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证检验
1
作者 王卫才 张守夫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7,共6页
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力。文章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检验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力。文章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同时,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纳入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在数字经济驱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驱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低农业产业集聚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熵值法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确认和重构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3,共5页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农村土地公有制最为根本的表现形式。但这一制度并不是一种事先设计好的制度,没有完备的理论和法律基础。因此,"集体"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界定模糊,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甚至缺位。当前,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农村土地公有制最为根本的表现形式。但这一制度并不是一种事先设计好的制度,没有完备的理论和法律基础。因此,"集体"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界定模糊,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甚至缺位。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一轮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相关法律进行语言逻辑分析,厘清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中的"集体"概念,确认和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 语言逻辑分析 确认与重构
下载PDF
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守夫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共5页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发现了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困惑,因而出现了从日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试图探索人类理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发现了用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表达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困惑,因而出现了从日常语言、诗性语言到哲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有着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试图探索人类理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和把握不同的对象世界。他们尤其是对诗性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分析和探索,是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个盲区,它可以成为继科学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之后的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语言哲学 语言类型
下载PDF
“休谟问题”的原貌及实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守夫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4,共4页
休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后来被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并被称为"休谟问题"的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我们根据"休谟问题"的性质不同列举出四个:"因果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属于... 休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后来被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并被称为"休谟问题"的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我们根据"休谟问题"的性质不同列举出四个:"因果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属于逻辑学问题;"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属于语言学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事实上,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存在论是互为一体的,孤立谈论任何"某论"都是无效的。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探讨的四个"休谟问题"的实质只有一个:人类理性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把握什么样的对象世界的问题,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问题 人性论 哲学基本问题
下载PDF
被遗忘的亚里士多德辩证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守夫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1,28,共5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两个不同的辨证法传统,柏拉图的传统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遗产却被后人所遗忘。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辩证法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辩证命题、辩证推理和辩证论证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两个不同的辨证法传统,柏拉图的传统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遗产却被后人所遗忘。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辩证法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辩证命题、辩证推理和辩证论证为主要内容的辩证逻辑体系。然而,这样伟大的知识遗产被后人认为是论辩的技艺而没有科学价值给忽视掉了。我们将发现亚里士多德本人所使用的辩证法对价值和形而上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辩证命题 辩证推理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守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2,共3页
古希腊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善"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智者"善"的感觉论、苏格拉底"善"的知识论和柏拉图"善"的理念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而上之至善论和形而下之实践论... 古希腊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善"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智者"善"的感觉论、苏格拉底"善"的知识论和柏拉图"善"的理念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而上之至善论和形而下之实践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道德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至善论 实践论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守夫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6,共3页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三种...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三种不同语言形式的思想,对现代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日常语言 科学语言 哲学语言
下载PDF
“高科技时代”的科学哲学主题:科学论题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守夫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0,107,共7页
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 随着"高科技时代"科学活动方式的巨大转变,科学哲学主题也将由传统的"公理体系"的单理论静态研究和"范式转换"的多理论动态研究向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论题学"研究转变。当代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论题"的论证和解决过程,科学知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是"论题目录"结构;科学论题学的核心内容是"论题"的多元论证理论。复兴被遗忘的古老"论题学"智慧,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科学论题学方法,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科技时代 科学哲学 科学论题学 论题目录
下载PDF
走出法哲学基本理论困境的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守夫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2-108,共7页
当代法哲学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层面上的基本理论困境,即法的事实与价值、科学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理想语言观与日常语言观的对立,并因此而形成"三大"法学流派的对立。人类理性是以不同的法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 当代法哲学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层面上的基本理论困境,即法的事实与价值、科学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理想语言观与日常语言观的对立,并因此而形成"三大"法学流派的对立。人类理性是以不同的法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法律语言形式把握和表达不同的法律对象世界,在法的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指导原则、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所以,解决好法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法存在、法语言和法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走出法哲学理论困境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谭皓方 张守夫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2,共9页
