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征及联合治疗策略
1
作者 张峻梅 杨莉莉 +3 位作者 刘敏 冯小艳 彭溪 李霜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02-505,529,共5页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并评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CRKP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10-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C...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并评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CRKP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10-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Atofms100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和MicroScan-96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对菌株进行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CZA与氨曲南(ATM)、美罗培南(MEM)联合应用的药敏反应。结果 共分离出CRKP 210株,其中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26株(占比60.0%),产金属β-内酰胺酶81株(占比38.6%)。CRKP对多数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表现出高耐药率,而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和CZA表现出较高敏感性。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类型的CRKP在药物敏感性上有所分化。CZA与ATM、MEM的联合药敏试验显示,对于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CZA与ATM展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协同率分别为100.0%(81/81)和99.2%(125/126);对于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CZA与MEM也显示出协同作用,协同率为99.2%(125/126)。结论 CRKP分离率高,耐药性强。不同基因亚型的CRKP抗菌药物敏感性有所差异。CZA与ATM、MEM的联合使用为治疗不同基因分型CRKP感染提供了有效策略。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根据CRKP的产酶类型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流行病学 耐药 联合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临床感染标本厌氧菌质谱鉴定及临床特征
2
作者 张峻梅 杨莉莉 +5 位作者 刘敏 冯小艳 杨菊艳 李霜 彭溪 张航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978-982,共5页
目的探讨我院厌氧菌感染的种属分布、耐药性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感染部位、非重复株厌氧菌菌株248株。采用MALDI-TOF MS技术鉴定厌氧菌种属,采用天地人微生物检... 目的探讨我院厌氧菌感染的种属分布、耐药性和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感染部位、非重复株厌氧菌菌株248株。采用MALDI-TOF MS技术鉴定厌氧菌种属,采用天地人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药敏试验和β-内酰胺酶实验,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分离248株厌氧菌,分属13个属,以拟杆菌属(44.4%)、普雷沃菌属(16.1%)和消化链球菌属(15.3%)为主。拟杆菌属中脆弱拟杆菌(74.5%)最多,主要来自分泌物、脓液和静脉血。脆弱拟杆菌对甲硝唑、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三代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复合药药物的敏感率均>85%。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对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50%。β-内酰胺酶阳性率100%。结论厌氧菌是重要的感染病原体,其耐药性明显增加。实验室应加强对厌氧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菌 脆弱拟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药物敏感试验 β-内酰胺酶实验
下载PDF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3
作者 张峻梅 杨莉莉 +4 位作者 冯小艳 刘敏 杨菊艳 彭溪 李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S0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近两年来该院检验科临床送检标本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科室分布概率、类型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统计分析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 目的探讨近两年来该院检验科临床送检标本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科室分布概率、类型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统计分析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标本类型、科室分布、产碳青霉烯酶类型等特征,及对临床常见的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征和不同类型的CRKP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1280例KP,标本类型主要是痰液50.7%(648/1280)﹑纤支镜液17.1%(219/1280)及尿液10.4%(134/1280);患者主要来自呼吸内科35.0%(453/1280),重症监护室(ICU)25.0%(325/1280);鉴定出252株CRKP菌株,各病区CRKP与该病区KP株数的比率前三位是ICU 51.7%(168/325),呼吸内科14.1%(64/453)和血液病区9.9%(25/252);非CRKP组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完全敏感,耐药率为0,CRKP组对米诺四环素、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率分别为46.0%(116/252);0.4%(1/252)及11.9%(30/252);CRKP菌株对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非CR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252株CRKP组进一步分类,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221株(87.7%),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耐药率为0.0%,对氨基糖苷类有一定的敏感性;产金属碳青霉烯酶30株(11.9%),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氨基糖苷类均不敏感,耐药率为100.0%。结论CRKP对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耐药率高,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敏感性显著低于非CRKP组。临床对CRKP的一线抗菌药物敏感性在产丝氨酸酶CRKP组和产金属酶CRKP组有所分化。酶抑制纸片法可初步鉴定CRKP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碳青霉烯酶针对性给药,对于临床用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 耐药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峻梅 唐方 李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及CD62p和CD63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未转移组45例,转移组31例)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和CD6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及CD62p和CD63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未转移组45例,转移组31例)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和CD6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CD62p和CD63显著高于对照组,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其活化程度与是否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血小板 恶性肿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与血清HBV标志物和preS1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峻梅 唐方 +2 位作者 李玲 郭平 黄江渝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DNA...