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出苗顶土动力源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光恒 林建荣 +2 位作者 吴明国 曹立勇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出苗阻力(覆土深度2 cm、4 cm和6 cm)来测定中胚轴伸长潜力不同的水稻种质的出苗速度、成苗率和芽鞘节及中胚轴的长度,以分析影响水稻种子顶土出苗的动力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出苗阻力(覆土深度2 cm、4 cm和6 cm)来测定中胚轴伸长潜力不同的水稻种质的出苗速度、成苗率和芽鞘节及中胚轴的长度,以分析影响水稻种子顶土出苗的动力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间和中胚轴的伸长。在不同阻力处理条件下,不同种质出苗动力差异较大,其中覆土2 cm的不同种质出苗率相差不明显,与室内发芽率结果比较接近,覆土4 cm和覆土6 cm的两个处理不同种质间出苗率差异明显,长胚轴种质出苗速度快,出苗率高,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差不大;而短胚轴种质出苗速度慢,出苗率低,其中春江683的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比分别下降了6.5和86.2个百分点。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的伸长对覆土较深的种子顶土出苗起到关键作用,长胚轴种质顶土出苗动力来自于芽鞘节与中胚轴的共同作用,出苗动力强;而短胚轴顶土出苗动力主要来源于芽鞘节的伸长,出苗动力较弱。还对通过选育长胚轴直播稻品种解决直播稻易倒伏和出苗差等难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稻 中胚轴 种子出苗动力源 出苗阻力 出苗速度 成苗率
下载PDF
水稻苗期耐淹相关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光恒 曾大力 +4 位作者 胡时开 苏岩 阿加拉铁 郭龙彪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80-1286,共7页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苗期耐淹有关的QTL,包括4个中胚轴长度QTL、3个株高QTL、3个存活率QTL、3个干重相对受害率QTL和3个叶绿素受损指数QTL,分别位于第1、2、3、4、6、8、9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4.64;存活率qL-4、qL-8和qL-9的LOD值分别为3.10、3.02和3.7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7.2%、14.3%和41.1%。在第一染色体上的RM3412~RM6716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株高和干重相对受害率的QTL,说明株高与干重相对受害率在水稻苗期淹水条件下存在密切的遗传关系。揭示水稻的耐淹特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耐淹
下载PDF
葡萄糖焦磷酸酶基因与巨胚基因聚合创建营养功能稻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光恒 曾大力 +5 位作者 郭龙彪 刘慧娟 胡江 高振宇 华志华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7-572,共6页
以利用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而获得的水稻优质晚粳品种中超123Ts代纯系作为葡萄糖焦磷酸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与营养功能粳稻品种巨胚1号为酽基因供体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单株稻米籽粒胚性状的形... 以利用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而获得的水稻优质晚粳品种中超123Ts代纯系作为葡萄糖焦磷酸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与营养功能粳稻品种巨胚1号为酽基因供体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单株稻米籽粒胚性状的形态观察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在64个F4代候选株系中共筛选到16个同时带有glgC-TM/ge双基因的聚合株系。对其中综合性状较好、籽粒大的5个株系种子分别进行胚重、米质理化指标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测定。与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中超123相比,5个含glgC-TM/ge双基因聚合株系稻米的百粒胚重最小增幅为70.2%,最大增幅为119.0%,达极显著水平;GABA含量的增加幅度为102.93%~194.14%。所选株系的千粒重均超过巨胚1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稻米的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不很明显。偏籼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双亲中超123和巨胚1号;而偏粳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与双亲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glgC-TM和驴基因在聚合株系稻米籽粒总淀粉的合成和胚的形成中都得到充分表达,增加了稻谷千粒重和米胚大小,但对直链淀粉的合成影响不大。认为利用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分子设计育种来调整稻米的营养功能结构和产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聚合 葡萄糖焦磷酸酶基因 巨胚基因 Γ-氨基丁酸 稻米品质 营养功能稻
下载PDF
试论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分析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光恒 钱前 +1 位作者 罗玉坤 朱智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水稻 种子纯度 检验方法
下载PDF
药剂处理提高杂交水稻种子耐贮藏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光恒 罗玉坤 朱智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6-57,共2页
经杀菌药剂进行喷雾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再经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处理样品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浸泡液的电导率等指标与未作药剂处理的对照水稻种子相比有明显差异;表明杀菌药剂的使用有效地延缓了杂交稻种子的劣变,延长种... 经杀菌药剂进行喷雾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再经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处理样品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浸泡液的电导率等指标与未作药剂处理的对照水稻种子相比有明显差异;表明杀菌药剂的使用有效地延缓了杂交稻种子的劣变,延长种子寿命,增强水稻种子的耐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处理 杂交水稻 种子 耐贮性
下载PDF
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林建荣 张光恒 +2 位作者 吴明国 曹立勇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9-252,共4页
