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究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路径
1
作者 张博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123-0126,共4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为依据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丰富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和结构,使其产生质的改变。摆脱了传统生产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实践。...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为依据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丰富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和结构,使其产生质的改变。摆脱了传统生产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实践。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路径,对于服务新发展格局、引领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实践 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52-262,共11页
科学认知人类活动与地域系统的互动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构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价理论体系,并利用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省域截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地... 科学认知人类活动与地域系统的互动关系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构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价理论体系,并利用2002、2007、2012和2017年中国省域截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2-2017年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级总体处于中度协调至良好协调之间,较为稳定。而协调度值则表现为"V"型特征,2002-2007年协调度值由0.648降低到0.494,2012年回升到0.639,2017年进一步提升到0.705。15年间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先趋紧-后缓解"的发展过程。2)从空间上看,15年来中国人地关系协调性区域差异明显增强。西部省份人地关系协调性普遍降低,东、中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有所提升,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保持相对稳定。目前主要表现为东部、东北及中部协调度等级较高,西部协调度等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东、中、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协调性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各地区需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以人地协调发展为准则,结合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调控对策,促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人地关系 协调发展 评价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南喀斯特山区近8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文山县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博胜 姜锦云 杨子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38-343,共6页
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例,分析其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荒草地及裸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例,分析其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8年来,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荒草地及裸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较为明显,林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陡坡耕地得以实现生态退耕,但也有部分良田好地被生态退耕而转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且退耕总量主要是<25°缓坡耕地,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显著不符。尤其应当看到的是,林地的增加量和增幅远远低于耕地的增加量和增幅。同时,一边实施生态退耕,一边又毁林开垦,且毁林开垦量明显大于生态退耕量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喀斯特山区 文山县
下载PDF
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Protecting Farmland in Flatland Areas and Constructing Mountainous Cities" : A Case in Lianghe County 被引量:4
4
作者 贺一梅 杨子生 +2 位作者 张博胜 邓有旺 张德省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1774-1777,1780,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owns'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study has built constructive land suit-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s different to flat ...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owns'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study has built constructive land suit-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s different to flat area. Then this study deter- mined single evaluation factors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index using "ex- treme conditions method" and "suitability index method", and analyzed and assessed the constructive land suitability on each evaluation unit polygons and its suitability level by using GIS software. Taking Lianghe County of Dehong Dai-Jingpo Au- 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land suitability in Lianghe County's main towns around the gentle slope, the results show, in the evaluation area, the area of land suitable for construction and unsuitable for 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ac- count 73.58% and 26.42%. And first-class, second and third-class of land suitable for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posited at the ratio of about 11:49:40.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is applicable for evalu- ating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Yunnan Province, and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land policy measures which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even similar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whole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area Constructiv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index Sou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下载PDF
新时代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
5
作者 张博胜 曹筱杨 《科教文汇》 2023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为了深入贯彻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基本要求,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新时代思政教育理论内涵分析西方经济学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在矛盾,进而围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渠道、提升思政素养等方... 为了深入贯彻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基本要求,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新时代思政教育理论内涵分析西方经济学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在矛盾,进而围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渠道、提升思政素养等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思政 新时代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云南农村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诊断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6-287,F0004,共13页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全省129个县(区、市)2010-2015年间县域农村贫困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影响效应,并分区域提出了减贫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边角"的低、中、高贫困分布格局,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地区,主要涉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等流域地带。2)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回归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到所在市政府的交通距离、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5个因子是造成近年来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的显著影响因素,5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44、0.380、-1.257和-2.132。3)农村贫困存在区域差异性,云南省区域扶贫开发需针对区域贫困程度和主要致贫因素精准施策,并强化相邻县域之间合力攻坚,巩固减贫成效。该文重点关注的空间效应是区域农村贫困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减贫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GIS 贫困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因素 云南省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46-255,共10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内在要求。为探明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及其制约因素,进一步给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指明方向。该文以中国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县——云南寻甸县的3个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实例,分析了搬...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内在要求。为探明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及其制约因素,进一步给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指明方向。该文以中国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县——云南寻甸县的3个典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实例,分析了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原因,并对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有限的项目投入资金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之下,安置区(迁入区)用地以建设占用耕地为主,占用其他地类(林地和荒草地)为辅,新增建设用地比例较大。且占地地块坡度较陡,6°~25°地块是主要安置区域,少数安置区地形坡度大于25°。2)短期内,受到区域物资供应短缺、产业发展困难及传统文化思想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迁出区宅基地复垦、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存在明显滞后现象。3)3个典型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度值均在0.50以上,其中,打磨箐搬迁项目为0.530 9,处于"低度不合理"等级;迤郎库搬迁项目和上龙潭箐搬迁项目分别为0.605 3和0.642 6,均处于"低度合理"等级。安置区地形坡度(I1)、迁出区宅基地复垦率(I6)与迁出区陡坡耕地退耕率(I7)是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共同制约因素。安置区离散度(I3)与安置区建设所占地类(I9)对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4)安置区地形坡度(I1)、迁出区宅基地复垦率(I6)、迁出区陡坡耕地退耕率(I7)及安置区建设所占地类(I9)4个评价指标亦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主要影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IS 评价 合理性 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县 寻甸县
下载PDF
浅析房地产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
8
作者 张博胜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第4X期88-,共1页
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模式,将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培训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结合实际发展状态,有针对性提出员工培训及开发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员工 培训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84-1394,共11页
本文在理论分析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逻辑的基础上,运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27个省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协调度... 本文在理论分析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逻辑的基础上,运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27个省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协调度在0.4928~0.6111之间,目前已进入磨合阶段,并呈现缓慢递增趋势,已经向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②从空间分布上看,2010、2013、2017年3个时段27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值均有所上升,但地区之间增长幅度有所差异,越往西部,年度增加幅度越明显。③根据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农村贫困治理水平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将中国27个省份划分为4个级别:高幅增长、中高幅增长、中幅增长和低幅增长。不同级别区域应在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指导下,根据各地区耦合特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因地施策,围绕城乡空间融合、产业发展融合、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融合及文化融合等,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贫困治理 城乡融合 耦合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博胜 杨子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92-1608,共17页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检验了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检验了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经济城镇化集聚现象呈现逐渐消减的态势。②人口城镇化对农村贫困主要表现为先缓解后加剧的"U"型特征,而经济城镇化则刚好与之相反,呈倒"U"型特点,土地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作用尚不明显,但主要表现出加剧农村贫困发生的潜在可能。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农村贫困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二者对农村贫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门槛"现象。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减贫直接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减贫潜力较弱,而大部分省份的人口城镇化减贫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益贫性的溢出效应仍然明显。相比之下,各省域经济城镇化减贫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门槛均已突破,整体上以益贫性为主。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合理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有效、有序地扩张城镇空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强化其质量升级,增加城镇就业空间,提升城镇整体辐射带动效应。统筹协调区域人口、空间、资源等的分配与利用,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带来的正向"外部性"作用,合力推进农村长效、稳定减贫,促进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贫困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政策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博胜 曹筱杨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9-1561,共13页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进而显著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但对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冲击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非贫困县平均上升0.1512,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平均降低0.3668,但这种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政策累积效应不明显。(2)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城镇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非农化调整4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长远来看,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非农化调整将给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累积效应,对改善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城乡收入差距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 贫困县 准自然实验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