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DNA的总检出率为67·0%,preS1的总检出率为74·9%。其中,在模式HBsAg(+),HBeAg(+),HBcAb(+)中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HBeAb(+),HcAb(+)及HBsAg(+),HBcAb(+)组。在HBsAg(-)模式中HBVDNA亦有检出。在HBsAg(+),HBeAb(+),HcAb(+)组,HBVDNA的检出率为55·8%,而preS1的检出率为69·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HBVM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M和preS1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准确灵敏,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直接证据,HBVM,preS1和HBVDNA的检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检测意义,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 PRES1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者B淋巴细胞膜CD2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峻梅 郭华 +1 位作者 唐方 李玲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6-296,314,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CD23 IGE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对人胚胎原代及传代成肌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峻梅 岑石强 +2 位作者 杨志明 解慧琪 唐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3110-3114,共5页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成肌细胞增殖作用明显,低浓度水平就有活性,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应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PⅠ法)检测成肌细胞生长周期,拟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对原代及传代人胚骨骼...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成肌细胞增殖作用明显,低浓度水平就有活性,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应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PⅠ法)检测成肌细胞生长周期,拟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对原代及传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以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流式细胞室完成。在产妇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孕8-12周水囊引产胎儿,性别不限,切取部分小腿腓肠肌与股四头肌组织后,采用文献的方法进行成肌细胞分离、纯化与传代培养,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原代、第2、4、6代成肌细胞以1×105/孔密度接种于24孔板,每3孔为1组计7组。1-7组细胞以无血清F12培养基同步化后分别予以含0,1,2,4,8,16,32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培养基,运用核素掺入法确定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促增殖的适宜浓度用于实验。同步化后其中一板的生长培养基不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加入适宜浓度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作为实验组。每组每天取3孔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推算成肌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作为细胞增殖周期TC。运用流式细胞技术PI法分别测定细胞生长周期和各亚周期时相时间。结果:4-8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具有良好促进成肌细胞增殖的能力。各代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肌细胞在2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各实验组细胞生长曲线明显左移。6代以内成肌细胞的增殖周期、各亚周期细胞百分比、各亚周期所占时相以及各代细胞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反应一致,生长模式与能力一致,细胞倍增时间平均从4.8d缩短到3.3d。结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能促进成肌细胞体外增殖,成肌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提高。其促增殖作用是通过缩短DNA合成前期和合成期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成肌细胞 组织工程 流式细胞术 细胞移植 组织工程化食管
下载PDF
窒息新生猪淋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峻梅 王晓蕾 +3 位作者 刘晓平 刘凯 唐方 岑石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是否由于淋巴细胞凋亡的加速所致以及缺血缺氧(HI)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琼脂电泳及流式细胞仪(FCM)对HI新生猪淋巴细胞凋亡动态定量分析。结果HI新生猪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是否由于淋巴细胞凋亡的加速所致以及缺血缺氧(HI)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琼脂电泳及流式细胞仪(FCM)对HI新生猪淋巴细胞凋亡动态定量分析。结果HI新生猪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 24~72小时后,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n=15,12,x±s=31.09±17.03,5.52±6.17%;F=10.03, P<0.01),其日均凋亡率(DAR)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X±8=24.08±10.44,4.05±3.57,F=12.50,P <0.01);电泳观察到的“DNA梯带”与FCM结果一致。结论HI新生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加速,提示窒息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凋亡的加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新生儿窒息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峻梅 张正伟 +3 位作者 刘晓平 唐方 梁河涛 刘凯 《四川肿瘤防治》 1999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 F C M) 对88 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 C D3 、 C D4 、 C D8 、 C D16 + 56 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中20 例患者进行了化疗前后免疫指标...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 F C M) 对88 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 C D3 、 C D4 、 C D8 、 C D16 + 56 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中20 例患者进行了化疗前后免疫指标的监测。结果:肺癌患者 C D+ 3 、 C D+ 4 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01) , C D8 + 细胞随肺癌不同阶段呈特征性改变; C D16 + 56 细胞在正常对照及肺癌不同阶段无显著差异( P> 0 .05) ; 化疗前后免疫指标有升有降,前后无显著差异( P> 0 .05) 。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 C D8 + 细胞数的降低可能提示肺癌的远处转移;肺癌患者 C D16 + 56 细胞数与 N K 活性无关;化疗前后免疫功能监测有利于判断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细胞免疫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对比监测和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峻梅 唐方 +2 位作者 李玲 郭平 黄江渝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 (HBVM)的相互关系。方法 :80 1例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物进行检测 ,并用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结果 :HBV...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 (HBVM)的相互关系。方法 :80 1例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物进行检测 ,并用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结果 :HBVDNA的总检出率为 6 7.0 % ,在模式HBsAg(+) ,HBeAg(+) ,HBcAb(+)中 ,HBVDNA的含量明显高于HBsAg(+) ,HBeAb(+) ,HBcAb(+)及HBsAg(+) ,HBcAb(+)模式。在HBsAg(- )模式中HBVDNA亦有检出。结论 :HBVM能提供乙肝感染的间接证据 ,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准确灵敏 ,能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PCR) HBV M HBV DNA