以长中胚轴/短中胚轴杂交组合的2个亲本、F1、B1、B2和F2为试验材料,在小型人工气候箱黑暗条件下培养幼苗,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胚轴伸长特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中长、短中胚轴植株在节间长度... 以长中胚轴/短中胚轴杂交组合的2个亲本、F1、B1、B2和F2为试验材料,在小型人工气候箱黑暗条件下培养幼苗,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胚轴伸长特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中长、短中胚轴植株在节间长度、穗长、株高和剑叶长等性状上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中胚轴伸长特性与节间粗、剑叶宽、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关系不明显。还对水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遗传改良以及长中胚轴材料在直播稻育种上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胚轴 伸长 遗传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水稻抗倒力及相关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胡江 藤本宽 +6 位作者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董国军 王小虎 朱立煌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4,共4页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抗倒力、株围、株高、有效穗数、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抗倒伏相关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地上部生物量外,其他5个性状均检测到了相关...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抗倒力、株围、株高、有效穗数、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抗倒伏相关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地上部生物量外,其他5个性状均检测到了相关的QTL,其中与抗倒力、株围、有效穗数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8、8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8.4%、12.6%和10.6%。与株高相关的QTL2个,位于第4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2.5%。与重心高相关的QTL3个,位于第4、8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5%、14.6%和10.0%。相关分析表明,抗倒力与株围、株高、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性状 抗倒力 加倍单倍体 数量性状座位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芽期与幼苗前期耐碱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32
8
作者 程海涛 姜华 +4 位作者 薛大伟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19-1727,共9页
利用包含120个株系的籼粳交来源(春江06/TN1)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相对发芽势等10个性状作为耐碱性评价指标,进行水稻耐碱性的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苗高... 利用包含120个株系的籼粳交来源(春江06/TN1)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相对发芽势等10个性状作为耐碱性评价指标,进行水稻耐碱性的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苗高、相对根数和相对根长之间显著正相关。采用QTLNetwork统计软件共定位到14个加性QTL和13个上位性QTL。在第3染色体RM251~ RM3280间有2个QTL,在第7染色体RM3286~RM1279区域有3个QTL;在第1、2和7染色体同一位置同时检测到2个上位性QTL,在第12染色体RM1246~RM5199之间集中了4个上位性QTL,耐碱数量基因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现象。耐碱性盐QTL可能包括两类,一类与K+、Na+等离子胁迫有关,另一类与高pH胁迫有关。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都具有一些耐碱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优良的耐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碱性盐胁迫 数量基因座位 DH群体
下载PDF
水稻基因组DNA简易制备方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川 陈刚 +8 位作者 饶玉春 张光恒 高振宇 刘坚 鞠培娜 胡江 郭龙彪 钱前 曾大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680,共4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PCR的水稻基因组DNA的快速制备方法。该方法只需将少量(1~50mg)样品、适量提取液(500μL)和一粒钢珠放入2mL离心管,在细胞破碎仪中粉碎2min,经离心后可直接取少量(约5μL)上清液作为PCR的模板DNA,也可进一步根据需要实... 介绍了一种用于PCR的水稻基因组DNA的快速制备方法。该方法只需将少量(1~50mg)样品、适量提取液(500μL)和一粒钢珠放入2mL离心管,在细胞破碎仪中粉碎2min,经离心后可直接取少量(约5μL)上清液作为PCR的模板DNA,也可进一步根据需要实现高质量DNA的提取。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快速简便等优点,一个人可以在10min内完成96份样品DNA的简易制备,特别适合高通量的分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高通量PCR扩增 样品制备 方法 水稻
下载PDF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0
作者 徐静 王莉 +1 位作者 钱前 张光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7-774,共8页
叶片形态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育种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形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形态(叶片卷曲度、倾角、披散程度以及叶片宽度)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认为,水稻... 叶片形态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育种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形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形态(叶片卷曲度、倾角、披散程度以及叶片宽度)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认为,水稻叶片的卷曲主要是通过卷叶基因调控叶片近轴/远轴间的发育、泡状细胞的发育及其膨胀和渗透压、厚壁组织的形成以及叶片角质层的发育等来实现。影响植株空间伸展姿态的叶倾角主要通过叶角基因调控油菜素内酯的信号传导来影响叶枕细胞的生长发育;唯一被克隆的影响叶片披垂度的披叶基因DL1是通过控制叶片中脉发育而改变叶片形态的;而窄叶基因则主要通过调控生长素的合成与极性运输、维管组织的发育和分布,影响叶片维管束数目及宽度。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克隆的叶形调控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整清晰地勾勒水稻叶形建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因此,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进一步构建相关的调控网络,塑造水稻理想株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形态 基因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水稻矮化突变体ddu1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江 曾大力 +7 位作者 张光恒 郭龙彪 董国军 高振宇 胡兴明 朱丽 刘坚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6,共5页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兰胜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du1。GA3点滴诱导水稻第2叶叶鞘伸长和α-淀粉酶诱导反应表明,ddu1并非为GA的缺陷型和信号传导阻碍矮化。