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刘璐 张红霞 张修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79-383,共5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多参数、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不断涌现,为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检...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多参数、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不断涌现,为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检出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中,超快速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合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指纹打印技术及一系列高级扩散加权成像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和拉伸指数模型成像)均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乳腺病变潜在的组织学或病理学特征,为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将从成像原理、技术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多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上述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良恶性病变 超快速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 合成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指纹打印技术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超快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翱宇 张红霞 +1 位作者 张斓 张修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770-773,共4页
超快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UF-DCE MRI)技术相较于传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保持合理空间分辨率的前提下,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并可在对比剂注射后的超早期时段捕获病灶内部的血流动力学信息。鉴于这些优势,UF-DCE ... 超快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UF-DCE MRI)技术相较于传统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保持合理空间分辨率的前提下,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并可在对比剂注射后的超早期时段捕获病灶内部的血流动力学信息。鉴于这些优势,UF-DCE MRI技术在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在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区分、预后预测以及乳腺癌亚型鉴别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UF-DCE MRI所提供的动力学参数,如增强时间(time to enhancement,TTE)、最大斜率(maximum slope,MS)以及推注到达时间(bolus arrival time,BAT)等不仅能定量反映乳腺病变的病理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此外,相比传统DCE-MRI,UF-DCE MRI能在乳腺背景实质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识别富血供病灶。因此,本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UF-DCE MRI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及该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良恶性病变 乳腺癌 超快速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
下载PDF
近红外线光学成像诊断微小肝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修石 薛峰 +4 位作者 隋淑华 蔡会龙 王波 孙喜文 申宝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在动物活体的皮下HepG2移植瘤的成像表现。方法取HepG2皮下荷瘤鼠10只,应用小动物分子成像仪和非特异性探针Cy5.5对裸鼠移植瘤行近红外线光学成像(NearInfra-redOpticalImaging),以得到早期肿瘤的大小和荧光强...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在动物活体的皮下HepG2移植瘤的成像表现。方法取HepG2皮下荷瘤鼠10只,应用小动物分子成像仪和非特异性探针Cy5.5对裸鼠移植瘤行近红外线光学成像(NearInfra-redOpticalImaging),以得到早期肿瘤的大小和荧光强度信息。结果10只HepG2皮下荷瘤裸鼠中有8只肿瘤清晰成像,成像敏感度为80%,成像瘤体的平均径线为3.717mm×2.612mm,平均体积为15.768mm3。其余2只受背景荧光影响而肿瘤边界显示不清。结论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具有敏感性高的优点,应用非特异性探针即可在较早期阶段发现微小肿瘤。而背景荧光干扰和成像深度有限是影响实验结果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光学成像 近红外 肝细胞癌 HEPG2 动物模型 裸鼠 异体移植
下载PDF
裸鼠胃癌移植瘤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修石 任翠 +2 位作者 国飞 邢永丽 邵金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892-895,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非特异性探针Cy5.5在裸鼠体内分布及显像研究,探讨近红外荧光成像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价值。方法:用MGC-803细胞株建立胃癌动物模型,进行早期、实时活体及离体显像实验。结果:近红外荧光成像可检测早期胃癌移植瘤的... 目的:通过对非特异性探针Cy5.5在裸鼠体内分布及显像研究,探讨近红外荧光成像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价值。方法:用MGC-803细胞株建立胃癌动物模型,进行早期、实时活体及离体显像实验。结果:近红外荧光成像可检测早期胃癌移植瘤的平均大小为2.807mm×3.045mm,与游标卡尺测得的肿瘤大小呈直线相关,r=0.924,P<0.05。Cy5.5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主要代谢器官为肾脏;注入探针30min后,裸鼠肿瘤部位成像清晰,荧光寿命、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部位(P<0.05)。60min后,肿瘤区的荧光强度始高于血液(P<0.05)。90min时达峰值。肿瘤部位的平均荧光寿命为(3.1376±0.9894)ns,明显高于对侧部位(P<0.05)。结论:近红外荧光成像可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瘤体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近红外荧光成像 荧光强度 荧光寿命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比较研究
5
作者 张修石 李玉莲 +1 位作者 于树江 曲丽英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52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对侵犯深度浆的准确率达88.5%,对转移淋巴结判定的准确率达96%,能够很好显示病变范围、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52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对侵犯深度浆的准确率达88.5%,对转移淋巴结判定的准确率达96%,能够很好显示病变范围、侵润程度、周围器官受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CT分期与病理分期基本相符。结论 通过直肠癌的GT征象分析,对于术前推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术前 CT分期 术后 病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MRI联合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0
