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反应蛋白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价值
1
作者 张娆娆 郭科航 +10 位作者 卜克 王璐 徐瑞华 王明珠 丁一芮 段文文 刘贤良 翟萌萌 张强 郑亚绘 秦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非老年aSAH患者中预后不良组48例,预后良好组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CRP、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S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CRP、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与SⅡ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9.9%、60.0%、0.874和95.8%、63.3%、0.881,二者联合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72.9%、95.0%、0.911。结论升高的CRP与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老年 C反应蛋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后
下载PDF
ICU肺部感染并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娆娆 徐瑞华 石宗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125-12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其临床特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预后,探讨其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 目的通过分析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其临床特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预后,探讨其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肺部感染患者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细菌耐药性、发病时APACHEⅡ评分、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依据患者28天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例患者,共分离出11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17株);对美罗培南(88株)、亚胺培南(80株)的耐药率较高。28天病死率54.1%;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冠心病(OR=38.3,95%CI:1.81~720.10,P=0.019)、高APACHEⅡ评分(OR=3.47,95%CI:1.30~12.81,P=0.043)、高降钙素原水平(OR=2.78,95%CI:1.30~7.02,P=0.023)、APTT延长(OR=1.32,95%CI:1.03~1.71,P=0.037)为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后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601,P=0.000);是否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未明确影响预后。结论肺部感染并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阳性患者合并冠心病、高APACHEⅡ评分、高降钙素原水平、APTT延长为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冠心病及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鲍曼不动杆菌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血脂特征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娆娆 魏毅东 +1 位作者 常学伟 魏经汉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特征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住院患者322例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者68例(21%),确诊冠心病患者254例(79%),其中单支病变组75例(30%),2支病变组83例(32%),3支病变组96例(38%);依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特征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住院患者322例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者68例(21%),确诊冠心病患者254例(79%),其中单支病变组75例(30%),2支病变组83例(32%),3支病变组96例(38%);依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造影前常规测定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对所得数据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回归方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OR值较大。结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程度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脉病变的影响程度可能强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便携式血气分析仪与生化分析仪在检测电解质方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娆娆 刘林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909-910,共2页
目的比较血气分析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判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10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同时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别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检测电解质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通过... 目的比较血气分析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判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10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同时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别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检测电解质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通过对100对样本分析,动脉血气分析仪(ABG)检测钾离子结果(3.69±0.55)mmol/L,自动生化分析仪(AA)检测钾离子结果(3.84±0.5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G检测钠离子结果为(141.53±9.86)mmol/L,AA检测钠离子结果为(142.72±8.60)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急情况下可以依据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的钠离子结果,及时作出病情判断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分析 自动生化分析仪 电解质
下载PDF
胸腔闭式引流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娆娆 叶艳芳 卜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7期3087-3089,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其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的机械通气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3例患者... 目的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机械通气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其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的机械通气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3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压下降,平台压下降,肺顺应性增加,氧合指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能够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氧合状态,对机械通气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应积极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尤其是肺顺应性良好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胸腔积液 呼吸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有创机械通气对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娆娆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4期76-77,共2页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 h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 h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血压下降;23例患者成功撤机病情好转,总有效率67.6%。结论机械通气能有效纠正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并积极进行容量治疗,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 低氧血症
下载PDF
