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诠释与罗伯-格里耶诠释——答《如何理解罗伯-格里耶——兼与张唯嘉教授商榷》
1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8,共8页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也同样顽固地是非现实主义的。我们可以从自称为"书记"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虚构"和非现实,亦可从强调"虚构"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诠释 作者意图 内容与形式 虚构与真实 罗伯-格里耶
下载PDF
唯美的心灵——解读王尔德的《巨人和孩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唯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巨人和孩子》 奥斯卡·王尔德 唯美主义 童话 思想感情 寓意
下载PDF
罗伯-格里耶的“非意义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65,共6页
法国新小说美学家阿兰·罗伯 -格里耶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 ,对传统“意义”进行了非难。他认为 :意义不是先验的 ,而是创造的 ;不是固定的 ,而是流动的 ;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意义的古老霸权死了 ,新小说应该是非意义的小说... 法国新小说美学家阿兰·罗伯 -格里耶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 ,对传统“意义”进行了非难。他认为 :意义不是先验的 ,而是创造的 ;不是固定的 ,而是流动的 ;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意义的古老霸权死了 ,新小说应该是非意义的小说。只有非意义 ,文学才能独立存在 ,作家才能自由探索 ,读者才有创造的空间。西方文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流变过程中 ,格里耶的“非意义论”起着某种程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有着与生俱来的致命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耶 新小说 西方文论 承上启下 文学 作家 意义 应该 先验 是非
下载PDF
中国的罗伯-格里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3-157,共5页
关键词 格里耶 文章 小说家 新小说派 反小说派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增设文学类实践环节课程 培养新型人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专业教学改革探微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唯嘉 李克和 文际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期79-80,共2页
2000年初,佛山大学中文系在制定《200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缩减了文学类理论课程的计划学时,增加了被列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外导读"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外国文学导读、文学概论导读等)... 2000年初,佛山大学中文系在制定《200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缩减了文学类理论课程的计划学时,增加了被列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外导读"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外国文学导读、文学概论导读等)。2004年初,在制定《2004-2007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进一步将文学类"课外导读"课明确为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读、唐宋文学作品选读、元明清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批评训练等9门各自独立的文学类实践环节课程。修订后,理论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占总学分比例的75.82%;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的24.18%,(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19.65%,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占总学分比例的4.53%),与该校"199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的10.6%)相比,提高了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课程 文学类 教改
下载PDF
艺术作品是一个活的形式——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本体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唯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3,共3页
格里耶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艺术作品如同这个世界一样是一个活的形式”。它主要包含两层重要的涵义 :第一 ,艺术作品的本体不是内容 ,它现实地存在于形式之中 ;第二 ,形式是活的生命的存在。
关键词 小说本体观 内容 形式 格里耶 艺术作品 创新性
下载PDF
从“驴形人”到“虫形人”的文化哲思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7-81,共5页
阿普列尤斯笔下的“驴形人”和卡夫卡笔下的“虫形人”遭遇了相同的变形之灾,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命运;他们的生命形式迥然相异,却又都体现了作家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自审、对于人生意义的执着追问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和人的... 阿普列尤斯笔下的“驴形人”和卡夫卡笔下的“虫形人”遭遇了相同的变形之灾,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命运;他们的生命形式迥然相异,却又都体现了作家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自审、对于人生意义的执着追问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和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普列尤斯 卡夫卡 《变形记》
下载PDF
美在自然——乔治·桑《冬天之美》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唯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乔治·桑 《冬天之美》 法国 散文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指导
下载PDF
“契诃夫式”的喜剧范例——论《樱桃园》的喜剧特殊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58-67,共10页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戏剧革新 喜剧冲突 喜剧角色 喜剧手法 喜剧的高级阶段
下载PDF
古典与现代在变形中聚合离散——两部《变形记》对读札记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唯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8-71,共4页
