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氮高效籼粳交直立穗粳稻品种的鉴定
1
作者 许作鹏 黄本西 +7 位作者 孙铭琰 杜圆月 徐扬 杨泽峰 刘巧泉 程祝宽 张宏根 汤述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93-100,共8页
培育和筛选需肥量少、产量高的氮高效品种是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4个直立穗粳稻品种(系):武密粳(扬州大学以粳稻品系抗条武育粳3号与籼稻品种密阳23杂交育成)、抗条武育粳3号、武运粳24、淮稻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4... 培育和筛选需肥量少、产量高的氮高效品种是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4个直立穗粳稻品种(系):武密粳(扬州大学以粳稻品系抗条武育粳3号与籼稻品种密阳23杂交育成)、抗条武育粳3号、武运粳24、淮稻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全生育期不施氮、全生育期施氮120 kg/hm2、240 kg/hm2和360kg/hm2,以及3个栽插密度试验:37.5万穴/hm2、30.0万穴/hm2和22.5万穴/hm2,探究不同直立穗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重复2年。结果表明:武密粳遗传背景中籼稻血缘占比9.60%,明显高于其他3个粳稻品种;随氮肥施用量增加,所有品种株高、生物产量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经济产量则以施氮240 kg/hm2水平为最高,过度施肥导致产量降低,栽插密度对以上4个性状的影响相对较小;武密粳的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表明多施氮肥对提高武密粳产量的贡献相对较小;武密粳在施氮120 kg/hm2条件下的产量超过武运粳24和淮稻5号在施氮240、360 kg/hm2条件下的产量,说明武密粳是一个氮肥利用率较高的粳稻新品系,通过籼粳杂交培育节肥高效粳稻品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粳稻品种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收获指数
下载PDF
穗粒数基因Gn1a在直立穗粳稻品种中的遗传效应分析
2
作者 顾芸华 许作鹏 +3 位作者 葛永申 张宏根 汤述翥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品种海丰1号(gn1agn1a)为受体亲本,籼稻黄华占(Gn1aGn1a)为供体亲本,包含133个系的导入系群体,并通过重测序明确其中39个导入系携带Gn1a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0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10个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以及受体亲本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及分析,明确了Gn1a基因在直立穗粳稻背景下能显著增加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颖花数、穗长及一次枝梗数,但显著降低单株穗数;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粒宽显著增加、长宽比显著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对稻米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Gn1a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下载PDF
粳稻三系亲本的性状特征与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宏根 孔宪旺 +3 位作者 朱正斌 汤述翥 裔传灯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1-809,共9页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就三系亲本的性状特征、粳稻的杂种优势、不同性状亲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系和保持系的潜在库容相近,但恢复系分蘖性较弱、结实率...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就三系亲本的性状特征、粳稻的杂种优势、不同性状亲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系和保持系的潜在库容相近,但恢复系分蘖性较弱、结实率和千粒重较低,单株产量显著低于保持系。恢复系的垩白度显著高于保持系,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保持系。改良外观品质和提高结实率是今后恢复系选育的主要目标。(2)杂交粳稻普遍存在较强的中亲优势,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但在生长势上则表现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杂交粳稻大穗优势突出,但结实率多表现负向优势,是目前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3)杂种的多数性状由不育系和恢复系共同决定,杂种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好。比较而言,抽穗期、穗总粒数等性状与不育系关系较为密切,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品质性状与恢复系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近30年江苏省迟熟中粳品种产量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宏根 朱国永 +6 位作者 封智蔷 许明 吉健安 裴艳 钱凯 汤述翥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7-334,共8页
通过对近30年来江苏省育成的45个迟熟中粳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和种植鉴定,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育种状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区试资料分析表明,江苏近30年来迟熟中粳品种产量连上3个台阶,代表品种为1983年审定的盐粳2号,产... 通过对近30年来江苏省育成的45个迟熟中粳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和种植鉴定,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育种状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区试资料分析表明,江苏近30年来迟熟中粳品种产量连上3个台阶,代表品种为1983年审定的盐粳2号,产量达到500 kg/667m^2;1992年审定的武育粳3号,产量达到580 kg/667m^2;1999年审定的武运粳8号,产量达到650 kg/667m^2.2005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徘徊在600 kg/667m^2.2012年扬州种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为500~600 kg/667m^2,产量提升不明显.