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娆娆 徐瑞华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进一步增强患者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9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62例),对...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进一步增强患者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9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治疗,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pH值及静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Pa O_2,Pa CO_2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传统机械通气策略更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血气指标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86例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娆娆 《上海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46-47,57,共3页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尽早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ICU不同住院时间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尽早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ICU不同住院时间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下呼吸道分泌物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阳性患者,共分离出94株鲍曼不动杆菌,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14株);对美罗培南(80株)、亚胺培南(74株)的耐药率较高;早发组和晚发组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该ICU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晚发院内感染是否是细菌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血浆长正五聚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张娆娆 张菲斐 +1 位作者 常学伟 魏经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2-803,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抗凝改善微循环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石宗华 高传玉 +2 位作者 刘林刚 张娆娆 徐瑞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粉针剂对治疗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CPR成功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CPR成功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粉针剂对治疗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CPR成功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CPR成功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血栓通0.3g、12h1次,治疗15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于CPR后1、5、15、30d取静脉血,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法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行心脏彩色超声观察心功能指标;于治疗12、24、48、72、96h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以复苏成功为始点,观察30d后为终点。研究组有8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对照组有13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研究组复苏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8%(8/31)比35.1%(13/37),P〈0.01]。最终研究组人选23例,对照组入选24例。两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左室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明显好转,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30dSV(m1):65.4±8.4比61.1±9.0,LVEF:0.558±0.056比0.461±0.071,LVESD(mm):45.7±5.2比41.3±5.8,LVEDD(mm):99.7±9.1比91.1±8.9,均P〈0.05]。研究组静脉血NT-proBNP、CK-MB的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能显著降低CPR成功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CPR成功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拜阿司匹林 血栓通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瑞华 张娆娆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的13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的13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6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必净连续治疗7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连续治疗7d。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心率(HR)明显下降,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O2/FIO2)明显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降低,T淋巴亚群CD3+、CD4+、CD4+/CD8+细胞水平明显升高,NK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PO2/FIO2),血清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NK细胞)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后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合应用可有效促使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血必净 感染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细胞凋亡因子和血友病因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学伟 张菲斐 +2 位作者 张娆娆 魏毅东 魏经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凋亡、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ACS患者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凋亡、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ACS患者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同期入选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和对照组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hsCRP、sFas和vW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SA组相比,AMI组和UA组hsCRP、sFas和vWF水平显著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WF、sFas和hsCRP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9.478、1.026、1.569和2.200;ACS组sFas与vWF、hsCRP、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1),hsCRP与FIB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Gensini评分和FIB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vWF与年龄和hsCRP与sFas,而vWF主要受sFas和年龄的影响。结论细胞凋亡、炎症可以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加快ACS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细胞凋亡 C反应蛋白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不同镇静程度在成人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卜克 刘林刚 张娆娆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9期778-781,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镇静程度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5例有创械通气治疗大于48小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镇静方法分为间断镇静组(192例)和持续镇静组(213例),根据Ricker... 目的评价不同镇静程度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5例有创械通气治疗大于48小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镇静方法分为间断镇静组(192例)和持续镇静组(213例),根据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将持续镇静患者分为浅镇静组(SAS评分2~3级)和深镇静组(SAS评分4~5级)。每组均给予芬太尼持续镇痛,异丙酚或咪达唑仑镇静,比较各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间断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持续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持续浅镇静组相比,持续深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深镇静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增高(均P<0.05),住院病死率,谵妄及意外拔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过程中应用间断镇静与持续镇静都是可行的,但持续浅镇静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 人工 清醒镇静 深度镇静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PCT、hs-CRP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瑞华 张会珍 张娆娆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合肥市滨湖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脓毒...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合肥市滨湖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均连续用药一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白细胞计数(WBC)、PCT、hs-CRP、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CD14^(+)/HLA-D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BC、PCT、hs-CRP水平和SOFA、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D14^(+)/HLA-D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调节脓毒症患者机体炎症指标和免疫指标水平,改善患者SOFA和APACHEⅡ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参附注射液 治疗效果 炎症指标 免疫指标