阿普列尤斯和卡夫卡都从寻求新的审美视角出发 ,对传统的变形故事进行了艺术革新。阿普列尤斯寻求新的审美视角的目的在于从横向拓展 ,以增加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 ;而卡夫卡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纵向开掘 ,以增强艺术表现生活的深度。两... 阿普列尤斯和卡夫卡都从寻求新的审美视角出发 ,对传统的变形故事进行了艺术革新。阿普列尤斯寻求新的审美视角的目的在于从横向拓展 ,以增加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 ;而卡夫卡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纵向开掘 ,以增强艺术表现生活的深度。两部《变形记》都用变形的手法把现实和怪诞糅合在一起 ,但由于两位大师不同的艺术处理 ,两部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普列尤斯 卡夫卡 变形
下载PDF
格里耶的写物理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3-27,共5页
站在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罗伯 -格里耶认为物我关系是一种距离关系 ,两者既不同性质 ,也无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 ,他反对巴尔扎克以人化的方式写物。他主张 :1、站在物件之外写物 ;2、描写事物的平面 ;3... 站在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罗伯 -格里耶认为物我关系是一种距离关系 ,两者既不同性质 ,也无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 ,他反对巴尔扎克以人化的方式写物。他主张 :1、站在物件之外写物 ;2、描写事物的平面 ;3、记录物我距离而非物我分离 ;4、摈弃人化的语言 ,引入几何学的描写。写物理论是格里耶失误最多的理论之一 ,也是极具原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物理论 格里耶 新小说理论
下载PDF
罗伯-格里耶物本主义辨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美学 物本主义 新小说 罗伯—格里耶
下载PDF
试论罗伯-格里耶笔下的欲望幽灵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视者和强迫症患者。它们有着各自的癖好,也有着一些大体相似的特征,如幼儿习气,平面化需求,缺失思想等。它们是形象化的本我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格里耶 人物 欲望幽灵
下载PDF
实体与虚无——论西方宇宙观的嬗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虚无 宇宙图景
下载PDF
格里耶与现象学
15
作者 张唯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3,共5页
现象学对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影响是广泛的。他把现象学的精神灌注于创作之中 ,又以现象学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创作成果。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 ,他主张铲除深度神话 ,并提出铲除深度神话的具体措施 ,即用“虚无意识”... 现象学对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影响是广泛的。他把现象学的精神灌注于创作之中 ,又以现象学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创作成果。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 ,他主张铲除深度神话 ,并提出铲除深度神话的具体措施 ,即用“虚无意识”注视世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耶 新小说 现实学 法国 文学评论 虚无意识 写作方法 平面化
下载PDF
思想巨子的审美观照——解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
16
作者 张唯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幸运 思想 亲近 审美观照 精神 人物 解读 作者
下载PDF
西樵“云”字地名谈
17
作者 张唯嘉 李克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8-41,共4页
西樵"云"字地名是当地自然风光的投影,苍茫秀色的写照。西樵"云"字地名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儒、释、道三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樵"云"字地名还反映出西樵人的精神寄托和志趣追求。透过地名可以窥探... 西樵"云"字地名是当地自然风光的投影,苍茫秀色的写照。西樵"云"字地名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儒、释、道三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樵"云"字地名还反映出西樵人的精神寄托和志趣追求。透过地名可以窥探当地诗意的生活,了解千百年的乡风民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樵 云字地名 广府文化
下载PDF
在厄运中保持高贵的静穆——读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
作者 张唯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 文学欣赏
下载PDF
新小说的美学策略:空缺
19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6-49,共4页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格里耶提出 ,语言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新小说应该采用“空缺”这一美学策略。要实现这一策略 ,文学家必须尽可能地排除给定观念 ,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 ,预设出文本意义、人物和情节的空缺。“空缺论”以其艺术见解的新...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格里耶提出 ,语言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新小说应该采用“空缺”这一美学策略。要实现这一策略 ,文学家必须尽可能地排除给定观念 ,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 ,预设出文本意义、人物和情节的空缺。“空缺论”以其艺术见解的新颖独特、思维方式的自由开放 ,丰富了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意义 情节 空缺 格里耶 新小说 法国 美学 小说理论
下载PDF
格里高尔渴望恢复人形吗?——论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形象
20
作者 张唯嘉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2期56-61,共6页
追寻格里高尔生命的踪迹,我们看到,只有在失去“人形”之后,他才变成了“人”。因此,我们不妨把“人形”看成一种象征,一种平庸而无意义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虽生犹死、令人绝望的社会化生存状态的象征。失去“人形”,既是... 追寻格里高尔生命的踪迹,我们看到,只有在失去“人形”之后,他才变成了“人”。因此,我们不妨把“人形”看成一种象征,一种平庸而无意义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虽生犹死、令人绝望的社会化生存状态的象征。失去“人形”,既是格里高尔潜意识中的一种企盼,又是他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抗争。通过格里高尔并不渴望恢复人形这一荒诞情境,卡夫卡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不是偶然飞来的横祸,而是一种躲藏在日常生活之后的普遍现象;不是从外到内的突变,而是从内到外的一种蜕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格里高尔 变形 荒诞 生命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