近年来注重品种的外观品质改良,垩白粒率有明显改进,但垩白度和食味品质的改良仍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迟熟中粳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宏根 李波 +4 位作者 朱正斌 崔小芬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70,共8页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qSTV-11b和qSTV-11c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qSTV-11b和qSTV-11c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和选育抗病新品种。对检测到抗病基因的回交后代进行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分别有9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3F2单株和31个抗病基因杂合的BC4F1单株与武育粳3号聚为一类。经进一步纯合稳定,有望筛选到抗性得到改良、性状回复到武育粳3号的株系。对18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2F3株系进行鉴定,其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的水平,有5个株系丰产性较武育粳3号有明显提高,其中2个株系外观品质也较武育粳3号有了明显改进,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条纹叶枯病 抗性 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粳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WR78的恢复基因定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宏根 朱正斌 +4 位作者 李波 刘超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7-382,共6页
利用野败(WA)型粳稻广亲和不育系苏秋A和广亲和广谱型恢复系SWR78配组,根据F2与BC1F1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初步推测WA型苏秋A的育性恢复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无染色花粉植株,采用隐性基因组分析法进行恢复基因定位,将其中1个... 利用野败(WA)型粳稻广亲和不育系苏秋A和广亲和广谱型恢复系SWR78配组,根据F2与BC1F1群体的育性分离情况,初步推测WA型苏秋A的育性恢复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无染色花粉植株,采用隐性基因组分析法进行恢复基因定位,将其中1个主效基因Rf4定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上,与标记RM5629、RM5373、STS10-17和STS10-18分别相距0.17、0.03、0.03和0.07 cM。Rf4位于标记RM5373与STS10-17之间,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78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杂交粳稻三系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宏根 孔宪旺 +3 位作者 朱正斌 裔传灯 汤述翥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8,共7页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及恢复系各11个,共配制121个杂交粳稻组合,就三系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杂交粳稻的多数性状是受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共同决定的。其中抽穗期、每穗总粒数受不...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及恢复系各11个,共配制121个杂交粳稻组合,就三系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杂交粳稻的多数性状是受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共同决定的。其中抽穗期、每穗总粒数受不育系GCA的作用较大,株高、千粒重受恢复系GCA的作用较大,单株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潜在库容受组合SCA的作用较大。就外观品质而言,GCA较SCA重要,且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大;就蒸煮食用品质而言,主要由恢复系GCA和组合SCA决定。②不育系中,农垦57A、陵风A和六千辛A单株产量的GCA较好,圣稻301A、武运粳7号A、863 A和泗稻9618A外观品质的GCA较好,泗稻9618A、爱知香A和圣稻301A配制的组合具有早熟的特点。③恢复系中,CR134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外观品质的GCA均好,且这些性状的SCA方差不显著,表明利用该恢复系较易选配出优质高产组合,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宏根 许作鹏 +8 位作者 李鹏 李波 刘超 朱邦辉 徐洁芬 钮中一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2004年,在江苏扬州对江苏省1981—2002年间审定的25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产量鉴定,从中筛选出直立穗高产品种武运粳8号作为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受体亲本。利用抗条纹叶枯病品种葵风为供体亲本... 本研究旨在改良武运粳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2004年,在江苏扬州对江苏省1981—2002年间审定的25个迟熟中粳品种进行产量鉴定,从中筛选出直立穗高产品种武运粳8号作为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受体亲本。利用抗条纹叶枯病品种葵风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同时利用4个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STS11-31、STS11-71、STS11-19和STS11-43进行辅助选择,至2008年正季,共计获得70个BC3F5以及115个BC4F4抗条纹叶枯病的稳定株系。经回交后代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性的系统鉴定,从中筛选出10个BC4F5株系和2个BC3F6株系,这些株系综合性状与武运粳8号已十分相近,保持了武运粳8号的丰产性和优良品质,明显提高了条纹叶枯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条纹叶枯病 抗性 改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wy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宏根 王茂宇 +6 位作者 张丽佳 胡雅 马佳琦 张翼帆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wy3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类病斑部位有大量的死亡细胞。