6
作者 于明珠 张修石 +2 位作者 王洪伟 周洋 张红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8期2967-2971,共5页
目的:评估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结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分别应用MRI、MSCT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扫描图像进行术前T分期,并将影像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对照。结... 目的:评估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结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患者分别应用MRI、MSCT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扫描图像进行术前T分期,并将影像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对照。结果: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学T分期一致性强;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T1~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1.4%(32/35)、86.8%(46/53)、94.4%(17/18);MRI、MSCT增强扫描及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T分期的总准确率分别为80.2%(85/106)、73.6%(78/106)、89.6%(95/106)。结论:MRI联合MS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结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RI MSCT增强扫描 T分期
下载PDF
中段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成像对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晔 周洋 +1 位作者 唐娜 张修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6-382,共7页
背景与目的:中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异时远处转移率较高,如果能够在术前筛选出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就有可能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中段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 背景与目的:中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异时远处转移率较高,如果能够在术前筛选出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就有可能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中段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并且术前MRI判断为中段直肠癌的患者278例,收集其MRI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术前MRI与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的风险因素以及通过术前MRI预测直肠癌预后的价值。结果:278例患者中19例(6.83%)发生术后局部复发,42例(15.11%)发生异时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RI评价T(mr T)分期(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具有相关性;mr T分期(P=0.013)、MRI评价N(mr N)分期(P<0.001)、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腹膜返折受侵(P<0.001)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mr N1期(P=0.017)、mr N2期(P<0.001)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重要风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术前MRI能较好地预测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从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段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下载PDF
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宝茹 尚乃舰 +5 位作者 于树江 张修石 李鹏飞 孙亚鹃 周洋 刘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60-862,共3页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数字化X线摄影在触诊阴性乳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9
作者 高桂芬 张修石 +1 位作者 刘晓杰 侯慧民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30-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隐性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6年12月门诊体检中遇到的32例未触及肿块乳癌。术前均行金属丝定位,并经病理证实。结果X线呈现单纯钙化16例,其中癌前病变3例,导管原位癌6例,浸润性导...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隐性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6年12月门诊体检中遇到的32例未触及肿块乳癌。术前均行金属丝定位,并经病理证实。结果X线呈现单纯钙化16例,其中癌前病变3例,导管原位癌6例,浸润性导管癌7例;微结节或致密影伴钙化5例,其中癌前病变1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呈现不对称性致密影5例,1例为小叶原位癌,4例为浸润性导管癌;微结节伴浅分叶或毛刺4例,其中1例为导管原位癌,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结构紊乱2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诊断未触及肿块的触诊阴性乳癌、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以及开展保乳手术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诊阴性乳癌 数字化X线摄影 诊断
下载PDF
乳腺癌分子亚型与MRI表现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晔 张修石 +2 位作者 张红霞 李鹏飞 周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8期497-50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与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HER-2过表达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三...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与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HER-2过表达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三阴性型,观察不同亚型乳腺癌MRI表现及其与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T1WI多呈稍低信号[HER-2过表达型:68.00%(17/25),Luminal A型:66.67%(38/57),Luminal B型:76.19%(16/21),三阴性型55.56%(10/18)];HER-2过表达型多呈非肿块样强化[84.00%(21/25)],Luminal A型多呈不均匀强化[75.44%(43/57)],Luminal B型和三阴性型多呈环形强化[52.38%(11/21)、83.33%(15/18)];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和三阴性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廓清型[76.00%(19/25)、80.95%(17/21)和77.78%(14/18)],LuminalA型多为平台型[82.46%(47/57)];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和三阴性型多有伴随征象[80.00%(20/25)、76.19%(16/21)、66.67%(12/18)],Luminal A型49.12%(28/57)有伴随征象。乳腺癌增强MRI强化方式与分子亚型呈高度相关(C=0.737,P<0.001),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与分子亚型呈中度相关(C=0.567,P<0.001)。结论乳腺癌分子亚型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可通过MRI特征初步判断乳腺癌分子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子亚型