下载PDF
29例白血病免疫分型分析
11
作者 张峻梅 唐方 +2 位作者 刘晓平 刘凯 梁河涛 《现代临床医学》 1999年第2期74-75,共2页
白血病是由于不成熟淋巴系或髓系祖细胞失控呈克隆性扩张,被阻滞于一定的分化期而产生的。80年代提出了白血病的MIC分型方法(Morphologic immunologic and cy-togenetic),其免疫分型正是基于白血病细胞病变时分泌阻滞学说而发展起来的... 白血病是由于不成熟淋巴系或髓系祖细胞失控呈克隆性扩张,被阻滞于一定的分化期而产生的。80年代提出了白血病的MIC分型方法(Morphologic immunologic and cy-togenetic),其免疫分型正是基于白血病细胞病变时分泌阻滞学说而发展起来的。流式细胞术(FCM)的应用,可快速检测大量完整保留有所表达的分化抗原的细胞,并可通过双标或多标记对一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多抗原的分析,因此为白血病免疫分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分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检测 白血病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FAB分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相关抗原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2
作者 张峻梅 刘晓平 +3 位作者 唐方 刘凯 梁河涛 郭华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在2 型糖尿病患者(NIDDM)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85 例NIDDM 患者(无微血管病变35 例,有微血管病变50 例)及30...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在2 型糖尿病患者(NIDDM)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85 例NIDDM 患者(无微血管病变35 例,有微血管病变50 例)及30 例健康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MPCD62p 及GMPCD63 的表达。结果:患者血小板GMPCD62p 及CD63 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的CD62p 及CD63 比较差异均显著(P< 0.001)。结论:NIDDM 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患者微血管病变程度与血小板GMP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活化血小板 颗粒膜蛋白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IGF-1促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岑石强 张峻梅 +2 位作者 黄富国 杨志明 解慧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为更好地将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探讨IGF-1对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核素3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IGF-1(1、2、4、8、16和32ng/mL)作用下成肌细胞的每分钟射线脉冲数(count per minute... 目的为更好地将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探讨IGF-1对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核素3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IGF-1(1、2、4、8、16和32ng/mL)作用下成肌细胞的每分钟射线脉冲数(count per minute,CPM)值,根据浓度-CPM值量效曲线确定IGF-1促增殖的适宜浓度。在生长培养基中加入该浓度的IGF-1用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仅接受生长培养基。分别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核素掺入法测定适宜浓度IGF-1作用下,成肌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另选取不同浓度IGF-1(0、5、10、15、20、25、30ng/mL)作用于成肌细胞,观察4d后成肌细胞融合率,通过融合率-IGF-1浓度-量效曲线确定IGF-1促进成肌细胞融合的最佳浓度,并将其用于实验组,而未接受该浓度IGF-1的成肌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细胞融合率与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5ng/mL的IGF-1为促成肌细胞增殖最佳浓度。对照组成肌细胞倍增时间为96h;实验组成肌细胞生长曲线左移,倍增时间缩短为60h。对照组DNA G1、S期与G2M期各亚周期所占时间分别是70.03、25.01与0.96h,实验组为22.66、16.47与20.87h。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肌细胞CPM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48h与96h,与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一致。IGF-1促进分化研究显示20ng/mL IGF-1为促成肌细胞分化最佳浓度。实验组成肌细胞融合率较对照组提高30%,CK合成量提高2000mU/mL。结论IGF-1对成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均具有促进作用,是通过减少G1期成肌细胞数量,增加S期与G2M期细胞实现的。20ng/mL IGF-1能明显增加成肌细胞融合率CK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人成肌细胞 IGF-1 流式细胞术 体外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莉莉 邓瑛 +3 位作者 刘敏 杨菊艳 张峻梅 冯小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同时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及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以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使用抗真菌药物及相应临床症状转归情况作为IFI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 133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IFI 745例,非感染1 388例;G试验诊断IFI468例,非感染1 665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9.3%,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PPV)为94.4%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1.8%;真菌培养诊断IFI 440例,非感染1 693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45.9%,特异度为92.9%,PPV和NPV分别为77.3%和76.2%;G试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为64.0%,特异度提高为99.2%,PPV和NPV分别为90.3%和83.3%。结论 G试验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在拟诊断早期为临床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较可靠信息,是一种快速、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并可确定感染菌种类,提供用药指导,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G试验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IF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2012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敏 陈一超 +4 位作者 杨莉莉 邓瑛 张峻梅 杨菊燕 段婉芸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了解2012年度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指导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德灵Microscan96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依据CLSI 2012年标准,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目的了解2012年度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指导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德灵Microscan96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对临床分离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依据CLSI 2012年标准,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株5 854株,前10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屎肠球菌。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47.7%和33.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0.0%和37.5%。结论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定期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变化,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耐药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方 徐朝义 +3 位作者 刘晓平 张峻梅 刘凯 梁河涛 《华西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231-231,共1页