突变体wy3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较野生型显著降低,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2染色体短臂端粒附近。采用F2群体中1099株类病斑单株将基因定位在标记W2-17和W2-18之间28kb的物理距离内。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wy3中的LOC_Os02g02000编码区(CDS)第375位碱基C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突变体中该候选基因为OsHPL3的一个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唑吡坦治疗失眠症双盲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宏根 赵靖平 +2 位作者 陈远光 陈晋东 李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目的 :比较国产唑吡坦片与进口唑吡坦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对 3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服用国产或进口唑吡坦。采用睡眠障碍量表 (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和副反应量表 (TE... 目的 :比较国产唑吡坦片与进口唑吡坦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对 3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服用国产或进口唑吡坦。采用睡眠障碍量表 (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SDRS评定国产唑吡坦组减分率为 49.7% ,与进口唑吡坦组 49.8%相近 ,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口干、便秘和出汗等 ,病人均能耐受。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睡眠障碍 疗效 治疗
下载PDF
三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宏根 端木李玲 +4 位作者 封智蔷 裴艳 王雪刚 端木银熙 汤述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4期13150-13152,13155,共4页
围绕杂种纯度控制、父母本花期相遇和提高异交结实率3个方面总结了杂交粳稻制种的关键技术,并就不育系选育和制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为三系杂交粳稻的种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三系法 制种
下载PDF
优质外观优良食味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广陵优粳的选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宏根 张昌泉 +5 位作者 许作鹏 刘巧泉 严长杰 梁国华 汤述翥 顾铭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6-69,共4页
广陵优粳是扬州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早熟晚粳水稻新品种,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外观品质优良、米饭食味可口、产量潜力较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点,适宜在江苏省苏南及沿江稻区推广种植。笔者阐述了广陵优... 广陵优粳是扬州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早熟晚粳水稻新品种,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外观品质优良、米饭食味可口、产量潜力较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点,适宜在江苏省苏南及沿江稻区推广种植。笔者阐述了广陵优粳的选育过程、试验结果、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 抗病 粳稻 选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长粒型中熟中粳稻新品种扬农粳1030的选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宏根 王睿璇 +6 位作者 许作鹏 刘巧泉 严长杰 梁国华 周勇 汤述翥 顾铭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5,共4页
扬农粳1030是扬州大学农学院育成的长粒型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潜力较高、稻米品质较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点,适宜在我江苏淮北稻区推广种植。阐述了扬农粳1030的... 扬农粳1030是扬州大学农学院育成的长粒型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潜力较高、稻米品质较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点,适宜在我江苏淮北稻区推广种植。阐述了扬农粳1030的选育过程、试验结果、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农粳1030 长粒型 粳稻 选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BT型三系杂交粳稻不同组合间育性差异原因初探
14
作者 张宏根 钱凯 +6 位作者 孙一标 裴艳 封智蔷 刘晓宇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7-383,共7页
为了阐明不同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原因,利用豫粳6号A、9201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闵120来配制遗传组合就BT型不育细胞质育性恢复遗传进行研究。根据9201A//9201B/闵120、9201A//9201B/TR2604及豫粳6号A//豫粳6号B/闵... 为了阐明不同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原因,利用豫粳6号A、9201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闵120来配制遗传组合就BT型不育细胞质育性恢复遗传进行研究。根据9201A//9201B/闵120、9201A//9201B/TR2604及豫粳6号A//豫粳6号B/闵120三个群体中植株的育性分离,推断9201A、豫粳6号A的育性恢复均由1对恢复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恢复系闵120中的恢复基因位于第10染色体上18772374-18967996bp间约195kb物理区间内,TR2604中的恢复基因位于第10染色体18 817 631-18 967 996bp间约150kb物理区间内。根据已克隆Rf1基因的信息可知两恢复系带有的恢复基因均为Rf1a。豫粳6号A/TR2604//TR2604BC1F2群体中植株的Rf1a位点基因型与育性分析结果表明TR2604对豫粳6号A育性恢复由Rf1a控制,豫粳6号A/TR2604不育由双亲间的不亲和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水稻 育性差异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豫粳6号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
