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节参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鸿 徐先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153-156,78,共5页
竹节参被认为兼具人参补气和三七活血的作用。皂苷是竹节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竹节参皂苷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保肝、神经系统保护等药理学作用。竹节参所含皂苷的药理作用与竹节参的功效密切相关,... 竹节参被认为兼具人参补气和三七活血的作用。皂苷是竹节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竹节参皂苷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保肝、神经系统保护等药理学作用。竹节参所含皂苷的药理作用与竹节参的功效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竹节参皂苷的性质是研究开发竹节参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 皂苷 药理学作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药皂苷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鸿 吴杨峥 +1 位作者 孙爱静 徐先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第3期45-46,共2页
皂苷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能通过抑制钙离子超载,抑制神经毒性,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雌激素样作用,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和改善神经胆碱功能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 皂苷 神经保护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富硒葛粉中硒形态分析及其对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陆秋艳 张小鸿 +1 位作者 张文婷 李丽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03-3607,共5页
建立了富硒葛粉中硒酸根[Se(Ⅵ)]、亚硒酸根[Se(Ⅳ)]、硒代胱氨酸(SeCys_(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乙硫氨酸(SeEt)等6种硒形态的检测方法并分析了主要硒形态的抗氧化损伤功能0.1 mol·L^(−1)的NaO... 建立了富硒葛粉中硒酸根[Se(Ⅵ)]、亚硒酸根[Se(Ⅳ)]、硒代胱氨酸(SeCys_(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乙硫氨酸(SeEt)等6种硒形态的检测方法并分析了主要硒形态的抗氧化损伤功能0.1 mol·L^(−1)的NaOH溶液在90℃下提取样品30 min,加入蛋白酶XIV、脂肪酶、淀粉酶,37℃水浴酶解18 h,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快速分离测定6种硒形态.分析主要硒形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硒形态的检出限为0.017—0.053 mg·kg^(−1),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8以上.该前处理方法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71.2%—117.3%,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与模型组相比,1μmol·L^(−1)硒代蛋氨酸处理组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活力显著上升(P<0.01),丙二醛(MDA)含量下降30.1%(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43.9%(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x)活性增加44.7%(P<0.01).硒代蛋氨酸对LPS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强植物的抗氧化损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抗氧化损伤
原文传递
夏枯草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4
作者 邓子煜 徐先祥 +3 位作者 张小鸿 章圣朋 李俊 李雯静 《安徽医学》 2012年第7期937-939,共3页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因其"夏至后即枯"而得名,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夏枯草含有丰富的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其味苦、性寒、辛,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1]。近...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因其"夏至后即枯"而得名,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夏枯草含有丰富的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其味苦、性寒、辛,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1]。近年来药理学研究显示夏枯草含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就夏枯草的药理活性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药理作用 综述
下载PDF
华侨大学泉州校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先祥 倪云霞 +7 位作者 付艺冰 朱秦 郑文杰 李琼 黄应钦 秦思 朱亚玲 张小鸿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0-436,共7页
对华侨大学泉州校区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校园自然分区,编制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校园内药用植物名录和图册,并从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生长习性、生态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校园内共... 对华侨大学泉州校区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校园自然分区,编制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校园内药用植物名录和图册,并从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生长习性、生态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校园内共有药用植物315种,隶属101科,其中被《中国药典》收载的有8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资源调查 华侨大学 泉州校区
下载PDF
人参皂苷Ro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秦思 徐先祥 +1 位作者 李琼 张小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46-348,352,共4页
人参皂苷Ro(ginsenoside Ro,Ro)为五环三萜皂苷,是人参中齐墩果烷型皂苷的代表成分。除了人参外,还分布于竹节参、珠子参、牛膝等中药,人参皂苷Ro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病毒、保肝、护胃、抗肥胖、美容等多种药... 人参皂苷Ro(ginsenoside Ro,Ro)为五环三萜皂苷,是人参中齐墩果烷型皂苷的代表成分。除了人参外,还分布于竹节参、珠子参、牛膝等中药,人参皂苷Ro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病毒、保肝、护胃、抗肥胖、美容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人参皂苷Ro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o 药理作用 综述
下载PDF
中药保护软骨细胞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琼 秦思 +1 位作者 张小鸿 徐先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22-2825,共4页