目的 :检测脑梗塞患者体内活化血小板的含量。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 2 p、CD6 3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CD6 2 p、CD6 3的表达量为 47 2 6± 19 6 8、5 2 14± 16 89... 目的 :检测脑梗塞患者体内活化血小板的含量。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 2 p、CD6 3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CD6 2 p、CD6 3的表达量为 47 2 6± 19 6 8、5 2 14± 16 89,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6 2 p,CD6 3的表达量 4 5 1± 3 16 ,6 73± 2 6 7(P <0 0 1)。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 ,且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可以作为脑梗塞早期诊断一项较特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活化血小板 检测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1b、CD18表达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方 陈槐卿 +3 位作者 徐朝义 张峻梅 高励 刘凯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的表达 ,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定量测定 3 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作 2 4h内外周血白细胞 CD1 1 b、CD1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的表达 ,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定量测定 3 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作 2 4h内外周血白细胞 CD1 1 b、CD1 8的表达量 ,以平均荧光强度 (MFI)的大小来表示 CD1 1 b、CD1 8的相对含量 ,在发病72 h、7d后再分别测定 1次。以 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发病 2 4h内患者组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在发病 72 h内患者组 CD1 1 b、CD1 8的表达逐渐降低 ,但仍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发病 7d后 ,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 ,白细胞被激活 ,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表达上调 ,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增强 ,可能会加重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外周血 白细胞 CD11B CD18 流式细胞术 单克隆抗体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方 张国元 +2 位作者 徐朝义 张峻梅 李玲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在急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类 ,计数 ,并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患者急性发作时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 ,尤其以急性脑出血升高最... 目的探讨白细胞在急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类 ,计数 ,并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患者急性发作时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 ,尤其以急性脑出血升高最为显著。结论白细胞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生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白细胞反应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内[Ca^(2+)]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方 张国元 +3 位作者 徐朝义 张峻梅 李玲 陈槐卿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CAS 2005年第8期481-483,48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与中性粒细胞激活密切相关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变化,以期为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细胞粘附分...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与中性粒细胞激活密切相关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变化,以期为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内[Ca2+]的变化。结果脑卒中急性发作时,患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数增高明显,外周血白细胞CD11b、CD18的表达在发病24h内升高,同时,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在急性期明显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内[Ca2+]增加,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与细胞内[Ca2+]具有正相关性,CD62L的表达与[Ca2+]虽无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但随着[Ca2+]的增加,CD62L的表达具有下降的趋势。结论急性脑卒中发生时,白细胞被激活,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可能会加重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随着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62L的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内[Ca2+]增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白细胞粘附分子 基因表达 [Ca^2+] 流式细胞术 内皮细胞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HIE后脑皮质细胞凋亡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平 王晓蕾 +3 位作者 刘凯 唐芳 张峻梅 梁河涛 《华西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脑皮质细胞凋亡在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与发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DNA凝胶电泳对新生猪HIE脑皮质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缺氧缺血后72小时新生猪左额顶大脑皮质细胞凋亡率较对照... 目的:探讨脑皮质细胞凋亡在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与发展。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DNA凝胶电泳对新生猪HIE脑皮质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缺氧缺血后72小时新生猪左额顶大脑皮质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n=15,12;main±s%=2618±1635,323±293;P<00001);DNA凝胶电泳显示明显“DNALadder”。结论:脑皮质细胞凋亡在患HIE新生动物的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新生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