将该突变体与籼稻浙辐802、明恢63和粳稻品种日本晴进...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兰胜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du1。GA3点滴诱导水稻第2叶叶鞘伸长和α-淀粉酶诱导反应表明,ddu1并非为GA的缺陷型和信号传导阻碍矮化。将该突变体与籼稻浙辐802、明恢63和粳稻品种日本晴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而等位性检测表明ddu1与d1、d18、eui1和eui2均不等位。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SSR标记RM427附近,随后又发展了多对有多态性的SSR和STS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STS标记R5309和R374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2.0 c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矮化基因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CecropinB与Xa21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于彦春 张光恒 +5 位作者 郭龙彪 曾大力 赵艳 胡兴明 黄大年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为了探明CecropinB与Xa21这两种不同抗病途径的基因单独或共表达后的田间抗白叶枯病表现,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单独和共表达后的植株。利用PCR等分子鉴定技术,证明这两个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结果表... 为了探明CecropinB与Xa21这两种不同抗病途径的基因单独或共表达后的田间抗白叶枯病表现,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单独和共表达后的植株。利用PCR等分子鉴定技术,证明这两个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Xa21和CecropinB均能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且Xa21的抗病性较CecropinB明显。Xa21和CecropinB基因共表达后的植株的抗病性比单基因的更强,说明将不同抗性机制的基因共表达,可以在育种上利用以提高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 转基因 白叶枯病 共表达 抗性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皱曲叶突变体rtl1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被引量:6
13
作者 方云霞 宋修娟 +6 位作者 彭友林 董国军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颜红岚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6,共6页
水稻扭曲叶突变体rtl1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的。在苗期,该突变体的叶片就表现出皱缩和扭曲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和浙辐802进行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 水稻扭曲叶突变体rtl1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的。在苗期,该突变体的叶片就表现出皱缩和扭曲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和浙辐802进行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混合分离法,找到了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SSR标记RM1155,通过新发展的多态性ST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T1591和SSR标记RM1359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48和0.96c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型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水稻茎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窑龙 饶玉春 +9 位作者 李赓觅 黄李超 冷语佳 张光恒 高振宇 胡江 朱丽 郭龙彪 钱前 曾大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0-168,共9页
本研究以典型的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F1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及其双亲的株高、穗颈长、倒三节节间长及节粗。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颈长和各节间长,以及各节间长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各节间长... 本研究以典型的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F1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及其双亲的株高、穗颈长、倒三节节间长及节粗。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颈长和各节间长,以及各节间长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各节间长与节间粗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所考察的性状在DH群体中均表现为连续的分布,且有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QTL分析共检测到30个与株高、穗颈长、倒1、倒2、倒3节节间长和节间粗相关的QTL,它们分布于水稻第1、2、3、4、6、8、9、10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6.3%~29.8%之间;QTL座位的聚合进一步表明,通过不同QTL座位的聚合能调节节间的粗细及株高,以选育茎秆粗壮的耐倒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颈长 上部节 株高 QTL分析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功能叶叶型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罗伟 胡江 +8 位作者 孙川 陈刚 姜华 曾大力 高振宇 张光恒 郭龙彪 李仕贵 钱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53-860,共8页
本研究以典型的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F1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及其双亲抽穗期功能叶的叶长、叶宽和叶倾角。结果表明,相邻功能叶的叶型特征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所考察的有关性状在DH群体中均表现连... 本研究以典型的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F1经花药培养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及其双亲抽穗期功能叶的叶长、叶宽和叶倾角。结果表明,相邻功能叶的叶型特征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所考察的有关性状在DH群体中均表现连续分布,且有一定数量的超亲个体,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QTL分析共检测到52个水稻抽穗期功能叶叶型有关的QTL,它们分布于除第5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6.27%~23.30%之间。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能明显调节不同叶位功能叶的叶型,并对其在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育种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功能叶 QTL分析
下载PDF