正常关节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其中软骨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基质,是成熟软骨组织内唯一的细胞类型,它在软骨损伤及重塑过程中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软骨细胞的凋亡与骨关节炎(OA)... 正常关节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其中软骨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基质,是成熟软骨组织内唯一的细胞类型,它在软骨损伤及重塑过程中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软骨细胞的凋亡与骨关节炎(O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保护软骨细胞对软骨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OA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关节病,属于中医学"骨痹"、"痹证"范畴,目前西医以非甾体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软骨细胞 保护作用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炎华 陈炜 +15 位作者 何文祥 吴冰珊 朱颖 王金章 游丽斌 黄枝妙 陈宏彬 俞婷婷 鄢育青 吴晶晶 修文琼 袁平 张小鸿 骆婧 翁育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从福建省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中分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并了解病毒基因组特征。方法将福建省早期COVID-19患者的咽拭子样本接种至Vero-E6细胞,培养上清提取核酸,经real-time RT-PCR法验证后,利用Ion Torrent S... 目的从福建省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中分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并了解病毒基因组特征。方法将福建省早期COVID-19患者的咽拭子样本接种至Vero-E6细胞,培养上清提取核酸,经real-time RT-PCR法验证后,利用Ion Torrent S5深度测序仪做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参考序列的一致性和进化情况。结果12份咽拭子样本经培养后有2份样本病毒滴度明显上升,表明分离到2株2019-nCoV,其全基因组结构蛋白与Wuhan-Hu-1株的一致性超过99.9%。结论成功自福建省早期COVID-19病例中分离到2019-nCoV,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序列与湖北武汉流行的2019-nCoV高度同源,提示病毒尚未发生明显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分离 全基因组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炎华 何文祥 +12 位作者 朱颖 陈炜 吴冰珊 修文琼 陈宏彬 俞婷婷 鄢育青 吴晶晶 袁平 张小鸿 骆婧 翁育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为病毒的分离培养、抗病毒药物研究以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方法将2019-nCoV做半对数系列稀释,测定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以1.74×10^-4 TCID 50/c...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为病毒的分离培养、抗病毒药物研究以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方法将2019-nCoV做半对数系列稀释,测定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以1.74×10^-4 TCID 50/cell的病毒量感染Vero-E6细胞,在病毒吸附后第0~6 d分别收集病毒培养上清,测定上清中病毒感染滴度和病毒核酸拷贝数;测定病毒储存液冻融/非冻融、不同细胞悬液浓度、病毒吸附后洗涤/不洗涤等不同实验条件下的TCID 50。结果2019-nCoV感染Vero-E6细胞后,48 h内培养上清中的病毒TCID 50和病毒核酸拷贝数到达或接近峰值,平均复制周期约为3.29 h;48 h后上清中病毒核酸拷贝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病毒感染滴度逐渐下降。病毒储存液的冻融、细胞浓度以及病毒吸附后洗涤等培养条件可轻微影响病毒TCID 50。结论2019-nCoV感染Vero-E6细胞在早期增殖迅速,感染后期病毒感染滴度逐渐下降,但病毒核酸拷贝数在上清中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增殖特征 VERO-E6细胞 体外
下载PDF
基于CAN总线的娱乐设施数据采集智能终端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世华 张小鸿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2年第4期31-34,100,共5页
介绍了一种大型娱乐设施CAN+Ethernet总线的集散控制系统结构,重点论述其中CAN智能终端的硬件、CAN通信协议、软件流程的设计,该CAN终端在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 CAN总线 数据采集 智能终端 CAN控制器
下载PDF
“何慕事件”再透视
11
作者 张小鸿 立韦 《国际人才交流》 1996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广告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汇报》 企业现状 新闻媒介 市场部 经济建设 劳动者合法权益 生活报 急迫感
下载PDF
不同显色剂对牛膝总皂苷含量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小鸿 吴杨峥 徐先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13-116,共4页
目的:考察不同显色方法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皂苷含量,分别用5种方法进行显色,显色剂方法A为5%香草醛-冰乙酸:高氯酸:冰乙酸(2:8:50),方法B为5%香草醛... 目的:考察不同显色方法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皂苷含量,分别用5种方法进行显色,显色剂方法A为5%香草醛-冰乙酸:高氯酸:冰乙酸(2:8:50),方法B为5%香草醛-冰乙酸:高氯酸:乙酸乙酯(2:8:50),方法C为高氯酸,方法D为浓硫酸-甲醇(7:3),方法E为香草醛-浓硫酸(2:58)。以吸光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显色时间和显色温度。结果:方法C和D在400~800nm处无最大吸收;方法E最大吸收波长544nm,但吸光度数值太小,不适合标准曲线测定;方法A和B均适合牛膝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48±1),(554±1)nm,方法A峰型、加样回收率均优于方法B。显色时间15min,显色温度60℃。结论:方法A为牛膝总皂苷的最佳显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膝 总皂苷 显色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单因素试验
原文传递
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小鸿 徐先祥 汪宁卿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526-1530,共5页
目的综述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益气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促进... 目的综述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益气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干预细胞黏附,改善血管舒张功能,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于心血管疾病等涉及内皮功能障碍的多种疾病显示重要治疗价值。结论黄芪及其多种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多靶点的保护作用,总结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机制和特点对于探讨黄芪"益气"功效在血瘀证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硒代蛋氨酸抑制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
14
作者 张小鸿 陆秋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039-2043,共5页