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金融资源配置可显著增强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 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金融资源配置可显著增强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政府改革有利于增强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实施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座;加强数字政府治理,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金融资源配置 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三重逻辑——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皓方 张守夫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体制,包括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具有开放竞争规则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体制,包括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具有开放竞争规则的市场机制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高效流通的区域统一市场。以这三者为主体内容,构成了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构逻辑,即保证市场运行基础的微观逻辑,科学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观逻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逻辑。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经验和基础条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以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各区域市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范围,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构逻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考察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佛教高僧关系探讨
12
作者 李海林 张守夫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4-27,50,共5页
十六国时期就国家政权与佛教高僧关系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后赵政权与佛图澄、前秦政权与释道安、后秦政权与鸠摩罗什及北凉政权与昙无谶。通过考察这四组少数民族政权与佛教高僧的关系,可知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 十六国时期就国家政权与佛教高僧关系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后赵政权与佛图澄、前秦政权与释道安、后秦政权与鸠摩罗什及北凉政权与昙无谶。通过考察这四组少数民族政权与佛教高僧的关系,可知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统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少数民族政权与佛教高僧的结合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利用,佛教的传播也是由粗放传播到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少数民族政权 佛教高僧
下载PDF
北朝佛教研究之我见
13
作者 张守夫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在北朝,佛教研究领域涉及到几个重要的论题:其一,北朝佛教发源于多个历史起点;其二,放弃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汉族中心主义,建构"大北朝"的历史新概念;其三,北朝佛教是农牧文明冲突的产物;其四,"胡人"在北朝佛教传播... 在北朝,佛教研究领域涉及到几个重要的论题:其一,北朝佛教发源于多个历史起点;其二,放弃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汉族中心主义,建构"大北朝"的历史新概念;其三,北朝佛教是农牧文明冲突的产物;其四,"胡人"在北朝佛教传播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五,佛化和汉化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双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佛教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基于百年党史的学理阐释
14
作者 张守夫 常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9-18,共10页
建党百年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属性优势和领导优势。改革开放以... 建党百年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属性优势和领导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开创、引领、推动了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是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特征、制度性特征、战略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逻辑上讲,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最鲜明标识和最本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逻辑呈现
下载PDF
党的领导在革命精神形成中的价值探析
15
作者 张守夫 苗慧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25-29,共5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所在。深刻剖析党的领导在革命精神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党的政治领导为革命精神的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所在。深刻剖析党的领导在革命精神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党的政治领导为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保证;党的思想领导为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党的组织领导为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主体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革命精神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谷联磊 张守夫 《甘肃理论学刊》 2019年第4期39-43,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其核心和政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建设等功能,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核心。通过优化基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其核心和政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建设等功能,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核心。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强化后备力量培养、提升基层组织领导力、加强思想建设工程、凝聚群众力量、理顺社会职能来探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思路,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政治领导 群众组织 社会建设
下载PDF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新思想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楚 张守夫 《前进》 2017年第8期11-14,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3日,在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这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标志着...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3日,在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这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思想的形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新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 地区 区域发展 攻坚战 进攻 扶贫开发战略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8
作者 孟宪哲 张守夫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8-73,共6页
近年来进行的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出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并且程度仍在加剧。文章从农村老龄化的情况出发,阐述分析了当前农村的老龄化情况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在参考国... 近年来进行的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出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并且程度仍在加剧。文章从农村老龄化的情况出发,阐述分析了当前农村的老龄化情况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应对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和对策:一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夯实社会财富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影响
下载PDF
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后的逻辑
19
作者 刘滢 张守夫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第6期60-63,共4页
中国抗击疫情斗争是一场极不平凡的人民战争,之所以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疫中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科学... 中国抗击疫情斗争是一场极不平凡的人民战争,之所以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抗疫中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在于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是源于这样的逻辑,才创造了中国抗疫斗争的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斗争 战略成果 马克思主义 制度优势
下载PDF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承包权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45
20
作者 张守夫 张少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5,共7页
"三权分置"后,禁止承包权流转作为过渡性政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战略目标;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趋向看,承包权不可能让农民永远带进城市不变,当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时承包权最终可以流转。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权制度 三权分置 土地产权 法律 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