下载PDF
宫颈癌MR分期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洋 周洋 +1 位作者 张修石 于树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MR影像表现,评价MR在宫颈癌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60例均在治疗前行盆腔的轴位SET1WI,轴位及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在MRI上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浸润范围及累及宫旁的情况,并将MR所见进行影像学分... 目的分析宫颈癌MR影像表现,评价MR在宫颈癌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60例均在治疗前行盆腔的轴位SET1WI,轴位及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在MRI上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浸润范围及累及宫旁的情况,并将MR所见进行影像学分期,同时与临床及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100%,判断宫旁浸润的准确性为92.31%,判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性为96.67%,对宫旁浸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7.87%和92.31%。结论MR能多方位高分辨率显示宫颈癌病灶的位置、大小及向宫旁浸润的程度,对宫颈癌的分期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检查结合MRI可较为准确地评价宫颈癌的分期,使其更接近于病理分期,从而对宫颈癌的治疗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评估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巴志昌 王欣欣 +2 位作者 崔万辉 国飞 张修石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D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l例宫颈癌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前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评估化疗前后肿瘤的DWI图像及其ADC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肿瘤最大横径(37.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D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l例宫颈癌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前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评估化疗前后肿瘤的DWI图像及其ADC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肿瘤最大横径(37.10±11.23)与治疗前ADC值(0.83±0.12)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r=-0.175,P=0.348);治疗后肿瘤最大横径(24.03±5.65)与治疗后ADC值(1.10±0.16)之间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r=-0.208,P=0.262);治疗前后肿瘤横径缩小程度与ADC增加之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419,P=0.019);化疗有效组20例,无效组11例,有效组治疗后ADC值(0.95±0.13)较治疗前ADC值(0.80±0.12)明显升高,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治疗前ADC值(0.88±0.10)与治疗后ADC值(0.9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序列有助于早期预测和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欣 于丽娟 +2 位作者 刘瑞宝 张修石 尚乃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9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纪录曲线特征参数。结果:兔肺动脉、主动脉、肺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不对称的类钟形曲线。在对比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强化峰值正相关,与到达峰值时间负相关。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是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建 张修石 +1 位作者 蔡妙田 尚乃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473-47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行CTC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Colon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59例结...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行CTC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Colon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59例结直肠癌中,3例位于盲肠,9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横结肠,7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乙状结肠,21例位于直肠。CTC对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9%(56/59)和88.1%(52/59)。CTC评价浆膜外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7%(42/43)、81.3%(13/16)、93.3%(42/45)、92.9%(13/14)。结论 64层螺旋CTC在结直肠癌术前定位及T分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BI—RADS3—4级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颖俏 周洋 +5 位作者 巴志昌 胡宝茹 国飞 郑建 高桂芬 张修石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BI—RADS3—4级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75例患者共88个病灶的x线钼靶评估为BI—RADS3—4级病灶的影像征象,分别统计各影像征象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病变类型、边缘、形... 