15
作者 张宏根 孙一标 +6 位作者 封智蔷 钱凯 裴艳 李闯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0-1385,共6页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4 F1花粉不育受单基因S38(t)控制。以352株豫粳6号A/TR2604//TR2604、豫粳6号B/TR2604//豫粳6号B等群体中单株为定位群体,将S38(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标记RM18和RM234之间,与两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43 cM和0.14 cM,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180 kb,相关结果为S38(t)图位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粳稻 杂种花粉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扎莱普隆治疗失眠症的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宏根 谌益华 赵靖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03年第11期659-660,共2页
目的 :比较国产扎莱普隆与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有效剂量。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方法 ,按照CCMD -II-R失眠症诊断标准 ,将 4 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服用国产扎莱普隆和佐匹克隆治疗 15天 ,观察反... 目的 :比较国产扎莱普隆与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有效剂量。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方法 ,按照CCMD -II-R失眠症诊断标准 ,将 4 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服用国产扎莱普隆和佐匹克隆治疗 15天 ,观察反跳性失眠 7天。采用睡眠障碍量表 (S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停药后睡眠反跳现象。结果 :两组病人 (各 2 4例 )入组时平均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差异。治疗观察SDRS评分国产扎莱普隆组有效率为 70 83% ,佐匹克隆组为 5 8 33% ,两组治疗后SDRS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 <0 0 0 0 1) ,SDRS、CGI总分及条目分在治疗各时段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显示两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相似 ,且对早段失眠频度和程度疗效更好。HAMA评分结果显示两组药物对患者焦虑症状改善亦有较好效果。反跳症状分析发现扎莱普隆停药后的反弹性失眠发生率较少。适宜剂量为 5~ 10mg/晚。 结论 :扎莱普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与佐匹克隆相当 ,对早段失眠疗效更好 ,停药后反跳性失眠发生率较低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扎莱普隆 佐匹克隆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用药剂量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HL型育性恢复基因
17
作者 张宏根 许作鹏 +5 位作者 裴艳 封智蔷 徐辰武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68,共5页
以水稻9311为背景、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利用HL型籼稻不育系粤泰A与代换系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结合Bin-map,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HL型粤泰A的育性恢复QTL进行分析。以花粉育性为... 以水稻9311为背景、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利用HL型籼稻不育系粤泰A与代换系测交,根据测交F1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结合Bin-map,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HL型粤泰A的育性恢复QTL进行分析。以花粉育性为指标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第2、6和10染色体上,定位区段大小为379 262、1 853 725、1 229 303 bp;以自然小穗育性为指标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第1、第3和第11染色体上,定位区段大小为455 070、525 340、247 226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18
作者 张宏根 赵靖平 +1 位作者 柳春旺 刘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和氯咪帕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以CCMD - 2R作为诊断强迫症的入组标准 ,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 (Y -BOCS)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和氯咪帕明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以CCMD - 2R作为诊断强迫症的入组标准 ,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 (Y -BOCS)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的方法 ,对 5 8例入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和氯咪帕明进行 10周的对照治疗。结果 帕罗西汀与氯咪帕明临床疗效相当 (P >0 .0 5 )。帕罗西汀组副反应较氯咪帕明少。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疗效好 ,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氯咪帕明 强迫症
下载PDF
摸清事故规律 确保行车安全
19
作者 张宏根 田志华 秦凯 《汽车运用》 2005年第8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事故规律 行车安全 驾驶员 道路条件 道路情况 平原地区 道路行驶 驾驶方法 不利条件 高速行驶 自行车 规律性 山区 视野 公路 行人 路线
下载PDF
提高机动作战车辆快速维修能力浅谈
20
作者 张宏根 刘继磊 周宗祥 《汽车运用》 2006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作战车辆 维修能力 机动保障 专业训练 车辆修理 保障能力 野战条件 快速抢修 多种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