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度颈动脉狭窄CT灌注成像输入方法分析及治疗策略
1
作者 张慎和 郭菲 +2 位作者 刘冬 王宝志 刘建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CT灌注成像(CTP)的输入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按照CTP输入不同分... 目的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CT灌注成像(CTP)的输入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按照CTP输入不同分为健侧组、患侧组以及基底组。对比三种输入方式下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延迟时间(DT)等灌注值。根据CTP灌注值选取无症状患者进行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无症状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吲哚布芬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种输入方式下重度CAS患者CBV、TT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组和健侧组灌注参数对比均无差异(P>0.05);患侧组CBF、MTT以及DT与其他两组对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IB、D-D、TM以及TAF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D-D、TM以及TAF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以及腹痛。观察组发生率仅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卒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选择健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对CTP灌注参数影响较小,且吲哚布芬治疗效果较好,能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颈动脉狭窄 CT灌注成像 吲哚布芬 阿托伐他汀 卒中
下载PDF
CTP成像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保守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刘冬 张慎和 郭菲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CTP)成像对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保守治疗的反应性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重度CAS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保守治疗,根据1年内是否出现脑缺血性疾病分为低反应组和高反应组。对比两组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 [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CTP)成像对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保守治疗的反应性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重度CAS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保守治疗,根据1年内是否出现脑缺血性疾病分为低反应组和高反应组。对比两组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保守治疗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分析rCBV、rCBF、rTTP、rMTT对保守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并进行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验证。[结果]随访1年,90例重度CAS患者脱落2例,有效随访88例,未发生脑缺血相关并发症65例(高反应组),发生脑缺血性疾病23例(低反应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17.05%),脑梗死8例(9.09%);治疗3个月,两组rCBF大于治疗前,rMTT、rTTP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低反应组rCBF小于高反应组,rMTT、rTTP大于高反应组(P<0.05);应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收缩压、尿酸、rCBF、rMTT、rTTP构建重度CAS患者保守治疗反应性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96;校正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保守治疗反应性与实际保守治疗反应性吻合度较高;在阈值为0.16~0.95范围内,列线图模型联合评估重度CAS患者保守治疗反应性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独检测;在阈值概率为0.41时,被联合检测方案划分为高风险的人数与真阳性例数基本达到一致。[结论]CTP成像参数与重度CAS患者治疗反应性关系密切,可为临床早期评估治疗反应性提供参考,有助于确保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P成像 重度颈动脉狭窄 保守治疗反应性
下载PDF
重度颈动脉狭窄经吲哚布芬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CTP成像评价
3
作者 刘冬 张慎和 郭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分析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吲哚布芬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1—2022-01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住院的90例无症状重度CA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 目的分析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吲哚布芬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1—2022-01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住院的90例无症状重度CA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CT灌注参数、卒中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73.33%)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下降,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均显著降低,脑血流量(CBF)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卒中发生率(0)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布芬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无症状重度CAS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颈动脉狭窄程度,降低卒中发生率,CTP成像检查可对治疗效果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作出准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 脑卒中 吲哚布芬片 阿托伐他汀钙片 脑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双能量CT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慎和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探究双能量CT(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原发性肝癌30例进行化疗栓塞,于术后4周行DE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患者肝脏病灶情况。对DECT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 目的探究双能量CT(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原发性肝癌30例进行化疗栓塞,于术后4周行DE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患者肝脏病灶情况。对DECT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理(B法),根据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强化显示结果进行评分,并DE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法取得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B法(P<0.05)。DSA检出42个病灶,A法和B法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A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显著高于B法(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P<0.05)。结论 DE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原发性肝癌 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纯燕 王冬 张慎和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特点,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T2DM患者195例,其中合并冠心病90例,未合并冠心病105例。