目的探讨BI—RADS3—4级乳腺x线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75例患者共88个病灶的x线钼靶评估为BI—RADS3—4级病灶的影像征象,分别统计各影像征象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病变类型、边缘、形态、钙化形态及淋巴结情况与病变良恶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体型、密度、毛刺、病灶最大径、钙化有无和钙化分布与病变良恶性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边缘的OR(1.859)取值最大,95%可信区间(95%CI)1.032~3.347,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I—RADS3—4级x线表现中病灶的类型、边缘、形态、钙化形态及淋巴结情况对于良恶性的鉴别有意义,其中病灶边缘与良恶性分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ADS 3—4级 乳腺X线 病理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乳腺癌钼靶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耿佳时 周洋 +4 位作者 李鹏飞 黄可金 崔佳琳 郑建 张修石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62例,观察62例乳腺癌患者钼靶影像征象,采用下列5项指标进行分析:(1)病灶的形态;(2)病灶的边缘是否有毛刺;(...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62例,观察62例乳腺癌患者钼靶影像征象,采用下列5项指标进行分析:(1)病灶的形态;(2)病灶的边缘是否有毛刺;(3)病灶内或病灶邻近是否有钙化;(4)病灶的直径;(5)病灶的位置。统计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2例乳腺癌病例中,病灶边缘毛刺、病灶直径在淋巴结是否转移不同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形态、病灶钙化及病灶位置在淋巴结是否转移不同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常见的钼靶影像表现中病灶边缘有毛刺、病灶的直径大于等于2cem的患者常出现淋巴结转移,有临床诊断意义;而病灶的形态是否为肿块、病灶内是否有钙化及病灶的位置对于乳腺癌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钼靶X线照相术 淋巴结
下载PDF
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新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国飞 张修石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关键词 荧光成像 近红外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分子作用靶点 放射性核素成像 疾病动物模型 光学成像
下载PDF
脑胶质瘤二维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代谢特点和相对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媛 刘鹏飞 +4 位作者 刘志兰 张修石 那婧 戴险峰 王晓睿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在二维质子磁共振波谱(two dimensio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2D1H-MRS)上的代谢特点及相对定量分析。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28例。所有受试者术前均进行二维多体素1H-MRS扫描。测量...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在二维质子磁共振波谱(two dimensio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2D1H-MRS)上的代谢特点及相对定量分析。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28例。所有受试者术前均进行二维多体素1H-MRS扫描。测量脑胶质瘤患者病灶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健侧相应部位的Cho/Cr、Cho/NAA、NAA/Cr、Lac/Cr、Lipid/Cr比值,并与对照组相应区域各比值比较。结果所有胶质瘤患者,肿瘤瘤体区的波谱谱线均表现为Cho升高,NAA、Cr明显下降,部分患者还出现Lac、Lipid峰;肿瘤周边区亦出现类似的异常谱线。肿瘤实质部与瘤周、肿瘤实质部与健侧组织Cho/Cr、Cho/N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实质部、瘤周与健侧组织比较NAA/Cr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实质部、瘤周与健侧组织比较Lac/Cr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与健侧Lipid/Cr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周围与肿瘤实质、肿瘤周围与健侧比较Lipid/Cr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能够较可靠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点及浸润生长的特性,为胶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磁共振波谱 相对定量
下载PDF
输入动脉选择对CT Perfusion 3.0软件包肺灌注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欣 于丽娟 +2 位作者 刘瑞宝 张修石 尚乃舰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输入动脉的选择对CT Perfusion 3.0软件包肺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5ml,对比剂的注射流率分别为0.1、0.3、0.5和0.8ml/s。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经Perfusion 3.0软件包以三种不同的灌注... 目的:探讨输入动脉的选择对CT Perfusion 3.0软件包肺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5ml,对比剂的注射流率分别为0.1、0.3、0.5和0.8ml/s。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经Perfusion 3.0软件包以三种不同的灌注成像方案处理。结果:以主动脉为输入动脉的体部肿瘤方案组所计算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分别与以肺动脉为输入动脉组和肝脏肿瘤方案组所得数值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4.376、t=2.779);以肺动脉为输入动脉组和肝脏肿瘤方案组所得数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结论:应用CT Perfusion 3.0软件包,选择不同的输入动脉会对肺灌注成像结果产生影响,其实际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灌注成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肺内高代谢类肿瘤样炎性病变^(18)氟-脱氧核糖分布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欣欣 孙江宏 +1 位作者 耿佳时 张修石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对高摄取的炎性肿块和肿瘤病灶内^(18)氟-脱氧核糖(^(18)F-FDG)分布特征及可能机理。方法肺内类肿块性炎性病变患者28例(炎症组),明确肺癌患者25例(肿瘤组),所选患者^(18)F-FDG摄取的最大葡萄糖摄取值(SUVmax)均>2.5。获取... 目的分析对高摄取的炎性肿块和肿瘤病灶内^(18)氟-脱氧核糖(^(18)F-FDG)分布特征及可能机理。方法肺内类肿块性炎性病变患者28例(炎症组),明确肺癌患者25例(肿瘤组),所选患者^(18)F-FDG摄取的最大葡萄糖摄取值(SUVmax)均>2.5。获取每一病灶相关数据后导入MATLAB软件中,通过三维图像(surf图)观察炎症组和肿瘤组量化后的^(18)F-FDG值分布特点。结果28例炎性患者平均SUVmax值为6.74±2.25,对照组为8.20±2.54,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炎性患者中,18例(18/28,64.29%)病灶SUVmax所在平面FDG分布图像呈"双峰状"或"多峰状"。10例患者(10/28,35.71%)病灶图像呈"单峰状"。肿瘤组22例患者(22/25,88.00%)病灶^(18)F-FDG分布的图像呈"单峰状",3例患者(3/25,12.00%)病灶图像呈"双峰状"或"多峰状"。结论适当进行肺内肿块^(18)F-FDG分布规律的分析(双峰状或是单峰状),对于鉴定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脱氧核糖 肺炎 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