中甲基汞含量骤降,达到天然背景值水平,但肇源至四方台江段甲基汞含量均在0.35 ng.L-1以上;2006年各相应断面甲基汞含量高于1983年,低于1981年.此外,本研究给出了二松水中甲基汞的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松花江 甲基汞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汞的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秀武 王起超 +4 位作者 田立新 郑冬梅 郑娜 张仲胜 张少庆 《湿地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81-187,共7页
提出了城市河道湿地——一种新湿地类型的概念,论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市区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的生态特征,研究了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和植被中汞的分布特征,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该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中汞污染程度及其生态风险... 提出了城市河道湿地——一种新湿地类型的概念,论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市区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的生态特征,研究了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和植被中汞的分布特征,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该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中汞污染程度及其生态风险。五里河属季节性河流,葫芦岛市市区段的五里河河道不同的生态位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河道湿地表层沉积物的总汞质量比为0.037~16.07mg/kg,平均质量比为9.241mg/kg。在该城市河道湿地龙湾大桥采样点,比较3种植物的总汞含量发现,三棱草(Rhizomacy-peri)的总汞含量高于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稗草的总汞含量高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都存在根的总汞含量大于叶,叶的总汞含量大于茎的现象。由于水文和地域等条件的差异,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与三江平原的碟形沼泽湿地汞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评价结果显示,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有重度的汞污染且具有严重的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湿地 五里河 特征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岳 张仲胜 宋晓林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年第4期43-47,共5页
通过测定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典型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研究了土壤DO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揭示垦殖过程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小叶章湿地土壤中DOC含量最高(768.54 mg/kg),林地次之(岛... 通过测定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典型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研究了土壤DO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揭示垦殖过程对土壤D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小叶章湿地土壤中DOC含量最高(768.54 mg/kg),林地次之(岛状林为676.65 mg/kg;人工杨树林为575.91 mg/kg),农田土壤最低(玉米地为318.7 mg/kg;水稻田为523.94 mg/kg)。除水稻田外,其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C由表层至底层均呈现出先增加而后急剧减少的趋势,在水稻田中,DOC含量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明显升高;土壤DOC含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8,p<0.001),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r=-0.228,p=0.038)。湿地垦殖后,土壤中DOC占SOM的比例下降,表明湿地垦殖减缓了土壤碳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DOC 小叶章湿地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