选择单纯冠心病76例。比较T2DM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特点,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T2DM患者195例,其中合并冠心病90例,未合并冠心病105例。选择单纯冠心病76例。比较T2DM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T2DM合并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程度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 <0. 01)。年龄、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升高均是T2DM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对高龄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脂、尿蛋白及Hcy等相关指标,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避免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冠脉CT血管造影对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同生 张慎和 +3 位作者 张纯燕 张立华 王红梅 陈子徍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评价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入组,证实至少有1支或多支冠脉某一阶段狭窄50%~70%的患者72例,其中34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38例为多支病... 目的:评价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入组,证实至少有1支或多支冠脉某一阶段狭窄50%~70%的患者72例,其中34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38例为多支病变。所有病例2~3周内进行冠脉CTA检查,CTA和CAG检查结果分别由2名高年资质医生进行测量。以CAG为金标准,测量CT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并统计分析。结果以CAG结论为标准,冠脉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度分别为87.3%、93.9%、90.9%、89.3%,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脉临界病变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冠脉CTA与CAG在测量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强,可较准确测量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对斑块作出定量分析,对斑块定性也有一定价值,因此冠脉CTA可作为冠脉临界病变常规诊断、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造影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ABCD2评分、D-二聚体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红梅 王春燕 张慎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ABCD2评分、D-二聚体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衡水市中医医院诊治的21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TIA患者90 d内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n...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ABCD2评分、D-二聚体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衡水市中医医院诊治的21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TIA患者90 d内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n=62)和未卒中组(n=154)。比较未卒中组、卒中组TIA患者临床资料及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分析DTI参数及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评估价值;分析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病史占比、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79.03%、(5.23±1.74)分、(1.85±0.62)mg/L,均高于未卒中组[52.60%、(2.79±0.93)分、(1.01±0.34)mg/L],卒中组TIA患者FA为0.16±0.05,低于未卒中组(0.28±0.09),两组梗死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参数FA、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60、0.878,且FA、ABCD2评分、D-二聚体联合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AUC为0.960,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94.2%。高血压病史、单发/多发脑梗死、ABCD2评分、D-二聚体是影响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OR=2.254,95%CI:1.488~3.415;OR=2.181,95%CI:1.468~3.240;OR=2.567,95%CI:1.620~4.069;OR=2.644,95%CI:1.617~4.324;OR=2.473,95%CI:1.585~3.859,P<0.05),FA是影响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保护因素(OR=0.609,95%CI:0.499~0.744,P<0.05)。结论发生卒中的TIA患者DTI参数FA较低,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高,DTI参数FA联合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可有效提高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二聚体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ABCD2评分 卒中
下载PDF
DR与CT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慎和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第9期263-263,共1页
目的评价DR与 CT 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胸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数字放射摄影技术(DR)和CT 检查技术进行检查,同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判断,... 目的评价DR与 CT 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胸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数字放射摄影技术(DR)和CT 检查技术进行检查,同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判断,比较二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通过统计检查,在80 例胸部创伤诊断中经过DR诊断出62 例胸部创伤患者.漏诊18 例,漏诊率为22.5%.CT 检查诊断出 73 例患者,漏诊 7 例.可见 CT 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 DR,漏诊率明显低于 DR(P〈0.05);结果:对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 CT 诊断技术准确性要明显优于DR诊断技术,因此在胸部创伤诊断上要广泛应用 CT 诊断技术,以此提高胸部创伤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 CT 胸部创伤 诊断
下载PDF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张慎和 《健康之路》 2018年第10期52-52,共1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螺旋CT诊断方式。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诊... 目的:探讨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螺旋CT诊断方式。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和炎性病变诊断率。结果:两组患者诊断方法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率为100%,两组患者肝脏囊性占位诊断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核磁共振诊断检查出炎性病变诊断率为86.65%。螺旋CT患者炎性病变诊断率为52.61%、两组患者在炎性病变诊断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肝脏囊占位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能够应用于临床诊断上。但是核磁共振在诊断炎性病变诊出率上要高于螺旋CT,因此在诊断肝脏囊性占位应当选择核磁共振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核磁共振 肝脏囊性占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