下载PDF
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常学伟 魏毅东 +1 位作者 张娆娆 魏经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16-41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表现及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心脏下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表现及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梗死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心脏下壁、前间壁和广泛前壁最高,分别为31例(23.5%)、26例(19.7%)和22例(16.7%);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左主干(LM)3例(2.3%)、前降支(LAD)73例(55.3%)、回旋支(LCX)18例(13.6%)、右冠状动脉(RCA)38例(28.8%);前壁心肌梗死(55例)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LAD(51例,92.7%),下壁心肌梗死(31例)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RCA(22例,71.0%)或LCX(7例,22.6%),且与冠状动脉优势类型密切相关,前壁梗死合并aVR、aVL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LAD近段闭塞的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6.7%和9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梗死相关动脉存在明显相关性,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梗死相关动脉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瑞华 张娆娆 +2 位作者 秦超 卜克 王明珠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1194-1196,1214,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ARDS患者(ARDS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ARDS患者(ARDS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比较检测结果,分析ARDS组检测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及各指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ARDS组MMP-2、GM-CSF、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中,MMP-2、GM-CSF、TNF-α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死亡患者>存活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GM-CSF、TNF-α水平与ARDS病情严重程度(r=0.732,0.869,0.787,P<0.05)正相关;血清MMP-2、GM-CSF、TNF-α水平联合检测对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MMP-2、GM-CSF、TNF-Α水平与ARD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监测ARDS病情发展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预后
下载PDF
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常学伟 魏毅东 +1 位作者 张娆娆 魏经汉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7-97,共1页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对IRA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2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心肌梗死发生部位以下壁、前间壁和广泛前壁为最高,分别为3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对IRA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2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心肌梗死发生部位以下壁、前间壁和广泛前壁为最高,分别为31例(23.5%)、26例(19.7%)和22例(16.7%);IRA的发生率分别为左主干(LM)3例(2.3%)、左前降支(LAD)73例(55.3%)、左回旋支(LCX)18例(13.6%)、右冠状动脉(RCA)38例(28.8%)。前壁梗死(55例)的IRA多为LAD(51例,92.7%),下壁梗死(31例)的IRA多为RCA(22例,71.0%)或LCX(7例,22.6%);心电图有前壁梗死表现对诊断LAD为IRA的意义较大,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7.9%、91.5%、92.7%、86.0%,其中V2和V3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LAD为IRA的预测价值最大,SE、SP、PPV及NPV分别为83.6%、73.9%、82.4%、75.6%和85.1%、67.4%、79.2%、75.6%;前间壁梗死时IRA多为LAD中远段(P<0.01),而广泛前壁梗死时IRA多为LAD近段(P<0.05),前壁梗死合并aVR或aVL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LAD近段闭塞的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6.7%和90.0%。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与IRA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广泛前壁梗死及前壁梗死合并aVR或aVL导联ST段抬高提示闭塞发生在LAD近段,因此只要临床医师仔细分辨心电图特点,就能较好地预测IRA,为早期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较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相关动脉 预测价值 体表心电图 广泛前壁梗死 下壁梗死 前间壁梗死 冠脉造影 左回旋支 前降支 右冠状动脉
下载PDF
外周血JNK通路磷酸酶、Th1和Th17细胞比率检测在脓毒症中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秦超 冯永海 +2 位作者 张娆娆 卜克 王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脓毒症患者中外周血JNK通路磷酸酶(JKAP)水平与Th1、Th17细胞的关联性,以及它们与脓毒症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79例脓毒症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采集外周血后分离血清及CD4+T细胞,采用酶联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脓毒症患者中外周血JNK通路磷酸酶(JKAP)水平与Th1、Th17细胞的关联性,以及它们与脓毒症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79例脓毒症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采集外周血后分离血清及CD4+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JKAP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中Th1和Th17比率。结果脓毒症患者中JKAP水平相比较对照显著降低(P<0.001),而Th1(P<0.001)和Th17(P<0.001)细胞比率相较于对照显著升高。进一步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表明JKAP、Th1和Th17细胞水平均可以较好地区分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脓毒症患者中,JKAP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率,TNF-α、IL^(-1)β和IL^(-1)7均呈负相关(均P<0.05),并且与APACHEⅡ评分(P<0.001)和SOFA评分也呈负相关(P<0.001)。此外,脓毒症死亡患者JKAP水平低于生存患者(P<0.001),Th1(P=0.001)和Th17(P=0.001)细胞水平在脓毒症死亡患者中高于生存患者;进一步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表明三者均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结论JKAP与Th1、Th17细胞高度相关,并且有作为脓毒症患病风险、疾病严重程度监控及短期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外周血 JNK通路磷酸酶 TH1细胞 TH17细胞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五聚素3水平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娆娆 张菲斐 +1 位作者 常学伟 魏经汉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3-765,共3页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对照者的血浆五聚素3(PTX3)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血浆PTX3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血浆PTX3水平与ACS的相关性是否强于血清hs-CRP...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对照者的血浆五聚素3(PTX3)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血浆PTX3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以及血浆PTX3水平与ACS的相关性是否强于血清hs-CRP水平。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正常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8例,其中SAP22例(SAP组),ACS36例(ACS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入院第2天的血浆PTX3、血清hs-CRP水平及各项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浆PTX3水平取对数后服从正态分布。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浆PTX3对数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别为因变量,血浆PTX3对数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为协变量进行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TX3对数的参数估计值B=2.32(P〈0.05),血清hs-CRP的估计值B=0.447(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主要表达于脉管系统的血浆PTX3与ACS的相关性优于血清hs-C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五聚素3 冠状动脉造影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石宗华 高传玉 +2 位作者 刘林刚 张娆娆 徐瑞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心室纤颤 除颤 心肺复苏 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