目的 研究硒代蛋氨酸(SeMet)对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AML12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加任何药物刺激)、模型组(加10μg·mL^(-1)脂多糖)和实验组(10μg·mL^(-1)脂多糖+0.1μmol·L^(-... 目的 研究硒代蛋氨酸(SeMet)对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AML12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加任何药物刺激)、模型组(加10μg·mL^(-1)脂多糖)和实验组(10μg·mL^(-1)脂多糖+0.1μmol·L^(-1)SeMet)。每组细胞培养48 h后,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以烟酸己可碱(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强度,以化学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x)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以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及实验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0.41±0.02、0.32±0.03和0.40±0.0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38±0.28)%、(32.67±0.55)%和(9.34±0.66)%,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34±0.25)%、(9.65±0.49)%和(1.17±0.10)%,细胞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37±0.32)%、(15.42±0.87)%和(9.18±0.16)%,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5.62±0.46、52.39±2.13和23.64±0.41,MDA含量分别为(5.23±0.27)、(9.41±0.51)和(7.14±0.27)mmol·L^(-1),SOD活性分别为(132.83±20.54)、(75.32±5.55)和(98.34±4.55)U·L^(-1),GSHx活性分别为(54.28±2.92)、(34.47±1.67)和(45.06±1.65)mg·L^(-1),CAT活性分别为(253.61±9.65)、(72.58±2.81)和(196.69±9.49)U·mg-1,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0.92±0.03、0.51±0.03和0.95±0.07,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1±0.04、1.16±0.07和0.74±0.04,Nrf-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03,0.16±0.03和0.76±0.03,Keap-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1±0.05、0.56±0.03和1.06±0.08,HO-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1.02±0.03、0.28±0.03和1.01±0.04。正常组、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eMet可能通过Nrf-2/HO-1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AML12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代蛋氨酸 AML12肝细胞 氧化应激 凋亡 脂多糖
原文传递
硒代蛋氨酸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粘附、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15
作者 张小鸿 陆秋艳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主要探讨硒代蛋氨酸(SeMet)对HCT116结肠癌细胞凋亡、粘附、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剂量(1.56,3.13,6.25,12.5,25,50,100μmol/L)SeMet处理HCT116细胞48h,每组6个复孔,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测定半抑制率(IC50)。接着细胞随... 目的主要探讨硒代蛋氨酸(SeMet)对HCT116结肠癌细胞凋亡、粘附、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剂量(1.56,3.13,6.25,12.5,25,50,100μmol/L)SeMet处理HCT116细胞48h,每组6个复孔,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测定半抑制率(IC50)。接着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SeMet组,处理细胞48h,每组6个复孔,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情况;细胞粘附实验检测细胞粘附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E-cadherin、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含量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SeMet孵育HCT116细胞IC50为17.07μmol/L。SeMet组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粘附、侵袭数目减少,Bcl-2、MMP-2、MMP-9、ICAM-1及PI3K蛋白表达量降低,GSK-3β及AKT磷酸化水平降低,Bax及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eMet能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粘附及侵袭,可能是通过抑制GSK-3β/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代蛋氨酸 HCT116结肠癌细胞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交互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杨亮洁 张小鸿 +1 位作者 潘竟虎 杨永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3-1004,共12页
以成都-重庆(简称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协调4个子系统构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结合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8年成渝城市群各地级市城... 以成都-重庆(简称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协调4个子系统构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结合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8年成渝城市群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借助GIS空间分析法、象限分析法和Tapio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类型、演化路径及其解耦路径。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以成都、重庆为高值区呈"双核"向四周辐射;生态环境质量缓慢提升,呈四周高、中部低,开口向北的"U"型空间格局。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较高,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协调类型由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逐渐向以中度协调为主演变,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空间格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演化路径呈现稳定型和变化型2个大类。稳定型包括5个亚类20个城市,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始终是良好协调型;变化型包括9个亚类16个城市,重庆主城区、铜梁等多数城市的协调度提升,呈"上升式"发展;合川、自贡等少数城市呈"下沉式"发展。生态环境增长率和城镇化增长率均为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解耦路径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 脱钩模型 成渝城市群
原文传递
甘薯膳食纤维对二甲基肼诱发结直肠癌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铁晖 袁平 +5 位作者 林健 陈润 林蔚 陈秀锦 张小鸿 何淼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907-911,共5页