水稻叶片保绿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薛大伟 郭龙彪 +6 位作者 曾龙军 姜华 高振宇 刘坚 张光恒 曾大力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9-393,共5页
以籼稻窄叶青8号(ZYQ8)与粳稻京系17(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为材料,考察叶片保绿相关性状,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7个与水稻叶片保绿有关的QTL,包括与黑暗下保绿面积相关的3个QTL,位于第16、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 以籼稻窄叶青8号(ZYQ8)与粳稻京系17(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为材料,考察叶片保绿相关性状,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7个与水稻叶片保绿有关的QTL,包括与黑暗下保绿面积相关的3个QTL,位于第16、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1.07%、10.31%和11.21%;与黑暗下保绿程度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1.51%和9.54%;与暗处理条件下和正常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1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1.67%和13.27%。前5个QTL为首次报道,后2个QTL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保绿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下载PDF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被引量:95
17
作者 张国平 张光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研究了植株生长和产量性状差异很大的58个小麦基因型的氮素营养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的含氮量和氮积累量,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开花期剑叶含氮量与子粒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每生产100公斤子粒需氦量,供试基因型... 研究了植株生长和产量性状差异很大的58个小麦基因型的氮素营养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的含氮量和氮积累量,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开花期剑叶含氮量与子粒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每生产100公斤子粒需氦量,供试基因型变动于2.15~4.09公斤;氮收获指数的变幅为59.35%~82.89%,显示出小麦基因型在氮利用效率上的遗传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单蘖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效率比、氮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效率比 氮利用效率 氮收获指数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0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云霞 朱丽 +13 位作者 潘江杰 余海平 薛大伟 饶玉春 王小虎 石珍源 张栋 祝阳舟 董国军 曾大力 张光恒 郭龙彪 胡江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7-594,共8页
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 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al10与台中本地一号(TN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混合分离法,在第1染色体上找到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287、RM562和RM5638)。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PK83和PK78之间的55.2kb范围内,该区间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RT-PCR分析表明,NAL10的突变能够造成生长素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运输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因此NAL10是一个与生长素相关的窄叶新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水稻叶发育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 NAL10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叶形突变体(tll1)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被引量:5
19
作者 鞠培娜 方云霞 +9 位作者 邹国兴 彭友林 孙川 胡江 董国军 曾大力 郭龙彪 张光恒 高振宇 钱前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4-661,共8页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叶形突变体thread-like leaf1(tll1)。该突变体在杭州表现为矮化、窄叶,极端时仅剩主脉,呈细丝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南京6号、浙辐802和9...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叶形突变体thread-like leaf1(tll1)。该突变体在杭州表现为矮化、窄叶,极端时仅剩主脉,呈细丝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南京6号、浙辐802和9311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2染色体SSR标记RM247和RM101之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的基因组序列,发展了7对有多态的ST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FL13和FL14之间约94.3kb的区间内,为进一步克隆TLL1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叶发育 基因定位 水稻 丝状叶
下载PDF
两例水稻极端异常分离现象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丁 郭龙彪 +3 位作者 曾大力 张光恒 程祝宽 钱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59-1264,共6页
遗传异常分离既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产生异常分离的原因可能与配子体或孢子体的选择有关。利用6个以类病变(lmi)和矮杆突变体(d6)为亲本的杂交组合(F2或F3),对该类病变和矮杆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异常分离现象... 遗传异常分离既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产生异常分离的原因可能与配子体或孢子体的选择有关。利用6个以类病变(lmi)和矮杆突变体(d6)为亲本的杂交组合(F2或F3),对该类病变和矮杆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异常分离现象作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lmi×02428和d6×93-11的F2群体以及F3株系中存在极端异常分离的现象;LMI基因附近的分子标记ST8-1和D6基因附近的ST7-1、ST7-2、RM5490的带型分离同样也极显著偏离期望比;偏分离因子与类病斑LMI和矮杆基因D6紧密连锁,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分子标记ST8和ST8-2之间以及第7染色体分子标记ST7-1和ST7-3之间。异常分离现象还与杂交的组合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异常分离 配子体基因 异常分离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