目的探讨甘薯膳食纤维对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DMH)诱发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预防作用。方法 9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甘薯膳食纤维组,肿瘤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甘薯膳食纤维预防组。肿瘤模型组和... 目的探讨甘薯膳食纤维对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DMH)诱发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预防作用。方法 9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甘薯膳食纤维组,肿瘤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甘薯膳食纤维预防组。肿瘤模型组和预防组以DMH 20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预防组分别喂饲含10%、20%和30%甘薯膳食纤维的饲料。观察动物处理期间的一般表现,第32周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计算肿瘤发生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以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期末,高剂量预防组小鼠平均体质量(46.7±2.5)g,高于肿瘤模型组(42.3±4.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07)。高剂量预防组血清SOD水平(179.45±8.42)U/L,高于肿瘤模型组(160.80±22.6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7,P=0.007);高剂量预防组肿瘤发生率33.33%,低于肿瘤模型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高剂量预防组结直肠黏膜腺体增生程度低于肿瘤模型组。结论甘薯膳食纤维对于DMH诱发CRC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异常增生、促进肠道致癌物排泄从而降低其对结直肠黏膜的作用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纤维 结直肠癌 二甲基肼 预防
原文传递
福建省疾控中心2016—2018年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小鸿 刘雪杰 +3 位作者 袁平 林仲 游丁浩 何淼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91-92,共2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CDC)实验室能力验证情况,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方法收集福建省CDC 2016-2018年实验室能力验证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福建省CDC 2016-2018年共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122次,参数234项,结果合格次... 目的了解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CDC)实验室能力验证情况,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方法收集福建省CDC 2016-2018年实验室能力验证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福建省CDC 2016-2018年共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122次,参数234项,结果合格次数占98.4%(120/122),检测参数结果合格率97.9%(229/234)。结论福建省CDC通过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能提高质量管理及检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间比对 能力验证 卫生检测 疾病控制
原文传递
福建省结直肠癌高、低发地区甘薯摄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平 林修全 +5 位作者 陈铁晖 钟文玲 林仲 高婷 张小鸿 何淼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结直肠癌高、低发地区居民甘薯膳食纤维摄入水平,探讨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下一步研究结直肠癌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2月,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梅列、永定、建瓯、蕉城、惠安等5... 目的了解福建省结直肠癌高、低发地区居民甘薯膳食纤维摄入水平,探讨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下一步研究结直肠癌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2月,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梅列、永定、建瓯、蕉城、惠安等5个县(市)的60个街道居委会或村镇,每个村随机抽取50户,对每户≥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含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采用SPSS 18.0分析比较高、低发区肠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的暴露特征。结果共调查2 853人,男性1 223人,占42.9%,平均年龄(51.8±13.7岁);女性1 630人,占57.1%,平均年龄(49.8±12.9岁);其中肠癌高发地区1 118人,肠癌低发地区1 735人;肠癌低发地区甘薯近1年和10年前摄入量高于高发区(u=12.540、13.19,P<0.001);低发区粮谷类、水产品摄入量低于高发区(u=17.41、8.06,P<0.001);低发区在饮食习惯方面比高发区更经常摄入甘薯、近1年和10年前吃甘薯占主食比例高(P<0.001);低发区更多居民选用蒸煮方式烹调、使用自来水或桶装水为水源、睡眠状况较好、在家用晚餐时间比高发区长等(P<0.001)。结论预防结直肠癌应重视合理的膳食结构,增加甘薯的摄入对于预防结直肠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膳食纤维 结直肠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福建省疾控系统2016—2018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小鸿 袁平 +1 位作者 刘雪杰 游丁浩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2-3,共2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情况,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检测水平。方法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提交2016—2018年风险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的通知及其附表,对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情况进行分析。... 目的了解福建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情况,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检测水平。方法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关于提交2016—2018年风险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的通知及其附表,对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各类食品污染物和致病菌监测技术人员年度比较中,质量管理类人员占比呈上升趋势(从7.5%提高到10.7%);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医疗机构人员各年构成比中,病例信息采集医生占比均最高(82.0%~84.7%),监测信息报送人员均最低(5.0%~8.9%);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疾控机构人员各年构成比中,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占比均最高(64.5%~66.4%),实验室检测与监测信息报送人员相对较低。结论福建省疾控系统重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分类别技术人员占比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测人员 疾控系统 食品监测 实验室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